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全民健身·悅動人生——非遺“花臉龍”進校園

2019-04-02 12:13 來源: 新華社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貴州省錦屏縣隆裏所村的“花臉龍”迄今已有600多年曆史,是貴州省非物質文化遺産之一。舞龍者都要畫上臉譜,“花臉龍”因此得名。一條舞動的“花臉龍”就如同一齣流動的戲劇。

當地的隆裏中小學,從2008年起開展“花臉龍”傳承人進校園活動——每週兩個課時,“花臉龍”傳承人們走進校園,帶領孩子們學習手工製作道具、舞龍技法、臉譜圖描,穿、騰、躍、翻、滾、戲······在看似遊戲的歡快形式中,孩子們既鍛鍊了身體,又感受到了傳統文化的魅力,為非物質文化遺産的傳承助力,至今已有五百餘名學生掌握“花臉龍”舞龍技藝。

這是隆裏中小學學生在學校內演練“花臉龍”(3月20日攝)。

新華社記者 歐東衢 攝

貴州省錦屏縣隆裏所村的“花臉龍”迄今已有600多年曆史,是貴州省非物質文化遺産之一。舞龍者都要畫上臉譜,“花臉龍”因此得名。一條舞動的“花臉龍”就如同一齣流動的戲劇。

當地的隆裏中小學,從2008年起開展“花臉龍”傳承人進校園活動——每週兩個課時,“花臉龍”傳承人們走進校園,帶領孩子們學習手工製作道具、舞龍技法、臉譜圖描,穿、騰、躍、翻、滾、戲······在看似遊戲的歡快形式中,孩子們既鍛鍊了身體,又感受到了傳統文化的魅力,為非物質文化遺産的傳承助力,至今已有五百餘名學生掌握“花臉龍”舞龍技藝。

這是隆裏中小學學生在學校內演練“花臉龍”(3月20日攝)。

新華社記者 歐東衢 攝

貴州省錦屏縣隆裏所村的“花臉龍”迄今已有600多年曆史,是貴州省非物質文化遺産之一。舞龍者都要畫上臉譜,“花臉龍”因此得名。一條舞動的“花臉龍”就如同一齣流動的戲劇。

當地的隆裏中小學,從2008年起開展“花臉龍”傳承人進校園活動——每週兩個課時,“花臉龍”傳承人們走進校園,帶領孩子們學習手工製作道具、舞龍技法、臉譜圖描,穿、騰、躍、翻、滾、戲······在看似遊戲的歡快形式中,孩子們既鍛鍊了身體,又感受到了傳統文化的魅力,為非物質文化遺産的傳承助力,至今已有五百餘名學生掌握“花臉龍”舞龍技藝。

隆裏中小學老師在給學生畫“花臉”,為舞龍做準備(3月20日攝)。

新華社記者 歐東衢 攝

貴州省錦屏縣隆裏所村的“花臉龍”迄今已有600多年曆史,是貴州省非物質文化遺産之一。舞龍者都要畫上臉譜,“花臉龍”因此得名。一條舞動的“花臉龍”就如同一齣流動的戲劇。

當地的隆裏中小學,從2008年起開展“花臉龍”傳承人進校園活動——每週兩個課時,“花臉龍”傳承人們走進校園,帶領孩子們學習手工製作道具、舞龍技法、臉譜圖描,穿、騰、躍、翻、滾、戲······在看似遊戲的歡快形式中,孩子們既鍛鍊了身體,又感受到了傳統文化的魅力,為非物質文化遺産的傳承助力,至今已有五百餘名學生掌握“花臉龍”舞龍技藝。

隆裏中小學老師在給學生畫“花臉”,為舞龍做準備(3月20日攝)。

新華社記者 歐東衢 攝

貴州省錦屏縣隆裏所村的“花臉龍”迄今已有600多年曆史,是貴州省非物質文化遺産之一。舞龍者都要畫上臉譜,“花臉龍”因此得名。一條舞動的“花臉龍”就如同一齣流動的戲劇。

當地的隆裏中小學,從2008年起開展“花臉龍”傳承人進校園活動——每週兩個課時,“花臉龍”傳承人們走進校園,帶領孩子們學習手工製作道具、舞龍技法、臉譜圖描,穿、騰、躍、翻、滾、戲······在看似遊戲的歡快形式中,孩子們既鍛鍊了身體,又感受到了傳統文化的魅力,為非物質文化遺産的傳承助力,至今已有五百餘名學生掌握“花臉龍”舞龍技藝。

隆裏中小學老師在給學生畫“花臉”,為舞龍做準備(3月20日攝)。

新華社記者 歐東衢 攝

貴州省錦屏縣隆裏所村的“花臉龍”迄今已有600多年曆史,是貴州省非物質文化遺産之一。舞龍者都要畫上臉譜,“花臉龍”因此得名。一條舞動的“花臉龍”就如同一齣流動的戲劇。

當地的隆裏中小學,從2008年起開展“花臉龍”傳承人進校園活動——每週兩個課時,“花臉龍”傳承人們走進校園,帶領孩子們學習手工製作道具、舞龍技法、臉譜圖描,穿、騰、躍、翻、滾、戲······在看似遊戲的歡快形式中,孩子們既鍛鍊了身體,又感受到了傳統文化的魅力,為非物質文化遺産的傳承助力,至今已有五百餘名學生掌握“花臉龍”舞龍技藝。

隆裏中小學老師在給學生畫“花臉”,為舞龍做準備(3月20日攝)。

新華社記者 歐東衢 攝

貴州省錦屏縣隆裏所村的“花臉龍”迄今已有600多年曆史,是貴州省非物質文化遺産之一。舞龍者都要畫上臉譜,“花臉龍”因此得名。一條舞動的“花臉龍”就如同一齣流動的戲劇。

當地的隆裏中小學,從2008年起開展“花臉龍”傳承人進校園活動——每週兩個課時,“花臉龍”傳承人們走進校園,帶領孩子們學習手工製作道具、舞龍技法、臉譜圖描,穿、騰、躍、翻、滾、戲······在看似遊戲的歡快形式中,孩子們既鍛鍊了身體,又感受到了傳統文化的魅力,為非物質文化遺産的傳承助力,至今已有五百餘名學生掌握“花臉龍”舞龍技藝。

隆裏中小學學生將手工製作的龍從庫房搬出(3月20日攝)。

新華社記者 歐東衢 攝

貴州省錦屏縣隆裏所村的“花臉龍”迄今已有600多年曆史,是貴州省非物質文化遺産之一。舞龍者都要畫上臉譜,“花臉龍”因此得名。一條舞動的“花臉龍”就如同一齣流動的戲劇。

當地的隆裏中小學,從2008年起開展“花臉龍”傳承人進校園活動——每週兩個課時,“花臉龍”傳承人們走進校園,帶領孩子們學習手工製作道具、舞龍技法、臉譜圖描,穿、騰、躍、翻、滾、戲······在看似遊戲的歡快形式中,孩子們既鍛鍊了身體,又感受到了傳統文化的魅力,為非物質文化遺産的傳承助力,至今已有五百餘名學生掌握“花臉龍”舞龍技藝。

隆裏中小學學生在“花臉龍”傳承人王振偉(左一)的培訓下演練“花臉龍”(3月20日攝)。

新華社記者 歐東衢 攝

貴州省錦屏縣隆裏所村的“花臉龍”迄今已有600多年曆史,是貴州省非物質文化遺産之一。舞龍者都要畫上臉譜,“花臉龍”因此得名。一條舞動的“花臉龍”就如同一齣流動的戲劇。

當地的隆裏中小學,從2008年起開展“花臉龍”傳承人進校園活動——每週兩個課時,“花臉龍”傳承人們走進校園,帶領孩子們學習手工製作道具、舞龍技法、臉譜圖描,穿、騰、躍、翻、滾、戲······在看似遊戲的歡快形式中,孩子們既鍛鍊了身體,又感受到了傳統文化的魅力,為非物質文化遺産的傳承助力,至今已有五百餘名學生掌握“花臉龍”舞龍技藝。

隆裏中小學學生在演練“花臉龍”(3月20日攝)。

新華社記者 歐東衢 攝

貴州省錦屏縣隆裏所村的“花臉龍”迄今已有600多年曆史,是貴州省非物質文化遺産之一。舞龍者都要畫上臉譜,“花臉龍”因此得名。一條舞動的“花臉龍”就如同一齣流動的戲劇。

當地的隆裏中小學,從2008年起開展“花臉龍”傳承人進校園活動——每週兩個課時,“花臉龍”傳承人們走進校園,帶領孩子們學習手工製作道具、舞龍技法、臉譜圖描,穿、騰、躍、翻、滾、戲······在看似遊戲的歡快形式中,孩子們既鍛鍊了身體,又感受到了傳統文化的魅力,為非物質文化遺産的傳承助力,至今已有五百餘名學生掌握“花臉龍”舞龍技藝。

隆裏中小學學生在正式演練“花臉龍”前互相加油(3月20日攝)。

新華社記者 歐東衢 攝

貴州省錦屏縣隆裏所村的“花臉龍”迄今已有600多年曆史,是貴州省非物質文化遺産之一。舞龍者都要畫上臉譜,“花臉龍”因此得名。一條舞動的“花臉龍”就如同一齣流動的戲劇。

當地的隆裏中小學,從2008年起開展“花臉龍”傳承人進校園活動——每週兩個課時,“花臉龍”傳承人們走進校園,帶領孩子們學習手工製作道具、舞龍技法、臉譜圖描,穿、騰、躍、翻、滾、戲······在看似遊戲的歡快形式中,孩子們既鍛鍊了身體,又感受到了傳統文化的魅力,為非物質文化遺産的傳承助力,至今已有五百餘名學生掌握“花臉龍”舞龍技藝。

隆裏中小學學生在演練“花臉龍”(3月20日攝)。

新華社記者 歐東衢 攝

貴州省錦屏縣隆裏所村的“花臉龍”迄今已有600多年曆史,是貴州省非物質文化遺産之一。舞龍者都要畫上臉譜,“花臉龍”因此得名。一條舞動的“花臉龍”就如同一齣流動的戲劇。

當地的隆裏中小學,從2008年起開展“花臉龍”傳承人進校園活動——每週兩個課時,“花臉龍”傳承人們走進校園,帶領孩子們學習手工製作道具、舞龍技法、臉譜圖描,穿、騰、躍、翻、滾、戲······在看似遊戲的歡快形式中,孩子們既鍛鍊了身體,又感受到了傳統文化的魅力,為非物質文化遺産的傳承助力,至今已有五百餘名學生掌握“花臉龍”舞龍技藝。

兩名已畫好“花臉”的隆裏中小學學生在學校內交談(3月20日攝)。

新華社記者 歐東衢 攝

貴州省錦屏縣隆裏所村的“花臉龍”迄今已有600多年曆史,是貴州省非物質文化遺産之一。舞龍者都要畫上臉譜,“花臉龍”因此得名。一條舞動的“花臉龍”就如同一齣流動的戲劇。

當地的隆裏中小學,從2008年起開展“花臉龍”傳承人進校園活動——每週兩個課時,“花臉龍”傳承人們走進校園,帶領孩子們學習手工製作道具、舞龍技法、臉譜圖描,穿、騰、躍、翻、滾、戲······在看似遊戲的歡快形式中,孩子們既鍛鍊了身體,又感受到了傳統文化的魅力,為非物質文化遺産的傳承助力,至今已有五百餘名學生掌握“花臉龍”舞龍技藝。

兩名已畫好“花臉”的隆裏中小學學生在學校內交談(3月20日攝)。

新華社記者 歐東衢 攝

貴州省錦屏縣隆裏所村的“花臉龍”迄今已有600多年曆史,是貴州省非物質文化遺産之一。舞龍者都要畫上臉譜,“花臉龍”因此得名。一條舞動的“花臉龍”就如同一齣流動的戲劇。

當地的隆裏中小學,從2008年起開展“花臉龍”傳承人進校園活動——每週兩個課時,“花臉龍”傳承人們走進校園,帶領孩子們學習手工製作道具、舞龍技法、臉譜圖描,穿、騰、躍、翻、滾、戲······在看似遊戲的歡快形式中,孩子們既鍛鍊了身體,又感受到了傳統文化的魅力,為非物質文化遺産的傳承助力,至今已有五百餘名學生掌握“花臉龍”舞龍技藝。

隆裏中小學學生在隆裏古城內演練“花臉龍”(3月20日攝)。

新華社記者 歐東衢 攝

貴州省錦屏縣隆裏所村的“花臉龍”迄今已有600多年曆史,是貴州省非物質文化遺産之一。舞龍者都要畫上臉譜,“花臉龍”因此得名。一條舞動的“花臉龍”就如同一齣流動的戲劇。

當地的隆裏中小學,從2008年起開展“花臉龍”傳承人進校園活動——每週兩個課時,“花臉龍”傳承人們走進校園,帶領孩子們學習手工製作道具、舞龍技法、臉譜圖描,穿、騰、躍、翻、滾、戲······在看似遊戲的歡快形式中,孩子們既鍛鍊了身體,又感受到了傳統文化的魅力,為非物質文化遺産的傳承助力,至今已有五百餘名學生掌握“花臉龍”舞龍技藝。

隆裏中小學學生在隆裏古城內演練“花臉龍”(3月20日攝)。

新華社記者 歐東衢 攝

貴州省錦屏縣隆裏所村的“花臉龍”迄今已有600多年曆史,是貴州省非物質文化遺産之一。舞龍者都要畫上臉譜,“花臉龍”因此得名。一條舞動的“花臉龍”就如同一齣流動的戲劇。

當地的隆裏中小學,從2008年起開展“花臉龍”傳承人進校園活動——每週兩個課時,“花臉龍”傳承人們走進校園,帶領孩子們學習手工製作道具、舞龍技法、臉譜圖描,穿、騰、躍、翻、滾、戲······在看似遊戲的歡快形式中,孩子們既鍛鍊了身體,又感受到了傳統文化的魅力,為非物質文化遺産的傳承助力,至今已有五百餘名學生掌握“花臉龍”舞龍技藝。

隆裏中小學學生在隆裏古城內演練“花臉龍”(3月20日攝)。

新華社記者 歐東衢 攝

貴州省錦屏縣隆裏所村的“花臉龍”迄今已有600多年曆史,是貴州省非物質文化遺産之一。舞龍者都要畫上臉譜,“花臉龍”因此得名。一條舞動的“花臉龍”就如同一齣流動的戲劇。

當地的隆裏中小學,從2008年起開展“花臉龍”傳承人進校園活動——每週兩個課時,“花臉龍”傳承人們走進校園,帶領孩子們學習手工製作道具、舞龍技法、臉譜圖描,穿、騰、躍、翻、滾、戲······在看似遊戲的歡快形式中,孩子們既鍛鍊了身體,又感受到了傳統文化的魅力,為非物質文化遺産的傳承助力,至今已有五百餘名學生掌握“花臉龍”舞龍技藝。

隆裏中小學學生抬著龍從橋上經過(3月20日攝)。

新華社記者 歐東衢 攝

貴州省錦屏縣隆裏所村的“花臉龍”迄今已有600多年曆史,是貴州省非物質文化遺産之一。舞龍者都要畫上臉譜,“花臉龍”因此得名。一條舞動的“花臉龍”就如同一齣流動的戲劇。

當地的隆裏中小學,從2008年起開展“花臉龍”傳承人進校園活動——每週兩個課時,“花臉龍”傳承人們走進校園,帶領孩子們學習手工製作道具、舞龍技法、臉譜圖描,穿、騰、躍、翻、滾、戲······在看似遊戲的歡快形式中,孩子們既鍛鍊了身體,又感受到了傳統文化的魅力,為非物質文化遺産的傳承助力,至今已有五百餘名學生掌握“花臉龍”舞龍技藝。

隆裏中小學學生在柳蔭下演練“花臉龍”(3月20日攝)。

新華社記者 歐東衢 攝

貴州省錦屏縣隆裏所村的“花臉龍”迄今已有600多年曆史,是貴州省非物質文化遺産之一。舞龍者都要畫上臉譜,“花臉龍”因此得名。一條舞動的“花臉龍”就如同一齣流動的戲劇。

當地的隆裏中小學,從2008年起開展“花臉龍”傳承人進校園活動——每週兩個課時,“花臉龍”傳承人們走進校園,帶領孩子們學習手工製作道具、舞龍技法、臉譜圖描,穿、騰、躍、翻、滾、戲······在看似遊戲的歡快形式中,孩子們既鍛鍊了身體,又感受到了傳統文化的魅力,為非物質文化遺産的傳承助力,至今已有五百餘名學生掌握“花臉龍”舞龍技藝。

隆裏中小學學生在隆裏古城內演練“花臉龍”(3月20日攝)。

新華社記者 歐東衢 攝

貴州省錦屏縣隆裏所村的“花臉龍”迄今已有600多年曆史,是貴州省非物質文化遺産之一。舞龍者都要畫上臉譜,“花臉龍”因此得名。一條舞動的“花臉龍”就如同一齣流動的戲劇。

當地的隆裏中小學,從2008年起開展“花臉龍”傳承人進校園活動——每週兩個課時,“花臉龍”傳承人們走進校園,帶領孩子們學習手工製作道具、舞龍技法、臉譜圖描,穿、騰、躍、翻、滾、戲······在看似遊戲的歡快形式中,孩子們既鍛鍊了身體,又感受到了傳統文化的魅力,為非物質文化遺産的傳承助力,至今已有五百餘名學生掌握“花臉龍”舞龍技藝。

隆裏中小學學生在隆裏古城內演練“花臉龍”(3月20日攝)。

新華社記者 歐東衢 攝

貴州省錦屏縣隆裏所村的“花臉龍”迄今已有600多年曆史,是貴州省非物質文化遺産之一。舞龍者都要畫上臉譜,“花臉龍”因此得名。一條舞動的“花臉龍”就如同一齣流動的戲劇。

當地的隆裏中小學,從2008年起開展“花臉龍”傳承人進校園活動——每週兩個課時,“花臉龍”傳承人們走進校園,帶領孩子們學習手工製作道具、舞龍技法、臉譜圖描,穿、騰、躍、翻、滾、戲······在看似遊戲的歡快形式中,孩子們既鍛鍊了身體,又感受到了傳統文化的魅力,為非物質文化遺産的傳承助力,至今已有五百餘名學生掌握“花臉龍”舞龍技藝。

隆裏中小學學生在演練“花臉龍”間隙時休息(3月20日攝)。

新華社記者 歐東衢 攝

貴州省錦屏縣隆裏所村的“花臉龍”迄今已有600多年曆史,是貴州省非物質文化遺産之一。舞龍者都要畫上臉譜,“花臉龍”因此得名。一條舞動的“花臉龍”就如同一齣流動的戲劇。

當地的隆裏中小學,從2008年起開展“花臉龍”傳承人進校園活動——每週兩個課時,“花臉龍”傳承人們走進校園,帶領孩子們學習手工製作道具、舞龍技法、臉譜圖描,穿、騰、躍、翻、滾、戲······在看似遊戲的歡快形式中,孩子們既鍛鍊了身體,又感受到了傳統文化的魅力,為非物質文化遺産的傳承助力,至今已有五百餘名學生掌握“花臉龍”舞龍技藝。

隆裏中小學學生抬著龍從油菜花地旁經過(3月20日攝)。

新華社記者 歐東衢 攝

貴州省錦屏縣隆裏所村的“花臉龍”迄今已有600多年曆史,是貴州省非物質文化遺産之一。舞龍者都要畫上臉譜,“花臉龍”因此得名。一條舞動的“花臉龍”就如同一齣流動的戲劇。

當地的隆裏中小學,從2008年起開展“花臉龍”傳承人進校園活動——每週兩個課時,“花臉龍”傳承人們走進校園,帶領孩子們學習手工製作道具、舞龍技法、臉譜圖描,穿、騰、躍、翻、滾、戲······在看似遊戲的歡快形式中,孩子們既鍛鍊了身體,又感受到了傳統文化的魅力,為非物質文化遺産的傳承助力,至今已有五百餘名學生掌握“花臉龍”舞龍技藝。

隆裏中小學學生抬著龍從油菜花地旁經過(3月20日攝)。

新華社記者 歐東衢 攝

2.1.jpg
【我要糾錯】責任編輯:黃頔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