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打造“互聯網+垃圾分類”2.0版

2017-06-26 07:37 來源: 經濟日報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圖為廣東省廣州市海珠區輕工學院內的智慧垃圾分類桶。垃圾放到桶上面會自動掉下去,市民刷卡後會對應得到積分。 (資料圖片)

目前,我國90%以上可以利用的廢棄物,都被填埋或焚燒掉。在每年産生的15億多噸建築垃圾中,再生利用的僅有幾千噸。隨著我國城鎮化進程的加快,城鎮生活垃圾還在以每年5%至8%左右的速度遞增,不少城市面臨著“垃圾圍城”的難題。要實現垃圾的最大化利用,前提便是垃圾分類。發達國家與國內城市的垃圾分類經驗告訴我們:垃圾分類是垃圾進行科學處理的前提,為垃圾的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處理奠定基礎,具有社會、經濟、生態三方面的效益——

要實現垃圾處理的“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目標,有效分類是前提。遺憾的是,垃圾分類在我國雖已推行了17年,但受種種因素影響,整體成效仍有待提升。

今年3月,國家發展改革委、住房城鄉建設部共同發佈了《生活垃圾分類制度實施方案》,明確要求在直轄市、省會城市、計劃單列市,以及住建部等部門確定的第一批生活垃圾分類示範城市,強制推行生活垃圾分類。

垃圾分類雖然正式步入了強制時代,但《方案》明確,垃圾分類的強制對象主要針對試點城市的黨政機關、學校、科研、文化等事業單位及一些公共場所管理等單位企業,對於居民則更多采取引導和鼓勵的態度。換言之,生活垃圾産生量最多、分類難度最大的居民環節仍將是未來垃圾分類制度實施的難點所在。

有沒有可能通過“互聯網+”方式,讓居民垃圾分類這一“頑疾”迎刃而解呢?

“超級破爛王”二次創業

在微軟中國做了5年研發工程師的汪劍超怎麼也沒想到,在自己的IT職業生涯裏,竟然出現了“超級破爛王”的環節。

在國家發展改革委、住房和城鄉建設部聯合召開的《生活垃圾分類制度實施方案》新聞發佈會上,汪劍超作為垃圾分類行業代表受邀出席,並就“互聯網+垃圾分類回收”相關實踐做了主題發言。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注意到,在《方案》中明確提出,要引入社會資本,通過“互聯網+”等模式來促進垃圾分類。“這讓我和同行們都感到十分振奮!”今年3月,汪劍超創立了成都奧北環保科技公司,成為名副其實的“垃圾分類創業者”。他告訴記者,新公司將嘗試不再依靠政府採購服務,以純市場化的方式推廣垃圾分類,解決“垃圾圍城”的問題。

此前,汪劍超在成都一家名為“綠色地球”的機構從事居民生活垃圾分類推廣工作。他們以實名制註冊和垃圾分類換積分獎勵的方式,推動成都584個小區20萬戶居民家庭實行垃圾分類,2012年至2016年共分類回收10520噸垃圾。

“我們把新公司定位為垃圾分類科技公司,力圖通過完全市場化的方式,借助微信、APP等移動互聯網技術,建立起新一代城市垃圾分類與資源化回收體系,幫助政府有效實現垃圾減量化,提升城市廢棄物的可持續管理水平和公眾的參與水平。”汪劍超説。

垃圾智慧分類帶來新體驗

垃圾分類説易行難。儘管已積累了多年的實踐經驗,汪劍超和小夥伴們仍需面對各種困惑與矛盾。

在垃圾分類的過程中,必然伴生著可再生資源的回收問題。“從前,在小區門口還能碰到回收垃圾的,現在找他們越來越困難了!”北京西城區一位居民甚至向記者抱怨:為了處理掉一個舊沙發,不得不撥打12345市長熱線:物業不讓放小區裏,周邊又找不到回收者,你説該咋辦?

現實困境催生了利用“互聯網”進行垃圾智慧分類的可能。據介紹,目前“互聯網+垃圾分類”大體可分為兩大類應用:

一類是通過社區居民在家將幹、濕垃圾分類後,貼上統一分發的含有家庭註冊信息的專屬二維碼,再分類投放到垃圾收集箱中,居民手機APP中會獲得相應的積分,這些積分可以用於超市購物或者換取日常生活用品。

另一類是居民通過相關機構網站或手機APP預約上門回收服務,收集好的可回收垃圾交給回收人員,獲得相應的積分或是其他獎勵。由於提供服務的網站運營方或客戶端自身情況各不相同,其提供的服務也不盡相同。

上述應用均為實名制註冊,當垃圾出現錯誤分類時,工作人員可根據二維碼或登記信息及時追溯到垃圾的“主人”,進行指導或督促。

成都市錦江區比利華小區是“綠色地球”提供服務的一家社區。小區業主孫先生告訴記者,每月底都會收到綠色地球發來的短信,告知當月累積的可回收垃圾重量。目前,孫先生家賬戶上已累積了4208分,意味著他已經投遞了420.8公斤的可回收垃圾。

汪劍超介紹,通過為每戶開設賬戶,可以把回饋綁定在積分體系上,並進行詳細的指引分類。居民每投遞100克可再生垃圾累積1分,利用積分可以兌換小至香皂、洗衣液,大至手機等生活用品,這讓垃圾分類回收擁有了玩遊戲般的體驗。

類似的模式在北京、江蘇、四川、浙江等多個省市都有使用。北京市就在2014年推出了“垃圾智慧分類”項目,居民可在智慧廚余垃圾桶或再生資源回收櫃掃描二維碼,領取垃圾智慧分類使用包,然後在家中將垃圾分類打包,貼上使用包裏配備的二維碼,投入到回收櫃中即可。

建一座看不見的垃圾處理廠

“‘互聯網+垃圾分類回收’模式能不能成功,標準只有一個:用戶有沒有持續在你這裡投放。這就必須在回饋的持續性和吸引力上下足功夫。”汪劍超説。

汪劍超認為,用戶體驗是整個“互聯網+”模式的關鍵環節,有沒有讓居民的垃圾分類與回收更加方便、快捷,相關服務是不是更加貼心,是大部分居民的一個核心需求。對於管理者而言,最大的收益在於可以獲得更加準確的統計數據和更加細緻的信息追蹤。

在汪劍超看來,現有“互聯網+垃圾分類回收”能夠讓回收種類、數量等信息流動起來,只是“互聯網+”思維的1.0版,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垃圾分類回收的效率,但並沒有進一步創造新的需求和價值,“當前能做到這樣已經很不容易,但我們的目標是做‘互聯網+垃圾分類回收’的2.0版”。

從最早政府持觀望態度,到在一個區啟動採購服務試點,再到成為全市政府採購的示範項目,汪劍超和“綠色地球”過往的努力,已經讓政府認可了垃圾分類市場化解決的可行性。未來,汪劍超所要打造的2.0版“互聯網+垃圾分類回收”,是一個可複製、不過於依賴政府採購的垃圾分類回收新模式,“把商業思維引入公益領域、用完全市場化的方式構建一座看不見的城市垃圾處理廠”。

汪劍超坦言,新創立的奧北環保科技公司就承擔著這樣的使命:爭取在3年內覆蓋全國10個以上城市,爭取在雜貨舖、咖啡廳、快遞代收點等任何便利的開放場所,都可以設置垃圾回收點,用信息技術引導社會垃圾分類,重新定義傳統的垃圾回收和資源再生行業……

“改變世界的方式,除了一小部分人去做很多的事,還有一種方式,就是大多數人做同一件小事。”汪劍超説。(記者 顧陽)

【我要糾錯】責任編輯:韓昊辰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