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衛生健康委發佈會介紹2019年我國醫療服務和醫療質量安全有關情況
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2020年10月16日例行新聞發佈會文字實錄
時 間:2020年10月16日
地 點: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天壇醫院B區科研行政樓101會議室
主持人:胡強強 國家衛生健康委新聞發言人、宣傳司副司長
嘉 賓:郭燕紅 國家衛生健康委醫政醫管局監察專員
樊 靜 國家心血管病中心副主任
赫 捷 國家癌症中心主任
王擁軍 國家神經系統疾病質控中心主任
邱海波 國家重症醫學專業質控中心主任
麼 莉 國家護理專業質控中心主任
國家衛生健康委新聞發言人、宣傳司副司長 胡強強:
各位媒體朋友,大家上午好!歡迎大家出席國家衛生健康委新聞發佈會,從今天起,接下來,今年國家衛生健康委的新聞發佈會將按照“巡禮十三五——邁向全民健康這五年”這一主線展開,主要向大家介紹十三五規劃以來衛生健康行業的新變化,以及人民群眾的健康獲得感。今天我們發佈會的主題是圍繞《2019年國家醫療服務和醫療質量安全報告》,介紹近年來我國醫療質量水平和醫療技術能力提升有關情況。
醫療質量和醫療安全直接關係到人民群眾健康。黨和政府歷來高度重視我國醫療質量和醫療安全管理工作,國家衛生健康委按照黨中央、國務院的決策部署,在政府主導、行業推動和醫務人員的共同努力下,我國醫療技術能力和醫療質量水平顯著提升,持續構建優質高效醫療衛生服務體系,更好滿足群眾健康需求,為實施健康中國戰略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自2015年起,我委連續5年編制國家醫療服務與質量安全報告。《報告》顯示,我國的醫療服務質量可及性和安全性持續提升。剛剛各位媒體朋友一起實地參觀了國家神經系統疾病質控中心和天壇醫院大腦智慧管理中心,相信大家對我們開展信息化質控工作有了直觀的了解。下面,我們將圍繞《2019年國家醫療服務與質量安全報告》向大家介紹情況,並回答大家關心的問題。
下面我介紹一下今天在發佈臺就坐的嘉賓,他們是:國家衛生健康委醫政醫管局監察專員郭燕紅、國家心血管病中心副主任樊靜、國家癌症中心主任赫捷、國家神經系統疾病質控中心主任王擁軍、國家重症醫學專業質控中心主任邱海波、國家護理專業質控中心主任麼莉,我是國家衛生健康委新聞發言人胡強強。
首先,請郭燕紅女士向大家介紹我國醫療服務能力和醫療質量水平的總體情況。
國家衛生健康委醫政醫管局監察專員 郭燕紅:
各位媒體朋友大家上午好!醫療質量直接關係人民群眾健康,是衛生健康事業發展的永恒主題,我委持續加強醫療質量安全管理,推動醫療服務高質量發展。今年,面對新冠肺炎疫情,我國醫療服務體系、學科建設、技術能力以及醫務人員隊伍經受住了考驗。為全面、客觀分析我國醫療服務與質量安全狀況,我委連續5年發佈年度《國家醫療服務與質量安全報告》,下面我結合2019年《報告》,介紹一下近年來我們的工作進展。
一、開展的主要工作
一是擴充優質醫療資源,促進優質醫療資源下沉。我委持續加強臨床專科能力建設,“十二五”“十三五”以來,國家財政累計投入近75億元,支持1500余個臨床重點專科建設項目,並設置國家醫學中心、國家區域醫療中心,不斷擴充優質醫療資源總量。此外,通過對口支援、組團式援疆援藏、遠程醫療等工作提高中西部地區和基層醫療機構的醫療服務能力和質量水平。二是強化醫療質量安全管理。在醫療質量安全管理方面,我們從制度體系方面,頒布實施醫療質量管理辦法、醫療技術臨床應用管理辦法等部門規章,明確工作機制。在組織體系方面,在國家層面我們建立了40余個國家級質控中心,以及1400余個省級質控中心,構成了組織管理體系;在規範體系方面,制定發佈一系列臨床診療指南、規範、標準、臨床路徑;在指標體系方面,從專業、病種、技術等層面制定質控指標,擴大質量監測範圍。這些方面的工作應該説已經涵蓋了像心血管、腫瘤、呼吸等主要臨床專業以及麻醉、重症、護理等平臺專業,三是採用的大數據實時科學客觀分析、反饋我國醫療質量水平,將信息化貫穿質控全過程。四是連續5年編寫發佈《國家醫療服務與質量安全報告》。從地域、機構、專業、病種、技術等多個維度對我國醫療質量安全水平進行客觀、量化的分析和描述,這些指標可以與國際對標對表,同時也可以比較區域間、醫療機構間的質量水平和差異,為持續改進醫療質量、提高醫療質量明確方向和目標。同時也向社會傳遞我國醫療質量安全取得的成效。
二、取得的主要成績
這些成績應該説方方面面,我主要介紹四個方面:
一是醫療資源供給持續增加。在機構方面,2019年全國醫療機構總數已經超過了100萬家,其中醫院數量3.4萬;全國醫療機構診療人次87億人次,比2014年增加14.7%;住院診療人次達到2.7億人次,比2014年增加30.4%。在部分專業層面,像兒科、産科等薄弱專業的力量明顯增強。2019年每千名兒童醫院的床位數2.2張,比2015年增加0.17張。三級公立綜合醫院産科床位使用率從2016年的98.2%下降至2018年的83.7%,所以産科床位緊張的狀況有所緩解。在重症領域,重症醫學科床位佔醫院床位的比例從2014年的1.9%,上升到2018年的2.2%,增幅16.4%。在人力資源層面,2019年全國執業(助理)醫師386.7萬人,比2014年增加33.7%;全國註冊護士總數2019年達到445萬人,比2014年增長了近50%。
二是醫療服務能力和醫療服務效率不斷提高。2016年至2018年,反映醫療服務廣度的DRGs組數,全國三級醫院由535組提升至563組;反映醫療服務能力的病例組合指數(CMI值),三級醫院由0.95上升至0.97。同時,2019年三級醫院平均住院日為9.2天,比2014年下降1.5天,實現5年連續下降。
三是醫療質量安全水平持續提升。2018年,三級公立的綜合醫院住院患者總死亡率為0.60%,二級公立綜合醫院總死亡率為0.47%,這兩個指標均實現3年連續下降。
四是合理用藥水平不斷提高。我們以抗菌藥物為例,2011年至2018年,住院患者抗菌藥物使用率從61.4%下降到40.4%;抗菌藥物使用強度從61.8DDD下降到43.7DDD。這四個方面的數據反映出我們在資源供給、質量安全等方面取得的成效。
三、存在的問題和下一步工作
存在問題的方面來講,一方面還是醫療資源發展不充分問題尚未完全解決。我們每千人口擁有醫師數、護士數仍然偏少,三級公立醫院的床位依然緊張。感染性疾病以及精神專業人員相對匱乏,2018年全國三級醫院設置感染性疾病科病房的比例不足八成。
第二個問題就是醫療資源分佈不平衡的問題依然存在。從患者異地就醫情況看,患者流出比例最高的前5個省分別為西藏、安徽、內蒙古、河北、甘肅,流出患者異地就醫比例依次為27.6%、18.8%、16.0%、14.3%和11.8%;而患者流入前5位省份為上海、北京、江蘇、浙江和廣東,大家可以看到,異地就醫流出病人的省份基本集中在東西部地區,而流入省份基本上集中在東部地區。
第三個方面的問題是醫療質量安全仍有薄弱環節,特別是基層醫院和民營醫院仍需提升。因為我們國家醫療機構眾多,醫療質量安全水平差距還是存在的,部分地區、機構、專業的醫療質量安全水平有待進一步的提升。
下一步的工作我們主要以問題為導向,一是加快優質醫療資源擴容。圍繞著嚴重危害人民群眾健康的常見病、多發病以及防範重大公共衛生風險的需要,繼續擴大優質醫療資源供給,重點解決發展“不充分”的問題。二是加快醫療資源區域間的合理佈局。以患者異地就醫和促進醫院同質化發展為切入點,重點加強中西部地區和基層的能力建設,促進優質醫療資源下沉,來著力解決“不平衡”的問題。三是加強醫療質量安全管理。進一步完善質控體系,擴大質控工作範圍,提高質控工作的科學化、精細化、信息化程度。讓廣大人民群眾就近享有公平可及的醫療衛生服務,滿足人民群眾美好生活需要的需求。
謝謝大家。
胡強強:
謝謝郭燕紅專員,下面請樊靜副主任介紹心血管疾病專業的醫療服務能力和醫療質量提升情況。
國家心血管病中心副主任 樊靜:
各位媒體的朋友們大家上午好。下面我向大家介紹一下心血管專業醫療質量管理和控制的一些基本情況。這些年,我們國家心血管患者的診療需求在逐步的增加,我們通過構建覆蓋全國的統一高效的心血管專業質量管理與控制工作體系,在持續的改進和完善心血管專業的診療質量和服務水平方面,應該説取得了一些明顯的進步。
數據顯示,經過年齡標化以後的死亡率已經呈現了逐年下降的趨勢,下面我會跟大家介紹一下這方面的具體的情況。
《2019年國家醫療服務與質量安全報告》的數據顯示,我們國家心血管病的質量指標在持續地改善。住院死亡率這個指標是反應住院患者診療質量的核心指標,這一指標從2013年的1.7%下降到2018年的0.9%,下降了47%。冠狀動脈旁路移植手術是心臟外科治療冠心病的一個很重要的診療方式,這個數據從2016年至2018年,在年手術量保持增長的同時,院內手術死亡率從2.8%下降到了1.7%,醫院之間的差異也在逐步地縮小。經皮冠狀動脈介入(PCI)是內科治療冠心病的主要方式,死亡率持續穩定在0.23%的較低水平。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是嚴重威脅群眾健康的一個常見的心血管的急危重症,致死率比較高,經過近年的質量干預, 2018年急性ST段抬高型心梗患者循證用藥的情況改善還是非常明顯的,再灌注治療率和到院90分鐘內直接進行冠脈介入的治療率均有提高,尤其是二級醫院再灌注治療率由2017年的67.8%提高至2018年的81.5%。
房顫也是很最常見的心律失常之一,血栓栓塞風險評估和抗凝治療是房顫治療的重點。跟2017年相比,2018年具有抗凝治療適應證的房顫患者,出院抗凝治療率從53.9%提高到56.7%,其中非瓣膜性房顫患者接受風險評估的患者的比例也由32.9%提高至47.3%,提高了將近15%。
這些指標都是心血管領域比較有代表性的指標,説明近些年來我們國家通過醫療質量管理的政策,在心血管領域得到了明顯的體現。在這些質量和水平提升的同時,當然在國家的層面,在地方的層面,特別是在醫療結構的層面還有持續提升的空間,我向大家介紹的情況就這些。謝謝大家。
胡強強:
謝謝樊主任,下面請赫捷主任介紹癌症專業的醫療服務能力和醫療質量有關情況。
國家癌症中心主任 赫捷:
各位媒體朋友們上午好!感謝大家對惡性腫瘤診療工作長期以來的支持和關注,根據近十年來我國腫瘤登記數據顯示,我國惡性腫瘤發病率和死亡率仍有上升趨勢,但隨著我們國家醫療水平和醫療質量的不斷提升,醫療技術能力不斷進步,腫瘤患者五年生存率也穩步提升,生存質量得到改善。
下面我代表國家癌症中心、國家腫瘤質控中心向各位彙報。
一、繼續推進腫瘤質控工作,加強腫瘤診療規範化管理。
一是不斷完善國家、省、市腫瘤三級質控體系,28個省份成立了省級腫瘤相關質控中心。
二是重點加強腫瘤單病種質量控制管理工作,單病種質量控制是長期實踐證明能力有效提升醫療質量的重要方法,國家腫瘤單病種質量控制平臺正在建設中,我們將在全國範圍內開展腫瘤單病種質控。
國家腫瘤質控中心以乳腺癌為試點,開展了乳腺癌診療規範化質控試點建設工作,目前全國已有200家三級以上醫院納入試點範圍,肺癌單病種質控也在試行中。
三是持續開展抗腫瘤藥物臨床應用監測工作,對全國1400余家醫療機構抗腫瘤藥物合理使用情況進行監測,目的在於診療質控的全方位管理和加強抗腫瘤藥物的規範使用。
四是繼續推進多種形式的腫瘤醫聯體和醫共體建設,開展腫瘤遠程醫療服務,幫扶基層醫療機構專科建設和發展,提升基層腫瘤診療能力。
二、腫瘤臨床研究持續開展,診療新技術不斷推廣和應用。
隨著我國臨床研究水平的提高,國內越來越多的腫瘤研究成果被國際權威腫瘤診療標準制定機構採納,用於制定國際臨床診療標準,提升了我國臨床科研的國際地位,同時腫瘤診療技術的不斷發展、新技術、新藥物在臨床也被推廣和應用。在外科治療方面,我國新術式、新理念、新研究有了原創性的突破,如胸腔鏡微創手術、機器人輔助胸腔手術也已逐步在開展,我國學者原創的“解剖性部分肺葉切除”的新概念被全球胸外科學界接受;以熒光標記病灶及淋巴結為代表的示蹤技術、三維重建及3D打印術前模擬技術、納米刀等新技術也逐漸在臨床被廣泛使用。
在放射治療方面,國家腫瘤質控中心制定了多項放療質控指南,全國已建立起1413個放射治療中心,約86.2%的中心可以提供三維適形放射治療,約67.4%的中心可以提供調強放射治療,包括四維CT或PET-CT模擬、影像引導的放射治療和運動管理等先進技術。
在藥物治療方面,新的靶向藥物、免疫藥物以及新型治療模式不斷涌現,進一步改善了癌症患者的生存。例如,肺腺癌中針對諸多少見基因靶點研發的靶向藥物使獲益人群提高至70%;PD-1或PD-L1單抗為基礎的聯合治療使疾病進展風險和死亡風險下降30-40%;新型疫苗、新一代免疫雙抗等不同形式的免疫治療使部分晚期癌症患者獲得完全緩解並長期生存。此外,針對靶向治療和免疫治療的精準診療體系正逐步建立,通過標誌物選擇治療患者,可有效提高藥物治療的有效性;在此基礎上建立的外周血無創分子分型體系使靶向治療受益患者增加30%,提高了分子分型的可及性。
三、下一步重點工作
國家癌症中心、國家腫瘤質控中心將持續完善腫瘤質控管理工作,充分發揮好國家腫瘤單病種質控平臺及全國抗腫瘤藥物臨床應用監測網作用,對醫療機構腫瘤診療質量相關指標開展持續監測,促進腫瘤診療質量持續改進,不斷完善我國腫瘤診療質控體系。
謝謝。
胡強強:
謝謝赫主任。下面請王擁軍主任介紹神經系統疾病專業的醫療服務能力和醫療質量水平相關情況。
國家神經系統疾病質控中心主任 王擁軍:
各位專家、各位媒體朋友,大家上午好!
下面我將從下面兩個方面介紹一下國家神經系統疾病醫療質量控制中心過去做的工作和面臨的問題。
一、神經系統疾病醫療質控體系日趨完善
國家神經系統疾病醫療質量控制中心建立了全國所有省份的國家-省級-市縣三級醫療質量控制體系,通過層級化架構的設置和醫療信息的互聯互通實現了實時動態監測和反饋質控單位的醫療服務質量,構建了國家神經系統疾病醫療質量信息化平臺,目前已累計監測全國腦血管病數據超過150萬。為提高神經系統疾病醫療服務均質化程度,改善醫療服務質量,我中心自成立至今已制/修訂了9個單病種和3個介入治療技術質控指標體系,共計147項指標,其中包括腦梗死和癲癇等的3個病種和腦血管造影等2套介入技術指標已于2020年正式對外發佈。
二、神經系統疾病醫療服務質量持續改善
神經系統疾病病種繁多,我們以發病率、致殘率和死亡率最高的卒中為代表來介紹神經系統疾病醫療質量狀況。卒中是神經系統疾病中的最常見類型,俗稱“中風”,是危害我國居民健康的重大慢性疾病,也是廣大群眾最密切關注的疾病。為了應對這一具有嚴重危害的疾病,近年來國家神經系統疾病醫療質量控制中心一直以改善我國卒中醫療服務質量,提升診療服務水平為工作核心,特別是在過去的五年間,針對靜脈溶栓這一卒中急性期最有效的藥物臨床應用嚴重不足、導致患者治療率低、致殘率高的現狀,我們在全國範圍內發起了卒中中心建設項目,目的是要在全國各省、市、自治區培養建立起足夠的具有卒中急救能力的醫院。截止2020年9月底,國家質控中心已經協助全國31個省市自治區的2700余家醫院成功建立了卒中中心,覆蓋了我國公立二三級醫院的三分之一以上。我們同時還建立了以這些卒中中心為核心的“一小時急救圈”,凡是在距離這些卒中中心1小時車程覆蓋範圍內的居民均可就近選擇這些醫院。以此估算,我們2700余家卒中中心的“一小時急救圈”範圍已經覆蓋超過全國60%的居民區,部分區域還開通了腦血管病急救的遠程專家實時指導,讓優質的醫療資源實時可及。這些卒中中心和“一小時急救圈”的建立為廣大居民提供了非常方便的急救條件,可以讓卒中患者在發病後第一時間得到最有效的救治。
相較“十二五”末期,國家質控中心的這些系統工作使我國卒中急救溶栓治療率提升了126%,院內急救延誤時間縮短42%,住院死亡率降低66.7%(從1.2%降至0.4%),醫療服務質量關鍵指標整體達到發達國家水平。
但是我們也發現,我國卒中救治還存在諸多問題,比如,院內急救延誤時間有了顯著縮短,但院前延誤也就是患者從發病到到達醫院的時間這10年來沒有顯著改善,最重要的原因之一是對於卒中這一急症,許多患者沒有正確認識它的嚴重危害,沒有第一時間到醫院就診。我們的研究數據發現,我國僅有12.5%的卒中患者通過急救車前往醫院,而這部分通過急救車到醫院的患者與不通過急救車到醫院的患者相比,他們接受溶栓治療的比例要顯著提高70%。所以我們呼籲廣大群眾如果有疑似卒中症狀,一定要在第一時間及時呼叫急救車並儘快到達醫院。
為了改進神經系統疾病醫療服務質量,讓更多的優質醫療資源可及,未來我們還希望能通過人工智慧技術將具有幾十年經驗的專家智慧轉化為智慧診療輔助決策系統,並把這一系統應用到基層醫療資源相對匱乏的區域以協助他們提升醫療服務水平,更好為廣大患者服務。
謝謝!
胡強強:
謝謝王主任,下面請邱海波主任介紹重症醫學專業醫療服務能力和醫療質量水平。
國家重症醫學專業質控中心主任 邱海波:
各位媒體記者朋友們,大家上午好!重症醫學是醫療救治的最後一道防線,也是現代醫院管理水平和整體醫療水平的一個重要體現。最近這些年,尤其是在新冠疫情中,重症的體現大家有目共睹,所以重症醫學現在是公共衛生管理體系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這些年來在國家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和日常的醫療服務中重症醫學發揮了舉輕若重的作用,我會從以下幾個方面向大家做一個介紹。
首先重症醫學規範化的診療和質控工作的持續改進,我們知道重症疾病的規範化診療實際上是提高重症患者生存率改善預後的重要措施,規範化的診療過程依賴於我們整個質量控制,這對於基礎疾病比較複雜、治療時間非常緊迫的重症疾病來講就顯得更為重要。國家重症醫學質控中心初步建立了與省、市質控中心聯動的這樣的一個質控體系,各級質控中心在重症醫學質控網絡建設、診療規範、指南推廣、質控指標的修訂、評估以及診療行為規範、醫療質量提高以及保證醫療安全方面作出了積極的貢獻,目前也正在推進膿毒症、呼吸衰竭等單病種的質控試點工作。
過去十年,全國設置重症醫學科的醫院數量由1000多家增加到4000多家,全國ICU醫生的執業人數增加到6萬多人,ICU職業護士的人數增加到10萬多人。2019年國家醫療服務和質量安全報告數據顯示,重症醫學抽樣醫院數是3000多家,總的重症醫學科收治病人數達到211萬人,重症患者的住院病死率是8.3%,較前些年有穩步下降。重症醫學科的質控指標也是有逐步的改善,調查顯示,反映重症感染治療緊迫性的感染性休克的3-6小時的集束化治療達標率平均可以高達80%和71%,較前穩步提高。同時反映醫院的ICU的醫療安全水平的醫院感染,比如説呼吸機相關肺炎、導管相關血流管感染的發生率穩步下降。
第二個方面是強化同質化管理,醫療質量不斷提升,重症醫學是全國首批頒布重症質控指標的專業,並在國家重症醫學醫療質量管理平臺進行推進、落實,並通過質量管理的平臺數據分析形成重症的質量報告,及時反饋,對推進行業規範、質量控制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時從09年開始推行全國的重症醫師的專科培訓,目前已經培訓3萬多人,並在國家省級、市級的不同層面開展重症醫學相關核心技術的培訓,強化同質化的培訓和管理。
第三,借助平臺學科的優勢,在公共衛生事件中發揮引領性作用。重症醫學是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應急救援救治的核心專業,在抗擊新冠肺炎的疫情中馳援湖北的4.26萬醫護人員中1.9萬為重症專業醫護人員,馳援湖北的重症醫學醫務人員佔到全國重症醫務人員十分之一。
在疫情早期,重症醫學專家組第一時間提出早期預警,早期識別高危患者,阻止輕症轉為重症;重症治療關口前移,按照早期呼吸支持治療、早插管(應插盡插)、清醒俯臥位(應趴盡趴)、及時應用體外膜氧合(ECMO)技術等原則規範治療。一線的救治經驗已進一步形成了中國經驗,成為中國新冠肺炎診療方案和國際救治指南的重要內容。
及時提出重症專家下沉病區、專家組巡查指導、重症患者每人一策等重要舉措。並按照質控要求對所有死亡病例進行MDT討論,不斷完善新冠重症救治質控體系,為後續搶救成功率的提高提供了非常好的實踐經驗。
謝謝大家。
胡強強:
謝謝邱主任,下面請麼莉主任介紹護理專業的醫療服務能力和安全質量方面的有關情況。
國家護理專業質控中心主任 麼莉:
各位專家、各位媒體記者朋友們,大家上午好!
護理是一個在人的全生命週期,從出生到臨終都會需要的一個職業,他是具有專業性和人文屬性的一個職業,是醫療機構提供高質量而且有溫度的醫療照護最重要的人群。
國家非常重視護理工作,這些年也出臺了系列關於加強護理工作建設和改革的這樣一些政策文件,對加強護理隊伍建設,提升整個隊伍的數量和質量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截止到2019年年底,全國註冊護士總數已經達到445萬,比2018年增長了35萬,增長的幅度達到了7.87%,佔醫療衛生技術人員44%,是近幾年護理隊伍數量增長最快的階段,其中具有大專以上學歷的護士已經佔了近70%。
國家護理質量數據平臺收集的1800所三級也包括二級醫院的護理質量數據顯示,從事護理工作十年以上的護士佔比達到了37%,比2017年的34.63%提高了6.46個百分點。近三年護士離職率穩定在1.6%左右。護士們對“護士的社會地位”和“參與醫院管理”的感受度在提高。隊伍中男護士的數在快速增加,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已經達到了12.5萬這樣一個數量。
這些變化反映出國家對護理工作的重視,護理專業的吸引力和隊伍的穩定性向好發展。三分治療、七分護理,如果沒有好的一支護理隊伍的質量保障,我們説不能有好的醫療質量,隨著護士隊伍數量和素質的不斷加強,促進了醫療質量不斷改善,通過國家護理質量數據平臺對全國1800所醫院所收集的數據分析發現,住院患者壓力性損傷的發生率,導管相關血流感染發生率,呼吸機相關肺炎發生率這些反映患者安全的質量指標的中位數和變異度在逐年縮小,反映出醫院護理質量向好改善,醫療機構之間差異性在縮小。比如説呼吸機相關肺炎發生率的中位數從2017年4.19‰,下降到2019年的3.53‰,這些變化與國家這些年推動整個醫療資源下沉,加強護理專業能力建設非常密切相關,這個背後也是護理用專業能力的不斷改善,和對職業的忠誠和愛做出來的。
比如説為了讓術後患者減少或避免發生壓瘡、肺部感染、深靜脈血栓這樣的並發癥,早日康復、早日出院,護士們要密切地、不斷地觀察病情變化,定時要給病人翻身、扣背、排痰,做口腔清潔、疼痛管理,早期的一些功能康復和鍛鍊,這樣病人才不能發生意外或減少這種意外的發生,包括感染,可以預期安全地出院。
我們護理界的前輩王琇瑛先生説過這樣一句話,患者無醫,將陷於無望;患者無護,將陷於無助。護理在突發公共衛生事件醫療救治的作用突出,這次抗擊新冠肺炎,在4.26萬援鄂醫療隊員中有70%是護士,其中40%是90後護士,重症醫務人員的3/4是我們的重症專科護士。新冠肺炎患者當中有高齡老人,也有新生兒,治療非常複雜,心理反應也非常複雜,需要護士們們具有紮實的護理技能和掌握對複雜技術聯合應用這樣一些處理應用的能力,也要應對各種突發情況和風險的發生,還必須承擔這些患者的全部生活照護等,包括病人的清潔、飲食、大小便的處理的能力,一個日常看起來非常簡單的操作,比如説翻身,在面對一個病情隨時都可能發生變化,身上又有各種維持生命治療的儀器、管路等的重病人時,翻身就非常非常地困難,像這樣的病人,我們要時刻地護理,又不能病人在一個位置上固定,因為長期固定在這樣一個位置,病人的皮膚很容易出現破損,出現破損以後,這類病人很容易繼發感染,很可能有其他的預期或者不好的結果,這個時候護理對這些病人的翻身既需要我們的護理要有足夠的專業,甚至還需要體力,所以女護士對一個病人翻身,是非常非常有挑戰的,所以我們有很多的男護士,在這次新冠疫情當中,包括日常工作中他們也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我們護士還要時刻地去注意病人的心理反應,並不時的根據這些病人的心理特點去舒緩病人的這樣一些情緒,所以護士們像哨兵一樣死死地守在病人身邊,及時處理病人的各種問題,又像一座座橋梁把病人的病情變化和治療的信息及時傳遞給醫生或其他的醫療團隊,所以他們必須要有敏銳的觀察、分析、處理問題的能力,世衛組織總幹事譚德賽博士説,護士是醫療保健的橋梁,護士處於醫療保健的前線。可以説護理人們是用專業和對職業的敬畏,在詮釋醫療質量的曲線。
隨著人口老齡化和慢性病人的增加,民眾對護理服務的需求會更加強烈、多元,甚至標準會更高,提供高質量的具有人文的護理,既是社會民眾對護理的一種呼喚或者需求,也是護理改革發展的一個出發點,在國家的頂層設計下,經過我們護理人自身的努力,護理一定會更加地去貼近患者、貼近臨床、貼近我們社會民眾對護理的需求。謝謝大家!
胡強強:
謝謝麼主任。
剛才,各位嘉賓向大家通報了《報告》的主要內容,下面,請各位記者朋友圍繞今天發佈會的主題提問。按照慣例,提問前請先通報所在的新聞媒體。謝謝。
經濟日報社記者:
謝謝主持人,我的問題是剛才幾位專家也提到我們國家醫療服務水平不斷提高,醫療技術的難度和種類也不斷提高,這是否意味著醫療質量和安全存在著更大的挑戰?我們國家在加強醫療技術準入管理,保障醫療技術質量和安全方面如何守好底線?謝謝。
郭燕紅:
謝謝您的提問,就像您説的那樣,醫療技術是醫療服務的重要載體,對於醫療技術的管理直接關係到醫療質量和醫療安全,新醫療技術的臨床應用以及適宜技術的推廣,不僅僅對提高醫療技術水平具有重要意義,而且對於病人的醫療質量和安全也同樣産生了積極的推動作用。但是醫療技術應該説是一把雙刃劍,在給患者帶來福祉的同時,如果對於醫療技術的不規範應用甚至是濫用,就會直接影響患者的健康權益,也會對醫療質量安全帶來威脅。我們委裏特別重視醫療技術臨床應用的管理,我們在前幾年從規章的層面專門頒布實施了《醫療技術臨床應用的管理辦法》,這個“辦法”應該説是從制度層面上來規範和強化了醫療機構、健康行政部門、質控組織以及相應的行業團體在推進管理和規範醫療技術方面大家所承擔的責任,同時在醫療技術管理方面我們建立了一系列制度。
第一個制度就是醫療技術的分類管理制度,對於臨床安全性、有效性不確切的,以及存在重大倫理問題,還有就是在臨床上已經淘汰的,以及沒有經過臨床研究論證的這些技術我們把它列為禁止類技術,所以這樣的技術是不能夠在臨床應用的。而對於技術難度大、風險高以及會使用到臨床稀缺資源的技術,我們把它列為限制類技術,所以應該説對於技術依據它的安全、風險、難度對臨床醫療技術實施分類管理。
第二個制度就是對於限制類技術進行備案,建立備案制度。我們對於國家級的15個現在已經列入名錄的限制類技術都制定了臨床應用和管理規範,要實施此類技術的醫療機構必須要對照這些臨床技術的臨床應用規範進行評估,評估合格的要向衛生行政部門進行備案。
由於我們國家很大,大家發展不平衡,我們在醫療技術管理辦法當中要求各個省根據實際情況明確省級的限制類技術,同樣要加強管理。
第三個制度就是建立醫療技術的質控制度,對於重點的醫療技術我們要有技術的規範、技術的質控評價指標以及通過我們各個專業的質控中心來對這些技術進行質控管理,通過對於實施這類技術整個的評估、評價、監測、反饋來保障醫療技術質量的同時持續改進。
第四就是實施醫療技術臨床應用的規範化培訓制度,對於重點的醫療技術實施這些技術的醫務人員,要經過規範化的培訓,合格以後才能夠從事這些技術,以確保臨床技術應用過程當中的質量和安全。
第五個制度就是信息公開制度,我們要求縣級以上的衛生健康行政部門要及時向社會公開經過備案可以開展限制類醫療技術的醫療機構的名單和相關信息,便於社會公眾查詢和監督。
總之,通過對醫療技術臨床應用的管理,一方面要提高我們醫療技術的水平,不斷發展醫療技術、讓這些醫療技術惠及人民群眾的健康。而另外一方面,通過管理進行規範,進行質量的保障,來確保這些技術在應用過程當中的質量安全。謝謝。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廣記者:
謝謝主持人。我們了解到,心血管疾病成為近年來威脅群眾健康的主要因素之一,我們同時也知道,現在我國冠狀動脈旁路移植術以及急性的心肌梗死治療質量已經明顯改善了,我們很想知道,目前我們與歐美國家相比到底處於什麼水平,有沒有數據方面的支撐?謝謝。
樊靜:
謝謝您的提問。從整體上來看,我們國家心血管疾病的重點疾病和一些重點手術,它的診療結局跟國外發達國家相比差距在逐步地縮小,從單個醫療機構的層面有的已經達到甚至超過了國外的發達水平,比如説像冠狀動脈旁路移植手術,2018年我們國家的院內手術死亡率它的中位數在1.7%,同期美國胸外科醫師學會數據庫公佈的數據是1.8%,説明從整體上看,我們跟歐美發達國家的水平是不相上下的。
從單個醫療機構的層面,比如像阜外醫院,2018年單純性冠狀動脈旁路移植手術它的手術死亡率是在0.4%,這個指標是優於美國克利夫蘭醫學中心的0.7%。
急性心梗的質量改善主要體現在藥物的正確使用和再灌注治療的情況。通過數據顯示,從整體上來看,我們國家的藥物,特別是二級預防藥物的循證應用和再灌注治療的比例跟歐美國家也是不相上下的。但是對於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在急診入院以後,在90分鐘之內進行冠狀動脈介入的比例,2018年我們國家是58.7%,而美國的這個指標在2010年就已經達到了92-94%,説明在治療的及時性上我們還是有差距的。大概是這個情況。
封面新聞記者:
謝謝主持人,我的問題是關於護理工作的,我們知道這次在援鄂期間派出去的大部分醫療團隊當中護理人員是佔到大多數的,想問一下麼主任,在護理質控方面近年來做了哪些工作,取得了哪些成效以及下一步有哪些工作思路?謝謝。
麼莉:
謝謝你的提問,這幾年國家護理質控特別是在我們醫療質量管理辦法的總體設計下,我們首先健全了整個護理的質控體系,這個質控體系是從國家、省、市乃至到醫療機構的系統化管理,建立起這樣一些體系化的組織對整個行業,特別是護理專業的人員管理、培訓、能力建設,包括護理標準、指南、規範的統一,以至到質量管理標準和質控指標的制定、指標的採集、分析、反饋系統的建設起到積極作用,應該説已經初具或者説已經有了一個非常好的搭建。現在全國31個省,包括新疆生産建設兵團已經全部建立了省級的護理質控中心,到縣也在完善中。
護理質量是一個系統,所以對人員的培訓國家也非常重視,從一些規定和政策上就有嚴格的限制。比如説新護士到醫院以後一定要經過兩年的規範化培訓,需要到多科室、多專業去輪轉,去掌握多且全面的紮實技能和理念。我們護理人員每年還要接受繼續教育,繼續教育要學習新知識、新技能或者是這個專業領域的一些新的發展,所以護理這個專業也跟其他的醫生團隊一樣是一個終身需要學習的專業。
對於護理工作的標準、操作流程、指南在國家層面,還有在各個組織當中也都在逐漸的或者是隨著循證和臨床的積累不斷地完善。
我稍微在這裡跟大家展開一下,就是説臨床護理哪怕看起來是一個簡單的基礎的照護,它也是有標準的,這個標準會從專業層面對病人的尊重、對病人的關愛,方方面面提出要做什麼,怎麼做,做到什麼程度。比如説就一個口腔護理來講,護士要做口腔護理之前必須要先對病人的病情要進行一個充分的評估,評估之後會根據評估的情況去選擇要用什麼樣的口腔護理液或者什麼樣的口腔護理液溫度和採取一種什麼樣的方式。對於病人,操作可能會引起的並發癥和意外,都要事先有預判或者是預防的措施,這樣的話才使得護理的服務、照護、技術是在一個標準、安全、有質量的操作層面去完成。
所以我常常有的時候會講,護理或者説我們整個醫療真的是帶有溫度的,這個溫度背後是我們完善我們的組織管理體系,制定標準確保病人得到安全、有質量的照顧。所以國家護理質控中心這些年也一直在和我們的行業,在國家衛健委的領導下,去推動保質量、保安全的能力發展和建設。謝謝你的提問。
中評社記者:
我們知道我國每年新發癌症病例超過了350萬,死亡病例超過了200萬,形勢非常嚴峻,在這種形勢下提升腫瘤診療水平就變得非常關鍵,請問我國在這方面有哪些進展?謝謝。
赫捷:
謝謝這位記者的提問。我國癌症的發病率、死亡率是有上升趨勢,但是最近幾年,我國總體醫療技術和醫療水平明顯上升,2019年,柳葉刀雜誌發佈的全球醫療質量和可及性排行中,我們國家的醫療水平已經晉陞到前50名,是醫療水平進步最大的國家之一。
我國腫瘤診療過程是一個突飛猛進的發展過程,新技術、新藥物、新診療模式逐漸被全世界公認,並在臨床大力推廣和應用。腫瘤診療過程實際上是一個很複雜的過程,我們已經從單一診斷、單一治療逐漸發展成精準診斷、精準治療、多學科聯合診斷治療,同時,黨中央、國務院以及國家衛生健康委高度重視,所以,我國腫瘤診斷治療水平已經大大提高。
就生存率來講,我國癌症患者的五年生存率已經明顯提高。從十年前的30.9%,提升到現在目前的40.5%,將近10個百分點。以乳腺癌為例,提升的更多,乳腺癌的五年生存率已經達到了83%,這和國際發達國家的診療水平是幾乎相近的。而我國食管癌的五年生存率已經高於發達國家。這些都表明,我國腫瘤規範化診療及新術式、新理念和新研究的應用,是有明顯成效的。
我國高水平醫療機構,比如説北上廣的高水平的醫療機構,在癌症患者的生存率方面跟發達國家沒有明顯差距。當然,我國癌症患者的總體生存率和發達國家還有一定的差距,但是在國家衛生健康委的領導下,我們通過腫瘤單病種的質量控制和管理以及抗腫瘤藥物臨床應用監測等這些手段,進一步促進腫瘤規範化診療,逐步縮小這些差距,甚至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謝謝您的提問。
胡強強:
謝謝赫主任,由於時間關係,咱們提最後一個問題。
紅星新聞記者:
我的問題是提給重症醫學方面的,邱主任您剛才提到近幾年重症醫學專業快速發展,很多醫院都開設了重症醫學科,我們也注意到,很多二級醫院以及縣醫院這些基層醫療機構也開設了越來越多的重症床位,我們想請問在數量快速提升的背景下,我們如何有效保證這些新增的重症床位的醫療質量安全?謝謝。
邱海波:
謝謝您的提問。
其實中國的重症醫學的資源總體是相對不足的,這些年重症醫學在各個方面的支持下,是在快速的發展,但這也面臨著幾個問題,一方面來講就是我們的醫療資源是分佈不均勻的,對縣級醫院、二級醫院來講重症醫學科的建設目前仍然是我們整個學科體系中比較薄弱的環節。
大家也知道,其實跟別的疾病不太一樣,重症病人往往病情變化特別快,他的治療的緊迫性是非常高的,而且往往也難以轉院,所以加強二級醫院、加強縣級醫院的重症醫學科建設,是我們一個重要的任務。怎麼去保證它有一個同質化的醫療救治水平,是我們國家質控中心的一個重要工作。
第一個方面,在結構來講,我們是對整個重症醫學的醫療資源是有一個把握的,包括醫療團隊,重症醫學的團隊、重症醫學的床位、設備等,其實在新冠疫情中其大家也會體會到我們怎麼去調動這些資源,有這樣一個把握我們就知道我們調哪,調哪些醫務人員,調哪些設備,這是第一個。同樣,這樣的醫療資源我們會反饋給這些醫院,讓行政部門去推動促進重症醫學科的建設。
第二個方面,其實對於這些醫院來講,我們非常強調推動他們建立一個早期的預警,我們不單單要把重症病房裏面的重症病人治好,同時還要把重症病房以外ICU以外的病人怎麼不發展成重症。早期的預防、早期的預警防止住院病人變成重症,是我們學科重要的支撐點。我們也在二級醫院、縣級醫院積極地推廣針對重症患者的早期預警系統,實時監測患者的一些指標,捕捉病情加重的信息,重症團隊及時地處理,讓患者不發展成重症而進ICU,我覺得這是提高醫療質量非常重要的第二點。
第三個方面,我們也面臨著如果真的遇到比較複雜的重症病人該怎麼辦的問題?我們還有一個叫遠程ICU。從國家重症醫學質控中心的角度,我們跟一些二級醫院建立遠程會診系統,一種是簡單的遠程會診系統,一種是可以共享患者全部信息的複雜的遠程ICU系統,使用這種遠程ICU系統,我能在南京自己的醫院裏面就可以看到其他醫院病人的臨床信息,了解病人的情況,通過遠程指導病人的治療。這種遠程的專家會診系統實際上是保證了我們的二級醫院和一些比較偏遠醫院的ICU重症病人的搶救能夠得到一個最好的救治。
當然最後來講,其實我們也在加強重症的質控體系建設,因為我們重症醫學的質控體系原來主要是在三級醫院,近兩年我們也在加強二級醫院、縣醫院的重症醫學質控體系的建立,因為這樣能夠使得我們的縣級醫院、二級醫院的ICU醫療質量水平夠跟三級醫院有同樣的標準,也促進他們整體治療水平的提高。
所以我們希望我們的重症病人無論是在三級醫院還是在二級醫院,無論是在中心城市還是偏遠地區都能得到一個積極的、規範的、同質化的治療,謝謝。
胡強強:
謝謝各位嘉賓,謝謝各位媒體朋友。時間關係,今天發佈會到此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