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春運:為了團圓的遷徙

2018-02-10 15:28 來源: 新華社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2018年2月1日淩晨,動車組停靠在武漢動車段的存車線上,準備進行檢修和保溫作業。

春節是中國人最重要的節日,闔家團圓是過年永恒的主題。為了團圓過年,春運已成為人們一年一度最大規模的遷徙活動。

“春運”二字第一次出現在媒體上是在1954年,但春運真正成為一個社會關注焦點,還得從改革開放算起。改革讓中國人口得以大規模流動,民工流、學生流、探親流、旅遊流開始在春運匯聚。1979年,我國春運歷史性突破1億人次。“一票難求”成為此後每年春運的焦點。

2018年春運,預計全國旅客發送量將達29.8億人次。40年間,春運規模擴大了30倍,春運的方方面面也發生了巨大變化——

從緩慢的綠皮火車到時速350公里的“復興號”高鐵動車組;從搭建戶外候車棚到如機場一樣的火車站候車室;從通宵打地鋪排隊買票到手機購票;從忍饑挨餓到網絡訂餐;從單一交通方式到海陸空立體公共交通和自駕以及共享交通方式……人們的春節旅程變得越來越輕鬆便捷。城鄉差距的縮小,讓春運的行李逐漸輕量化;“有錢沒錢,回家過年”也不再一成不變,人們的團圓方式更加多元,北方人南下“取暖”、南方人北上“貓冬”,找子女過年,甚至全家出國旅遊過年的家庭越來越多。

40年春運,見證著國家的發展和時代的變遷。只要有團圓的動力,春運便不會停止;只要有改革的動力,發展便不會止步。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化,也必將給中國人的春運旅途帶來更多、更令人驚嘆的變化。

新華社記者 肖藝九 攝

【我要糾錯】責任編輯:石璐言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