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蘇陜協作結碩果 優良水稻獲豐收

2022-10-11 16:38 來源: 新華社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10月11日,群眾在水稻開鐮儀式上。

當日,蘇陜協作項目陜西省洛南縣旱改水水稻種植示範園培育種植的150畝優良水稻開始收割。

南京市江寧區和陜西省洛南縣合作,充分發揮江寧區科技力量,優化水稻品種,精心選育繁育,聘請農業專家對水稻的育苗、日常管理、施肥、病蟲防治等方面進行講解指導,先後引進明香粳813和徐粳119等新品種水稻進行試種。今年試種成功並喜獲豐收,畝産達600公斤,打破了地處秦嶺深處的商洛全市多年不種水稻的歷史。

水稻種植的引進將有利於秦嶺深山農業種植結構的調整,並將通過大面積推廣,助力農民增收,推進鄉村振興。

新華社記者 陶明 攝

10月11日,收割機在水稻開鐮儀式上收割水稻(無人機照片)。

當日,蘇陜協作項目陜西省洛南縣旱改水水稻種植示範園培育種植的150畝優良水稻開始收割。

南京市江寧區和陜西省洛南縣合作,充分發揮江寧區科技力量,優化水稻品種,精心選育繁育,聘請農業專家對水稻的育苗、日常管理、施肥、病蟲防治等方面進行講解指導,先後引進明香粳813和徐粳119等新品種水稻進行試種。今年試種成功並喜獲豐收,畝産達600公斤,打破了地處秦嶺深處的商洛全市多年不種水稻的歷史。

水稻種植的引進將有利於秦嶺深山農業種植結構的調整,並將通過大面積推廣,助力農民增收,推進鄉村振興。

新華社記者 陶明 攝

10月11日,收割機在水稻開鐮儀式上收割水稻(無人機照片)。

當日,蘇陜協作項目陜西省洛南縣旱改水水稻種植示範園培育種植的150畝優良水稻開始收割。

南京市江寧區和陜西省洛南縣合作,充分發揮江寧區科技力量,優化水稻品種,精心選育繁育,聘請農業專家對水稻的育苗、日常管理、施肥、病蟲防治等方面進行講解指導,先後引進明香粳813和徐粳119等新品種水稻進行試種。今年試種成功並喜獲豐收,畝産達600公斤,打破了地處秦嶺深處的商洛全市多年不種水稻的歷史。

水稻種植的引進將有利於秦嶺深山農業種植結構的調整,並將通過大面積推廣,助力農民增收,推進鄉村振興。

新華社記者 陶明 攝

10月11日,農民和收割機在水稻開鐮儀式上收割水稻(無人機照片)。

當日,蘇陜協作項目陜西省洛南縣旱改水水稻種植示範園培育種植的150畝優良水稻開始收割。

南京市江寧區和陜西省洛南縣合作,充分發揮江寧區科技力量,優化水稻品種,精心選育繁育,聘請農業專家對水稻的育苗、日常管理、施肥、病蟲防治等方面進行講解指導,先後引進明香粳813和徐粳119等新品種水稻進行試種。今年試種成功並喜獲豐收,畝産達600公斤,打破了地處秦嶺深處的商洛全市多年不種水稻的歷史。

水稻種植的引進將有利於秦嶺深山農業種植結構的調整,並將通過大面積推廣,助力農民增收,推進鄉村振興。

新華社記者 陶明 攝

10月11日,一位小朋友在觀察豐收的稻穗。

當日,蘇陜協作項目陜西省洛南縣旱改水水稻種植示範園培育種植的150畝優良水稻開始收割。

南京市江寧區和陜西省洛南縣合作,充分發揮江寧區科技力量,優化水稻品種,精心選育繁育,聘請農業專家對水稻的育苗、日常管理、施肥、病蟲防治等方面進行講解指導,先後引進明香粳813和徐粳119等新品種水稻進行試種。今年試種成功並喜獲豐收,畝産達600公斤,打破了地處秦嶺深處的商洛全市多年不種水稻的歷史。

水稻種植的引進將有利於秦嶺深山農業種植結構的調整,並將通過大面積推廣,助力農民增收,推進鄉村振興。

新華社記者 陶明 攝

10月11日,農民在裝載收穫的稻穀。

當日,蘇陜協作項目陜西省洛南縣旱改水水稻種植示範園培育種植的150畝優良水稻開始收割。

南京市江寧區和陜西省洛南縣合作,充分發揮江寧區科技力量,優化水稻品種,精心選育繁育,聘請農業專家對水稻的育苗、日常管理、施肥、病蟲防治等方面進行講解指導,先後引進明香粳813和徐粳119等新品種水稻進行試種。今年試種成功並喜獲豐收,畝産達600公斤,打破了地處秦嶺深處的商洛全市多年不種水稻的歷史。

水稻種植的引進將有利於秦嶺深山農業種植結構的調整,並將通過大面積推廣,助力農民增收,推進鄉村振興。

新華社記者 陶明 攝

10月11日,農民在水稻開鐮儀式上展示收穫的稻穀。

當日,蘇陜協作項目陜西省洛南縣旱改水水稻種植示範園培育種植的150畝優良水稻開始收割。

南京市江寧區和陜西省洛南縣合作,充分發揮江寧區科技力量,優化水稻品種,精心選育繁育,聘請農業專家對水稻的育苗、日常管理、施肥、病蟲防治等方面進行講解指導,先後引進明香粳813和徐粳119等新品種水稻進行試種。今年試種成功並喜獲豐收,畝産達600公斤,打破了地處秦嶺深處的商洛全市多年不種水稻的歷史。

水稻種植的引進將有利於秦嶺深山農業種植結構的調整,並將通過大面積推廣,助力農民增收,推進鄉村振興。

新華社記者 陶明 攝

0.jpg
【我要糾錯】責任編輯:龐博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