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小”日子裏的“大”變化——從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週年大型成就展感受民生變遷

2019-11-06 20:34 來源: 新華社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新華社北京11月6日電 題:“小”日子裏的“大”變化——從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週年大型成就展感受民生變遷

新華社記者 高蕾

6日,在北京展覽館舉辦的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週年大型成就展觀者如織。其中,一些反映民生變遷的展板、展品讓不少觀眾頗為感慨。

家是最小國,國是千萬家。70年春華秋實,伴隨著國家發展的巨大成就,無數普通人命運被改變、權利得保障、生活更幸福。

此次成就展搬來了不同時代的家庭場景,勾起了在場觀眾的回憶。

新中國成立之初的50年代,一間鄉村婚房裏,一張土炕、一盞煤油燈、兩三件簡單傢具,幾乎就是全部家當。

改革開放初期,電視、冰箱、電風扇、縫紉機成了城市家庭的標配。

新時代的城鎮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設,讓困難群眾“住有所居”,人民群眾住房條件顯著改善。

觀看成就展間隙,來自河北霸州的陳先生向記者回憶起自己家房子的變化:“60年代,家裏的房子都是泥糊的,房頂上長草。一下雨,雨水就順著草根往家裏流。70年代,家裏人往房頂上鋪了一層油氈,好歹不用每年打草了。1996年,我家起了八間瓦房,我覺得好日子終於來了。”

陳先生家是70年來我國城鄉居民住房條件變化的縮影。有數據顯示,城鎮人均住房建築面積由1949年的8.3平方米提高到2018年的39平方米,農村人均住房建築面積提高到47.3平方米。中國基本解決了城鄉居民住房問題,建成了世界上最大的住房保障體系,人民群眾住房條件顯著改善。

説起家裏第一台電視機,陳先生又打開了話匣子。“我的孩子是1985年出生的,為了讓孩子能像城裏的孩子一樣看上動畫片,我咬牙賣了家裏一頭豬,花了400多塊錢才買了一台12英寸的黑白電視機。”陳先生説,“現在的生活水平比以前好多了,家裏的電視機起碼是55英寸以上的了。”

來自吉林的王阿姨在擺放著“的確良”襯衣的展櫃前駐足。

“的確良”是老百姓對滌綸的俗稱,有“的確好、的確涼快”的意思。20世紀70年代,國家下決心引進成套化纖設備,我國開始大規模生産以化纖為原料的“的確良”。這種“不用從地里長出來的布”,解決了棉花與糧爭地的問題,極大改善了老百姓的著衣狀況。

“七八十年代的時候,能穿上這種‘的確良’的衣服就很時髦啦。我還記得我第一件‘的確良’衣服是一件粉色的襯衣。穿上以後心裏覺得可美了。”王阿姨説。

憑糧票、油票、肉票、布票去供銷社購買生活必需品曾是老一輩人不能忘懷的記憶。今年57歲的董先生還記得自己80年代結婚的情景:“我結婚的時候,想買兩個暖水壺,來個好事成雙,最後愣是因為沒找到買暖壺的票,還是只買了一個。”

如今,票證早已退出中國老百姓的日常生活,走進菜場、超市、商場,琳瑯滿目的商品讓人目不暇接。“前不久,我家孩子也結婚了。條件可比我們那時候強多了。”董先生説。

【我要糾錯】責任編輯:范梓萌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