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年中經濟調研行 | 採訪札記:中流擊水 護航經濟穩健前行

2023-08-17 18:25 來源: 新華社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新華社北京8月17日電 採訪札記:中流擊水,護航經濟穩健前行

新華社記者

政策無形,潤物有聲。

經濟發展離不開政策護航,宏觀政策更是穩定經濟的重要手段。今年上半年我國經濟整體維持了恢復向好態勢,下半年宏觀政策空間還有多大?如何更精準有效發力?

帶著這些問題,近期新華社記者來到重慶、湖北、廣東等地,深入多家企業,觀察宏觀政策如何“落袋”微觀主體,又如何進一步産生“化學效應”。

成型、退火、切割、拋光……走進位於重慶市九龍坡區的隆滿玻璃製品有限公司生産車間,只見一條條生産線正有序運轉,忙碌勁兒撲面而來。

在辦公樓內,公司負責人王智給記者算了一筆“減稅”賬:過去三年,已享受各類稅費減免合計超28萬元;今年上半年又享受到了近6萬元的稅費減免。

“作為一家小微企業,這幾年我們經歷了訂單不穩、疫情衝擊等多重考驗。減稅降費政策有效改善公司現金流,為我們減了不小的負擔。”王智説。

一個“減”字,道出企業對輕裝上陣、健康發展的期盼。

“有效緩解了資金壓力”“疫情期間幫助我們渡過難關”“稅費減了,活力加了”……調研中,記者所到之處,大企業或小企業從不同角度肯定了減稅降費政策的效果。

“為了讓稅費紅利精準直達經營主體,我們對享受優惠政策的辦理流程和材料精簡‘瘦身’,並通過電子稅務局、稅企互動平臺點對點推送政策信息,努力實現‘送政策上門’。”重慶市稅務局政策法規處處長宋彬説。

減稅降費,利當下而惠長遠,正是積極財政政策加力提效的關鍵處。

9279億元——這是今年上半年全國新增減稅降費及退稅緩費規模,中小微企業對此感受最為明顯。

近年來,在一系列減稅降費政策的作用下,稅收收入佔我國GDP比重從2018年的17%左右已下降至2022年的13.8%,剔除大規模留抵退稅一次性因素影響,稅負水平約15%。

以財政收入之“減”,換企業活力之“加”。

採訪中,地方財政人士告訴記者,減稅降費政策,一方面有力支持企業減負紓困,另一方面也會造成財政收入增幅放緩。

除了減稅,增支,是積極財政政策發力的另一著力點。

今年以來,面對總需求不足的突出矛盾,財政支出安排處處體現“加力”:赤字率按3%安排,比2022年提高0.2個百分點;新增地方政府專項債務限額3.8萬億元,比上年增加1500億元;進一步增加中央對地方的轉移支付。

一邊是收支矛盾緊張,一邊是支出需求增大,能否有效將有限資金用在刀刃上,是擺在地方政府面前的一道考題。

在湖北省襄陽市南漳縣調研時,記者了解到一筆專項債資金正“落地生花”,在著力擴投資的同時,也有效惠及民生。

新增病床300張,更加寬敞舒適的病房,更加電子化的住院信息管理……在南漳縣人民醫院,記者看到一座淡黃色的九層樓高現代化建築,陽光下“外科樓”三個字格外醒目。

副院長袁啟明介紹,這座去年6月落成投入使用的大樓改善了醫院的診療環境。項目建設總投資8000余萬元中,有3000萬元是來自地方政府專項債券的資金。

“在財力增長十分有限的情況下,地方政府專項債券資金尤為寶貴。我們在選項目上下功夫,優先選擇重大基礎設施和重點民生保障項目,同時儘快形成實物工作量。”湖北省南漳縣財政局局長郭集東説。

強化“保重點”,這是記者在多地調研中的深刻感受。

遼寧今年已安排地方政府專項債券資金49億元,著力支持沈白高鐵、京哈高速等重大基礎設施項目;廣東安排專項債券資金3.18億元支持廣東供銷公共型農産品冷鏈物流骨幹網建設,助力補齊縣域基礎設施短板;四川專項債券資金著力支持公立醫院改建、擴建及能力提升……

面對較為複雜的財政收支形勢,多地財政部門主動作為,進一步壓縮非剛性、非急需支出,進一步優化支出結構,確保每一筆資金用在刀刃上、緊要處。

貨幣政策是宏觀調控的又一重要手段。

近年來,在全球主要經濟體大多采取寬鬆貨幣政策的背景下,我國貨幣政策始終保持穩健,既有力支持實體經濟,又不搞“大水漫灌”,引導形成市場合理預期。

一路調研,記者和各類型企業家交流,聽他們研判行業前景、談論如何申請政府獎勵,發現他們對宏觀政策每一個新動向都很關注,能獲得充足而成本較低的資金支持是他們的普遍期盼。

從湖北一路南下到廣東,記者來到位於佛山市的廣東星聯精密機械有限公司。

走進這家花園般的“綠色工廠”,記者很難把它同傳統模具工廠聯絡在一起。

樣品展示間裏滿滿兩面墻的各品牌塑料瓶,展現著這個吹瓶模具領域“隱形冠軍”的科研實力:申請發明專利92項,擁有實用新型專利229項、外觀專利71項,起草國家標準12項……

“企業的很多科研項目都獲得了信貸資金支持,這對我們發展至關重要。今年企業又有了新的研究課題,需要投入更多資金。”公司總經理姜曉平告訴記者。

為此,與該企業一直合作的中國銀行佛山分行提供了充足的中長期貸款。截至6月末,企業在中行的人民幣貸款餘額超2000萬元。

“我們還利用去年央行創設的科技創新再貸款工具,進一步為企業降低融資成本。目前已為300多家像星聯精密這樣的科創企業發放貸款超30億元。”中國銀行佛山分行行長翁作林説。

經濟是“肌體”,金融是“血脈”。

信貸總量增長的穩定性和可持續性不斷增強,支持企業和金融機構“共生共榮”。這在金融數據上體現較為明顯:今年前7個月人民幣貸款增加16.08萬億元,同比多增1.67萬億元。

一路行走,記者愈發感受到,近年來,無論是財政政策,還是貨幣政策,均著眼于從根上為經營主體的發展“澆水施肥”,是我國宏觀政策配置的著力點。

實體經濟是一國經濟的立身之本。宏觀政策傳遞出的導向,對於穩預期至關重要。

調研中,記者也了解到企業更多的期盼:“我們仍然有訂單不足、成本過高等問題”“未來的預期不明,暫時沒有太多的投資需求和融資需求”……

7月下旬召開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釋放出明確信號:“要精準有力實施宏觀調控,加強逆週期調節和政策儲備。”

堅持不搞“大水漫灌”,堅持實行精準調控,不透支未來……近年來,我國宏觀調控在精準發力的同時,仍留有空間,政策“工具箱”依然充足。

近期,國家發展改革委、中國人民銀行、財政部、稅務總局等部門接連表態,謀劃精準政策發力方向。

調研中,記者深切感受到,疫情衝擊下,從管理部門到經營主體都經歷了風雨,也見到了彩虹,深化了對做好經濟工作的規律性認識,也更有信心和底氣正視困難、應對挑戰。

“當前經濟運行猶如中流擊水,要奮楫篤行、加油發力,更加精準有力實施宏觀調控,將各項政策落實落細,以有效推動經濟持續回升向好,紮實推進經濟高質量發展。”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宏觀經濟研究部第二研究室主任李承健説。(記者 韓潔、申鋮、吳雨、王雨蕭)

【我要糾錯】責任編輯:馬文華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