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共建萬物和諧美麗世界——2020年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大會生態文明論壇綜述

2021-10-17 08:06 來源: 經濟日報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10月14日至15日,2020年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大會生態文明論壇在雲南昆明舉行。來自全球的近2000名代表通過線上線下結合方式參加論壇。與會人士圍繞“同舟共濟,共建萬物和諧的美麗世界”主題,深入交流探討加強生物多樣性保護,攜手謀劃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好前景。

如何實現碳達峰、碳中和

碳達峰、碳中和是參加論壇的國內外各界代表關注的熱點話題。

“大自然生態系統氣候調節功能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規模惡化。生物多樣性的喪失已經影響了人們從自然中獲得眾多裨益的機會。”生物多樣性和生態系統服務政府間科學平臺(IPBES)執行秘書安妮·拉瑞高德瑞,在以“IPBES:為生物多樣性政策和行動提供科學參考”為題的視頻演講中憂心忡忡地説。

“在碳達峰、碳中和目標下應對氣候變化與保護生物多樣性,是未來10年全球攜手的方向與著力點。”中國氣候變化事務特使解振華説。他表示,2021年至2030年是全球生態保護和氣候治理進程的關鍵時期,我國始終高度重視應對氣候變化工作,實施積極應對氣候變化的國家戰略,把推進綠色低碳循環發展作為生態文明建設和促進高質量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戰略舉措。為實現“雙碳”目標,我國成立了中央層面的碳達峰碳中和工作領導小組,正組織制定並將陸續發佈“1+N”政策體系。

“達到‘雙碳’目標,中國要用30年時間走完發達國家70年的歷程,怎麼實現?”北京大學、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研究員樸世龍在論壇上建議可依託青藏高原先天優勢,打造負排放先行綜合示範區和可持續發展典範區,建成具有全球示範意義的生態文明高地。

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院長李海生建議,構建“雙碳”責任體系、政策體系、行動體系、科技創新體系,加快推進應對氣候變化立法工作,建設全國用能權、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強化科技、財稅等保障,不斷完善碳核算標準體系,解決“有法可依”“有路可走”“有器可用”的問題;統籌考慮各地區、各行業、各領域的戰略定位、發展水平以及控制碳排放的責任、潛力和能力,因地制宜、分類施策;遵循同根、同源、同過程的特點和規律,從“源頭—過程—結果”全方位角度,做好碳減排與環評、能評等制度的銜接融合,實現中央提出的污染防治與碳減排工作一體謀劃、一體部署、一體推進、一體考核。

“工業革命以來,化石能源成為全球溫室氣體的主要排放源,對生物棲息地破壞、生物資源過度消耗、環境污染、生物入侵也産生重要影響,是導致氣候和生物多樣性危機的重要原因。”全球能源互聯網發展合作組織副秘書長程志強説。程志強認為,清潔能源是聯絡氣候治理與生物多樣性保護的金色紐帶。大幅提升清潔能源開發的規模與速度,徹底擺脫化石能源依賴,將從源頭上消除碳排放,推動全球碳達峰、碳中和,有效降低氣候變化對生物多樣性的影響,促進實現生物多樣性目標。

如何實現科學保護和修復

生物多樣性如何實現科學保護和修復,也是這次論壇的焦點話題。

“為了實現到2050年人與自然和諧相處這個願景,我們必須著眼于全球和國內的領導力,全球綜合的、具有雄心和前瞻性的解決方案,謀劃生物多樣性保護和可持續發展不可分割的未來之路。”出席論壇的《生物多樣性公約》秘書處執行秘書伊麗莎白·穆雷瑪説。

“全球食物系統多樣性是生物多樣性喪失的主要推手。在過去50年中,自然生態系統轉化為作物生産或牧場,是棲息地喪失的主要原因,嚴重威脅了生物多樣性完整。數據表明在面臨滅絕危險的28000個物種中,農業對其中的24000個構成威脅。”中國農業大學全球食物經濟與政策研究院的樊勝根在論壇上説。樊勝根認為,由於畜牧業生産對生物多樣性、土地利用和環境的影響巨大,全球轉向植物基礎飲食將有利於世界各地人口的飲食健康,並有助於降低流行病的風險。保護土地不被轉換或開發,是保護生物多樣性最有效的方法。在閒置的農田上恢復原生生態系統,將為增加生物多樣性提供更多機會。

“生物多樣性主流化是最有效的生物多樣性保護與可持續利用的措施之一。”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園主任任海説。然而,據生物多樣性國家評估報告,愛知目標只有6個目標部分實現,全球生物多樣性喪失的拐點還沒有到來。不過,截至2019年,中國已完成16項愛知目標,在全球處於較好的水平。任海建議,加強法律法規和政策支持,強化科學和技術支撐,開發更有效的方法並出臺指標體系和指南,加強宣傳教育,使生物多樣性保護與經濟發展同步進行,避免先破壞後保護。

“物種生存和死亡的關鍵因素是留給它們的合適棲息地的數量。如果我們保護全球一半的地表,受保護物種的比例將達到85%或更多。”生態環境部衛星環境應用中心主任高吉喜説。高吉喜表示,現有全球保護地體系對重要物種保護髮揮了重要作用,但保護地面積遠小于生物多樣性保護目標,需大幅提高保護地面積,中國生態保護紅線是可借鑒的模式。

“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我們如何共同應對生物多樣性危機,明確決定我們的未來?儘管在《生物多樣性公約》及其議定書取得了令人鼓舞的進展,但是我們迫切需要結合政策、措施、行動和激勵機制,以應對導致生物多樣性喪失加劇的當前的和持續的驅動因素。這使我們確保公平和公正地分享生物多樣性的會議,尊重土著人民和當地社區的需求和權利,充分利用他們的知識、經驗和能力。我們還需要確保能夠調動的資源和工具,使生物多樣性走上恢復的道路。”伊麗莎白·穆雷瑪説。

綠水青山如何變成金山銀山

中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和如何變綠水青山為金山銀山的成功實踐,是來自全球的嘉賓在論壇上普遍關注的話題。

“今天我們代表國際社會齊聚於此,學習中國創新發展模式方面的經驗和成就,而這些都是來源於務實的、環保的、可持續性的理念。”伊麗莎白·穆雷瑪説。

“5年國家公園體制試點,我們最重要的一條經驗就是始終堅持變綠水青山為金山銀山,實施一戶一崗管護,讓牧民群眾在保護生態的同時過上好日子。”三江源國家公園管理局局長王湘國在論壇上説。三江源國家公園山大溝深、條件艱苦,試點區面積12.31萬平方公里,通過給每戶牧民安排一個生態管護員公益崗位,開展黃河源環境教育、瀾滄江漂流生態體驗項目,當地民眾在保護中實現脫貧致富。

曾為貧困革命老區的山東省蒙陰縣是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的典範。蒙陰縣委書記王麗雲在論壇上向全球嘉賓分享了生態産業化、産業生態化的發展經驗。幾年來,蒙陰立足生態基礎,大力發展果、兔、蜂、菌四大富民産業,成為中國桃鄉、中國蜜桃之都,構建了“兔沼果”“果菌肥”“農工貿”三大循環鏈條,發展壯大了生態旅遊、生態研學、生態康養等産業。如今,蒙陰森林覆蓋率62.2%,水質達標率始終保持100%,全縣果農戶均年收入4萬元以上,年接待遊客800萬人次、旅遊綜合收入80億元以上,成為中國十佳休閒旅遊名縣、國家級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範縣。

億利資源集團副總裁、首席技術官趙晉靈在論壇上分享了“死亡之海”庫布其沙漠的治理經驗。庫布其沙漠曾是飛鳥難逾越的“死亡之海”,經過30多年堅持不懈的努力,修復綠化沙漠969萬畝,固碳1540萬噸,涵養水源243.76億立方米,釋放氧氣1830萬噸,創造生態財富5000多億元,帶動當地民眾脫貧超過10萬人。生物多樣性保護産生價值3.49億元,動植物由100多種增長到530多種。

“中國民眾關於環境與發展關係的認識和選擇,均在發生重大轉變。55%左右的民眾認為,保護環境會帶來很多新的經濟機會,發展前景會越來越好。”中國社科院生態文明研究所所長張永生在題為“生態文明如何改變中國”的主旨演講中,分享了自己基於網絡調查和大數據分析得出的結論。

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主任歐陽志雲表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表明生態系統與其組成的物種既是自然財富,也是經濟財富,在理念上回答了保護生物多樣性就是保護人類自己。

“中國始終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理念,推動綠色轉型發展,將生物多樣性保護的願景轉化為具體實踐,在應對生物多樣性喪失、生態系統退化、環境污染和氣候變化等方面取得了非凡成就。期待各方通過戰略性、多學科對話和其他一系列措施,加強協作、形成合力,進一步處理好生物多樣性保護與可持續發展之間的關係,落實好2020年後全球生物多樣性框架,共同努力實現高質量、包容性的可持續發展,扭轉生物多樣性喪失趨勢,推動全球生物多樣性早日走上恢復之路。”在閉幕式上,伊麗莎白·穆雷瑪總結説。(記者 黃俊毅 趙田格格 楊秀峰)

【我要糾錯】責任編輯:于珊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