EN
https://www.gov.cn/

農業結構調整 一盤大棋精彩入局

2016-12-19 16:39 來源: 農民日報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黑龍江省通河縣富盈玉米農民專業合作社,雖然名稱裏還有“玉米”二字,但在跑過近百家養殖基地和加工廠以後,年初,合作社理事長張志強決定帶著大家把玉米麵積從去年的7000畝地壓縮到3000畝,取而代之的,是擴大到1.5萬畝的紅小豆和1800畝大豆。

這一年,不僅張志強這樣的種糧“老把式”面臨著很大的變數和風險;對各級農業部門來説,糧食“三量”齊增、資源環境“兩個緊箍咒”等複雜情況也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挑戰。

3月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十二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湖南代表團審議時指出:“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高農業綜合效益和競爭力,是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我國農業政策改革和完善的主要方向。”

圍繞這個主要方向,農業開啟了轉型升級新模式,一年來,農業結構調整這盤大棋,布陣已成,入局精彩。

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元年的謀篇布陣

大國農業轉型就像大車轉向,打方向盤需要更大的力量和決心;但同時,農業容不得半點閃失的特殊性,又要求更準的判斷和力度。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元年,中央1號文件明確提出,“優化農業生産結構和區域佈局”,為農業結構調整謀篇布陣作出兩大方向性指導。

農業部部長韓長賦強調,要按照中央的部署和要求,把調整優化農業結構作為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任務,聚焦調整優化玉米結構,大力提升優勢區産能、質量和競爭力,促進農業轉型升級。

優化農業生産結構更多是著眼農業內部,理順長遠發展的時間軸布陣,本輪焦點在“玉米”。

從去年9月玉米價格開始下跌到今年春播之前,張志強在兩個月時間裏行程近兩萬公里,到佳木斯、到哈爾濱,進飼料廠、看瓜子廠再到大大小小的養豬場、養雞場。最後下決心種紅小豆,也到200多公里外勃利縣的豆沙場跑了4趟。“玉米賣不上價可咋整,必須得跑啊,咋的也得找出個銷路來。”吉林省四平市梨樹縣盧偉農機專業合作社的瓜子也拿到訂單,探索春小麥與夏葵花輪作的模式。“此次種植業結構調整的重點是玉米結構調整。”5月初,農業部舉辦的“農業結構調整”專題新聞發佈會指出。

結構調整不是一味做“減法”,而是宜減則減,宜加則加。“總體判斷是,小麥、稻穀口糧品種供求基本平衡,玉米出現了階段性供大於求;大豆的供求缺口逐漸擴大。”農業部種植業管理司有關負責人告訴記者。因此,玉米要減下來,大豆卻要增上去。4月5日農業部印發《關於促進大豆生産發展的指導意見》,力爭到2020年大豆面積達到1.4億畝,增加4000萬畝。

優化區域佈局則是以全國版圖為棋盤,推進區域結構協調的空間軸謀劃。

去年底,農業部首次提出了“鐮刀彎”的概念,將東北冷涼區、北方農牧交錯區、西北風沙乾旱區、太行山沿線區及西南石漠化區等在地形版圖中呈鐮刀彎狀分佈的區域,形象稱為“鐮刀彎”地區。這一地區生態環境脆弱,玉米産量低而不穩,成為此輪玉米結構調整的重點地區,而張志強合作社的兩萬畝土地也正是位於東北冷涼區,搭上了結構調整的大車。

在農業部發佈的《關於“鐮刀彎”地區玉米結構調整的指導意見》中要求,力爭到2020年“鐮刀彎”地區玉米麵積減少5000萬畝以上,重點發展青貯玉米、大豆、優質飼草、雜糧雜豆、春小麥、經濟林果和生態功能型植物等。

在畜牧業和漁業的發展上,也把調優區域佈局作為重要任務,在全國範圍內,合理劃定適宜養殖區域和禁止養殖區域。要在南方水網地區創建100個國家級生豬標準化示範場和10個畜牧業綠色發展示範縣;在洞庭湖區開展減畜禽、減水産養殖“兩減”試點;在三北地區有序開發鹽鹼宜漁資源,發展冷水漁業和節水養殖;而青藏高原生態脆弱,暫不具備開發條件,要以保護為主。

“一些湖區、庫區和近海養殖遍地開花,密度過大、污染加重,與資源生態承載能力不相匹配。”農業部漁業漁政管理局有關負責人表示,要立足各地資源稟賦和生態類型,調整優化區域佈局。

這一年,農業部專門編制了《全國種植業結構調整規劃(2016-2020年)》《全國生豬生産發展規劃(2016-2020年)》《全國漁業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等帶有謀篇布陣性質的重要文件,樹立大食物觀,構建與市場需求相適應、與資源稟賦相匹配的現代農業生産結構和區域佈局,為農業結構調整架起了四梁八柱,具有深遠意義。

【我要糾錯】責任編輯:林巧婷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