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習近平總書記關切事 | 用科技創新點燃“藍色引擎”——深耕“藍色國土”新實踐之二

2024-06-08 07:48 來源: 新華社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新華社北京6月7日電 題:用科技創新點燃“藍色引擎”——深耕“藍色國土”新實踐之二

新華社記者 丁錫國、白佳麗、蔡擁軍、張博群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海洋經濟發展前途無量。建設海洋強國,必須進一步關心海洋、認識海洋、經略海洋,加快海洋科技創新步伐。

壯大海洋經濟,關鍵在科技。6月8日“世界海洋日”前夕,記者在我國沿海地區採訪了解到,一批基礎性、原創性、前瞻性的海洋科技創新成果取得突破進展,引領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成效顯著,成為點燃海洋經濟的“藍色引擎”。

“飛”向深藍

在天津大學青島海洋技術研究院的無人潛航器控制中心監控屏幕上,一條條黃色“魚兒”尤為醒目。雖已夜深,天津大學機械工程學院教授楊紹瓊和同事們仍在緊盯“魚兒”下潛數據,不敢有絲毫鬆懈。

這些“魚兒”便是由天津大學科技團隊研發的“海燕”系列水下滑翔機。作為一款新型無人無纜水下自主航行器,它們有著鯨魚般的流線外形和模擬海燕的滑翔動作,當搭載著水下觀測設備或傳感器在海洋中自由穿行時,可以為深海觀測、科學研究提供豐富數據,進而保障海洋資源開發和漁業管理。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海洋經濟、海洋科技將來是一個重要主攻方向,從陸域到海域都有我們未知的領域,有很大的潛力。

“向著未知的深海,我們這只從天津大學‘起飛’的‘海燕’,從校園中的小湖泊‘飛至’大海,歷經了20多年時間。”楊紹瓊回憶説。

本世紀初,國內深海觀測技術研究還是一片空白。從最初工作深度只有100米,到創造下潛深度10619米的世界紀錄,“海燕”團隊從底層技術一步步蓄力。如今,“海燕”系列水下滑翔機不斷刷新“成績單”:最遠連續航程突破7600公里,參與南海環境調查、中國北極科考等國家重大工程……

近年來,我國在海洋高技術領域的綜合實力不斷提升,不僅以“海燕”系列為代表的無人潛航器“飛”向深藍,更有“奮鬥者”號創造中國載人潛水器的新紀錄,讓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二個實現萬米載人深潛的國家。

如今,天津大學團隊已建成“海燕”水下滑翔機生産線,開始為更多科研機構、高校、企業提供成型産品,應用於颱風連續長時續觀測、海工裝備安全檢測、海上應急救援等領域。

【記者觀察】深海,是地球上重要的戰略空間。一批批科研工作者大膽探索、刻苦攻關,形成一系列標誌性成果,將我國海洋科技逐步從淺近海推向深遠海。目前,我國無人深潛器與載人深潛器強強聯合,已具備全海深探測和作業能力,成為深海資源開發利用和保護的基石。圍繞“藍色經濟”開發需求,加快科技成果從實驗室邁向“應用場”,將為我國經略海洋提供更多可能。

“明珠”出塢

液化天然氣(LNG)運輸船是在常溫常壓下運輸零下163攝氏度液化天然氣的特種船舶,是液化天然氣供應鏈中的關鍵裝備。大型LNG運輸船與航空母艦、豪華郵輪被並稱為造船業“皇冠上的三顆明珠”,其設計、建造是一個國家船舶工業綜合實力的集中體現。

6月的大連,碧海流雲。中國船舶集團大連船舶重工集團有限公司(簡稱“中國船舶大連造船”)一艘正在建造的17.5萬立方米LNG運輸船停靠在碼頭,400多名工人上上下下,正在進行貨物圍護系統的施工。

習近平總書記在遼寧考察時指出,要順應建設海洋強國的需要,加快培育海洋工程製造業這一戰略性新興産業,不斷提高海洋開發能力,使海洋經濟成為新的增長點。

中國船舶大連造船LNG運行部貨圍車間副主任安利峰介紹,這艘大型LNG運輸船由我國自主研發設計,是公司承制的第一艘,前不久剛剛出塢。記者走進甲板下方的液貨艙,只見工人們5人一組,1人操作機械手臂,4人手扶絕緣板四個角,小心翼翼地按照畫線位置將其安裝在船艙內壁。

“每個液貨艙要安裝2700多塊這樣的絕緣板。”安利峰説,液貨艙是LNG運輸船的核心部位,其施工難度也最大,“就像暖瓶內膽一樣,要達到極高標準的密封性和保溫性,確保LNG在運輸過程中不泄漏且蒸發率低,施工時各工序精度都需要控制在毫米級,一絲微小的身體擺動就可能導致産品不合格。”

貨圍車間絕緣箱安裝班長陳卓説,液貨艙施工對清潔程度的要求極高。“液貨艙次屏蔽粘連類似手機貼膜,如果貼的時候有灰塵,就會産生氣泡,可能導致次屏蔽出現漏點。”

技術要求高、施工難度大、附加值高,決定了全球範圍內具備LNG運輸船建造能力的船廠屈指可數。近年來,從大型LNG運輸船的技術突破,到國産航母接連下水,再到大型郵輪“愛達·魔都號”命名交付,我國已形成船舶和海工産品的全譜係總裝建造能力,並向製造高技術、高附加值船型升級。

【記者觀察】我國造船業近年發展勢頭強勁,造船完工量、新接訂單量和手持訂單量三大指標連續14年位居世界第一。從仿製引進到自主創新,從建造散貨船等常規船型到摘取造船業“皇冠上的三顆明珠”,我國造船業掌握了一大批關鍵核心技術。當前,全球船舶行業迎來新一輪上行週期,我國正緊抓機遇,由造船大國向造船強國邁進。

深海“掘寶”

從海南三亞飛行約50分鐘,可以看到矗立在海面的鋼鐵巨人“深海一號”能源站。

能源站所在位置是“深海一號”大氣田。這是我國首個自營勘探開發的1500米深水大氣田,探明天然氣儲量超千億立方米,于2021年6月在海南陵水海域正式投産。自此,我國海洋油氣開採從300米向1500米超深水挺進。

作為我國自主研發建造的首座十萬噸級深水半潛式生産儲油平臺,“深海一號”能源站搭載近200套關鍵油氣處理設備。距離能源站約70公里,“深海一號”二期工程鑽完井作業正穩步開展,未來將使“深海一號”大氣田的天然氣儲量從1000億立方米增至1500億立方米。

2022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海南考察時強調,要推動海洋科技實現高水平自立自強,加強原創性、引領性科技攻關,把裝備製造牢牢抓在自己手裏,努力用我們自己的裝備開髮油氣資源,提高能源自給率,保障國家能源安全。

中國海洋石油集團項目經理蔣東雷相繼參與“深海一號”一期和二期鑽完井作業,見證了我國鑽完井技術及裝備從完全依賴國外企業,到掌握核心技術,再到部分關鍵設備實現自主設計製造、維修的歷程。“為了提高我國的能源自給率,我們力求用自己設計製造的裝備開發南海。”蔣東雷説。

水下採油樹是海洋油氣水下生産系統的核心部分,由超過2000個零部件組成,常用於深水油氣開發,可以控制開採速度、實時監測和調整生産情況,猶如油氣田井口的“水龍頭”。長期以來,全球僅少數幾家公司掌握這一系統的設計製造。

從2017年起,蔣東雷和同事們刻苦鑽研、持續研發。2022年,首套500米級國産水下採油樹在海南鶯歌海海域投入使用。

“使用國産深水水下採油樹比進口採購節約成本約27%。”中國海油鑽完井資深技術專家劉書傑説,成本大幅下降後,一些此前沒有經濟效益的油氣藏,也能得到有效開發了。

如今,蔣東雷和團隊正在研發1500米級國産深水水下採油樹。去年,“深海一號”二期水下採油樹建造和總裝集成測試工廠落地海南,國內首臺深水水下採油樹裝備在海南實現了本土化。“預計在2026年,1500米深水水下採油樹的國産化率將達到85%。”蔣東雷信心滿滿。

【記者觀察】數據顯示,今年一季度全國海洋原油和天然氣産量同比分別增長5.5%、10.0%。我國擁有豐富的海洋能源,近年來隨著相關海洋技術設備逐漸成熟,正緩緩打開海洋能源“寶藏”。從首個海上智慧氣田群建成,到首座深遠海浮式風電平臺“海油觀瀾號”成功並網投産,我國端牢海洋能源飯碗已具備良好基礎。廣袤深邃的海洋中,更多寶藏正待發掘。

【我要糾錯】責任編輯:龐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