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中共北京市委辦公廳 北京市人民政府辦公廳印發《關於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體育工作的行動方案》的通知

2021-01-20 10:46 來源: 北京市人民政府網站
字號: 默認 超大 | 打印 |

中共北京市委辦公廳 北京市人民政府辦公廳印發《關於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體育工作的行動方案》的通知

各區委、區政府,市委各部委辦,市各國家機關,各國有企業,各人民團體,各高等院校:

經市委、市政府同意,現將《關於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體育工作的行動方案》印發給你們,請結合實際認真貫徹落實。

中共北京市委辦公廳
北京市人民政府辦公廳
2020年12月30日

關於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體育工作的行動方案

為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教育、體育的重要論述精神,切實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體育工作,根據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於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體育工作的意見》,結合本市實際,制定如下方案。

一、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以服務學生全面發展、增強綜合素質為目標,堅持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推動青少年文化學習和體育鍛鍊協調發展,將深化學校體育改革作為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手段,以強化體育課和課外鍛鍊為基礎,進一步豐富學校體育供給、加強師資隊伍建設、深化協同機制、完善評價機制、強化資源保障,紮實提升體育教育的育人水平,幫助學生在體育鍛鍊中享受樂趣、增強體質、健全人格、錘煉意志,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為首都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強大的人才支持和智力支撐。

(二)基本原則

堅持面向未來。立足時代需求,更新教育理念,深化教學改革,使學校體育同教育事業的改革發展要求相適應,同廣大學生對優質豐富體育資源的期盼相契合,同構建德智體美勞全面培養的教育體系相匹配。堅持“五育並舉”,厚植“以體載德”“以體育美”“以體促勞”“以體築智”的育人觀念,扭轉“重智輕體”和“唯升學率”的片面認識,引導學生養成終身鍛鍊的良好習慣,實現全面發展。

堅持問題導向。聚焦學生體質健康監測、“小眼鏡”“小胖墩”現象反映的普遍性問題,以提升課堂教學質量、強化課外體育鍛鍊、擴大普及比賽活動為著力點,補齊師資、場館、器材等短板,有效破解制約學校體育發展的瓶頸問題,促進學校體育健康發展。

堅持改革創新。著力推進學校體育育人理念、育人模式和方式方法變革,鼓勵學校體育特色發展。弘揚中華體育精神,推廣中華傳統體育項目,形成“一校一品”“一校多品”的學校體育發展新局面。以發展校園足球、普及冰雪運動為突破口,進一步激發學校體育工作的活力。引導改革成果向學校體育基礎性、常規性工作滲透,為實現學校體育工作的內涵發展和整體躍升奠定堅實基礎。

堅持科學鍛鍊。以增強學生體質、促進身體健康為目標,遵循青少年成長成才規律和體育運動規律,堅持因材施教的理念,重視差異化教學和個體化指導,切實增強全體學生體育鍛鍊的科學性、針對性和實效性,避免“應試體育”教育。

堅持協同推進。加強政府統籌,強化部門協作,凝聚社會共識,聯動家庭力量,深化體教融合,健全協同育人機制,建立完善家庭、學校、政府、社會共同關心支持學生全面健康成長的激勵機制,為學生縱向升學和橫向進入專業運動隊、職業體育俱樂部打通通道。進一步優化學校體育改革發展的內外環境,有效促進學校體育育人水平的全面提升。

(三)工作目標

到2022年,配齊配強體育教師,開齊開足體育課,辦學條件全面改善,學校體育工作制度機制更加健全,教學、訓練、競賽體系普遍建立,教育教學質量全面提高,育人成效顯著增強,學生身體素質和綜合素養明顯提升。到2030年,學生體質健康水平全面達到《“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要求,保持全國領先。到2035年,多樣化、現代化、高質量的學校體育體系基本形成。

二、重點任務

(一)構建具有北京特點的體育與健康課程體系。學校體育課程注重大中小幼相銜接,聚焦提升學生核心素養。學前教育階段開展適合幼兒身心特點的遊戲活動,培養體育興趣愛好,促進運動機能協調發展。基礎教育階段將體育與健康納入課程綜合改革統籌謀劃,促進“五育”學科課程融合發展、協同育人;制定北京市中小學體育與健康課程實施方案,按照重基礎、多樣化、強專項的要求,構建學段銜接、貫通培養的一體化體育課程內容體系。職業教育體育課程與職業技能培養相結合,培養身心健康的技術人才。高等教育階段體育課程與創新人才培養相結合,培養具有崇高精神追求、高尚人格修養的高素質人才,將體育納入人才培養方案,學生體質健康達標、修滿體育學分方可畢業;鼓勵高校和科研院所將體育課程納入研究生教育公共課程體系。

(二)增加學生體育鍛鍊時間,提升鍛鍊實效。鼓勵基礎教育階段學校每天開設1節體育課,小學每週至少5節體育課,初中每週4-5節,高中每週3-5節。增加的課時從地方課程和校本課程中統籌安排。進一步增加學生課外體育活動時間,確保學生每天在校內外各參加1小時以上體育鍛鍊。高等學校要將體育工作納入學生培養目標,結合專業設置廣泛開展學校體育活動和競賽,引導學生養成終身鍛鍊習慣。

(三)深化體育教學訓練方式改革。以培養學生運動興趣和體育養成為導向,堅持因材施教,強化教學相長。聚焦“健康知識+基本運動技能+專項運動技能”的學校體育教學模式,教會學生科學鍛鍊和健康知識,指導學生掌握跑、跳、投等基本運動技能和足球、籃球、排球、田徑、游泳、體操、武術、冰雪運動等專項運動技能。創新體育與健康課程教學方式,優化教學組織模式,提升課堂教學質量,促進學生興趣培養、主動參與、自主鍛鍊。規範體育課教學,科學設計和安排運動負荷。將教師評價導向從教了多少轉向教會了多少、從完成課時數量轉向教育教學質量。健全體育鍛鍊制度,廣泛開展普及性體育活動,組建體育興趣小組、社團和俱樂部,推動學生積極參與常規課餘訓練和體育競賽。

(四)健全體育競賽和人才培養體系。建立校內競賽、校際聯賽、選拔性競賽為一體的大中小學體育競賽體系,構建市、區、校三級體育競賽制度和選拔性競賽體系。進一步完善分學段、分等級、跨區域的校園體育競賽機制,促進各類體育競賽活動全員化、常態化、品牌化發展。市級每年舉辦綜合性、高水平、專業化的體育競賽活動,發揮示範引領作用。各區要積極開展豐富多彩的青少年體育競賽活動,定期舉辦學生運動會和體育節。鼓勵中小學以班級、年級為單位開展校內體育周賽、月賽、季賽,每年至少舉辦一次全員參與的綜合性運動會。強化安全教育,加強體育活動安全管理。深化體教融合,整合體教優質資源,在青少年賽事活動體系、註冊管理、組織實施、場地共享、課餘訓練、後備人才培養、教練員裁判員培訓等方面探索一體化組織管理機制。加強中小學體育傳統特色學校建設,支持高校建立高水平運動隊。鼓勵中小學校與高校高水平運動隊、專業運動隊、體育職業俱樂部、社團組織等合作開展課餘訓練。發揮高水平競技體育的示範引領作用,推動學校競技體育與群眾體育協同發展,形成體教深度融合、高水平發展的長效機制。

(五)加強體育教師隊伍建設。配齊配強中小學體育教師。圍繞教會、勤練、常賽的要求,完善體育教師績效工資和考核評價機制。把師德師風作為第一標準,全面提升體育教師的綜合素養和執教能力。大力加強高校體育教育專業建設,支持體育類一流專業建設,提高體育人才培養質量。加強新任體育教師培訓,強化基本功技能考核,充分發揮市、區體育骨幹教師、學科帶頭人、特級教師的引領作用。在大中小學校設立專(兼)職教練員崗位,研究制定北京市兼職體育教師管理細則,支持優秀教練員、退役運動員以及其他體育專業人員,經過培訓和考核進入中小學任教。有條件的區或學校可通過購買服務方式,與相關專業機構等社會力量合作,向中小學提供體育教育教學服務。實施體育教育專業大學生支教計劃。鼓勵小學低年級教師經過專門培訓兼上體育課。將體育教師課餘指導學生勤練和常賽,以及承擔學校安排的課間操、體育活動課、課後訓練、課外活動、課後服務、指導參賽和走教任務等計入工作量,在績效工資分配方案中給予充分考慮。完善體育教師職稱評聘標準,確保體育教師在職務職稱晉陞、教學科研成果評定等方面,與其他學科教師享受同等待遇。堅持教學為本、科研先行,提升體育教師科研能力。加大對體育教師表彰力度,在教學成果獎等評選表彰中,體育教師要佔有一定比例。落實高校高職體育專業和高校高水平運動隊專業教師、教練員配備最低標準,不達標的高校原則上不得開辦相關專業。

(六)推進學校體育重點項目改革。認真總結、系統梳理、及時推廣各區各學校體育改革的成功經驗和有益做法,進一步激發學校體育工作的活力和動能。深入推進青少年校園足球的普及發展,大力提升校園足球特色學校的建設質量。全面落實《北京2022年冬奧會和冬殘奧會中小學生奧林匹克教育計劃》,廣泛開展冰雪進校園活動。弘揚和傳承中華傳統體育文化,積極推廣武術、摔跤、棋類、射藝、毽球、五禽操、舞龍舞獅、抖空竹等中華傳統體育項目,因地制宜組織開展教學、訓練、競賽活動,形成中華傳統體育項目競賽體系。構建校園體育文化發展與傳播體系,涵養陽光健康、拼搏向上的思想文化,培養學生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精神,增強文化自信,促進學生知行合一、剛健有為、自強不息。引導高校和社會資源支持中小學體育改革重點向農村和遠郊區傾斜,研究優質資源支持農村和遠郊區學校體育發展的政策措施。

(七)推進學校體育評價改革。建立日常參與、體質監測、運動過程中的健康監測和專項運動技能測試相結合的考查機制,將達到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要求作為教育教學考核、示範學校評選的重要內容。完善學生體質健康檔案,中小學校要客觀記錄學生日常體育參與情況和體質健康監測結果,定期向家長反饋。積極推進體育考試改革,科學設置體育與健康學業水平考試(核)內容、方式和計分辦法,發揮體育考試的導向作用,合理確定並逐步提高分值,適時推出體育考試改革方案。推動高校在招生測試中增設體育項目,高校要根據人才培養目標和專業學習需要,將學生綜合素質評價結果作為招生錄取的重要參考。

(八)推進學校、家庭與社會體育融合發展。統籌整合社會資源,完善學校和公共體育場館開放互促共進機制,推進學校體育場館向社會開放、公共體育場館向學生免費或半價開放,提高體育場館開放程度和利用效率。鼓勵學校和社會體育場館合作開設體育課程。城市和社區建設規劃要統籌學生體育鍛鍊需要,新建項目優先建在學校及其周邊。綜合利用公共體育設施,更好地為中小學生課後“三點半”和校外體育鍛鍊服務。通過入戶指導、開展親子活動、開設家長課堂等方式,進一步加強中小學生體育鍛鍊的家庭指導。引導家長利用週末和節假日等休息時間,陪伴學生參與體育鍛鍊。將組織開展青少年體育活動納入基層政府公共服務職能,加強街道(鄉鎮)、社區(村)青少年體育服務體系和能力建設,利用節假日和業餘時間積極開展青少年社區體育活動,形成學校、家庭和社會體育良性互動的機制。健全家庭、學校、政府、社會共同參與的學校體育運動傷害風險防範和處理機制。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和經費保障。各級黨委和政府要把學校體育工作納入重要議事日程,加強總體謀劃和頂層設計。黨政主要負責同志要關心重視學校體育工作,並納入相關領導幹部培訓計劃。健全政府主導、部門協作、社會參與的學校體育發展機制。強化區級主體責任,將學校體育工作納入各區經濟社會發展總體規劃和目標責任考核體系。各區、各相關部門要研究制定強化學校體育工作的具體措施,制定體育教師配備和場地器材建設三年行動計劃。完善學校體育衛生工作聯席會議制度,抓好統籌協調,推動各項工作落實見效。各級政府要調整優化教育支出結構,完善投入機制,統籌安排財政轉移支付資金和本級財力支持學校體育工作。鼓勵和引導社會資金支持學校體育發展,吸引社會捐贈,多渠道增加投入。

(二)優化資源配置。按照有關標準,配齊用好滿足體育教學和實踐需求的場館設施。把農村學校體育設施建設納入義務教育均衡發展規劃。加快推進學校室內體育場館建設。各區要將學校體育場地建設用地納入國土空間規劃和土地供應計劃予以優先保障。鼓勵和支持城區學校利用地下、樓頂等空間建設體育場地,郊區學校在改造和建設規劃時要留足學生鍛鍊空間。支持有條件的學校建設游泳館和室內冰場。鼓勵學校探索與周邊學校、社區等共享共用公共體育場館,支持有條件的公園、社區規劃建設青少年體育場地設施,為學生鍛鍊創造條件。各區要制定具體方案,列出清單並向社會公開,“一校一策”協調解決體育場地設施不足的實際困難。加強高校體育場館建設,鼓勵有條件的高校與屬地政府共建共享。各區各學校要配好體育教學所需器材設備,完善體育器材補充機制。

(三)健全教育督導評價體系。將政策措施落實情況、學生體質健康狀況、素質測評情況和支持學校開展體育工作情況等納入教育督導評估範圍,逐步將體育考核納入人才培養和選拔的評價指標體系。落實學校體育工作綜合考核評價制度,並作為各區政府和學校績效考核的重要指標。加大督導檢查力度,對學生體質健康水平持續下降的區和學校負責人,依規依法予以問責。把體育工作及其效果作為高校辦學評價的重要指標,納入高校本科教學工作評估指標體系和“雙一流”建設成效評價。

(四)營造社會氛圍。加強學校體育工作宣傳力度,加大典型經驗和先進事跡的成果展示,定期舉辦學校體育教育教學成果展示活動,擴大宣傳覆蓋面和影響力,推出一批體育工作突出的學校和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學生。積極引導各區各學校和全社會統一思想認識,樹立科學的素質教育觀、健康觀和人才觀,努力營造全社會理解、支持、重視和參與學校體育的良好氛圍。

【我要糾錯】 責任編輯:李萌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