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魚豐景美海常藍——福建“耕海牧漁”新氣象

2022-11-27 07:52 來源: 新華社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新華社福州11月26日電 題:魚豐景美海常藍——福建“耕海牧漁”新氣象

新華社記者 涂洪長、姜克紅、龐夢霞

古語雲“閩在海中”,福建是海洋資源大省,有著“耕海牧漁”的悠久傳統。

習近平同志在福建工作期間提出,要“像重視耕地一樣重視海域,像抓糧食生産一樣抓海洋開發,把加快經濟發展的觸角從陸地向海洋延伸”。


漁船行駛在福建寧德霞浦縣三沙鎮海上養殖區(2022年10月26日攝,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姜克紅 攝

大黃魚住進“健身房”,鮑魚南下北上成了“旅行家”,古老的海邊“石頭厝”成了“金窩窩”……走進今日福建沿海,看到的是一幅與時俱進的“海上田園”圖,聽到的是一曲歡快悠揚的漁歌新唱。

錨定向海圖強目標,一張藍圖繪到底。新氣象的背後,是福建省委省政府久久為功經略海洋的思想和行動自覺,是海洋産業升級和科技助力的生動實踐,是百姓富、生態美和諧並進的新時代發展答卷。

精耕細作“海上田園”

太陽剛剛升起,閩東霞浦縣松山街道的海上紫菜養殖區已是一片繁忙。沙塘街村漁民林瑞波剛收穫滿滿一船新鮮紫菜。“今年紫菜長勢不錯,按現在每斤‘頭水’鮮菜4元的行情,一船就能賣4萬多元。”林瑞波説。


在福建寧德霞浦縣松山街道沙塘街村海邊,漁民林瑞波展示收穫的頭水紫菜(2022年10月21日攝)。新華社記者 姜克紅 攝

“養殖戶年收入10萬元以上很常見,同樣是種菜,比陸地上效益強多了。”沙塘街村支部書記魏韓文介紹説,以前種紫菜靠纜繩和竹竿,現在陸續換成環保、耐用的玻璃鋼撐桿,“菜園子”升級改造,讓紫菜質量和産量都上了一個臺階。

萬頃碧波可耕田。在霞浦2.89萬平方公里的海域上,迄今開闢出40余萬畝海洋牧場,這裡春有海帶、夏有生蠔、秋有紫菜、冬有海參,一年四季都有大黃魚。2021年,霞浦縣養殖水産品總産量47.9萬噸,産值達到127.6億元。


在福建寧德霞浦縣三沙鎮海域,生蠔采收船在進行采收作業(2022年10月22日攝,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姜克紅 攝

11月9日,滿載著3萬籠鮑魚的“閩連漁運60599”運輸船從山東省榮成市出發,駛向“中國鮑魚之鄉”福建省連江縣。連江鮑魚從無到有歷經30多年發展,目前總養殖量約佔全國三分之一。

中國水産流通與加工協會鮑魚分會執行會長吳永壽介紹,鮑魚較為嬌嫩,對環境、水溫要求高,近年來連江縣的鮑魚養殖探索起“南鮑北養”模式,即在春夏之交到北方“避暑”,在秋冬之際再回到溫暖的南方“過冬”。

“這樣養出來的鮑魚生長速度更快、成活率更高、産量更大,還可以規避夏季南方檯風、赤潮帶來的風險。”吳永壽説。

在連江縣筱埕鎮定海灣海域,仰臥著一座近2000平方米的橄欖球型鋼構設施,這正是大黃魚的“新家”——“振漁1號”現代化深海養殖平臺。這裡利用風電裝置可讓養殖網箱360度翻轉,實現倣野生環境。漁民因此打趣説,這是讓大黃魚住上了“健身房”。

福州力美水産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許福安介紹,“振漁1號”是智慧養殖平臺,這裡配備了4G基站、高清攝像頭、海水質量檢測設備等,養殖戶能通過手機App實現“線上養魚”,只要兩三個人,就可以養殖數以萬計的優質深海大黃魚。


在福建福州連江縣定海灣內的“振漁1號”現代化深海養殖平臺上,福州力美水産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許福安展示養殖的大黃魚(2022年11月15日攝)。新華社記者 姜克紅 攝

福建擁有13.6萬平方公里海域面積、逾3700公里海岸線、125處大小港灣,向海而興具有獨特優勢。從上世紀90年代開啟“海上福州”建設到今天打造更高水平的“海上福建”,福建牢記向海發展的囑託,一張藍圖繪到底,海洋經濟從近海、淺海向遠海、深海不斷拓展。2021年,福建省海洋生産總值超1.1萬億元,保持全國前列。

“海洋+”業態拓寬發展新路

北港,福建第一大島平潭島上一個有著300多年曆史的小漁村。這裡倚山面海,一座座依山而建的“石頭厝”造型各異、色彩斑斕,置身其間,仿佛穿越到童話城堡。


這是福建平潭的石頭厝及海濱風光(2019年8月2日攝,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姜克紅 攝

10年前,這裡還是一個典型的空心村,全村1300多人只剩100多人留守。乘著平潭國際旅遊島建設的東風,通過“現代化+原生態”的改造,現在的北港成了近悅遠來的特色文創主題村,傳統民居“石頭厝”成了旅遊市場上搶手的“海景房”。

“海還是那片海,‘靠海吃海’的方式卻完全變了。”村支部書記陳松柏感慨道,以前村民祖祖輩輩打魚為生,漁業資源衰退後只好外出謀生;現在家家戶戶忙著搞旅遊,村裏環境變美了,街巷變熱鬧了,老百姓變富裕了。


福建寧德霞浦縣三沙鎮花竹村海邊,遊客在拍攝日出(2022年10月26日攝)。新華社記者 姜克紅 攝

在霞浦的沿海,時常能見到端著“長槍短炮”的攝影愛好者。511公里曲折的海岸線和265萬畝淺海灘塗,造就了這裡“雲興霞蔚、樵村漁浦”的人間勝景,讓霞浦獲得了“灘塗攝影聖地”的美名。

名氣和人氣上升後,當地民宿業如雨後春筍般勃興。據統計,霞浦縣目前共有各類鄉村民宿(客棧)400多家,客房近6000間,年接待遊客量達50多萬人次,年營業額近2億元,直接帶動就業近2萬人。


這是在福建寧德霞浦縣三沙鎮東壁村拍攝的一家民宿(2022年6月22日攝)。新華社記者 林善傳 攝

一批新興職業應運而生。霞浦縣三沙鎮東壁村村民楊雪香2006年在一位攝影師的邀約下開啟了“漁模”新職業,在鏡頭前展示撒網、挑擔等漁家生活,每月有幾千元的收入。“現在來霞浦旅遊的人越來越多,前幾年我蓋了新房,開辦了攝影民宿和餐館,收入的渠道越來越多元。”楊雪香説。

在霞浦縣沙江鎮沙江村,返鄉創業青年張序劍通過網絡直播的方式展現家鄉灘塗風光和父親的趕海生活,逐漸發展為擁有百萬粉絲的“網紅”。張序劍乘勢開設“趕海父子”直播間,銷售家鄉特色海産品。


在福建寧德霞浦縣沙江鎮沙江村,張序劍(左)在灘塗上拍攝父親趕海(2021年8月13日攝)。新華社記者 姜克紅 攝

“2021年我們直播間賣出1000多萬條大黃魚,全部海産品線上銷售額達1.2億元,今年又新建了一個3000多平方米的大黃魚加工廠,準備向直播供應鏈拓展。”張序劍説。


在福建寧德霞浦縣沙江鎮沙江村,張序劍在快遞車內介紹他銷售的大黃魚産品(2021年8月14日攝)。新華社記者 姜克紅 攝

從一船一網到海上牧場,從向海要地到借海生“金”,福建明確提出做大做強做優海洋經濟,全力打造海洋優勢産業和新興産業集群。《福建省“十四五”海洋強省建設專項規劃》提出,全省海洋生産總值年均增長8%以上,到2025年基本實現海洋強省建設目標。

蔚藍家園走向富美和諧

在霞浦縣溪南鎮猴嶼碼頭,記者登上當地漁民林立顏駕駛的快艇,前往七星海域採訪。海上碧波盪漾,藍色塑膠漁排整齊地分佈在寬闊的航道兩側,漁船和快艇暢遊其間,激起陣陣浪花。

五年前,記者在這片海域看到的卻是另一番景象:連片的漁排擁擠不堪,泡沫網箱等海漂垃圾充斥海面,腥臭難聞的氣味讓人掩鼻。環境惡化的後果不僅殃及漁業生産,也讓外地遊客大倒胃口。

海上漁業養殖的繁榮,富了一方百姓,但“無序、無度”擴張給部分海域造成了嚴重的環境壓力。近年來,福建以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要求為指引,積極踐行新發展理念,統籌推進從嚴管海、科學治海、系統護海,在更高起點上追求百姓富、生態美的和諧並進。


機械化打撈船在福建寧德三都澳海域清理海漂垃圾(2021年6月1日攝,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姜克紅 攝

海漂垃圾整治成為其中重點。2019年,福建在省級層面出臺了近岸海域海漂垃圾綜合治理工作方案,提出在沿海各地成立海漂垃圾治理工作領導小組,建立常態化的海上環衛機制。2021年,福建沿海地區投入逾2億元治理海漂垃圾,全面建成海上環衛隊伍,當年清理海漂垃圾12.55萬噸。

海上養殖全面改造升級。據統計,2017至2020年,福建共清退超規劃海水養殖約2.3萬公頃。到2023年為止,將累計改造傳統養殖漁排44萬口,改造貝藻類養殖面積32萬畝,新建深水大網箱888萬口。

“這幾年政府下大力氣進行了海洋綜合整治,劃定了禁養區,清理了航道,漁排上用新型環保材料替代傳統木板和泡沫,現在海面乾淨了,魚養得也好了,船也開得通暢了”,一輩子和海打交道的林立顏高興地説。

天藍水碧,一葉小舟穿行于搖曳的紅樹林之間,近處飛鳥翔集,遠處中華白海豚不時躍出海面……這樣如詩如畫的場景,讓霞浦縣鹽田畬族鄉中貝村鵝灣自然村成了遠近聞名的網紅打卡點。

“水清岸綠景美的好生態是最寶貴的財富,也是最直觀的教科書。”鹽田畬族鄉黨委書記雷宇説,下一步計劃在這裡建設生態文明展示館、濱海棧道、觀景平臺、觀鳥屋等設施,讓大家在欣賞美景的同時更加懂海、愛海、護海。

【我要糾錯】責任編輯:穆淼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