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精彩紛呈的月宮故事:從嫦娥一號到嫦娥5T,我國探月工程亮點回顧

2018-12-08 13:05 來源: 新華社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新華社西昌12月8日電 題:精彩紛呈的月宮故事:從嫦娥一號到嫦娥5T,我國探月工程亮點回顧

新華社記者 胡喆、謝佼、荊淮僑

12月8日,嫦娥四號開啟奔月之旅。從嫦娥一號拍攝的全月球影像圖,到嫦娥二號首次實現我國對小行星的飛躍探測,再到嫦娥三號成功實現落月夢想……月球探測工程,是繼人造地球衛星、載人航天飛行取得成功之後我國航天事業發展的又一座里程碑,實現了中華民族的千年奔月夢想,開啟了中國人走向深空探索宇宙奧秘的時代,標誌著我國已經進入世界具有深空探測能力的國家行列。回顧我國一路走來的探月之旅,可謂精彩紛呈。

嫦娥一號:樹立中國航天第三個里程碑

1994年,我國科學家開始進行探月活動必要性和可行性研究。2000年11月22日,中國政府首次公佈的航天白皮書《中國的航天》,明確了近期發展目標中包括“開展以月球探測為主的深空探測的預先研究”。

2001年,由原國家國防科工委組織中國科學院、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原總裝備部等單位正式啟動月球探測工程的相關論證工作。

根據我國當時的科技水平,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五院充分利用應用衛星研製成功的經驗和成果,最大限度地採用經過飛行試驗檢驗的衛星平臺及相關分系統的硬體和軟體,通過兩年多艱苦會戰,設計出結合了東方紅三號衛星平臺與中國資源衛星特點,又具備多項新技術的嫦娥一號衛星方案,並順利完成了奔月、探月的關鍵技術攻關。

2004年1月23日,我國月球探測工程全面啟動。作為“繞、落、回”三步走的第一步,首期繞月工程就是研製和發射探月衛星嫦娥一號。

在中國科學院院士葉培建帶領下,五院平均年齡只有30多歲的嫦娥研製團隊充分利用現有衛星研製成果,同時針對月球探測衛星新特點,僅用3年先後攻克了軌道設計、月食問題等一系列技術難題,把進軍深空探測的主動權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2007年10月24日,嫦娥一號衛星成功發射;2008年11月12日,發佈嫦娥一號拍攝的全月球影像圖;2009年3月1日,嫦娥一號衛星按預定計劃受控撞月,為探月工程一期——“繞月探測”任務畫上了一個圓滿的句號,標誌著我國已經進入世界具有深空探測能力的國家行列。

嫦娥二號:小行星探測的先行者

作為探月工程二期先導星,嫦娥二號衛星試驗探月工程二期部分關鍵技術,深化月球科學探測。研製團隊歷經了近三年的艱苦鏖戰,無數次的計算、論證、推演……一個個技術難題終於逐一攻破。

2010年10月1日,嫦娥二號發射成功,衛星軌道設計、導航控制、微小相機視頻成像等各項技術均得到驗證。在半年設計壽命週期,嫦娥二號全面實現了6大工程目標和4項科學探測任務,獲取了一批重要科學數據;2012年4月,嫦娥二號圓滿完成在日—地拉格朗日L2點一個完整週期的飛行探測,成功繞飛L2點,進入轉移軌道飛行;2012年12月13日,嫦娥二號與國際編號為4179的圖塔蒂斯小行星由遠及近“擦肩而過”,最近交會距離不到1公里,首次實現了我國對小行星的飛躍探測,成為我國第一個行星際探測器;而後,嫦娥二號飛至1億公里以外,對我國深空探測能力進行了驗證。

嫦娥三號:成功實現落月夢想

2008年3月,探月工程二期立項,嫦娥三號研製的大幕徐徐拉開。與嫦娥一號、二號相比,嫦娥三號探測器的技術跨度大、設計約束多,結構也更為複雜,新技術、新産品達到80%。

面對技術新、難度大、系統複雜等風險帶來的巨大考驗和一道道難關。2013年12月14日,嫦娥三號探測器成功落月,實現我國航天器首次地外天體軟著陸,並開展巡視勘察和科學探測。嫦娥三號任務圓滿成功,為我國航天事業發展樹立了新的里程碑,在人類攀登科技高峰征程中刷新了中國高度。

嫦娥5T:嫦娥五號的“探路先鋒”

2014年11月1日清晨,為嫦娥五號探路的再入返回試驗器“嫦娥5T”按既定方案平安著陸。作為探月工程三部曲中“回”的這部重頭戲,在探月工程三期採樣返回任務中,最終攜帶樣品返回地球的返回器對任務的成敗至關重要,我國此前尚沒有地球軌道以外的航天器完成過再入大氣層的返回、著陸與回收經歷。

研製團隊對嫦娥五號任務所需的關鍵技術進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了“先行開展一次飛行試驗,驗證高速再入返回飛行的可行性”的思路,飛行試驗器孕育而生,擔當起嫦娥五號“探路先鋒”的重任,提前掃清技術障礙。

月球返回器的再入返回與近地航天器再入返回相比,具有再入速度高、航程長、熱環境複雜等特點。研製團隊突破了軌道設計和控制技術、氣動技術、熱防護技術、再入導航與控制技術等6項關鍵技術,實現了中國航天器首次以第二宇宙速度返回地球,為確保嫦娥五號任務順利實施和探月工程持續推進奠定了堅實基礎。(參與采寫:劉之輝)

【我要糾錯】責任編輯:姜晨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