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建設取得四方面成效

2024-02-26 11:07 來源: 中國政府網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國務院新聞辦公室于2024年2月26日(星期一)上午10時舉行國務院政策例行吹風會,請生態環境部副部長趙英民和司法部立法四局局長張要波介紹《碳排放權交易管理暫行條例》有關情況,並答記者問。

【人民日報記者】

2021年7月,全國碳排放權交易正式上線交易,請問目前碳市場的建設和運行狀況如何?在推動實現雙碳目標方面發揮了哪些作用?

【生態環境部副部長 趙英民】

按照黨中央、國務院的決策部署,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也就是我們説的強制碳市場選擇了以發電行業為突破口,2021年7月正式開市,目前已經順利完成了兩個履約週期,第一個履約週期是2019—2020年,第二個履約週期是2021、2022年。目前看,實現了預期的建設目標。目前,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覆蓋年二氧化碳排放量約51億噸,納入重點排放單位2257家,成為全球覆蓋溫室氣體排放量最大的碳市場。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建設兩年半以來在各方的大力支持努力下,主要取得了四方面的成效:

一是建立了一套較為完備的制度框架體系。國務院印發實施《碳排放權交易管理暫行條例》,生態環境部出臺管理辦法和碳排放權登記、交易、結算等3個管理規則,以及發電行業碳排放核算報告核查技術規範和監督管理要求等,對註冊登記、排放核算、報告、核查、配額分配、配額交易、配額清繳等涉及碳排放權交易的關鍵環節和全流程提出了明確要求和規範,初步形成了擁有行政法規、部門規章、標準規範以及註冊登記機構和交易機構業務規則組成的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法律制度體系和工作機制。

二是建成了“一網、兩機構、三平臺”的基礎設施支撐體系。建成了“全國碳市場信息網”,集中發佈全國碳市場權威信息資訊。成立全國碳排放權註冊登記機構、交易機構,對配額登記、發放、清繳、交易等相關活動精細化管理。建成並穩定運行全國碳排放權註冊登記系統、交易系統、管理平臺三大基礎設施,實現了全業務管理環節在線化、全流程數據集中化、綜合決策科學化,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基礎設施支撐體系基本形成。

三是碳排放核算和管理能力明顯提高。建立碳排放數據質量常態化長效監管機制,實施“國家—省—市”三級聯審,運用大數據、區塊鏈等信息化技術智慧預警,將數據問題消滅在“萌芽”階段。創新建立履約風險動態監管機制,督促企業按時足額完成清繳。參與碳市場企業均建立了碳排放管理的內控制度,將碳資産管理納入日常生産經營活動,相關企業的管理能力和核算能力顯著提升。

四是市場表現平穩向好。表現在幾個方面:一是市場活躍度和第一個履約週期相比,第二個履約週期有明顯提升。截止到去年底,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累計成交量達到4.4億噸,成交額約249億元。第二個履約週期成交量比第一個履約週期增長了19%,成交額比第一個履約週期增長了89%。二是碳價整體呈現平穩上漲態勢。由啟動時的每噸48元上漲至每噸80元左右,上漲66%左右。第二個履約週期企業參與交易的積極性明顯提升,參與交易的企業佔總數的82%,比第一個履約週期上漲了近50%。

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的健康運行,為雙碳目標實現、推動全社會綠色低碳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主要有這麼幾個方面:

一是落實了企業的減碳責任。利用碳市場碳排放配額分配,將碳減排目標要求直接分解到企業,使企業成為減碳的主體,壓實了企業責任,樹立了“排碳有成本、減碳有收益”的低碳意識,實現了對第一大碳排放重點行業(電力行業)的碳排放有效控制。

二是降低了行業和全社會的減碳成本。通過碳排放配額交易,碳市場為企業履行減碳責任提供了更為靈活的選擇,幫助行業實現了低成本的減碳。據測算,這兩個履約週期,全國電力行業總體減排成本降低了約350億元。隨著碳排放權交易市場覆蓋行業範圍不斷擴大,碳排放資源在全國範圍內不同行業間的優化配置將最終實現全國總的減排成本最小化。

三是碳市場形成的碳價,為開展氣候投融資、碳資産管理等碳定價活動錨定了基準價格參考,促進了氣候投融資工具創新,為低碳、零碳、負碳技術投融資提供了基礎支撐、資金支撐。以碳市場為核心的中國碳定價機制正在逐步形成,促進了全社會生産生活方式的低碳化,從而推動了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

四是探索建立了符合我國實際的重點行業碳排放統計核算體系,培養了一大批碳減排、碳管理的專業人才和相關機構,為推動實現雙碳目標打下了堅實基礎。

【我要糾錯】責任編輯:穆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