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老服務三大“供給側創新”助力提質升級
新華社北京1月8日電(記者 吳振東、羅爭光) 國務院辦公廳日前印發的《關於全面放開養老服務市場提升養老服務質量的若干意見》明確提出,到2020年養老服務市場全面放開,“老年人的切身感受”將成為評價養老服務質量的標準。
近年來,我國直面養老服務出現的各種新情況新問題,加緊夯實社會養老服務體系,不斷加大供給側創新,努力實現“讓每一位老年人都能生活得安心、靜心、舒心”。
醫養“聯姻”牽引新一輪養老改革
長期以來,養老機構“養老不醫護”,醫療機構“治病不養老”,使得老年人難以獲得高質量的養老服務。
86歲的楊西歐老人住在成都市雙流區華孝·頤養居養老院,以前治療牙痛都要到當地醫院輸液,來回奔波行動不便。現在,他只需從三樓住所搬進二樓護理院。據了解,該養老院內設華孝護理醫院,擁有60張醫療床位,設有中醫、康復、內科、營養、檢驗、放射等科室,養老和醫療實現合二為一。
上海市普陀區社會福利院配有5名專職醫護人員和1名藥劑師,全權負責234名老人的健康狀況。醫務室雖小,卻設置了檢查室、排藥室等。藥房內老年常見病藥品整齊羅列,老人們足不出戶,即可接受檢查、處方、配藥“一條龍”服務,醫保結算也已經開通。
“我們還給每位入住老人建立了健康檔案,上面會記錄血壓心率血糖等,包括老人的飲食起居。這些情況會定期整理,在用藥、護理級別方面會據此做出調整。”該福利院負責人朱芹説。
根據《上海市老齡事業發展“十三五”規劃》,上海將通過政策扶持促成更多的“醫養聯姻”。到2020年,實現全市有一定規模的養老機構設置醫療機構覆蓋率及醫療衛生服務機構與養老服務機構簽約率覆蓋率雙雙達到100%。
由民政部、衛生計生委牽頭推進,目前全國已選取90個地區開展國家級醫養結合試點。人力資源部也出臺了相關意見,簡化醫保定點醫藥機構審查,探索開展長期護理保險制度試點。
民政部社會福利和慈善事業促進司相關負責人表示,下一步將繼續推進有條件的養老院內設醫務室、護理站和內設醫務室納入醫保定點單位的工作,同時推進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和醫務人員與老年人家庭建立簽約服務關係,促進居家社區養老服務與醫療服務協調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