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合浦:客家土圍城 建築“活化石”

2018-01-05 21:01 來源: 新華社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這是無人機航拍的廣西合浦縣曲木客家土圍城(1月3日攝)。

在廣西合浦縣曲樟鄉曲木村,有一座始建於1883年的土圍城,因其保存較為完好,現已成為客家文化和建築的“活化石”。這座土圍城分“老城”、“新城”兩部分,佔地6050平方米,屬方形客家圍屋類型。城墻採用古老的夯土成墻技術,將黃泥、石灰、河沙、糯米和紅糖按一定的比例拌和後用夾板夯築,城墻最高處10.5米,最矮處7.1米。現部分房屋仍有村民居住。

近年來,合浦縣對這座客家土圍城進行整修,旨在把客家人獨特的族群文化風情呈現於世人面前。

新華社記者 張愛林 攝

這是廣西合浦縣曲木客家土圍城內的圍屋天井(1月3日攝)。

在廣西合浦縣曲樟鄉曲木村,有一座始建於1883年的土圍城,因其保存較為完好,現已成為客家文化和建築的“活化石”。這座土圍城分“老城”、“新城”兩部分,佔地6050平方米,屬方形客家圍屋類型。城墻採用古老的夯土成墻技術,將黃泥、石灰、河沙、糯米和紅糖按一定的比例拌和後用夾板夯築,城墻最高處10.5米,最矮處7.1米。現部分房屋仍有村民居住。

近年來,合浦縣對這座客家土圍城進行整修,旨在把客家人獨特的族群文化風情呈現於世人面前。

新華社記者 張愛林 攝

這是廣西合浦縣曲木客家土圍城內的跑馬道,古時客家人用來抵禦外侵的專用道路(1月4日攝)。

在廣西合浦縣曲樟鄉曲木村,有一座始建於1883年的土圍城,因其保存較為完好,現已成為客家文化和建築的“活化石”。這座土圍城分“老城”、“新城”兩部分,佔地6050平方米,屬方形客家圍屋類型。城墻採用古老的夯土成墻技術,將黃泥、石灰、河沙、糯米和紅糖按一定的比例拌和後用夾板夯築,城墻最高處10.5米,最矮處7.1米。現部分房屋仍有村民居住。

近年來,合浦縣對這座客家土圍城進行整修,旨在把客家人獨特的族群文化風情呈現於世人面前。

新華社記者 張愛林 攝

這是廣西合浦縣曲木客家土圍城內石梯(1月4日攝)。

在廣西合浦縣曲樟鄉曲木村,有一座始建於1883年的土圍城,因其保存較為完好,現已成為客家文化和建築的“活化石”。這座土圍城分“老城”、“新城”兩部分,佔地6050平方米,屬方形客家圍屋類型。城墻採用古老的夯土成墻技術,將黃泥、石灰、河沙、糯米和紅糖按一定的比例拌和後用夾板夯築,城墻最高處10.5米,最矮處7.1米。現部分房屋仍有村民居住。

近年來,合浦縣對這座客家土圍城進行整修,旨在把客家人獨特的族群文化風情呈現於世人面前。

新華社記者 張愛林 攝

這是一名工人在修繕廣西合浦縣曲木客家土圍城(1月4日攝)。

在廣西合浦縣曲樟鄉曲木村,有一座始建於1883年的土圍城,因其保存較為完好,現已成為客家文化和建築的“活化石”。這座土圍城分“老城”、“新城”兩部分,佔地6050平方米,屬方形客家圍屋類型。城墻採用古老的夯土成墻技術,將黃泥、石灰、河沙、糯米和紅糖按一定的比例拌和後用夾板夯築,城墻最高處10.5米,最矮處7.1米。現部分房屋仍有村民居住。

近年來,合浦縣對這座客家土圍城進行整修,旨在把客家人獨特的族群文化風情呈現於世人面前。

新華社記者 張愛林 攝

這是廣西合浦縣曲木客家土圍城內的圍屋(1月4日攝)。

在廣西合浦縣曲樟鄉曲木村,有一座始建於1883年的土圍城,因其保存較為完好,現已成為客家文化和建築的“活化石”。這座土圍城分“老城”、“新城”兩部分,佔地6050平方米,屬方形客家圍屋類型。城墻採用古老的夯土成墻技術,將黃泥、石灰、河沙、糯米和紅糖按一定的比例拌和後用夾板夯築,城墻最高處10.5米,最矮處7.1米。現部分房屋仍有村民居住。

近年來,合浦縣對這座客家土圍城進行整修,旨在把客家人獨特的族群文化風情呈現於世人面前。

新華社記者 張愛林 攝

這是廣西合浦縣曲木客家土圍城內保存下來的石磨(1月4日攝)。

在廣西合浦縣曲樟鄉曲木村,有一座始建於1883年的土圍城,因其保存較為完好,現已成為客家文化和建築的“活化石”。這座土圍城分“老城”、“新城”兩部分,佔地6050平方米,屬方形客家圍屋類型。城墻採用古老的夯土成墻技術,將黃泥、石灰、河沙、糯米和紅糖按一定的比例拌和後用夾板夯築,城墻最高處10.5米,最矮處7.1米。現部分房屋仍有村民居住。

近年來,合浦縣對這座客家土圍城進行整修,旨在把客家人獨特的族群文化風情呈現於世人面前。

新華社記者 張愛林 攝

這是廣西合浦縣曲木客家土圍城的正門(1月4日攝)。

在廣西合浦縣曲樟鄉曲木村,有一座始建於1883年的土圍城,因其保存較為完好,現已成為客家文化和建築的“活化石”。這座土圍城分“老城”、“新城”兩部分,佔地6050平方米,屬方形客家圍屋類型。城墻採用古老的夯土成墻技術,將黃泥、石灰、河沙、糯米和紅糖按一定的比例拌和後用夾板夯築,城墻最高處10.5米,最矮處7.1米。現部分房屋仍有村民居住。

近年來,合浦縣對這座客家土圍城進行整修,旨在把客家人獨特的族群文化風情呈現於世人面前。

新華社記者 張愛林 攝

這是廣西合浦縣曲木客家土圍城內一口古井,至今已有百年,仍然泉水不斷(1月4日攝)。

在廣西合浦縣曲樟鄉曲木村,有一座始建於1883年的土圍城,因其保存較為完好,現已成為客家文化和建築的“活化石”。這座土圍城分“老城”、“新城”兩部分,佔地6050平方米,屬方形客家圍屋類型。城墻採用古老的夯土成墻技術,將黃泥、石灰、河沙、糯米和紅糖按一定的比例拌和後用夾板夯築,城墻最高處10.5米,最矮處7.1米。現部分房屋仍有村民居住。

近年來,合浦縣對這座客家土圍城進行整修,旨在把客家人獨特的族群文化風情呈現於世人面前。

新華社記者 張愛林 攝

這是廣西合浦縣曲木客家土圍城內圍屋五道門,寓意福祿壽喜財(1月4日攝)。

在廣西合浦縣曲樟鄉曲木村,有一座始建於1883年的土圍城,因其保存較為完好,現已成為客家文化和建築的“活化石”。這座土圍城分“老城”、“新城”兩部分,佔地6050平方米,屬方形客家圍屋類型。城墻採用古老的夯土成墻技術,將黃泥、石灰、河沙、糯米和紅糖按一定的比例拌和後用夾板夯築,城墻最高處10.5米,最矮處7.1米。現部分房屋仍有村民居住。

近年來,合浦縣對這座客家土圍城進行整修,旨在把客家人獨特的族群文化風情呈現於世人面前。

新華社記者 張愛林 攝

在廣西合浦縣曲木客家土圍城,一棵古榕樹纏繞古城墻生長,至今已有百年曆史(1月4日攝)。

在廣西合浦縣曲樟鄉曲木村,有一座始建於1883年的土圍城,因其保存較為完好,現已成為客家文化和建築的“活化石”。這座土圍城分“老城”、“新城”兩部分,佔地6050平方米,屬方形客家圍屋類型。城墻採用古老的夯土成墻技術,將黃泥、石灰、河沙、糯米和紅糖按一定的比例拌和後用夾板夯築,城墻最高處10.5米,最矮處7.1米。現部分房屋仍有村民居住。

近年來,合浦縣對這座客家土圍城進行整修,旨在把客家人獨特的族群文化風情呈現於世人面前。

新華社記者 張愛林 攝

這是廣西合浦縣曲木客家土圍城內保存較為完好的客家圍屋(1月4日攝)。

在廣西合浦縣曲樟鄉曲木村,有一座始建於1883年的土圍城,因其保存較為完好,現已成為客家文化和建築的“活化石”。這座土圍城分“老城”、“新城”兩部分,佔地6050平方米,屬方形客家圍屋類型。城墻採用古老的夯土成墻技術,將黃泥、石灰、河沙、糯米和紅糖按一定的比例拌和後用夾板夯築,城墻最高處10.5米,最矮處7.1米。現部分房屋仍有村民居住。

近年來,合浦縣對這座客家土圍城進行整修,旨在把客家人獨特的族群文化風情呈現於世人面前。

新華社記者 張愛林 攝

300.jpg
【我要糾錯】責任編輯:韓昊辰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