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青海:揚改革之帆 謀發展新篇

2018-01-24 19:39 來源: 新華社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新華社西寧1月24日電 題:青海:揚改革之帆 謀發展新篇

新華社記者馬千里 李琳海

揮別2017,青海發展迎來了充滿希望的2018。

黨的十八大以來,青海各族幹部群眾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和黨中央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精心謀劃惠民舉措,續寫科學發展新篇章,凝聚起同心共築青海夢的磅薄力量。黨的十九大確立的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進一步照亮了580萬青海各族兒女砥礪奮進的前行之路。

激發內生動力:改革紅利彌補發展短板

2018年新年伊始,青海察爾汗鹽湖傳來喜訊,青海鹽湖工業股份有限公司金屬鎂裝置生産的首批無水氯化鎂産品下線,生産出純鎂錠,鎂純度達99.96%。至此,金屬鎂一體化項目的核心裝置——10萬噸金屬鎂裝置打通全部生産工藝,試車生産實現重大突破。

青海發展基礎薄弱,政府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關注民生、順應民心、體現民力。堅持以小財政辦大民生,從各族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出發,緊盯民生領域新變化新問題,著力補齊基礎設施、公共服務等短板。

——近年來,青海全面完成“兩基”攻堅,目前藏區所有學生和西寧、海東貧困家庭學生享受15年免費教育,學前3年毛入園率達到80.7%,異地辦學規模不斷擴大;

——實施就業優先戰略,鼓起百姓的錢袋子。青海積極開展就業招聘互動、援助活動、專項行動,年均增加城鎮就業5.76萬人、轉移農牧區勞動力超過110萬人次;

——大力實施城鎮棚戶區改造和農牧民危舊房改造項目,讓居者有其屋。青海積極探索棚改貨幣化安置和保障房以購代建模式,累計開工建設各類城鎮保障房36.6萬套,新建農牧區各類住房38.5萬戶,147萬農牧民直接受益。

十九大勝利召開使青海各族人民更加堅定了創造美好未來的豪情。青海省委書記王國生説,今後要切實抓好黨的十九大精神學習宣傳貫徹,以落實“四個扎紮實實”、推動“四個轉變”的實際成效檢驗學習宣傳貫徹成果,以黨的十九大精神引領富裕文明和諧美麗新青海建設,展示青海氣象、凝聚青海力量、作出青海貢獻。

鉚勁幹拔窮根: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

“山大呦溝深的是班彥,十年的莊稼是九年旱,連年受災的心懸,提起個窖水是心裏寒,不由得叫人們心酸……”

過去常漫這首花兒的呂志發,是青海互助土族自治縣班彥村村民,他的家鄉海拔2800米,地處青海省東部的六盤山連片特困地區,長期以來行路難、吃水難、上學難、就醫難、娶媳婦難的問題困擾著居住在山上的129戶村民。

幸運的是,呂志發所在的班彥村被列入政府的易地扶貧搬遷計劃。

2017年底,記者探訪班彥新村時,村裏舊貌換新顏:一排排新房錯落有致,每家都有獨立的小院,村民們還有了屬於自己的休閒廣場。以前都是燒柴、燒煤取暖做飯,如今用上了煤氣灶和抽油煙機,天然氣管道也通到了村裏。

“幹部和群眾呀齊上陣,平川裏拔起了新村。脫貧致富的艷陽天,好日子過了個舒坦……”村民們又唱起歡快的花兒。

精準扶貧,讓一個個貧困村的面貌發生大變樣,貧困群眾有水吃、有電用,住進寬敞明亮的新房,心裏一下子亮堂了,生活有了奔頭。

青海省委省政府始終把脫貧攻堅作為一場輸不起的“民心仗”“政治仗”,通過嚴規矩、樹導向、壓責任,推動中央決策部署落地生根。

産業扶貧、異地搬遷、生態保護、發展教育、低保兜底、健康扶貧、資産收益等脫貧攻堅行動計劃落地有聲,精準到戶到人,貧困群眾有了實實在在的獲得感和幸福感,打心底裏感恩黨的惠民富民政策好。

2017年,青海順利實現同德、都蘭等7個貧困縣摘帽、525個貧困村退出、15.8萬貧困人口脫貧。

生態立省戰略:日益牢固國家生態屏障

幾年前,在青海省玉樹藏族自治州雜多縣,彭措達哇第一次站在瀾滄江源頭,看到源頭之水時,他流淚了。

“雖然是冬季,隔著冰層,我能看到水的靈動與清澈,那水具有穿透力,像綠松石一樣在發光,這一切都是自然的饋贈。”他説。

彭措達哇是玉樹州文聯主席,他用詩意的語言記錄下那一刻震撼。他所在的玉樹州,屬於三江源核心區,這裡是長江、黃河和瀾滄江的發源地,被譽為“中華水塔”。

2016年,青海省肩負起國家生態文明改革先行先試的重要任務,在三江源地區大膽嘗試、探路國家公園體制,描繪了改革藍圖和實現路徑,制定了生態文明制度建設總體方案,成為全國第一個出臺生態文明體制改革“設計圖”和“施工圖”的省份。

一年來,從河湟山川到柴達木盆地,從祁連山下到三江源頭,青海全面開展生態文明制度建設,初步搭建了生態文明制度建設的“四梁八柱”;

玉樹市成立三江源生態法庭,探索牧民群眾充分參與生態文明保護的新機制;

隨著三江源國家公園建設不斷深入,世代逐水草而居的牧民生産生活開始變了:他們有的加入生態畜牧業合作社,有的成為生態巡護員,牧民正從單一的種植、養殖、生態看護向生態生産生活良性循環轉變;

以建設三江源國家公園為重點,青海抓住生態功能提升、資源節約提效、環境治理提質、國土綠化提速、生態制度構建五大載體,實施生態立省戰略,全面推進生態文明先行區建設。

目前,青海在三江源地區、祁連山水源涵養區、環青海湖地區、河湟地區、柴達木地區“五大生態板塊”實施重大生態工程建設,統籌推進山水林田湖生態保護和修復,全面提升生態系統功能。

青海林業部門實施退耕還林草、天然林保護、“三北”防護林、防沙治沙、重點公益林和湟水河兩岸南北山造林綠化等專項工程,每年完成400萬畝左右植樹造林任務。把綠化融入城市建設,多為城市“種樹”,多給生態“留白”,建設森林城市,使林在城中、城在林中。

2017年7月7日,位於三江源國家公園長江源園區的重要組成部分的可可西裏,成為青藏高原首個世界自然遺産地,這更是青海向世界作出的保護生態的莊嚴承諾。

天空藍,草原綠,江河清,雪峰白,已經成為青海生態文明建設的“名片”,在廣袤的72萬平方公里地域內,青海兒女用實際行動扎紮實實推進生態環境保護,繪就出青海發展的“綠色長卷”。

【我要糾錯】責任編輯:宋岩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