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河北:科技扶貧讓小谷粒變成“金疙瘩”

2017-03-01 18:19 來源: 新華社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新華社石家莊3月1日電(記者 郭雅茹)陳昌斌是河北省張家口市賈家營鎮雙印子村村民,過去靠種植玉米謀生,妻子因糖尿病需長期服藥,家庭生活曾十分困難。2016年,因種植雜交穀子,陳昌斌摘掉了“貧困帽”。“去年,我種了15畝‘張雜谷’,平均畝産1000斤,按照2.2元一斤計算,一年收入3.3萬元,比過去種玉米收入增加不少,家裏條件好了很多。”他説。

陳昌斌説的“張雜谷”是張家口市農科院從上世紀70年代開始選育的新品種穀子,根係發達、抗旱性強、適應性廣、優質高産,常年平均畝産量達600至800斤,與種植傳統的穀子品種相比,增産2.5至3倍,畝均增收500至800元左右。

如今,“張雜谷”已幫助越來越多像陳昌斌這樣貧困山區農民改變了生活。

張家口市東望山鄉地處重巒疊嶂的山區,這裡流傳著一段民謠:“黃沙地,板兒梁,種草草不長,種糧糧打不上,吃水如吃油,外出拉水忙。”由於嚴重缺水,村民人均收入不足2000元,生活極度貧困。

經過調查研究,張家口將東望山鄉選為科技脫貧突破口。因地制宜篩選適宜品種,大力開展種植技術培訓,探索穀子飼草飼料轉化,以期實現“張雜谷”産業可持續發展道路。

由於封閉落後,當地農民對“張雜谷”不了解。技術人員組成了“農技專家諮詢團”,開展技術培訓、現場觀摩、專家指導、種植大戶現身説法等多種形式的技術服務,使廣大種植戶對“張雜谷”品種特性、技術要求、經濟效益有了直觀的認識,提高了種植熱情。

按照“典型示範、以點帶面”的工作思路,河北省張家口市農科院總農藝師、研究員趙治海在東望山鄉青邊口村、葛峪堡村建立了3600畝“張雜谷”高産高效示範田,引進“張雜谷12號”等4個新品種,探索丘陵旱作區中低産田雜交穀子高産栽培技術新模式,並探索積累了一整套適宜於當地的“張雜谷”高産高效栽培技術。

經過1年的努力,示範區“張雜谷”喜獲豐收,平均畝産700斤,最高畝産1120斤。特別是全程機械化種植技術,改善了播種質量,提高了勞動效率,節約了大量人工成本,為大面積集中連片種植“張雜谷”奠定了基礎。

目前,這項成果的系列品種一般比常規穀子增産30%,最高畝産突破1620斤,創造了世界穀子高産紀錄,已在全國推廣2000多萬畝,增産糧食40多億斤,為我國糧食安全和節約寶貴的地下水資源作出了貢獻,並幫助許多農民脫離了貧困。

下一步,作為“張雜谷”的發源地,張家口市將把這項成果推向還未受益的貧困山區百姓,讓更多人享受這項成果。

【我要糾錯】責任編輯:姜晨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