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問天"十問——詳解中國空間站問天實驗艙發射任務

2022-07-26 07:34 來源: 新華社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新華社海南文昌7月25日電 題:“問天”十問——詳解中國空間站問天實驗艙發射任務

新華社記者

7月24日下午,長征五號B遙三運載火箭托舉著問天實驗艙一飛沖天。約13小時後,問天實驗艙與核心艙組合體成功交會對接。7月25日10時03分,神舟十四號航天員乘組成功開啟問天實驗艙艙門,順利進入問天實驗艙。這是中國航天員首次在軌進入科學實驗艙。

“問天”長啥樣?帶了什麼上天?能做哪些實驗?有哪些黑科技……“問天”十問,詳細解讀中國空間站問天實驗艙發射任務。

一問:“問天”長啥樣?

問天實驗艙是中國空間站第二個艙段,也是首個科學實驗艙,主要用於支持航天員駐留、出艙活動和開展空間科學實驗,同時可作為天和核心艙的備份,對空間站進行管理。

“問天實驗艙艙體總長17.9米,直徑4.2米,發射重量約23噸,是我國目前最重、尺寸最大的單體飛行器。”航天科技集團五院空間站系統總體主任設計師張昊介紹。

二問:“問天”為何“零窗口”發射?

“問天實驗艙需要與空間站天和核心艙進行交會對接,因此,必須在規定時間發射,也就是‘零窗口’發射,否則將無法到達指定位置,需要耗費巨大代價調整軌道;甚至導致發射終止,那就需要等待下一個發射窗口重新組織發射,嚴重影響任務週期。”航天科技集團一院長征五號B運載火箭總體副主任設計師劉秉説,這次發射是長五系列火箭首次執行“零窗口”發射任務。

劉秉介紹,長征五號B運載火箭應用了起飛時間偏差修正技術,最大修正時間為2.5分鐘。“通俗理解,在0到2.5分鐘這個時間段內的任一時間點發射,火箭都可以在飛行過程中自動修正因推遲發射導致的飛行偏差,將實驗艙精準送入預定軌道。”

三問:“問天”如此龐大,如何“穿針引線”?

問天實驗艙尺寸大、太陽翼柔,升空時具有發動機推力相對更小、羽流干擾更大等特點,多種情況耦合,給交會對接帶來諸多難題。航天科技集團五院問天實驗艙GNC分系統副主任設計師宋曉光説:“前輩留下了很多經驗,包括一些算法和策略,我們在這個基礎上針對問天實驗艙做了大量的設計和倣真驗證。”

“具體措施,一方面是把參數搞準,另一方面是在算法上做到有更強的適應能力。”宋曉光説。

四問:航天員能立刻進入“問天”嗎?

25日3時13分,問天實驗艙與天和核心艙組合體完成交會對接。約7個小時後,神舟十四號航天員乘組進入問天實驗艙。為什麼航天員在交會對接後沒有立即進入問天實驗艙?

“發射並完成對接後,航天員是不能直接進入問天實驗艙的。航天員首次進入至少需要以下步驟:首先是提前啟動艙內有害氣體凈化功能,建立滿足進人條件的環境,包括艙內的壓力、溫度、濕度和風速等,有些工作從地面就已經開展了;第二步是確保天和核心艙、過道和問天實驗艙壓力都一致平衡了,才可以輕鬆打開艙門。”航天員中心問天實驗艙環控生保分系統主任設計師羅亞斌説。

進入問天實驗艙後,航天員馬上又要進行忙碌的整理工作,包括物資搬運、生活環境佈置、科學實驗準備、出艙活動準備,將“太空之家”佈置得更加合理、寬敞、舒適。

五問:“問天”帶了什麼上天?

問天實驗艙由工作艙、氣閘艙及資源艙3部分組成。問天實驗艙中的工作艙近10米長,是我國目前最大的載人密封航天器艙體。工作艙後面緊接著是氣閘艙,以後專門用於航天員出艙。再後面就是資源艙。

問天實驗艙艙內主要設備佈局在工作艙,裝載了8個實驗櫃,包括生命生態實驗櫃、生物技術實驗櫃、變重力科學實驗櫃、科學手套箱、低溫存儲櫃以及3個為後續預留的空置實驗櫃,還有3個睡眠區、1個衛生區,以及平臺飛行所需要的設備。“艙外還裝載了22個載荷適配器,就像是把一個大型科學實驗室搬到了太空。”張昊説。

六問:“問天”能做哪些實驗?

問天實驗艙的主要任務是進行生命科學和生物技術研究,艙內最具“含金量”的當屬8個寬1米、高1.8米、深0.8米的科學實驗櫃。

載人航天工程空間應用系統副總師、中科院空間應用中心研究員呂從民介紹,生命生態實驗櫃將開展擬南芥、果蠅、斑馬魚等動植物的空間生長實驗;生物技術實驗櫃開展細胞組織培養、空間蛋白質結晶與分析、蛋白與核酸共起源和空間生物力學等實驗;變重力科學實驗櫃支持開展微重力、模擬月球重力、火星重力等不同重力水平下的複雜流體物理、顆粒物質運動等科學研究;科學手套箱提供潔凈密閉空間和溫濕度環境控制,配置靈巧機械臂具備細胞級精細操作能力,為航天員操作多學科實驗樣品提供安全、高效支持;從-80℃到4℃的低溫存儲櫃,能夠滿足不同實驗樣品的不同溫度需求。

實驗艙外部署了能量粒子探測器、等離子體原位成像探測器,為航天員健康、空間站安全運營提供保障支持,並可用於空間環境基礎研究。

七問:“問天”與“天和”如何分工合作?

相比一個飛行器或者一個航天器來説,多個航天器的組合,控制起來更複雜。張昊介紹,問天實驗艙跟天和核心艙對接完成後,要把這兩個艙段的組合體作為一個整體來進行控制,核心艙作為主控艙段,問天實驗艙是從屬地位,同時問天實驗艙的平臺功能與天和核心艙互為備份。

八問:“問天”柔性太陽翼的功能是什麼?

問天實驗艙所攜帶的太陽翼,是目前國內最長最大的柔性太陽翼,刷新了我國航天器在軌使用太陽帆板的紀錄。

宋曉光介紹,太陽翼採用了雙軸控制,在艙體姿態不做調整的情況下,就能隨時調整朝向。

空間站在軌建造完成後,天和核心艙的一個太陽帆板將轉移到問天實驗艙資源艙的尾部。屆時,問天實驗艙將成為名副其實的“主發電站”,為組合體源源不斷地供電送能。

九問:“問天”小機械臂能完成什麼工作?

與天和核心艙一樣,問天實驗艙也搭載了一個機械臂。相比于核心艙配備的展開長度達10米、最大承載質量25噸的大機械臂,問天實驗艙的機械臂要顯得更“短小精悍”。

張昊介紹,大機械臂手臂夠長,轉移範圍更大,作業半徑近10米;力氣夠大,簡直是一個“大力士”,可以抓住並轉移一個完整的航天器。

相比之下,問天實驗艙的小機械臂長度約5米,承載能力為3噸,但這個“小手”的設計目的就是抓握中小型設備,進行更為精細化的操作。

比如,它可以在不需要航天員出艙的情況下,獨立完成艙外載荷的安裝、更換等照料操作,可以有效節省航天員在軌工作負荷。

大小機械臂還可以組合使用,組成約15米長的組合臂,開展更多的艙外操作。“我們可以將大小機械臂視為人的兩隻手,互相交接東西,協作使用;也可以將兩隻手臂攥在一起,形成一個更長的機械臂,可以進行覆蓋整個空間站表面的一些操作和爬行需求。”張昊説。

十問:“問天”上還有什麼“黑科技”?

空間站建造過程中“惜重如金”,但此次問天實驗艙攜帶了4個100多公斤的大傢伙,學名叫控制力矩陀螺,已經升空的核心艙攜帶6個、天舟四號攜帶1個,隨後天舟五號還將攜帶1個,12個控制力矩陀螺聯合使用,就可以使超過100噸的空間站的姿態控制“坐如鐘、行如風”。

“通過控制力矩陀螺不同速度的轉動,能夠有效控制航天器的姿態,減少通過燃燒燃料推動航天器姿態調整的消耗,是一款節能神器。”宋曉光説。

我國第一台控制力矩陀螺,是2011年隨天宮一號上天的。它的在軌應用是我國空間機電部件發展的一個里程碑,使我國成為國際上第三個掌握該技術的國家。(記者李國利、黎雲、張瑞傑、趙葉蘋、溫競華)

【我要糾錯】責任編輯:龐博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