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保障更加有力有效
2023年,城鄉居民收入穩定增長,公共服務和社會保障水平不斷提升,民生短板領域逐步加強,進一步擦亮了高質量發展的民生底色。民生保障有力有效,彰顯出更有溫度的發展。
居民收入穩定增長
1月19日,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官網發佈了全國各省、自治區、直轄市最低工資標準情況(截至2024年1月1日)。從第一檔月最低工資標準來看,上海、江蘇、北京、天津等18個省份已邁過2000元大關。最低工資標準上調,對保障和改善低收入勞動者及其贍養人口的基本生活非常重要。
與最低工資標準同步提高的還有2023年城鄉居民收入。2023年,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實際增長6.1%。
工資收入分配製度改革穩步推進。2023年,人社部加強企業工資宏觀指導調控,指導各地合理調整最低工資標準,組織開展2023年企業薪酬調查,持續推動國有企業工資分配製度改革落實落地。與此同時,完善事業單位工資制度,研究制定高等學校、科研院所薪酬制度改革試點文件,完善義務教育教師工資待遇保障政策,指導地方深化公立醫院薪酬制度改革組織實施工作。
待遇水平保障到位。兜穩兜牢民生底線,社會救助是最後一道防護線。截至2023年11月底,民政部在全國動態監測6600多萬低收入人口,保障低保對象4044.9萬人,城市低保平均標準每人每月779元,農村低保平均標準每人每月615元,分別較上年同期增長4.5%、7.7%。與此同時,2023年,民政部會同財政部下撥中央財政困難群眾救助補助資金1546.8億元和價格臨時補貼資金2.04億元。截至2023年10月底,共保障4024萬名城鄉低保對象、471萬名特困人員的基本生活,實施臨時救助544萬人次。
權益保護及時見效。前不久,全國根治欠薪線索反映平臺已在國務院客戶端小程序正式上線,只要被拖欠了工資,都可以在手機端填寫欠薪情況。人社部相關負責人介紹,雖然這個平臺主要面向農民工收集線索,但不局限于農民工群體,其他屬於勞動保障監察範圍的欠薪問題,也可以提交,處理方式上沒有區別。
過去一年,根治欠薪專項行動加強了農民工工資支付監控預警平臺建設,創新了農民工工資爭議速裁庭建設,構建“信、訪、網、電”多渠道維權投訴體系,更好維護了農民工勞動報酬權益。
教育投入有保障
北京市宣武外國語實驗學校初二學生家長于曉靜説,學校每週五下午課後服務時段都會提供各種類型的選修課,如園藝、手工、辯論、電影賞析等,滿足了學生發展興趣特長的需要。
“雙減”政策實施兩年多來,課後服務工作取得了積極進展。不少學校採取“請進來、走出去”等方式,利用科普、文旅、體育等校外資源開展課後服務,增強了課後服務的有效性和吸引力。各校除了由在校教師提供課後服務內容,還引進了28萬餘名科技人才、文藝工作者、體育教練員等專業人員參與課後服務。國家提高了學校生均公用經費基準定額,小學、初中分別提高了70元、90元,明確主要用於學校落實“雙減”政策、提升課後服務水平,給予課後服務有力的支持和保障。
2022年,全國教育經費總投入為61329.14億元,首次超過6萬億元,比上年增長5.97%。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48472.91億元,比上年增長5.75%,佔國內生産總值比例為4.01%。自2012年以來,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投入佔國內生産總值的比值已連續11年不低於4%,是財政一般公共預算的第一大支出。2023年前11個月,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支出中的教育支出同比增長5.7%。這些數字充分彰顯了教育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
近年來,教育部門聚焦縮小辦學水平差距和保障困難群體接受教育,出臺一系列傾斜性支持政策。“中央財政教育轉移支付資金80%以上用於中西部地區。國家統一城鄉義務教育公用經費基準定額,實施義務教育薄弱環節改善與能力提升工程,重點提升農村學校辦學水平。為保障困難群體共同發展,還建立健全了覆蓋各級各類教育的學生資助政策體系。”教育部財務司副司長劉景説。
“我獲得了國家勵志獎學金、創新創業獎學金,還連續3年獲得一等優秀學生獎學金。”來自低保特困家庭的山東農業大學2020級農業機械化及其自動化專業學生鞏震鋒説,他計劃學成後投身基層崗位,努力為鄉村振興作貢獻。為解決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就學問題,國家努力建設完善覆蓋全學段學生資助體系。2023年9月,教育部等4部門印發《關於調整完善助學貸款有關政策的通知》,將國家助學貸款每生每年最高貸款額度提高4000元,貸款利率調減30個基點。
百姓就醫更方便
近日,《新英格蘭醫學雜誌》發表了國産新冠口服藥先諾特韋片/利托那韋片的臨床研究數據。這是該雜誌發表的首個採用安慰劑對照的中國自主研發新冠創新藥臨床試驗,也是首次在優效性試驗中證實抗病毒藥物對輕中度新冠患者有效。
得益於國家的大力支持,我國醫藥工業高質量發展取得了顯著成效。2023年,國內共有近70宗創新藥對外授權交易,交易總金額超350億美元,均創下新高。我國生物醫藥領域建立了研發鏈、産業鏈緊密銜接、“産學研用”深度融合的國家藥物創新技術體系。截至目前,我國規模以上醫藥工業企業超萬家,生物醫藥市場規模躍居全球第二,醫藥創新躋身全球第二梯隊前列,我國藥物研究和産業發展進入創新跨越新階段。
我國還多措並舉打通百姓就醫堵點、難點,努力改善患者就醫感受。2023年5月,國家衛健委等部門宣佈啟動實施為期3年的“改善就醫感受、提升患者體驗”主題活動,在提升患者診前體驗、門診體驗等六方面提出20條舉措,改善群眾就醫感受。截至2023年11月1日,82.7%的二級以上公立醫院開展預約診療服務,全國三級醫院平均預約診療率達49.2%;全國超過5500家二級以上綜合醫院實現“一站式”綜合服務方式……活動開展以來,群眾就醫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進一步增強。(記者 李丹 敖蓉 吳佳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