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向著現代農業的方向——20屆長春農博會見證黑土地農業變遷

2021-09-07 21:49 來源: 新華社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新華社長春9月7日電 題:向著現代農業的方向——20屆長春農博會見證黑土地農業變遷

新華社記者 薛欽峰、徐子恒

正在吉林省長春市舉辦的第二十屆中國長春國際農業·食品博覽(交易)會上,設施裝備展覽、品牌推介、貿易洽談等活動展示了近年來東北黑土地上現代農業産業的發展成果。

長春農博會創辦于2000年。21年來,從中小型農機到大型智慧農機,從單一農業技術展示到集成現代農業技術應用,從銷售原糧到品牌化經營,長春農博會見證了黑土地從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不斷探索。

從“小四輪”到大型智慧農機

長春農博會的農機展示區裏人頭攢動。從智慧的水稻育苗機到高效的大型聯合收割機,從免耕播種機到無人植保機,展示區裏農機裝備不僅數量多,而且樣式更新、功能也更強。

在一家玉米播種機生産企業的展臺前,一台大型免耕播種機吸引了不少農民駐足。企業工作人員李博文介紹,這臺播種機耕作時能實時統計播種面積,種子出現漏播時還能報警提醒,智慧化程度大大提高。

長春市農安縣農民李軍這次特意來農博會看農機。“聽説現在農機可以無人作業,大大節省時間和人力,來參觀了解一下。”李軍説。

李軍種了20多年地,見證了從“小四輪”到大型農機具耕作方式的轉變。“頭幾屆農博會農機種類少,也不智慧,不像現在,都是高科技。”李軍説。現在,他的家庭農場實現了耕作全程機械化。

近20年來,我國農業機械化率不斷提高。吉林省糧食年産量從不足500億斤,到連續8年超700億斤,大型、智慧化農業機械普及應用功不可沒。如今,東北三省糧食年産量佔全國五分之一,成為我國糧食安全的“壓艙石”。

從追求産量到要綜合效益

溫室綠色防控、水肥一體化、農業物聯網……在高新設施農業和大田技術模式等展示區,一項項現代農業技術讓人目不暇接。

在玉米高産示範園裏,與傳統的“面朝黃土背朝天”種地相比,這裡的水肥一體化技術讓人眼前一亮。一根根滴灌帶埋在作物根係,水溶肥順著滴灌帶流到田間。展區工作人員姜曉明説,有了這項技術,農民灌溉省時省力,減少化肥投入,還能增産,大大提高種糧效益。

今年,長春農博會展示區面積超60萬平方米,其中農業種植技術類展示面積超10萬平方米。而在第一屆農博會,整個展區面積僅有1.8萬平方米,農業技術應用展示遠不及現在。

近20年來,成千上萬的農業科技工作者紮根黑土地,把論文寫在大地上,一項項農業技術得到推廣應用。隨著規模化經營不斷普及,種糧大戶對農業科技應用越來越重視,農民正從單純追求産量向追求綜合效益轉變。

現場參觀的吉林省德惠市農民張友發深有感觸。他這些年通過採取保護性耕作、測土配方施肥等技術,每公頃土地節本增效近2000元。“科學種田,不僅産好糧,更能保護好土地,實現持續增收。”張友發説。

如今,測土配方施肥技術已在東北地區普及,秸稈還田、水肥一體化技術在各地積極開展應用,保護性耕作已覆蓋東北地區5000萬畝耕地。

從有身份到有身價

在本屆農博會的主展館,農産品展銷完全脫離了傳統的市場擺攤叫賣。一個個展臺前,大屏幕播放著産品宣傳片,農嫂牌鮮食玉米、梅河口大米……一件件加工後的農産品包裝精緻、品牌亮眼,線上線下同時銷售。

“10幾年前在農博會上,沒有多少‘農字號’企業。”一位多年參展的企業負責人告訴記者。而如今,大型農業企業單獨參展,區域中小農業品牌組團參展,更有農民合作社帶著自己生産、註冊的品牌農産品參加農博會。

長期以來,作為我國重要商品糧基地的東北,糧食大多以原糧賣到全國各地,好糧食卻賣不上好價錢;農業企業和品牌“小而少”,産業形不成集聚效應。例如,吉林省位於世界“黃金水稻帶”,産出中國品質最好的粳稻,但優質的吉林大米卻並不知名。

申請地理標誌商標、組建産業聯盟、密集宣傳推介……近年來,規模化、標準化生産,公司化、品牌化經營的東北“全産業鏈”現代農業企業明顯增多。“通榆小米”“延邊黃牛”“長白山黑木耳”等一批農業品牌在國內外打響。

現在,“撫松人參”“榆樹大米”等區域公用品牌被評為全國知名區域公用品牌。一批批東北農業品牌在做強現代農業、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我要糾錯】責任編輯:龐博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