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病毒溯源是科學難題 仍須做好疫情防控

2020-04-24 07:46 來源: 光明日報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4月23日,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舉行新聞發佈會,介紹新冠肺炎防控的科學知識普及。發佈會上,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員施一向公眾介紹了當前新冠病毒研究進展、病毒溯源、公眾日常防護等科學知識。

病毒是否會因天氣變暖而逐漸消失,需要進一步觀察

針對公眾關心的隨著天氣變暖,新冠病毒是否會逐漸消減的問題,施一從病毒性質和病毒的傳播方式兩個方面進行了分析。

性質方面,新冠病毒是一種囊膜病毒,相對來説,對溫度比較敏感,氣溫升高不利於病毒存活。傳播方式方面,不同的病毒傳播方式不一樣,比如埃博拉病毒通過直接接觸進行傳播,流感病毒主要通過空氣進行傳播。“我們知道,通過空氣傳播的病毒,相對容易受到氣溫的影響,這就是為什麼流感一般是在氣溫比較低的冬春季高發,夏季不常見。”

“現在我們普遍認為,新冠病毒主要通過飛沫和直接接觸等方式進行傳播。相對來説,這種傳播方式受氣溫的影響會小一些。我們也注意到南半球的國家目前處於夏秋季,天氣比較炎熱,但是新冠疫情依然持續發生。最終情況如何,我們需要進一步觀察。”施一説。

病毒溯源是科學難題,需要各國科學家深入研究

針對記者提出的去年8月美國馬裏蘭州美軍德特裏克堡生化研究基地出現的疾病可能是新冠病毒的源頭,通過參加武漢軍運會的美國軍人運動員傳播到中國,發生變異後再次暴發的觀點,施一回應稱:“我們注意到互聯網上相關信息,美國有人懷疑德特裏克堡生化研究基地可能是新冠病毒來源的説法。美國方面對此沒有公開回應,我們無從作出判斷。”

“病毒溯源本身是科學問題,其主要目的是防止再次發生同類疫情對人類社會造成危害。”施一介紹,目前世界各國科學家都在開展病毒源頭的研究,對新冠病毒的來源提出了許多學術觀點及假設、猜想。中國科學家目前也在認真開展相關研究,為早日找到新冠病毒的起源,有針對性地做好防控,提供科學依據。

“病毒溯源是一項科學難題,需要較長時間且存在不確定性,需要將眾多生物學信息和流行病學證據匯聚成相互印證的證據鏈,才能真正完成任務。”施一認為,人類歷史上很多疾病,比如艾滋病、SARS等,對其源頭的探索歷經十幾年甚至幾十年的研究,雖然取得了進展,但研究結果僅是推測,尚未得出最終的答案,研究工作至今仍在繼續。“當前新冠肺炎疫情正在全球肆虐,希望世界各國把精力和關注點集中放在疫情防控工作上,病毒溯源這一科學難題需要各國科學家深入研究。”

針對新冠病毒疫情,目前仍要以公共衛生防控措施為主

施一表示,在付出巨大努力後,目前中國已經有效控制了疫情,但只要疫情在世界範圍內存在,對人類的威脅就不能解除,疫情很難在短期內結束。

“關於新冠病毒是否會像流感病毒一樣常態化流行,有專家認為,這種可能性有,但是發生概率比較低。”施一認為,流感病毒具有高變異性、高傳染性的特點,目前沒有發現新冠病毒具有流感病毒這麼高的變異性,因此常態化的可能性不太大;但也有專家認為新冠病毒傳播能力高,且已有四種冠狀病毒為季節性流行,因此新冠病毒形成季節性流行有一定的可能性。“無論發展趨勢如何,我們相信事在人為,疾病防治技術的發展、有效藥物的發現、新冠疫苗的成功研發,必將幫助人類取得抗擊疫情的最終勝利。”

“關於新冠肺炎是否會變成慢性病的問題,專家分析認為,從目前的研究和臨床實踐看,目前所知新冠病毒主要在呼吸道複製,慢性攜帶不太可能。”施一介紹,從其同類的病毒——引起非典和中東呼吸綜合徵的兩種冠狀病毒來看,尚未觀察到感染者持續帶毒;從我國幾萬名新冠肺炎恢復者來看,也未觀察到長期帶毒的跡象。“目前的知識認為,個體感染新冠病毒後長期帶毒的可能性極小,現階段也尚未得到證明其慢性化的免疫學和病毒學研究證據。”

施一強調,新冠病毒是一個全新的病毒,人類對新冠病毒的認識還在持續不斷深入,而普通人的免疫系統對新冠病毒沒有免疫保護記憶,因此在疫苗沒有研發成功和上市之前,針對新冠病毒疫情,目前仍要以公共衛生防控措施為主,主要是控制傳染源、切斷傳播途徑、保護易感人群。對於公眾來説,戴好口罩,勤洗手;對於已經感染的患者,做好“早發現、早報告、早隔離、早治療”,及時給予臨床治療的措施,就可以有效對抗新冠病毒感染。(記者 張亞雄)

【我要糾錯】責任編輯:劉楊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