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培育未來的科學棟樑——青少年科技教育掃描

2020-09-20 15:50 來源: 新華社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新華社北京9月20日電 題:培育未來的科學棟樑——青少年科技教育掃描

新華社記者李興文、姚子云、孟含琪、陳毓珊

近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科學家座談會上指出,好奇心是人的天性,對科學興趣的引導和培養要從娃娃抓起,使他們更多了解科學知識,掌握科學方法,形成一大批具備科學家潛質的青少年群體。

面對充滿未知的世界,孩子們通過科技教育探索“十萬個為什麼”,獲取進入科學世界的敲門磚和金鑰匙。大中小學校、科技博物館等場所,正成為引導和培養科學技術的“孵化器”。豐富多彩的科技教育,悄然播下了一顆顆科技啟蒙的種子。

讓課堂成為滋潤科學精神的沃土

紙張折疊、木柱捆紮、面板黏合……一番嫻熟的操作後,河北省涉縣索堡中學初一年級的同學們走上操場,隨著老師“嘟、嘟”的口令,將自己的飛機模型送上藍天。

“快看,我的飛機飛得好遠啊!”“我的飛機五顏六色,最漂亮。”這是涉縣索堡中學新學期“創客實驗室”的第一堂實踐課。

“針對不同年級,我們的‘創客實驗室’設置了創意搭建、3D打印、電腦編程等10多個類型的科技學習實踐項目,並將科技學習實踐納入教學計劃,聘請了專業的教師隊伍。”校長宋利兵説。

科技教育走出書本,放飛了“好奇寶寶”的童心,也解放著孩子們的創造力。

今年疫情期間,遼寧省瀋陽市第五中學科技團隊的學生使用設計軟體和激光雕刻機,設計、製作了數百枚校徽和多款具有學校特色的“周邊産品”在網上義賣。所得款項6000余元,都用來購買抗疫物資捐給困難地區。

“我們在社團第一次接觸到激光雕刻機,之後學習了怎麼使用這種新型科技産品。現在我們能用它製作模型組件,感覺自己的創造力和動手能力都得到了施展。”高三五班學生龍大鑫説。

此外,通過科技選修課和各類社團活動,學生可以自主開發安全門禁系統、設計人機對話程序,還能製作放飛水火箭,在玩與學中培養實踐能力和創造精神。

從城區到鎮村,科技教育的種子在青少年內心生根發芽、吐露芬芳。

江西省蘆溪縣宣風鎮中心學校,一個利用舊筷子、舊光盤和線繩製作的“小轉車”比賽,在課堂上熱烈地進行著。學生們積極參與,教室裏不時傳出興奮的歡呼聲。

利用廢舊物品,開展科技課程,在課堂上一次次上演。

起初學校的經費比較少,缺少資金購買科技課的材料,教師李學戰就收集廢品給學生做教具。“現在鄉村學校的科技課經費有了一定的保障,需要什麼材料都可以申購。”李學戰説,但還是願意和學生一起收集一些廢品,不僅節約材料,還能進一步提高學生的參與感。在李學戰的科技課上,已走出了多位小小“發明家”,獲市級以上獎勵就達100多項。

讓科技教育融入青少年日常生活

“都説小螞蟻有大力氣,那麼它們是如何搬運物品的?”在黑龍江省科學技術館自主設計的《“蟻”我為主》課程上,小學二年級學生鄂英誠正聚精會神地跟隨講解員王翠的講解,遨遊在科學的海洋中。

“青少年正處在活潑好動的年齡段,我們帶他們觀察自然、學習使用實驗儀器,引導他們對科學産生興趣。”王翠表示,科技教育應該順應小孩子的天性。

以好奇心驅動,看似天馬行空,實則暗合規律。

實地觀察螞蟻、顯微鏡放大細節、領養蟻後、記錄觀察手冊……“在豐富有趣的實踐中,青少年不僅對科學知識有了初步了解,更逐步樹立了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觀念。”王翠説。

在學校之外,科技館成為一扇打開未知世界的門,走進青少年的生活。通過科普下基層,越來越多的青少年打開了科技的“魔盒”,感受到科技的魅力。

西藏拉薩阿裏地區高級中學學生門拉參加科技館組織的科技營活動前,連續幾晚都激動得難以入睡。“以前寒暑假主要幫家裏看羊,現在有機會觀看一直期待的恐龍模型和野生動物標本了。”

恐龍的骨架實物、興衰歷程都給“恐龍迷”門拉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和想象中的物種進化差別很大。”他説。

一些科技場館通過創新表達方式,擺脫場地限制,讓科技教育“觸及”更多孩子。

“接下來大家看到的是火箭模擬發射系統。相關設施以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為藍本,按1:45的比例還原。”山東省科技館講解員周長婷嫻熟地講解著眼前徐徐移動的火箭模型。在她面前,不再是以往問個不停的青少年們,而是空曠的展廳、主持人與攝像師。她正在錄製“雲逛館”的電視視頻。

今年5月1日,周長婷出現在萬千家庭的電視屏幕裏。她帶領電視機前的青少年,“走過”探索與發現展區、創新發明展區、藝術與科學展區,解讀一套套科普器械所蘊含的科學知識。

培育更多有科學素養的未來棟樑

“我以後要成為發明家,製造各種飛機。”10歲的肖燁霖走出飛機模擬駕駛艙後,開心地説。

“天宮開悟”VR實景模擬、飛行器表演、大飛機觀摩……在南昌航空大學開展的航空開放日的啟蒙課上,一系列酷炫的科技産品吸引青少年駐足觀看。

以往科研機構與青少年仿佛兩條不相關的“平行線”,如今科研機構也承擔起青少年科技教育職責,將“平行線”變為“相交線”。

中國科學院長春光學精密機械與物理研究所經常邀請全市各學校的中小學生參觀,感受航天科技。“用課堂PPT、小實驗等形式告訴孩子們火箭如何飛行,衛星如何開展工作等,深受一些中小學生的喜愛。”研究所科普工作負責人張譯心説。

通過完善學科設置、開發跨學科課程,一些學校正在嘗試更多維度來解答“好奇寶寶”的疑問。

色素探究、能量轉化與轉移、製作水果鋼琴……融合科學、技術、工程、藝術和數學的STEAM課程,是長春吉大附中力旺實驗中學很多同學最喜歡的課程。在課堂上,老師會通過生動有趣的實驗為學生講授物理、生物、信息技術等學科的知識。

校長王志峰介紹,從2016年開始,學校就研發了STEAM課程,培養孩子們的科學素質,讓同學們産生對科技的好奇心。

“呵護孩子的好奇心、增強孩子的自信心,是孩子們創造發明的源泉。有創意就會有發明的機會。”李學戰説,“與時俱進的科技教育讓創新思維的萌發有了肥沃的土壤,也讓學生具有創新發明的後勁。”

一些學校正持續推進現代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大力推動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慧、虛擬現實等現代技術在教學和管理中的應用,打造適應學生自主學習、自主管理、自主服務需求的智慧課堂、智慧實驗室、智慧校園。

“善於擁抱人工智慧技術的教師,將能更好引領學生的發展。”日前獲得“2020年度濟南最美教師”稱號的山東省濟南市歷城第二中學教師高月鋒表示,他和團隊正在研製自適應的教學輔助系統,依靠教育大數據來指導科學教學工作,更好實現因材施教。(參與采寫:李繼偉、鄧瑞璇、王瑩、蕭海川、魏弘毅、覃星星、王澤昊、閆睿)

【我要糾錯】責任編輯:宋岩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