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年中經濟調研行 | 採訪札記:內需夯基,積蓄持久動能

2023-08-18 16:25 來源: 新華社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新華社北京8月18日電 採訪札記:內需夯基,積蓄持久動能

新華社記者

大國經濟,必以內需為基礎。

行至年中,國民經濟持續恢復、總體回升向好。與此同時,“投資和消費恢復不及預期”“投資增速放緩”等聲音,也折射出當前經濟運行所面臨的困難挑戰。其中的一個主要方面,就是國內需求不足。

如何進一步擴大內需,為中國經濟回穩向好、長期向好積蓄長久強勁的動能?在近期調研採訪中,記者有了深切的感受。

來到浙江溫州鹿城區的南門會市,香氣四溢的燒烤、活潑有趣的喜劇、兼具清涼和運動元素的水槍節……夜間消費的新場景新業態被不斷激活。

數據折射消費回升的趨勢:上半年,溫州全市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060.7億元,同比增長10%,增速比一季度加快5.2個百分點。

千里之外,成都猛追灣街道望平濱河路,約600米的街道上匯聚了大大小小100多家店舖。其中既有網紅火鍋店、西餐館、咖啡廳等餐飲業態,也吸引了梅花劇社、“成都十二月市”主題市集等多元業態入駐。

“下午來喝咖啡,晚餐後看場川劇表演,這是現在最時興的成都文化體驗遊。”梅花劇社股東之一李小美講述了自己的觀察。這個開業10年的劇社以表演川劇聞名,暑假期間每天演出6場,節假日還要加場。

一東一西,兩座城市,兩處場景,既有傳統消費模式之熱,也有新興消費模式之火。這是中國消費活力的生動注腳,也是時下各地創新消費業態的真實寫照。

事在人為,思路越開闊,形式就越多樣。大江南北,一張張頗具地方特色的消費名片,點燃消費的熱情:陜西西安,千年唐風引人入勝;江南姑蘇,一曲《聲聲慢》文脈流深;甘肅武威,四方遊客品味《涼州詞》千年韻味……人文與經濟共生共榮,創生出新的發展動力。

今年上半年,最終消費支出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77.2%,明顯高於去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27588億元,同比增長8.2%,比一季度加快2.4個百分點。按消費類型分,商品零售、餐飲收入同比分別增長6.8%、21.4%。

在當前需求仍然不足的形勢下,要把恢復和擴大消費擺在優先位置。

對此,7月24日召開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作出部署,“發揮消費拉動經濟增長的基礎性作用”“把實施擴大內需戰略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機結合起來”“要提振汽車、電子産品、家居等大宗消費”。

不久前,第20屆長春國際汽車博覽會上,記者一路參觀,目不暇接。從城市智慧輔助駕駛到“零自燃”彈匣電池,從具有抬頭顯示功能的大屏到可以垂直起降的飛車,各種新車型、新技術、新概念吸引大批消費者駐足。

“現在自主品牌的新能源汽車真的越做越好,不僅駕駛性能不錯,還兼具安全性、舒適性。”沒有太多猶豫,一名參觀者現場訂購了一台比亞迪新能源汽車。

一筆筆消費的背後,傳遞出消費向發展型、品質型升級的趨勢。上半年,我國汽車産銷量分別完成1324.8萬輛和1323.9萬輛。其中,新能源汽車産銷量、市場佔有率、保有量均創歷史新高。

消費趨勢之變,促動了擴內需舉措的與時俱進。

近期針對汽車、電子産品、家居等大宗消費品出臺相應促進舉措,形成了“組合拳”。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研究員郭麗岩説,這有望發揮綜合效應,鞏固穩定大宗耐用消費品目前的市場發展態勢,進一步激發市場轉型升級、提質增效。

數據傳遞更多積極信號。7月份,中國電商物流指數繼續上漲,線上線下消費潛力有效釋放;7月最後一週中國大宗商品價格指數較上月底上漲4.6%,上遊企業信心逐步回暖,反映出下游企業需求持續恢復,供需雙側聯動上揚。

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以供給提升創造消費新增長點,以消費升級引領供給創新,國內市場新動能持續涌現。

消費活力日增的同時,記者看到,各地著力擴大有效投資,點燃擴內需穩增長“雙引擎”。

山東乳山,南側海域海濤陣陣。國家電投山東半島南海上風電基地U場址項目海上工程進入全面施工階段。這是國內目前在建單體容量最大的海上風電項目,總投資100億元。

投資效益如何?項目負責人算了一筆賬:全部投産後,可實現年發電量27億千瓦時,有效替代標煤83萬噸,減排二氧化碳215.5萬噸。

加大有效投資力度,持續優化投資結構,這是時下不少地方的共同行動。

在重慶,兩江新區贛鋒新型鋰電池科技産業園建設工地上,塔吊林立,卡車穿梭,一片忙碌景象。該項目固定資産投資超過50億元,整體投用後年産值有望達到200億元。

採訪中,項目負責人彭林的話讓人印象深刻:“圍繞動力電池這個發展方向,公司有充足的技術儲備,也看好長期市場需求,我們有信心在創新的道路上堅持走下去。”

積極推進既利當前又利長遠的投資項目,這一新動向令人矚目。

上半年,全國固定資産投資(不含農戶)同比增長3.8%,其中基礎設施投資、製造業投資分別增長7.2%和6%。基礎設施投資挑起大梁,一批重大項目加快推進。

需要注意的是,民間投資的一些困惑依然存在。“需求不足、一些行業企業經營面臨困難,我們還把不準投資的方向。”採訪中,一位民營企業家坦言。

受部分企業效益下滑、市場預期不穩等因素制約,擴投資也面臨壓力。上半年,全國固定資産投資增速呈現回落態勢,民間投資同比下降0.2%。

民間投資是民營經濟發展的重要環節,要讓廣大民營企業想投、敢投、能投,必須以更有效的政策讓他們借力東風好揚帆。

從中央到地方,堅持問題導向,出臺了一系列真招實策,意在激發民間投資活力:

國家發展改革委明確4方面17項具體措施,推動民間投資高質量發展;廣東宣佈將有101個示範項目和56個應用場景向民間資本開放引資;多地優化民間投資項目管理流程,搭建民間投資問題反映和解決渠道……

今天的投資是明天的供給。放眼全國,向“新”發力成為擴大有效投資的關鍵詞。貴州,多個數據中心項目建設如火如荼;江蘇,新基建投資佔比不斷提升;上海,數字産業化和産業數字化發展“雙輪驅動”……

內需市場,一頭連著經濟發展,一頭連著社會民生。超大規模市場、巨大內需潛力,我國經濟發展具有強大韌性和廣闊迴旋空間。

既只爭朝夕,也求行穩致遠,讓內需的引擎恢復強勁動力,需要耐心和恒心。隨著擴內需政策舉措逐步落地,積蓄的動能愈加強勁持久,中國經濟的韌性和潛力必將在發展實踐中不斷彰顯。(記者鄒偉、樊曦、嚴賦憬)

【我要糾錯】責任編輯:朱英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