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德化月記窯:百年薪火不息的輝煌

2017-04-12 08:03 來源: 新華社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這是位於福建省德化縣三班鎮蔡徑村的月記窯(4月11日攝)。

福建德化的瓷器承載著泉州宋元時期海上絲綢之路的繁榮盛景,“海絲”貿易的重要商品——瓷器,曾通過泉州刺桐港揚帆海外數百年。位於德化的月記窯曾經是明清時代興盛一時的名窯。儘管當前古法柴窯已基本被電窯、氣窯等取代,但月記窯依然堅持著傳統的陶瓷燒制方式,成為研究中國古法柴窯燒制的必選之地。

古老的燒制方式與當代陶瓷工作者的藝術創新相結合,豐富了陶瓷創作的形式和內涵,使得400多年的柴窯薪火不息。

新華社記者 林善傳 攝

這是位於福建省德化縣三班鎮蔡徑村的月記窯(4月11日攝)。

福建德化的瓷器承載著泉州宋元時期海上絲綢之路的繁榮盛景,“海絲”貿易的重要商品——瓷器,曾通過泉州刺桐港揚帆海外數百年。位於德化的月記窯曾經是明清時代興盛一時的名窯。儘管當前古法柴窯已基本被電窯、氣窯等取代,但月記窯依然堅持著傳統的陶瓷燒制方式,成為研究中國古法柴窯燒制的必選之地。

古老的燒制方式與當代陶瓷工作者的藝術創新相結合,豐富了陶瓷創作的形式和內涵,使得400多年的柴窯薪火不息。

新華社記者 林善傳 攝

4月10日,陶瓷愛好者陳添貴在月記窯邊的洞上陶藝村“陶羽”工作室里拉坯。

福建德化的瓷器承載著泉州宋元時期海上絲綢之路的繁榮盛景,“海絲”貿易的重要商品——瓷器,曾通過泉州刺桐港揚帆海外數百年。位於德化的月記窯曾經是明清時代興盛一時的名窯。儘管當前古法柴窯已基本被電窯、氣窯等取代,但月記窯依然堅持著傳統的陶瓷燒制方式,成為研究中國古法柴窯燒制的必選之地。

古老的燒制方式與當代陶瓷工作者的藝術創新相結合,豐富了陶瓷創作的形式和內涵,使得400多年的柴窯薪火不息。

新華社記者 林善傳 攝

4月10日,陶瓷愛好者陳添貴在準備放入窯中燒制的茶具坯體。

福建德化的瓷器承載著泉州宋元時期海上絲綢之路的繁榮盛景,“海絲”貿易的重要商品——瓷器,曾通過泉州刺桐港揚帆海外數百年。位於德化的月記窯曾經是明清時代興盛一時的名窯。儘管當前古法柴窯已基本被電窯、氣窯等取代,但月記窯依然堅持著傳統的陶瓷燒制方式,成為研究中國古法柴窯燒制的必選之地。

古老的燒制方式與當代陶瓷工作者的藝術創新相結合,豐富了陶瓷創作的形式和內涵,使得400多年的柴窯薪火不息。

新華社記者 林善傳 攝

4月11日,燒制工人將要燒制的茶具坯體裝入匣缽準備入窯。

福建德化的瓷器承載著泉州宋元時期海上絲綢之路的繁榮盛景,“海絲”貿易的重要商品——瓷器,曾通過泉州刺桐港揚帆海外數百年。位於德化的月記窯曾經是明清時代興盛一時的名窯。儘管當前古法柴窯已基本被電窯、氣窯等取代,但月記窯依然堅持著傳統的陶瓷燒制方式,成為研究中國古法柴窯燒制的必選之地。

古老的燒制方式與當代陶瓷工作者的藝術創新相結合,豐富了陶瓷創作的形式和內涵,使得400多年的柴窯薪火不息。

新華社記者 林善傳 攝

4月11日,燒制工人將要燒制的茶具坯體裝入匣缽準備入窯。

福建德化的瓷器承載著泉州宋元時期海上絲綢之路的繁榮盛景,“海絲”貿易的重要商品——瓷器,曾通過泉州刺桐港揚帆海外數百年。位於德化的月記窯曾經是明清時代興盛一時的名窯。儘管當前古法柴窯已基本被電窯、氣窯等取代,但月記窯依然堅持著傳統的陶瓷燒制方式,成為研究中國古法柴窯燒制的必選之地。

古老的燒制方式與當代陶瓷工作者的藝術創新相結合,豐富了陶瓷創作的形式和內涵,使得400多年的柴窯薪火不息。

新華社記者 林善傳 攝

4月11日,工人在晾曬茶具坯體。

福建德化的瓷器承載著泉州宋元時期海上絲綢之路的繁榮盛景,“海絲”貿易的重要商品——瓷器,曾通過泉州刺桐港揚帆海外數百年。位於德化的月記窯曾經是明清時代興盛一時的名窯。儘管當前古法柴窯已基本被電窯、氣窯等取代,但月記窯依然堅持著傳統的陶瓷燒制方式,成為研究中國古法柴窯燒制的必選之地。

古老的燒制方式與當代陶瓷工作者的藝術創新相結合,豐富了陶瓷創作的形式和內涵,使得400多年的柴窯薪火不息。

新華社記者 林善傳 攝

4月10日,陶瓷愛好者陳添貴在月記窯中整理將要進行二次燒制的陶瓷作品。

福建德化的瓷器承載著泉州宋元時期海上絲綢之路的繁榮盛景,“海絲”貿易的重要商品——瓷器,曾通過泉州刺桐港揚帆海外數百年。位於德化的月記窯曾經是明清時代興盛一時的名窯。儘管當前古法柴窯已基本被電窯、氣窯等取代,但月記窯依然堅持著傳統的陶瓷燒制方式,成為研究中國古法柴窯燒制的必選之地。

古老的燒制方式與當代陶瓷工作者的藝術創新相結合,豐富了陶瓷創作的形式和內涵,使得400多年的柴窯薪火不息。

新華社記者 林善傳 攝

4月11日,“木藝雅集”工作室的黃光華展示他將要放入月記窯燒制的茶杯坯體。

福建德化的瓷器承載著泉州宋元時期海上絲綢之路的繁榮盛景,“海絲”貿易的重要商品——瓷器,曾通過泉州刺桐港揚帆海外數百年。位於德化的月記窯曾經是明清時代興盛一時的名窯。儘管當前古法柴窯已基本被電窯、氣窯等取代,但月記窯依然堅持著傳統的陶瓷燒制方式,成為研究中國古法柴窯燒制的必選之地。

古老的燒制方式與當代陶瓷工作者的藝術創新相結合,豐富了陶瓷創作的形式和內涵,使得400多年的柴窯薪火不息。

新華社記者 林善傳 攝

4月11日,燒制工人在月記窯投柴孔添加柴火。

福建德化的瓷器承載著泉州宋元時期海上絲綢之路的繁榮盛景,“海絲”貿易的重要商品——瓷器,曾通過泉州刺桐港揚帆海外數百年。位於德化的月記窯曾經是明清時代興盛一時的名窯。儘管當前古法柴窯已基本被電窯、氣窯等取代,但月記窯依然堅持著傳統的陶瓷燒制方式,成為研究中國古法柴窯燒制的必選之地。

古老的燒制方式與當代陶瓷工作者的藝術創新相結合,豐富了陶瓷創作的形式和內涵,使得400多年的柴窯薪火不息。

新華社記者 林善傳 攝

這是月記窯裏準備燒制的陶瓷雕塑坯體(4月10日攝)。

福建德化的瓷器承載著泉州宋元時期海上絲綢之路的繁榮盛景,“海絲”貿易的重要商品——瓷器,曾通過泉州刺桐港揚帆海外數百年。位於德化的月記窯曾經是明清時代興盛一時的名窯。儘管當前古法柴窯已基本被電窯、氣窯等取代,但月記窯依然堅持著傳統的陶瓷燒制方式,成為研究中國古法柴窯燒制的必選之地。

古老的燒制方式與當代陶瓷工作者的藝術創新相結合,豐富了陶瓷創作的形式和內涵,使得400多年的柴窯薪火不息。

新華社記者 林善傳 攝

4月11日,月記窯負責人馮清芳在開火前祭拜窯神。

福建德化的瓷器承載著泉州宋元時期海上絲綢之路的繁榮盛景,“海絲”貿易的重要商品——瓷器,曾通過泉州刺桐港揚帆海外數百年。位於德化的月記窯曾經是明清時代興盛一時的名窯。儘管當前古法柴窯已基本被電窯、氣窯等取代,但月記窯依然堅持著傳統的陶瓷燒制方式,成為研究中國古法柴窯燒制的必選之地。

古老的燒制方式與當代陶瓷工作者的藝術創新相結合,豐富了陶瓷創作的形式和內涵,使得400多年的柴窯薪火不息。

新華社記者 林善傳 攝

111.jpg
【我要糾錯】責任編輯:白宛松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