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關於2020年中央和地方預算執行情況與2021年中央和地方預算草案的報告

2021-03-13 16:48 來源: 新華社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新華社北京3月13日電

關於2020年中央和地方預算執行情況與2021年中央和地方預算草案的報告
——2021年3月5日在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上
財政部

各位代表:

受國務院委託,現將2020年中央和地方預算執行情況與2021年中央和地方預算草案提請十三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審查,並請全國政協各位委員提出意見。

一、2020年中央和地方預算執行情況

2020年是新中國歷史上極不平凡的一年。面對嚴峻複雜的國際形勢、艱巨繁重的國內改革發展穩定任務特別是新冠肺炎疫情的嚴重衝擊,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統攬全局,保持戰略定力,準確判斷形勢,精心謀劃部署,果斷採取行動,付出艱苦努力,及時作出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決策。各地區各部門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按照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沉著冷靜應對風險挑戰,堅持高質量發展方向不動搖,嚴格執行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審查批准的預算,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紮實做好“六穩”工作、全面落實“六保”任務,我國經濟運行逐季改善、逐步恢復常態,在全球主要經濟體中唯一實現經濟正增長,脫貧攻堅戰取得全面勝利,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取得決定性成就,交出一份人民滿意、世界矚目、可以載入史冊的答卷。

回顧過去一年,新冠肺炎疫情給財政運行帶來的困難和挑戰多年未有。一季度受疫情暴發蔓延影響,全國財政收入同比下降14.3%,為2009年以來首次負增長,其中2月份下降21.4%、3月份下降26.1%,31個省份中有30個收入負增長,收支矛盾異常突出,地方財政運轉尤為困難。嚴峻形勢面前,財政部門堅決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於積極的財政政策要更加積極有為的要求,在全力保障重點領域支出的同時,及時調整完善預算收支安排,加大逆週期調節力度,建立新增財政資金直達機制,挖掘增收節支潛力,保持預算平衡和財政穩定運行。經過艱苦努力,隨著疫情防控形勢好轉和經濟逐步恢復,財政運行情況逐季向好,二季度收入觸底回升、降幅收窄至7.4%,三季度由負轉正、增長4.7%,四季度持續向好、增長5.5%,全年預算目標基本實現。中央和地方預算執行情況較好。

(一)2020年一般公共預算收支情況。

1.全國一般公共預算。

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收入182894.92億元,為預算的101.5%,比2019年下降3.9%。其中,稅收收入154310.06億元,下降2.3%;非稅收入28584.86億元,下降11.7%。加上調入資金及使用結轉結余26133.32億元(包括中央和地方財政從預算穩定調節基金、政府性基金預算、國有資本經營預算調入資金,以及地方財政使用結轉結余資金),收入總量為209028.24億元。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支出245588.03億元,完成預算的99.1%,增長2.8%。加上補充中央預算穩定調節基金1040.21億元,支出總量為246628.24億元。收支總量相抵,赤字37600億元,與預算持平。

2.中央一般公共預算。

中央一般公共預算收入82771.08億元,為預算的100%,下降7.3%。加上從中央預算穩定調節基金調入5300億元,從中央政府性基金預算、中央國有資本經營預算調入3580億元,收入總量為91651.08億元。中央一般公共預算支出118410.87億元,完成預算的99.1%,增長8.2%,其中,本級支出35095.57億元,完成預算的100.2%(主要是國債付息支出增加),下降0.1%;對地方轉移支付83315.3億元,完成預算的99.3%,增長12%。加上補充中央預算穩定調節基金1040.21億元,支出總量為119451.08億元。收支總量相抵,中央財政赤字27800億元,與預算持平。

中央一般公共預算主要收入項目具體情況是:國內增值稅28352.98億元,為預算的98.8%。國內消費稅12028.1億元,為預算的96.1%。進口貨物增值稅、消費稅14534.63億元,為預算的109.2%。關稅2564.2億元,為預算的93.2%。企業所得稅23257.57億元,為預算的98.3%。個人所得稅6940.91億元,為預算的109.3%。出口貨物退增值稅、消費稅13628.98億元,為預算的112.3%。

中央一般公共預算本級主要支出項目具體情況是:一般公共服務支出1735.21億元,完成預算的100.8%,主要是海關防控新冠肺炎疫情經費增加。外交支出514.06億元,完成預算的94.7%。國防支出12679.92億元,完成預算的100%。公共安全支出1835.9億元,完成預算的100.2%。教育支出1673.65億元,完成預算的98.5%。科學技術支出3216.48億元,完成預算的100.6%。糧油物資儲備支出1224.57億元,完成預算的100.7%。債務付息支出5538.95億元,完成預算的102.6%。

中央對地方轉移支付具體情況是:一般性轉移支付69557.23億元,完成預算的99.2%,其中,共同財政事權轉移支付32180.72億元,完成預算的98.7%;專項轉移支付7765.92億元,完成預算的100.1%,主要是據實安排的土地指標跨省域調劑收入安排的支出增加;特殊轉移支付5992.15億元,完成預算的99%。

2020年中央一般公共預算超收收入和支出結余1040.21億元,全部轉入中央預算穩定調節基金。中央預備費預算500億元,實際支出146.41億元,主要用於洪澇災害災後恢復重建等方面,剩餘353.59億元(已包含在上述結余1040.21億元中)全部轉入中央預算穩定調節基金。2020年末,中央預算穩定調節基金餘額1131.31億元。

3.地方一般公共預算。

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183439.14億元,其中,本級收入100123.84億元,下降0.9%;中央對地方轉移支付收入83315.3億元。加上從地方預算穩定調節基金、政府性基金預算、國有資本經營預算調入資金及使用結轉結余17253.32億元,收入總量為200692.46億元。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支出210492.46億元,增長3.3%。收支總量相抵,地方財政赤字9800億元,與預算持平。

(二)2020年政府性基金預算收支情況。

按照地方政府債務管理有關規定,地方政府專項債務收支納入政府性基金預算管理。根據抗疫特別國債資金管理辦法規定,抗疫特別國債收支納入政府性基金預算管理。

全國政府性基金預算收入93488.74億元,為預算的114.8%,增長10.6%,主要是地方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金收入增加較多。加上2019年結轉收入181.55億元、地方政府發行專項債券籌集收入37500億元,以及抗疫特別國債收入10000億元,全國政府性基金收入總量為141170.29億元。全國政府性基金預算支出117998.94億元,完成預算的93.6%,增長28.8%,主要是地方政府專項債券安排的支出增加較多。

中央政府性基金預算收入3561.58億元,為預算的98.6%,下降11.8%,主要是受疫情影響部分基金減收較多,同時出臺階段性免徵政策。加上2019年結轉收入181.55億元和抗疫特別國債收入10000億元,中央政府性基金收入總量為13743.13億元。中央政府性基金預算支出10439.87億元,完成預算的96.8%,其中,本級支出2714.62億元,對地方轉移支付7725.25億元。調入一般公共預算3002.5億元。中央政府性基金預算收大於支300.76億元,其中,結轉下年繼續使用240.12億元;單項政府性基金項目結轉超過當年收入30%的部分合計60.64億元,按規定補充中央預算穩定調節基金。

地方政府性基金預算本級收入89927.16億元,增長11.7%,其中,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收入84142.29億元,增長15.9%。加上中央政府性基金預算對地方轉移支付收入7725.25億元和地方政府發行專項債券籌集收入37500億元,地方政府性基金收入總量為135152.41億元。地方政府性基金預算支出115284.32億元,增長30.2%。

(三)2020年國有資本經營預算收支情況。

按照國有資本經營預算管理有關規定,國有資本經營預算收入主要根據國有企業上年實現凈利潤一定比例收取,同時按照收支平衡原則安排相關支出。

全國國有資本經營預算收入4777.82億元,為預算的131.3%,增長20.3%,主要是加大國有企業利潤上繳力度。全國國有資本經營預算支出2544.06億元,完成預算的97.3%,增長10.8%。

中央國有資本經營預算收入1785.61億元,為預算的105.6%,增長9.1%。加上2019年結轉收入144.09億元,收入總量為1929.7億元。中央國有資本經營預算支出939.06億元,完成預算的74.6%,下降15.3%,其中,本級支出873.69億元,對地方轉移支付65.37億元。調入一般公共預算增加至577.5億元。結轉下年支出413.14億元。

地方國有資本經營預算本級收入2992.21億元,增長28.1%。加上中央國有資本經營預算對地方轉移支付收入65.37億元,以及上年結轉收入80.49億元,收入總量為3138.07億元。地方國有資本經營預算支出1670.37億元,增長27.6%。調入一般公共預算增加至1148.2億元。結轉下年支出319.5億元。

(四)2020年社會保險基金預算收支情況。

全國社會保險基金預算收入72115.65億元,為預算的93.3%,下降13.3%,主要是出臺階段性減免社會保險費政策形成減收較多,其中,保險費收入46973.69億元,財政補貼收入20946.94億元。加上從全國社會保障基金調入用於彌補部分地方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基金缺口的專項資金500億元,收入總量為72615.65億元。全國社會保險基金預算支出78834.82億元,完成預算的95.8%,增長5.5%。當年收支缺口6219.17億元,年末滾存結余90326.14億元。

中央社會保險基金預算收入704.83億元,為預算的50.9%,其中,保險費收入352億元,財政補貼收入317.75億元。加上地方上繳的基本養老保險中央調劑基金收入7379.55億元和從全國社會保障基金調入的專項資金500億元,收入總量為8584.38億元。中央社會保險基金預算支出708.42億元,完成預算的50.3%,加上安排給地方的基本養老保險中央調劑基金支出7370.05億元和安排下達部分地方彌補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基金缺口專項資金500億元,支出總量為8578.47億元。當年收支結余5.91億元,年末滾存結余372.87億元。中央社會保險基金收支預算執行率較低,主要是部分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實施準備期清算工作尚未完成。中央調劑基金收支存在9.5億元差額,主要是收支列入中央預算的新疆生産建設兵團參與地方調劑,以及分配以前年度中央調劑基金利息。

地方社會保險基金預算收入71410.82億元,其中,保險費收入46621.69億元,財政補貼收入20629.19億元。加上基本養老保險中央調劑資金收入7370.05億元和中央安排部分地方彌補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基金缺口專項資金500億元,收入總量為79280.87億元。地方社會保險基金預算支出78126.40億元,加上基本養老保險中央調劑資金支出7379.55億元,支出總量為85505.95億元。當年收支缺口6225.08億元,年末滾存結余89953.27億元。

2020年末,中央財政國債餘額208905.87億元,控制在全國人大批准的債務餘額限額213008.35億元以內;地方政府債務餘額256614.65億元,包括一般債務餘額127395億元、專項債務餘額129219.65億元,控制在全國人大批准的債務餘額限額288074.3億元以內。

以上預算執行的具體情況及相關説明詳見《中華人民共和國2020年全國預算執行情況2021年全國預算(草案)》。

(五)2020年主要財稅政策落實和重點財政工作情況。

2020年,財政部門認真貫徹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按照預算法及其實施條例和《關於人大預算審查監督重點向支出預算和政策拓展的指導意見》,落實全國人大預算決議和審議意見要求,及時研究出臺對衝疫情影響的財稅政策,支持做好“六穩”工作、落實“六保”任務,發揮穩定經濟的關鍵作用,同時加快推進財稅體制改革,有力維護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大局。

全力支持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優先保障疫情防控經費。把疫情防控作為最重要、最緊迫的工作來抓,按照特事特辦、急事急辦原則,加快資金撥付使用,確保人民群眾不因擔心費用問題而不敢就診,確保各地不因資金問題而影響醫療救治和疫情防控。加大對湖北等疫情嚴重地區支持力度。加強資金分配和使用監管,各級財政疫情防控資金支出超過4000億元,為開展相關工作提供了堅實支撐。強化應對疫情的財稅支持政策。對新冠肺炎患者實行財政兜底免費救治,不惜一切代價救治生命。對參加疫情防控的一線醫務人員和防疫工作者給予臨時性工作補助,疫情防控期間湖北省(含援鄂醫療隊)補助標準再提高一倍。對疫情防控重點保障企業給予稅費減免,通過優惠貸款貼息等方式提供資金支持。對緊缺的重點醫療物資實施政府兜底收儲。積極支持疫情防控科研攻關,推進藥物和疫苗研發等。同時,大力支持公共衛生體系、重大疫情防控救治體系和應急物資保障體系建設,提升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處置和救治、應急物資生産動員能力。

出臺實施規模性紓困政策。以更大的政策力度對衝疫情影響。堅持積極的財政政策更加積極有為,特殊時期採取特殊舉措,赤字率提高到3.6%以上,赤字規模增加1萬億元,發行1萬億元抗疫特別國債,上述2萬億元主要用於保就業、保基本民生、保市場主體,包括支持減稅降費、減租降息、擴大消費和投資等。新增地方政府專項債券比上年增加1.6萬億元,適當拓寬使用範圍,提高專項債券資金可用作項目資本金的比例,積極擴大有效投資。加大減稅降費力度支持紓解企業經營困難。實施階段性大規模減稅降費,與制度性安排相結合,全年為市場主體減負超過2.6萬億元。在實施降低增值稅稅率、個人所得稅專項附加扣除、降低企業養老保險費率等制度性政策的基礎上,根據應對疫情的需要,新出臺實施7批28項減稅降費政策,及時推出免徵中小微企業社保費、減免小規模納稅人和部分行業增值稅等階段性措施,延緩小微企業、個體工商戶所得稅繳納,著力支持保市場主體,向中小微企業、個體工商戶和困難行業企業傾斜。加大轉移支付力度緩解基層財政運行困難。中央對地方轉移支付達到8.33萬億元,比上年增加8955億元,增長12%,增量和增幅為近年來最高,並重點向中西部和困難地區傾斜,確保基層財力增長。階段性提高地方財政資金留用比例,實行差異化資金調度,地方“三保”(保基本民生、保工資、保運轉)支出得到較好保障。

推動三大攻堅戰取得決定性成就。支持如期打贏脫貧攻堅戰。聚焦剩餘貧困縣和貧困人口,精準落實幫扶措施。中央財政專項扶貧資金連續第五年增加200億元,達到1461億元,並向受疫情影響較重地區、掛牌督戰地區傾斜。一次性增加綜合性財力補助資金300億元,支持地方脫貧攻堅補短板。加大對産業扶貧、就業扶貧的支持,著力解決“兩不愁三保障”突出問題。加強扶貧項目資金全過程績效管理,健全部門協同、上下聯動的資金監管機制。推動生態環境明顯改善。支持打好藍天、碧水、凈土保衛戰。深入實施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工程試點。持續推進林業草原生態保護修復,全面加強生物多樣性保護。引導黃河全流域開展橫向生態補償機制試點,帶動沿黃各省區共抓大保護大治理。推動國家綠色發展基金掛牌運營,支持長江經濟帶沿線省市開展環境保護、能源資源節約利用等。防範化解重大風險取得積極成效。完善債務常態化監控機制,強化政策協同,實施聯合監管,地方政府隱性債務風險得到緩釋。從新增地方政府專項債券額度中安排2000億元,支持化解中小銀行風險。

大力支持科技創新。創新財政資金管理機制,保障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支持量子通信與量子計算機、腦科學與類腦研究等“科技創新2030-重大項目”啟動實施。健全鼓勵支持基礎研究、原始創新的體制機制,強化財政對基礎研究的支持,為自主創新提供源頭動力。健全穩定支持和競爭性支持相協調的投入機制,加大對中央級科學事業單位基本運行、自主選題研究和科研條件建設等穩定支持力度。綜合運用多種方式支持國家科技創新基地建設,發揮對科技創新的支撐作用。突出對高水平人才隊伍建設的支持,推動造就更多國際一流的科技領軍人才和創新團隊。支持符合條件的企業承擔中央財政科技計劃(專項、基金等)科研任務,引導企業加大研發投入,真正成為技術創新的主體。

著力支持實體經濟轉型升級。推動製造業高質量發展。發揮財政資金“四兩撥千斤”撬動作用,引導資本、資源向戰略關鍵領域聚焦。整合設立專項資金,支持提升産業基礎能力和産業鏈水平。加大對集成電路、軟體等産業稅收優惠力度,延長新能源汽車購置補貼和免徵車輛購置稅政策至2022年底。大力支持中小企業發展。引導社會資本共同支持種子期、初創期成長型中小企業創新發展。繼續支持實體經濟開發區打造創新創業特色載體,促進提高中小企業創新能力和專業化水平。深入實施小微企業融資擔保降費獎補政策,推動融資擔保擴面降費。進一步做好清理拖欠民營企業、中小企業賬款工作。強化糧食能源安全保障。增加産糧大縣獎勵,完善玉米、大豆生産者補貼和稻穀補貼政策。支持新建高標準農田8000萬畝,實施東北黑土地保護性耕作4000萬畝。支持統籌做好糧食庫存消化和庫存投放,優化儲備結構。擴大生豬養殖臨時貸款貼息補助範圍,促進生豬穩産保供。完善可再生能源發電補貼政策,支持光伏、風電等實現平價上網。鼓勵頁巖氣、煤層氣等非常規天然氣開採利用。支持提升能源儲備能力。

持續保障和改善民生。著力保居民就業。拓寬就業相關資金保障渠道,支持就業創業扶持政策落實。加大失業保險穩崗返還和創業擔保貸款貼息政策力度,助力穩企業保就業。擴大失業保險保障範圍,加強失業人員基本生活保障和再就業服務。推動教育公平發展和質量提升。穩定教育投入,優化投入結構。統一全國義務教育生均公用經費基準定額,將中西部地區標準提高到與東部一致。支持深入實施義務教育薄弱環節改善與能力提升工作,基本消除城鎮“大班額”,基本補齊鄉村小規模學校和鄉鎮寄宿制學校短板。支持地方公辦民辦並舉擴大普惠性學前教育資源,鞏固完善幼兒資助制度。加快推進高中階段教育普及攻堅,促進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加大對中西部高校的支持力度。提高社會保障水平。居民醫保、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經費人均財政補助標準分別提高到每人每年550元、74元。按照5%左右的幅度調整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水平,城鄉居民基礎養老金最低標準提高到93元。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基金中央調劑比例進一步提高至4%,22個中西部和老工業基地省份凈受益1768.45億元。保障養老金按時足額發放,實現企業養老保險基金省級統收統支。提高優撫對象等人員撫恤和生活補助標準。中央層面劃轉部分國有資本充實社保基金工作全面完成,共劃轉93家中央企業和金融機構國有資本總額1.68萬億元。支持24個試點城市培育發展住房租賃市場,支持各地開工改造城鎮老舊小區4.03萬個。強化基層公共文化服務,支持5萬餘家博物館、圖書館等公共文化設施免費開放。做好民生兜底工作。及時啟動社會救助和保障標準與物價上漲挂鉤聯動機制,階段性加大價格臨時補貼力度,擴大低保、臨時救助政策範圍,保障困難群眾基本生活。

創新實施新增財政資金直達機制。對新增財政赤字和抗疫特別國債2萬億元建立特殊轉移支付機制,確保新增中央財政資金“一竿子插到底”,直達市縣基層、直接惠企利民。健全管理制度。制定管理辦法,明確直達資金分配、使用、撥付、監管要求,防範資金分散和截留。督促指導地方嚴格執行制度,省級財政既當好“過路財神”又不當“甩手掌櫃”,加大資金下沉力度。快速下達資金。按照“中央切塊、省級細化、備案同意、快速直達”的原則,推動資金高效精準投放到終端。與往年相比,納入直達機制的資金使用進度整體上加快了一個季度以上。嚴格資金監管。開發建設聯通中央、省、市、縣各級財政的直達資金監控系統,建立資金臺賬,實現對每筆資金從源頭到末端的全鏈條、全過程跟蹤。加強部門協同聯動,形成監管合力。直達機制運行有序有效,為基層落實“六保”任務及時補充了財力,為市場主體克服困難及時提供了支持。

堅持政府過緊日子。中央部門帶頭,從嚴編制預算,執行中嚴把支出關口,除疫情防控、國債付息等必要增支外,其他支出總體上控制在批准的預算規模內,中央本級支出負增長,其中非急需非剛性支出壓減50%以上。定期評估中央部門落實過緊日子情況,加強預算執行監控結果運用,推動及時堵塞漏洞、改進管理。督促地方厲行勤儉節約,可開可不開的會堅決不開,可辦可不辦的培訓堅決不辦,可暫緩實施的支出項目資金、各類沉澱資金及時繳回財政,可統籌整合的預算資金及時調整支出用途,將過緊日子的要求落到實處。

持續提升財政管理水平。財稅體制改革穩步推進。修訂後的預算法實施條例頒佈施行,契稅法、城市維護建設稅法順利出臺。印花稅法草案按程序提請全國人大常委會初次審議。生態環境、公共文化、自然資源、應急救援等領域中央與地方財政事權和支出責任劃分改革方案印發實施。推進預算管理一體化建設,出臺全國統一的業務規範和技術標準。預算績效管理持續深化。進一步完善預算績效管理制度體系,出臺項目支出績效評價管理辦法。嚴格績效目標管理,深入開展重點績效評價。擴大向全國人大報送績效信息範圍,推動績效信息向社會公開。國有資産和財務管理不斷加強。向全國人大常委會報告國有資産管理情況。295戶中央企業新納入國有資本經營預算編制範圍。政府財務報告編制範圍擴大到108家中央部門,地方層面實現編制工作全覆蓋。進一步嚴肅財經紀律。加強會計審計監管,深入開展會計師事務所審計質量提升專項工作,嚴厲打擊財務造假。紮實開展脫貧攻堅、長江禁捕等財稅政策落實和資金監管工作,督促問題整改、推動配套改革。依法接受人大預算審查監督。落實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有關預算決議,抓緊抓實審計查出問題整改,堅持解決具體問題與建立長效機制同步推進,及時向全國人大常委會報告整改情況。積極加強與人大代表溝通聯絡,充分聽取意見建議,及時回應關切。

2020年是“十三五”規劃收官之年。五年來,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取得新的歷史性成就,“十三五”規劃主要目標任務勝利完成,財政改革發展工作也取得了新的進展。一是財政實力進一步增強,為促進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提供堅實物質基礎。在實施大規模減稅降費政策情況下,“十三五”時期財政收入總量達到88.88萬億元,比上一個五年增長38%,實現高基數基礎上的增長。二是財政支出保持較高強度,有力保障黨和國家事業發展需要。堅持開源節流,盤活存量,用好增量,“十三五”時期財政支出總量達到109.62萬億元,比上一個五年增長56%,重點領域支出得到有效保障。三是堅持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促進經濟運行保持在合理區間。堅持不搞“大水漫灌”式強刺激,根據形勢變化靈活調整赤字率、政府債務規模,集成發揮各項財稅政策工具作用,引導和改善市場預期,統籌好發展和安全。四是減稅降費力度空前,有效促進市場主體和實體經濟發展。堅持算政治賬、長遠賬,稅制改革與減稅降費措施相結合,制度性安排與階段性政策並舉、普惠性減稅與結構性減稅並重,“十三五”時期減稅降費累計7.6萬億元,在減輕企業負擔、激發創新活力、優化經濟結構、促進居民消費、擴大就業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五是民生投入只增不減,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財政再困難,也沒有在民生支出上退步。五年來中央財政專項扶貧資金年均增長25.9%。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支出佔國內生産總值比例保持不低於4%。基本養老、基本醫療、城鄉低保等保障水平逐年提高。六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國家重大戰略任務支撐有力,持續提升經濟發展質量和效益。支持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五年來全國財政科技投入年均增長9%。落實鄉村振興戰略,城鄉、區域發展協調性不斷增強。支持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生態系統整體質量和穩定性顯著提升。推動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五年來關稅總水平從9.8%降至7.5%。七是財稅體制改革縱深推進,基本確立現代財政制度框架。預算管理更加科學規範,績效管理改革全面實施。增值稅、個人所得稅等稅種改革取得重大進展,稅收立法工作持續推進。分領域中央與地方財政事權和支出責任劃分改革方案陸續出臺。國有資産管理制度不斷完善。

這些成績的取得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的結果,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科學指引的結果,是全國人大、全國政協及代表委員們監督指導的結果,是各地區、各部門和全國各族人民共同努力的結果。

同時,預算執行和財政工作中還存在一些困難和問題。主要是:財政收入增長乏力,預算平衡難度加大,緊平衡特徵進一步凸顯。區域間財力不平衡,一些地方財政收支矛盾突出,部分市縣財政收支運行緊張。一些地方項目儲備不足、前期準備不充分不到位,影響了擴大有效投資等相關政策落實。一些領域存量項目固化僵化問題依然突出,調整優化支出結構力度還需加大。部分部門和單位預算績效管理不夠到位,全過程預算績效管理的質量有待提升。違法違規新增地方政府隱性債務情況仍然存在,有的地方政府債務負擔較重。隨著人口老齡化程度加深及保險待遇穩步提高,社會保險基金的長期平衡壓力逐步增大。我們高度重視這些問題,將積極採取措施加以解決。

二、2021年中央和地方預算草案

2021年是我國現代化建設進程中具有特殊重要性的一年,“十四五”開局,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開啟,做好預算編制和財政工作意義重大。要按照黨中央、國務院部署要求,合理研判財政收支形勢,做好財政預算編制工作,積極發揮財政職能作用,推動構建新發展格局邁好第一步、見到新氣象。

(一)2021年財政收支形勢分析。

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我國發展仍然處於重要戰略機遇期,我國已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制度優勢顯著,治理效能提升,經濟長期向好,物質基礎雄厚,人力資源豐富,市場空間廣闊,發展韌性強勁,社會大局穩定,繼續發展具有多方面優勢和條件。同時,國際環境日趨複雜,不穩定性不確定性明顯增加,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廣泛深遠,經濟全球化遭遇逆流,我國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仍然突出,重點領域關鍵環節改革任務仍然艱巨,經濟穩定恢復的基礎還不牢固,做好“六穩”工作、落實“六保”任務,防範化解風險的任務依然艱巨。

從財政收入看,2020年國內生産總值增速和財政收入基數降低,預計2021年隨著經濟逐步恢復常態、價格指數反彈,財政收入將恢復性增長。但由於新增財政赤字、動用歷年結轉結余資金等一次性措施增加的收入大幅減少,不再發行抗疫特別國債,實際可用的財力總量增幅較低。從財政支出看,各領域資金需求加大,實施“十四五”規劃、構建新發展格局,以及鄉村振興、污染防治、教育科技、應急救災、基層“三保”、國防武警、債務付息等重點和剛性支出都需要加強保障,財政支出增長剛性較強。總體來看,2021年財政收支形勢十分嚴峻,預算平衡難度進一步加大,債務等重點領域風險也不容忽視。必須加強財政資源統籌,大力優化支出結構,完善資金分配和使用機制,切實增強財政可持續性。

(二)2021年預算編制和財政工作的總體要求。

2021年預算編制和財政工作的總體要求是:要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會以及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為主題,以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改革創新為根本動力,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為根本目的,堅持系統觀念,鞏固拓展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成果,更好統籌發展和安全,紮實做好“六穩”工作、全面落實“六保”任務,積極的財政政策要提質增效、更可持續,努力保持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加大優化支出結構力度,堅持艱苦奮鬥、勤儉節約、精打細算,全面落實政府過緊日子要求,增強國家重大戰略任務財力保障,把寶貴的財政資金用在刀刃上;加強財政資源統籌,推進財政支出標準化,強化預算約束和績效管理,努力提高財政支出效率;落實中央與地方財政事權和支出責任劃分改革要求,深化預算管理制度改革,穩步推進稅制改革,加快建立現代財稅體制;加強地方政府債務管理,抓實化解地方政府隱性債務風險工作,促進財政可持續發展,確保“十四五”開好局起好步,以優異成績慶祝中國共産黨成立100週年。根據上述總體要求,要著重把握以下六項原則:

——保持適度支出強度,增強財政可持續性。統籌宏觀調控需要和防範財政風險,合理安排赤字率。加大力度盤活存量資金,繼續保持適度支出強度,增強國家重大戰略任務財力保障,發揮財政資金在支持科技創新、加快經濟結構調整、調節收入分配等方面的重要作用。科學安排地方政府專項債券規模,積極防範地方政府債務風險。

——持續推進減稅降費,激發市場主體活力。綜合考慮財政承受能力和實施助企紓困政策需要,保持一定的減稅降費力度,繼續向小微企業和個體工商戶傾斜,加大對科技創新的政策扶持,進一步提升減稅降費實施效果,努力減輕企業稅費負擔,激發市場主體活力。

——建立常態化直達機制,提高財政資金效率。認真總結直達機制經驗,及時將好的做法上升為制度性安排,擴大直達資金範圍。完善直達資金管理制度,優化資金分配流程,落實地方政府主體責任,充分調動地方積極性,提高資金分配的科學性。健全直達資金監控體系,細化監管措施,完善監控系統,加大監管力度,盯緊盯牢直達資金的分配、撥付和使用,進一步提高財政資金績效。

——助力提升産業發展水平,加快發展現代産業體系。著重提升經濟發展質量和效益,支持加快培育完整內需體系。大力推動科技創新,加強基礎研究投入,推動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支持提高自主創新能力,與經濟發展緊密結合,推動加快發展現代産業體系,促進提升産業鏈供應鏈現代化水平。支持外資外貿發展。

——合理確定民生支出標準,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堅持盡力而為、量力而行,結合財政狀況和實際需要合理確定民生政策,推進民生支出清單管理,加強財政承受能力評估。建立健全激勵約束機制,提高民生支出資金管理的科學性。完善再分配機制,強化對低收入群體的兜底保障。千方百計增加中央對地方轉移支付規模,並向財政困難地區和欠發達地區傾斜,增強保基本民生的能力。

——堅持政府過緊日子,進一步優化財政支出結構。將艱苦奮鬥、勤儉節約作為預算編制長期堅持的基本方針,推進黨政機關過緊日子。下更大力氣優化支出結構,把嚴把緊預算支出關口,進一步壓減一般性支出,嚴格審核新增財政支出,大力削減或取消低效無效支出,深入挖掘節支潛力。加強財政資源統籌,增加資金有效供給,促進財政資源優化配置。

(三)2021年財政政策。

2021年積極的財政政策要提質增效、更可持續。一方面,保持宏觀政策的連續性、穩定性,保持對經濟恢復的必要支持力度,兼顧穩增長和防風險需要,合理安排赤字、債務、支出規模,不急轉彎,把握好時度效。另一方面,政策操作上更加精準有效,以更大力度調整優化支出結構,進一步完善政策實施機制,切實提升政策效能和資金效益。重點包括:一是保持適度支出強度。加大資金統籌力度,強化四本預算銜接,今年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支出安排超過25萬億元,增長1.8%,財政支出總規模比去年增加,重點仍是加大對保就業保民生保市場主體的支持力度,著力保障國家重大戰略任務資金需求,促進經濟運行保持在合理區間。二是優化和落實減稅降費政策。繼續執行制度性減稅政策,延長小規模納稅人增值稅優惠等部分階段性政策執行期限,實施新的結構性減稅舉措。將小規模納稅人增值稅起徵點從月銷售額10萬元提高到15萬元。對小微企業和個體工商戶年應納稅所得額不到100萬元的部分,在現行優惠政策基礎上,再減半徵收所得稅。取消港口建設費,將民航發展基金航空公司徵收標準再降低20%。三是增加中央對地方轉移支付規模。在實際新增財力有限的情況下,中央財政壓減本級、調整結構,增加對地方轉移支付規模。對地方轉移支付安排83370億元,比2020年略有增加,其中一般性轉移支付增長7.8%,增幅明顯高於去年。四是合理確定赤字率。考慮到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和經濟逐步恢復,赤字率按3.2%左右安排、比去年有所下調,赤字規模為3.57萬億元、比2020年減少1900億元,其中中央和地方分別為2.75萬億元和8200億元。這樣安排,既體現了財政政策的積極取向,又釋放出我國不搞“大水漫灌”式強刺激、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明確信號,併為今後應對新的風險挑戰留出政策空間。五是適度減少新增地方政府專項債券規模。新增專項債券安排3.65萬億元,比上年減少1000億元。主要是已發行的專項債券規模較大,政策效應在今年仍會持續釋放,適當減少新增專項債券規模也有利於防範地方政府法定債務風險。六是不再發行抗疫特別國債。發行抗疫特別國債是特殊時期的特殊舉措,目前抗疫等一次性支出大幅減少,地方公共衛生等基礎設施建設、保基本民生等支出可以通過正常渠道給予保障,因此不再發行抗疫特別國債。相應地,不再實行特殊轉移支付,回歸執行正常轉移支付制度。七是落實政府過緊日子要求。節用為民,堅持過緊日子,確保基本民生支出只增不減。中央本級支出繼續安排負增長,進一步大幅壓減非急需非剛性支出,重點項目和政策性補貼也按照從嚴從緊、能壓則壓的原則審核安排。地方財政也要進一步壓減一般性支出,把更多寶貴財政資源騰出來,用於改善基本民生和支持市場主體發展。八是更加突出績效導向。進一步完善財政資金直達機制,使資金管得嚴、放得活、用得準,力求“精準滴灌”到需求終端。加快建立全方位全過程全覆蓋的預算績效管理體系,將績效管理實質性嵌入預算管理流程,強化績效目標管理,提高績效評價質量,加強績效結果應用,把有限的財政資金用好用到位。同時,促進財政、貨幣政策同就業、産業、區域等政策形成集成效應。2021年主要支出政策如下:

1.推動創新發展和産業升級。

支持加快科技自立自強。堅持把科技作為財政支出重點領域,聚焦國家戰略需求優化支出結構。圍繞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穩定支持國家實驗室建設運行,支持國家重點實驗室體系重組。加大基礎研究投入,中央本級基礎研究支出增長10.6%,重點用於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以及支持基礎研究領域科研院所、科技創新基地、科研人才等。保障國家重大科技任務經費,支持實行“揭榜挂帥”等機制打好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加快推進“科技創新2030-重大項目”。支持有條件的地方建設國際和區域科技創新中心。中央預算內投資安排資金支持科技創新和結構調整。落實稅收、資産管理、政府採購和金融等支持科技創新政策。充分發揮國家科技成果轉化引導基金作用,促進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支持開展國際科技合作。

推動産業鏈供應鏈優化升級。統籌相關資金,支持製造業高質量發展,深入實施産業基礎再造工程,加快構建自主可控、安全穩定的産業鏈供應鏈。對先進製造業企業按月全額退還增值稅增量留抵稅額。優化首臺(套)重大技術裝備保險補償政策,繼續實施新材料首批次保險補償試點。發揮政府投資基金引導作用,帶動社會資本加大投入,推動集成電路、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術等産業加快發展。

激發企業和人才創新活力。延續執行企業研發費用加計扣除75%政策,將製造業企業加計扣除比例進一步提高到100%,激勵企業加大研發投入。積極引導金融機構支持企業技術創新,促進新技術産業化規模化應用。推進産學研深度融合,通過後補助等方式支持更多企業承擔國家科研任務,引導企業成為技術創新的主體。啟動支持中小企業“專精特新”發展獎補政策。加大國有資本經營預算資本性支出力度,支持國有企業提高自主創新能力,推進前瞻性戰略性産業發展。推進普惠金融發展,延長小微企業融資擔保降費獎補政策,發揮政府性融資擔保機構作用,支持緩解小微企業等融資難融資貴。加強創新激勵和保障,構建充分體現知識、技術等創新要素價值的收益分配機制,激發廣大科技工作者創新創造積極性。

2.支持實施擴大內需戰略。

穩定和擴大居民消費。加大稅收、社保、轉移支付等調節力度,著力優化收入分配結構,提高低收入群體收入,擴大中等收入群體,逐步改善城鄉、區域、不同群體間分配關係。支持健全教育、養老、醫療、育幼等政策體系,促進解決居民消費後顧之憂,提升社會整體消費能力和意願。推動政府購買服務管理規範化精細化,合理擴大購買範圍和規模,更好滿足人民群眾公共服務需求。支持加快補齊農村流通體系短板,加強農産品倉儲保鮮設施建設,暢通工業品下鄉、農産品進城渠道,促進産銷高效對接。完善新能源汽車購置補貼政策,支持充電基礎設施建設和新能源公交車運營。

積極拓展投資空間。用好地方政府專項債券,加強高質量項目儲備,按照“資金跟著項目走”的原則,適當放寬發行時間限制,優化債券發行期限結構,合理擴大使用範圍,優先支持在建工程,不得盲目舉債鋪攤子。中央預算內投資安排6100億元,增加100億元,繼續支持促進區域協調發展的重大工程,推進“兩新一重”等重大工程建設。優化政府投資安排方式,通過資本金注入等發揮政府投資撬動作用,激發民間投資活力,形成市場主導的投資內生增長機制,增強投資增長後勁。

在擴大內需的同時,積極採取措施促進進出口穩定。調整優化關稅結構和進口稅收政策,增加優質産品和服務進口,作為國內供給的必要補充,滿足國內消費升級和經濟發展需要。完善跨境電商零售進口稅收政策,引導跨境電商新業態健康發展。外經貿發展資金安排117億元,增長10.2%,促進貿易創新發展。支持穩步推進海南自由貿易港建設。

3.支持推進區域協調發展和新型城鎮化。

提升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水平。繼續增加中央對地方一般性轉移支付規模,向中西部地區傾斜,重點加大對欠發達地區的支持力度。其中,中央財政均衡性轉移支付安排19087億元,增長11%;縣級基本財力保障機制獎補資金安排3379億元,增長13.4%;革命老區、民族地區、邊境地區轉移支付安排1466億元,增長10.1%,促進地方加快經濟社會發展。

支持推動區域協調發展。繼續發揮好財稅政策作用,支持推進京津冀協同發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加快出臺長江經濟帶發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財政支持政策,研究制定“十四五”時期支持西藏、新疆經濟社會發展財政政策體系。支持西部大開發形成新格局,東北振興取得新突破,中部地區加快崛起,東部地區加快推進現代化。繼續支持資源枯竭城市轉型發展。深入實施興邊富民行動。

支持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中央財政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獎勵資金安排350億元,健全成本分擔機制,保障農業轉移人口基本公共服務需求。支持實施城市更新行動,推動城鎮老舊小區改造和住房租賃市場發展,降低租賃住房稅費負擔。

4.支持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

保障國家糧食安全。落實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支持耕地保護和地力提升,大力推進高標準農田和農田水利設施建設,深入實施東北黑土地保護性耕作行動計劃。加快推進種業自主創新,支持農業良種培育和種業發展。穩定種糧農民補貼,適度提高稻穀、小麥收購價,完善糧食主産區利益補償機制,增強國家糧食調控能力。落實好各項支持政策,鞏固生豬生産恢復勢頭。

支持提高農業質量效益。加大農機購置補貼力度,支持高端智慧、丘陵山區農機裝備研發製造。積極支持培育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高素質農民,推進適度規模經營,完善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著力構建現代農業經營體系。深入推進現代農業産業園創建、農業産業強鎮和優勢特色産業集群建設,引領帶動鄉村産業發展壯大。加強基層農技推廣體系建設,提高科技對農業的支撐能力。加強農業面源污染治理,支持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秸稈綜合利用、有機肥替代和農膜回收等,提升農業綠色發展水平。

推動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保持財政支持政策和資金規模總體穩定,中央財政銜接推進鄉村振興補助資金(原中央財政專項扶貧資金)安排1561億元,增加100億元,重點向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任務重、鄉村振興底子差的地區傾斜。在過渡期前3年繼續支持脫貧縣統籌整合使用財政涉農資金。強化鄉村振興投入保障。提高土地出讓收入用於農業農村比例。加快推進鄉村人才振興。扶持壯大村級集體經濟,加強村級組織運轉經費保障。圍繞改廁、生活垃圾處理和污水治理等重點,接續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行動,探索開展農村黑臭水體整治。支持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完善農村基本公共服務體系。

5.支持加強污染防治和生態建設。

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堅持資金投入同污染防治攻堅任務相匹配。中央財政繼續安排大氣、水、土壤污染防治資金。大氣污染防治資金安排275億元,增長10%,重點支持北方冬季清潔取暖和打贏藍天保衛戰。水污染防治資金安排217億元,增長10.2%,主要用於長江等重點流域水污染防治。土壤污染防治專項資金安排44億元,增長10%,支持土壤污染治理與修復。

推進重點生態保護修復。重點生態功能區轉移支付安排882億元,增長11%,引導重點生態功能區保護生態環境、提供生態産品。支持統籌推進山水林田湖草一體化保護和修復,整體推進海洋生態保護修復,實施歷史遺留廢棄礦山環境修復治理。支持實施好長江十年禁漁,加強漁業資源保護。

支持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推動優化産業結構和能源結構,進一步支持風電、光伏等可再生能源發展和非常規天然氣開採利用,增加可再生、清潔能源供給。推進天然林資源保護、退耕還林還草等重大工程,強化森林、草原、濕地、沙化土地保護修復和治理,支持構建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支持開展大規模國土綠化行動,提升生態系統碳匯能力。同時,擴大環境保護、節能節水等企業所得稅優惠目錄範圍,培育壯大節能環保産業。

6.加強基本民生保障。

落實就業優先政策。千方百計穩定和擴大就業,完善重點群體就業支持體系。中央財政就業補助資金安排559億元,增加20億元,支持地方落實各項就業創業扶持政策。加快使用職業技能提升行動資金,大力開展職業技能培訓,緩解結構性就業矛盾,實現更加充分更高質量就業。繼續實施失業保險保障擴圍政策,發揮保生活、防失業、促就業功能作用。

促進教育高質量發展。著力調整支出結構,推動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城鄉義務教育補助經費安排1770億元,增長4.3%,鞏固完善城鄉統一、重在農村的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推動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和城鄉一體化。進一步推進義務教育薄弱環節改善與能力提升工作,加快補齊農村辦學條件短板。加強農村教師隊伍培訓。支持學前教育發展資金安排198億元,增長5.3%,加大普惠性學前教育資源供給。改善普通高中學校辦學條件補助資金安排64億元,增長8.4%。現代職業教育質量提升計劃資金安排277億元,增長7.7%,重點支持改善辦學條件和加強教師隊伍建設,深化産教融合、校企合作。分類推進“雙一流”建設,支持高校特別是中西部高校改革發展。學生資助補助經費安排660億元,增長16.3%。支持辦好民族教育、特殊教育。中央財政在增加對地方轉移支付的同時,督促地方加大教育投入,落實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支出佔國內生産總值比例一般不低於4%的要求。推動健全教師工資待遇保障長效機制,改善鄉村教師待遇。

穩步提高社會保障水平。繼續提高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進一步提高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基金中央調劑比例至4.5%,在實現省級統收統支的基礎上,加快推進全國統籌,確保養老金按時足額發放。支持建設居家社區機構相協調、醫養康養相結合的養老服務體系。困難群眾救助補助資金安排1473億元,支持地方做好低保、特困人員救助供養、臨時救助、流浪乞討人員救助、孤兒基本生活保障等工作,強化困難群眾兜底保障。支持殘疾人事業發展。深化社保基金投資運營管理體制機制改革,持續做大做強戰略儲備基金。

強化衛生健康投入。將保障人民健康放在優先發展的戰略位置,支持推進健康中國建設,深入開展愛國衛生運動。繼續做好疫情防控相關工作,對醫保基金負擔的新冠病毒疫苗及接種費用給予補助,支持實施居民免費接種政策。深化疾病預防控制體系改革,推動健全公共衛生應急處置體系。加強對公立醫院、基層醫療衛生機構、衛生健康人才隊伍建設等方面的支持。深化公立醫院綜合改革,推動公立醫院高質量發展。提升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鄉鎮衛生院、村衛生室等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服務能力。以全科醫生為重點,加強基層衛生健康人才隊伍建設。居民醫保人均財政補助標準增加30元,達到每人每年580元,同步提高個人繳費標準40元,達到每人每年320元,個人繳費可按規定在稅前扣除。逐步建立穩定的公共衛生事業投入保障機制,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經費人均財政補助標準提高5元,達到每人每年79元,支持地方開展健康管理、健康素養促進等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全面做實基本醫療保險市地級統籌,推動省級統籌。支持中醫藥振興發展。穩步推進長期護理保險制度試點。

支持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産業。持續推進城鄉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一體建設,提高文化惠民工程的覆蓋面和實效性。完善相關資金基金管理機制,引導推出更多精品力作,支持繁榮發展社會主義文藝。加強文物保護利用和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傳承,推動國家文化公園建設,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支持北京冬奧會、冬殘奧會籌辦和國家隊備戰,加快體育強國建設。

加強自然災害防治和救助。農業保險保費補貼安排284億元,增長10.2%,擴大三大糧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險和收入保險試點範圍,逐步擴大對地方優勢特色農産品保險以獎代補試點範圍,健全農業再保險制度,增強農業抵禦風險能力。自然災害防治體系建設補助資金安排93億元,支持提高自然災害防治能力相關重點工程建設。中央自然災害救災資金安排130億元,支持開展重大自然災害救災和受災群眾救助等工作。

7.支持國防、外交和政法工作。

加強財力保障,大力支持國防和軍隊現代化建設,促進國防實力和經濟實力同步提升。落實好退役軍人相關保障,支持做好軍休安置和軍轉工作,繼續提高優撫對象等人員撫恤和生活補助標準。支持推進中國特色大國外交,深化與主要經濟體和國際組織交流合作,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推動完善更加公正合理的全球經濟治理體系。支持全面提高公共安全保障能力,推動建設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國。支持做好公共法律服務工作。

(四)2021年一般公共預算收入預計和支出安排。

1.中央一般公共預算。

中央一般公共預算收入89450億元,比2020年執行數增長8.1%。加上從中央預算穩定調節基金調入950億元,從中央政府性基金預算、中央國有資本經營預算調入985億元,收入總量為91385億元。中央一般公共預算支出118885億元,增長0.4%。收支總量相抵,中央財政赤字27500億元,比2020年減少300億元。

2021年中央一般公共預算支出分中央本級支出、對地方轉移支付、中央預備費反映。

(1)中央本級支出35015億元,下降0.2%,連續第二年負增長,主要是為增加對地方的財力支持,中央政府帶頭過緊日子,大力壓減本級支出。其中,一般公共服務支出1470.25億元,下降14.1%;外交支出504.14億元,下降1.9%;國防支出13553.43億元,增長6.8%;公共安全支出1850.92億元,增長0.7%;教育支出1663.44億元,與上年基本持平(加上地方支出後,全國教育支出增長5.2%);科學技術支出3227.1億元,與上年基本持平(加上地方支出後,全國科學技術支出增長3.3%);糧油物資儲備支出1224.73億元,與上年基本持平;債務付息支出5998.24億元,增長8.3%。

(2)對地方轉移支付83370億元,比2020年略有增加,剔除特殊轉移支付後實際增長7.8%。一般性轉移支付75018.34億元,增長7.8%,其中,共同財政事權轉移支付34159.04億元,增長6.1%,主要是支持地方落實教育、養老、醫保等領域共同財政事權有關政策,促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其他一般性轉移支付40859.3億元,增長9.2%,高於中央本級支出增幅9.4個百分點,體現了中央財政加大對地方財力支持力度、增強困難地區財政保障能力的政策導向。專項轉移支付(包含中央預算內投資)8351.66億元,增長7.5%,集中資金引導地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重大決策部署。

(3)中央預備費500億元,與2020年預算持平。預備費執行中根據實際用途分別計入中央本級支出和對地方轉移支付。

2.地方一般公共預算。

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本級收入108200億元,增長8.1%。加上中央對地方轉移支付收入83370億元、地方財政調入資金及使用結轉結余14835億元,收入總量為206405億元。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支出214605億元,增長1.9%。地方財政赤字8200億元,通過發行地方政府一般債券彌補,比2020年減少1600億元。

3.全國一般公共預算。

匯總中央和地方預算,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收入197650億元,增長8.1%。加上調入資金及使用結轉結余16770億元,收入總量為214420億元。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支出250120億元(含中央預備費500億元),增長1.8%。赤字35700億元,比2020年減少1900億元。

(五)2021年政府性基金預算收入預計和支出安排。

中央政府性基金預算收入3820.85億元,增長7.3%。加上上年結轉收入240.12億元,收入總量為4060.97億元。中央政府性基金預算支出4059.97億元,其中,本級支出3325.86億元,對地方轉移支付734.11億元。調入一般公共預算1億元。

地方政府性基金預算本級收入90705.77億元,增長0.9%,其中,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收入84143億元,與上年基本持平。加上中央政府性基金預算對地方轉移支付收入734.11億元、地方政府專項債務收入36500億元,地方政府性基金收入總量為127939.88億元。地方政府性基金預算支出127939.88億元,增長11%。

匯總中央和地方預算,全國政府性基金預算收入94526.62億元,增長1.1%。加上上年結轉收入240.12億元和地方政府專項債務收入36500億元,全國政府性基金收入總量為131266.74億元。全國政府性基金預算支出131265.74億元,增長11.2%。調入一般公共預算1億元。

(六)2021年國有資本經營預算收入預計和支出安排。

中央國有資本經營預算收入1751.91億元,下降1.9%。加上上年結轉收入413.14億元,收入總量為2165.05億元。中央國有資本經營預算支出1181.05億元,增長25.8%,其中,本級支出1079.53億元,對地方轉移支付101.52億元、增長55.3%。調入一般公共預算984億元。

地方國有資本經營預算本級收入2125.14億元,下降29%,主要是2020年受疫情等因素影響,地方國有企業利潤下降較多。加上中央國有資本經營預算對地方轉移支付收入101.52億元、上年結轉收入319.5億元,收入總量為2546.16億元。地方國有資本經營預算支出1568.32億元,下降6.1%。調入一般公共預算977.84億元。

匯總中央和地方預算,全國國有資本經營預算收入3877.05億元,下降18.9%。加上上年結轉收入732.64億元,收入總量為4609.69億元。全國國有資本經營預算支出2647.85億元,增長4.1%。調入一般公共預算1961.84億元。

(七)2021年社會保險基金預算收入預計和支出安排。

中央社會保險基金預算收入1550.73億元,增長120%,其中,保險費收入876.43億元,財政補貼收入639.41億元。加上地方上繳的基本養老保險中央調劑基金收入8302億元,收入總量為9852.73億元。中央社會保險基金預算支出1579.12億元,增長122.9%。加上安排給地方的基本養老保險中央調劑基金支出8293億元,支出總量為9872.12億元。收支增幅較高,主要是中央機關事業單位實施準備期清算工作。本年收支缺口19.39億元,年末滾存結余353.48億元。

地方社會保險基金預算收入87630.02億元,增長22.7%,其中,保險費收入62314.92億元,財政補貼收入22102.34億元。加上基本養老保險中央調劑資金收入8293億元,收入總量為95923.02億元。地方社會保險基金預算支出84833.56億元,增長8.6%。加上基本養老保險中央調劑資金支出8302億元,支出總量為93135.56億元。本年收支結余2787.46億元,年末滾存結余92740.73億元。

匯總中央和地方預算,全國社會保險基金預算收入89180.75億元,增長23.7%,其中,保險費收入63191.35億元,財政補貼收入22741.75億元。全國社會保險基金預算支出86412.68億元,增長9.6%。本年收支結余2768.07億元,年末滾存結余93094.21億元。

2021年,中央財政國債餘額限額240508.35億元;地方政府一般債務餘額限額151089.22億元、專項債務餘額限額181685.08億元。

需要説明的是,地方預算由地方各級人民政府編制,報本級人民代表大會批准,目前尚在匯總中,本報告中地方收入預計數和支出安排數均為中央財政初步匯總數。

預算具體安排及相關説明詳見《中華人民共和國2020年全國預算執行情況2021年全國預算(草案)》。

根據預算法規定,預算年度開始後,在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批准本預算草案前,可安排下列支出:上年度結轉支出;參照上年同期的預算支出數額安排必須支付的本年度部門基本支出、項目支出,以及對下級政府的轉移性支出;法律規定必須履行支付義務的支出,以及用於自然災害等突發事件處理的支出。根據上述規定,2021年1月中央一般公共預算支出11886億元,其中,中央本級支出1718億元,對地方轉移支付10168億元。

三、紮實做好2021年財政改革發展工作

(一)全面貫徹實施預算法及其實施條例。

嚴格落實預算法及其實施條例,進一步提高預算管理的規範化法治化水平。加強預算法實施條例配套制度建設,對現行預算管理規章制度及時清理、修訂,細化實化有關配套制度的具體規定和要求。加強全口徑預算管理,完善支出標準體系,增強預算編制的完整性和科學性。強化預算約束和執行監控、分析,嚴格執行人大批准的預算,加快預算資金下達,嚴控預算調劑追加,持續規範財政專戶管理。加快預算管理一體化建設,規範和統一預算管理工作流程、要素、規則和數據標準。加大預算公開力度,提高預算透明度,主動接受各方面監督。著力提升財政幹部隊伍法治素養,確保財政事業始終在法治軌道上推進。

(二)進一步落實落細減稅降費政策。

不折不扣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於減稅降費的決策部署,提升企業和群眾獲得感。加強部門協同配合,推進減稅降費信息共享,跟蹤做好效果監測和分析研判,及時研究解決企業反映的突出問題。強化政策宣傳和解讀,提高政策知曉度,幫助企業用足用好政策。持續優化納稅服務,精簡享受稅費優惠政策的辦理流程和手續,暢通減稅降費“最後一公里”。依法依規徵收稅費,加強對地方指導和督促,嚴肅組織收入工作紀律,堅決不收過頭稅費,堅決防止搞集中清欠稅收、亂收費削減政策紅利,持續加大各類違規涉企收費整治力度,嚴控非稅收入不合理增長,把各項減稅降費措施落實到位。

(三)常態化實施財政資金直達機制。

按照擴大範圍、完善機制、嚴格監管、強化支撐的原則,在保持現行財政體制、資金管理權限和保障主體責任基本穩定的前提下,擴大中央財政直達資金範圍,將直接用於基層財力保障的一般性轉移支付、年初可直接分配的中央和地方共同財政事權轉移支付、具備條件的專項轉移支付納入直達機制範圍,涉及中央財政資金2.8萬億元,基本實現中央財政民生補助資金全覆蓋。進一步提高直達資金管理水平,優化分配流程,加強執行分析,完善直達資金監控系統,增強預警和分析功能,發現問題及時糾偏,促進資金快速落實到位、規範安全高效使用。

(四)進一步增強民生政策可持續性。

健全基本養老、基本醫療保險籌資和待遇調整機制,持續完善覆蓋全民、統籌城鄉、公平統一、可持續的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突出保基本、兜底線,確保民生支出與經濟發展相協調、與財力狀況相匹配,防止脫離實際、寅吃卯糧。全面分析民生政策對財政支出的短期和長遠影響,加強財政承受能力評估,確保財政可持續。推動建立民生支出清單管理制度,地方自行出臺民生支出政策應按程序備案,提高民生支出管理的規範性和透明度。創新公共服務提供方式,鼓勵社會力量增加非基本公共服務供給,滿足人民群眾多層次、多樣化需求。

(五)兜牢兜實基層“三保”底線。

牢固樹立底線思維,強化各級責任落實,確保基層“三保”不出問題。中央財政在較大幅度增加對地方財力支持的基礎上,及時跟蹤監測各級庫款水平,按日實施縣級工資保障監測預警,逐月通報地方基層財政庫款保障情況;結合各地財政收支運行、庫款保障能力等,精細測算並差異化調度資金,加強對困難地區的支持。督促省級財政切實履行主體責任,健全省以下財政體制,優化財力分配格局,加大財力下沉力度,加強縣級“三保”運行監控,精準高效安排使用資金。嚴格落實縣級財政保障責任,對違法違規挪用“三保”資金的,嚴肅問責、處理到人。

(六)抓實化解地方政府隱性債務風險工作。

從國家總體安全和經濟財政可持續發展出發,堅持防範化解地方政府隱性債務風險不動搖。保持高壓監管態勢,將嚴禁新增隱性債務作為紅線、高壓線,對違法違規舉債行為,發現一起、查處一起、問責一起,堅決遏制隱性債務增量。落實省級黨委和政府對本地區債務風險負總責的要求,加大工作力度,指導督促地方建立市場化、法治化的債務違約處置機制,積極穩妥化解存量隱性債務。加強部門間信息共享和協同監管,推進數據比對校驗,及時發現和有效處置風險,完善長效監管制度框架。

(七)加快建立現代財稅體制。

充分發揮改革突破和先導作用,以全局觀念和系統思維不斷深化財稅體制改革,強化改革調研和評估。進一步深化預算管理制度改革,加強預算管理各項制度的系統集成、協同高效。加強中期財政規劃管理。落實中央與地方財政事權和支出責任劃分改革方案。健全地方稅體系,穩妥推進後移部分品目消費稅徵收環節改革並穩步下劃地方。落實稅收法定原則,積極推進印花稅、關稅等稅收立法。通過稅收立法授權,適當擴大省級稅收管理權限。推進深化國資國企改革,落實國企改革三年行動相關工作。逐步健全有效防控金融風險的財政財務監管體系。健全國有金融資本授權經營體制和激勵約束機制,推動國有重點金融機構改革。不斷完善國有資産管理情況報告工作機制和成果運用。

新的一年,財政部將主動接受人大依法監督和政協民主監督,積極配合全國人大推進加強預算審查監督的相關改革工作,認真落實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有關預算決算的決議和審議意見,及時報告落實舉措和進展情況,不斷提高預算管理水平。同時,認真聽取代表委員意見,及時回應代表委員關切,在加強日常溝通交流、優化預算報告和草案編制、提高建議提案辦理質量等方面下更大功夫,更好支持和服務代表委員依法履職。

各位代表:

百年交匯,惟有奮鬥。我們要更加緊密地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自覺接受全國人大的監督,虛心聽取全國政協的意見和建議,努力做好各項財政工作,以優異成績慶祝中國共産黨百年華誕,為把我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不懈奮鬥!

【我要糾錯】責任編輯:劉暢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