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京張高鐵:穿越歷史 駛向冬奧

2020-10-08 11:44 來源: 新華社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一列復興號高鐵列車穿過京張高鐵居庸關隧道(10月6日攝)。

一百多年前,京張鐵路打破了中國人不能自建鐵路的斷言。2019年京張高鐵開通,作為中國第一條智慧高鐵,成為中國鐵路從落後走向引領的見證。京張高鐵為區域協同發展架起了新的橋梁。它連接著2022年北京冬奧會的兩大舉辦地北京和張家口,帶動了沿線各地經濟和旅遊發展,為京津冀協同發展注入新動力。

新華社記者 鞠煥宗 攝

一列復興號高鐵列車從京張高鐵駛過居庸關長城(10月6日攝)。

一百多年前,京張鐵路打破了中國人不能自建鐵路的斷言。2019年京張高鐵開通,作為中國第一條智慧高鐵,成為中國鐵路從落後走向引領的見證。京張高鐵為區域協同發展架起了新的橋梁。它連接著2022年北京冬奧會的兩大舉辦地北京和張家口,帶動了沿線各地經濟和旅遊發展,為京津冀協同發展注入新動力。

新華社記者 鞠煥宗 攝

正在建設中的國家跳臺滑雪中心與不遠處的京張高鐵太子城站(9月26日攝,無人機照片)。

一百多年前,京張鐵路打破了中國人不能自建鐵路的斷言。2019年京張高鐵開通,作為中國第一條智慧高鐵,成為中國鐵路從落後走向引領的見證。京張高鐵為區域協同發展架起了新的橋梁。它連接著2022年北京冬奧會的兩大舉辦地北京和張家口,帶動了沿線各地經濟和旅遊發展,為京津冀協同發展注入新動力。

新華社記者 張晨霖 攝

乘客在北京北站準備乘坐京張高鐵列車(9月25日攝)。

一百多年前,京張鐵路打破了中國人不能自建鐵路的斷言。2019年京張高鐵開通,作為中國第一條智慧高鐵,成為中國鐵路從落後走向引領的見證。京張高鐵為區域協同發展架起了新的橋梁。它連接著2022年北京冬奧會的兩大舉辦地北京和張家口,帶動了沿線各地經濟和旅遊發展,為京津冀協同發展注入新動力。

新華社記者 張晨霖 攝

京張高鐵列車內的冰雪元素裝飾(9月26日攝)。

一百多年前,京張鐵路打破了中國人不能自建鐵路的斷言。2019年京張高鐵開通,作為中國第一條智慧高鐵,成為中國鐵路從落後走向引領的見證。京張高鐵為區域協同發展架起了新的橋梁。它連接著2022年北京冬奧會的兩大舉辦地北京和張家口,帶動了沿線各地經濟和旅遊發展,為京津冀協同發展注入新動力。

新華社記者 張晨霖 攝

北京的滑雪愛好者肖禎(右)拿著雪板雪杖與朋友乘坐京張高鐵抵達太子城站,準備前去滑雪(1月11日攝)。

一百多年前,京張鐵路打破了中國人不能自建鐵路的斷言。2019年京張高鐵開通,作為中國第一條智慧高鐵,成為中國鐵路從落後走向引領的見證。京張高鐵為區域協同發展架起了新的橋梁。它連接著2022年北京冬奧會的兩大舉辦地北京和張家口,帶動了沿線各地經濟和旅遊發展,為京津冀協同發展注入新動力。

新華社記者 鞠煥宗 攝

位於河北省張家口市崇禮區的京張高鐵太子城站(9月26日攝,無人機照片)。

一百多年前,京張鐵路打破了中國人不能自建鐵路的斷言。2019年京張高鐵開通,作為中國第一條智慧高鐵,成為中國鐵路從落後走向引領的見證。京張高鐵為區域協同發展架起了新的橋梁。它連接著2022年北京冬奧會的兩大舉辦地北京和張家口,帶動了沿線各地經濟和旅遊發展,為京津冀協同發展注入新動力。

新華社記者 張晨霖 攝

遊客在八達嶺長城上觀光遊覽(10月6日攝)。

一百多年前,京張鐵路打破了中國人不能自建鐵路的斷言。2019年京張高鐵開通,作為中國第一條智慧高鐵,成為中國鐵路從落後走向引領的見證。京張高鐵為區域協同發展架起了新的橋梁。它連接著2022年北京冬奧會的兩大舉辦地北京和張家口,帶動了沿線各地經濟和旅遊發展,為京津冀協同發展注入新動力。

新華社記者 鞠煥宗 攝

位於河北省張家口市崇禮區的太舞滑雪小鎮(9月26日攝,無人機照片)。

一百多年前,京張鐵路打破了中國人不能自建鐵路的斷言。2019年京張高鐵開通,作為中國第一條智慧高鐵,成為中國鐵路從落後走向引領的見證。京張高鐵為區域協同發展架起了新的橋梁。它連接著2022年北京冬奧會的兩大舉辦地北京和張家口,帶動了沿線各地經濟和旅遊發展,為京津冀協同發展注入新動力。

新華社記者 張晨霖 攝

來自全國各地的選手在河北省張家口市崇禮區太舞滑雪小鎮參加太舞杯全國UTV山地追逐賽(9月26日攝)。

一百多年前,京張鐵路打破了中國人不能自建鐵路的斷言。2019年京張高鐵開通,作為中國第一條智慧高鐵,成為中國鐵路從落後走向引領的見證。京張高鐵為區域協同發展架起了新的橋梁。它連接著2022年北京冬奧會的兩大舉辦地北京和張家口,帶動了沿線各地經濟和旅遊發展,為京津冀協同發展注入新動力。

新華社記者 張晨霖 攝

123.jpg
【我要糾錯】責任編輯:安雪晴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