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新聞發佈
 
國家海洋局發佈06年《中國海洋環境質量公報》等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07年01月12日   來源:海洋局網站

    為履行國家海洋行政主管部門監督管理海洋環境的職能,保護和改善海洋環境,促進經濟社會的可持續和協調發展,國家海洋局根據全國海洋環境監測數據和相關資料的分析,編制了2006年《中國海洋環境質量公報》、《中國海洋災害公報》和《中國海平面公報》,現予以發佈。

《中國海洋環境質量公報》

    全海域環境質量狀況。2006年,我國海域總體污染形勢依然嚴峻。近岸海域污染狀況仍未得到改善;近海大部分水域水質良好;遠海海域水質持續保持良好狀態。全海域未達到清潔海域水質標準的面積約14.9萬平方公里,較上年增加約1.0萬平方公里。污染海域主要分佈在遼東灣、渤海灣、長江口、杭州灣、江蘇近岸、珠江口和部分大中城市近岸局部水域。近岸海域海水中主要污染物是無機氮、活性磷酸鹽和石油類。

    2002-2006年五年間,全海域未達到清潔海域水質標準的面積維持在13.9-17.4萬平方公里,年平均約15.5萬平方公里。其中,近岸未達到清潔海域水質標準面積平均為11.0萬平方公里,約佔我國近岸海域總面積的55%,佔近岸功能區總面積的60%,近岸約25%的海域水質處於中度污染和嚴重污染狀態。渤海未達清潔海域水質標準的面積與其總面積之比一直高居四大海區之首,維持在26%~41%之間。

    近岸海域沉積物總體質量良好。近岸海域部分貝類體內污染物殘留水平依然較高。

    河流攜帶入海的污染物持續增高,河口生態環境受損。由大氣輸入海洋的污染物通量仍呈上升趨勢。

    陸源入海排污口及鄰近海域環境質量狀況。2006年,各級海洋行政主管部門進一步加大了陸源入海排污口的監測力度,對全國600多個陸源入海排污口的排污狀況及部分排污口鄰近海域生態環境實施了全面監測。約81.4%的排污口超標排放污染物,超標排放的入海排污口主要分佈在環渤海沿岸、長江口沿岸和廣西沿岸等。主要超標污染物(或指標)為化學需要量(CODCr)、磷酸鹽、氨氮、石油類和糞大腸菌群等。四個海區中,渤海沿岸超標排放的排污口比例最高,達90.4%,黃海77.3%,東海79.4%,南海88.2%。廣西、上海和山東超標排放的入海排污口數量佔各自入海排污口數量的比例均超過90%。首次開展了部分入海排污口的特徵污染物監測,結果顯示,排海污水中多環芳烴、有機氯農藥、多氯聯苯類等持久性有機污染物以及鉈、鈹、銻等劇毒類重金屬普遍檢出。

    排污口鄰近海域生態環境持續惡化,超過60%的排污口鄰近海域生態環境質量處於極差狀態;海水污染程度加重,80%以上的監測區域海水質量為四類和劣四類,43%的排污口鄰近海域全部為劣四類水質;底棲環境惡劣,沉積物質量大都劣于三類國家標準,底棲生物群落結構退化,耐污種增多,大部分排污口鄰近海域底棲經濟貝類難以生存,甚至出現了30多平方公里的無底棲生物區。周邊海洋功能區受損嚴重。

    海洋生態健康狀況。近岸海域生態系統健康狀況惡化的趨勢尚未得到有效緩解,大部分海灣、河口、濱海濕地等生態系統仍處於亞健康或不健康狀態,主要表現在水體富營養化及營養鹽失衡、河口産卵場退化、生境喪失或改變、生物群落結構異常等。我國目前仍處於赤潮多發期,因有毒藻類引發或協同引發的赤潮仍維持在較高水平,赤潮多發區主要集中在渤海灣、長江口外和浙江中南部海域。海洋外來物種入侵現象嚴重。海岸侵蝕範圍和強度仍在不斷增大。海洋功能區環境質量狀況。濱海旅遊度假區、海水浴場環境狀況良好。海洋傾倒區和海上油氣開發區環境質量基本符合功能區環境要求。海洋保護區生態環境質量總體保持良好。約60%的海水增養殖區水質狀況能夠滿足增養殖業水域要求。

《中國海洋災害公報》

    2006年為我國海洋災害的重災年,共發生風暴潮、海浪、海冰、赤潮和海嘯等災害性海洋過程179次,與上年基本持平;造成直接經濟損失218.45億元,較上年減少約114億元;死亡、失蹤492人,較上年增加121人。

    風暴潮和海浪災害損失嚴重。風暴潮災害(含近岸颱風浪)造成直接經濟損失為217.11億元,死亡、失蹤327人,是2006年主要海洋災害。全年共發生28次風暴潮,較上年增加8次。

    海浪災害造成直接經濟損失1.34億元,死亡、失蹤165人。全年共發生38次波高4米以上海浪過程,較上年增加2次。

    局部海冰災害嚴重。2005/2006年冬季萊州灣海域的冰情為近25年來最為嚴重的一次,特別是2005年12月份出現的冰情為歷史罕見。萊州灣岸邊堆積冰高度達1米,沿岸港口多處於癱瘓狀態,給海上交通運輸、海岸工程和沿海水産養殖業等造成影響。

    赤潮發生次數仍維持在較高水平。2006年我國海域共發現赤潮93次,較上年增加11次。其中渤海11次,黃海2次,東海63次,南海17次,累計面積約19,840平方公里。有毒赤潮生物引發的赤潮41次,面積約14,970平方公里,主要有毒赤潮生物為米氏凱倫藻、棕囊藻和多環旋溝藻。

    海嘯災害威脅仍然存在。2006年我國實時接收到全球地震海嘯信息61次,國家海洋環境預報中心對可能影響我國的3次地震海嘯進行了監測與分析預警。分析預警和實時監測表明:這三次地震海嘯均未成災。但由於我國周邊海域大多處於太平洋地震帶上,特別是南海東部、菲律賓以西海域是一個對我國威脅最大的潛在的地震海嘯源地(兩次近海地震海嘯均屬於該區域),一旦發生強烈地震引發海嘯,我國沿海將會受到嚴重影響。

《中國海平面公報》

    2003-2006年,中國沿海海平面變化呈起伏上升趨勢,上升速率仍高於全球平均值,該趨勢加重了風暴潮、海岸侵蝕、鹹潮入侵等海洋災害,不同程度地影響了沿海地區社會經濟發展,威脅人民生命財産安全。

    中國沿海海平面上升速率高於全球海平面。中國沿海海平面平均上升速率為2.5毫米/年,高於全球海平面1.8毫米/年的上升速率。渤海、黃海、東海和南海分別為2.2毫米/年、2.5毫米/年、3.1毫米/年和2.4毫米/年。

    近三年中國沿海海平面變化呈起伏上升趨勢。與2003年相比,2004~2006年中國全海域海平面變化呈起伏上升趨勢,其中,大部分沿海省(自治區、直轄市)海域海平面變化趨勢與全海域一致,天津呈持續上升趨勢。2004~2006年,中國全海域海平面都高於常年,其中2006年比常年高71毫米。

    未來中國沿海海平面將持續上升。預計未來3~10年中,中國沿海海平面將繼續保持上升趨勢,將比2006年上升9~31毫米。其中,天津、上海、廣東等沿海海平面上升幅度較大,介於9~38毫米之間。

    海平面上升對沿海社會經濟的影響。2004~2006年,我國海平面變化起伏加劇,加重了風暴潮、海岸侵蝕、鹹潮入侵等海洋災害,不同程度地影響了沿海地區社會經濟發展,威脅人民生命財産安全。2004~2006年,受全球氣候變化和海平面上升等因素的影響,中國全海域風暴潮災害都有所加重,頻數和強度都重於常年。登陸浙江、福建、廣東等地的17次颱風風暴潮,均釀成重大損失;受天文大潮、季節性海平面升高和乾旱等因素影響,鹹潮入侵頻度和程度不斷加重;受海平面上升等因素影響,上海、海南等沿海地區均發生了較為嚴重的海岸侵蝕,破壞了當地的生態環境。

 
 
 相關鏈結
· 我國已經建成海洋和水生生物自然保護區80多處
· 周生賢:中國將與世界各國攜手合作保護海洋環境
· 防治海洋工程建設項目污染損害海洋環境管理條例答問
· 我國國家級海洋環境數值預報業務化系統正式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