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習近平總書記關切事 | 更好守護我們共同的“藍色家園”——深耕“藍色國土”新實踐之三

2024-06-08 12:05 來源: 新華社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新華社北京6月8日電 題:更好守護我們共同的“藍色家園”——深耕“藍色國土”新實踐之三

新華社記者 鄔煥慶、顧小立、董雪、郭翔

海洋,是人類共同的“藍色家園”。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加強海洋生態文明建設,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要堅持綠色發展,一代接著一代幹,久久為功,建設美麗中國,為保護好地球村作出中國貢獻。

長江口濱海灘塗的互花米草難覓蹤影,“神話之鳥”種群不斷復蘇,“微笑天使”東亞江豚與海島縣城居民和諧共處……

6月8日“世界海洋日”前夕,記者在多地採訪時發現,沿海省份不斷推進海洋生態環境修復工作,採取有力措施保護海洋生物多樣性,一些城市構建起統籌各方的海洋生態環境治理體系,為守護人類共同的“藍色家園”貢獻中國力量。

濱海灘塗“變身記”

俯瞰上海臨港新片區濱海區域,一個個形狀如同開口貝殼的大型牡蠣礁在潮漲潮落中隱現,各類海鳥不時飛過,灘塗上生長著茂密的蘆葦,海三棱藨草等本地植物也隨處可見。

然而,就在兩年前,這片灘塗還是另外一番光景。

“當時這裡看似‘綠意盎然’,實則‘毫無生氣’。”上海市海洋管理事務中心副主任貝竹園回憶説,當時濱海區域一眼望去全是外來入侵物種——互花米草。

互花米草是我國濱海區域常見的一種外來入侵物種。貝竹園介紹,這種生物根係較為發達,常常把灘塗土壤“綁”成“鐵板一塊”,讓其他植物難以生存。“底棲生物的活動空間被壓縮,甚至連鳥類也不願意來。”

上海臨港新片區濱海區域屬於具有典型生態過渡特點的海岸帶地域系統,是上海重要的原生態濕地之一。由於遭到外來物種入侵,加之風高浪急、岸灘侵蝕,灘塗濕地一度萎縮,生態系統凈化污染、護堤減災等各類功能明顯退化。

2022年,上海臨港濱海海洋生態保護修復項目正式實施。該項目西起蘆潮港水閘、東至南匯東灘四期大堤,涉及海岸線總長17千米,修復總面積約200公頃,陸海一體、生態減災協同的海岸空間逐步構建了起來。

在濱海區域,當地以適應自然規律的方式,因地制宜採取修復生態措施,如恢復灘塗濕地、補種本土植被、創新應用新的護灘固灘技術等。

“這些牡蠣礁是我們為海洋底棲生物打造的‘家園’,礁群灘面微地形起伏,淺水潮溝遍佈,一方面是恢復生物多樣性,另一方面可以緩解中低灘面的沖刷趨勢。”項目設計方工作人員劉漢中指著海中大小不一、錯落有致的牡蠣礁説。

“要下決心採取措施,全力遏制海洋生態環境不斷惡化趨勢,讓我國海洋生態環境有一個明顯改觀。”貝竹園説,習近平總書記的這句話令他印象深刻。海洋管理相關部門將持續發力,為人民群眾守護好碧海藍天。

【記者觀察】上海臨港新片區濱海灘塗的“變身記”,是各地加強海洋生態環境修復建設努力的生動縮影。《2023中國海洋生態環境狀況公報》顯示,全國近岸海域優良(一、二類)水質面積比例為85.0%。近年來,我國全面劃定海洋生態保護紅線,實施海岸帶保護修復工程、藍色海灣整治行動、紅樹林保護修復專項行動計劃,局部海域典型生態系統退化趨勢得到了初步遏制,近岸海域水質持續向好。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讓更多藍色海灣重現自然之美。

“神話之鳥”復蘇記

仲夏時節,在被東海海水包圍的韭山列島上,中華鳳頭燕鷗繁育的高峰季已悄然到來。

主要棲息于海岸島嶼的中華鳳頭燕鷗,夏季來我國東部沿海繁育,冬季前往印尼、菲律賓等地越冬。由於極為罕見、蹤跡神秘,中華鳳頭燕鷗在業內被稱為“神話之鳥”,一度面臨趨向滅絕的態勢。

“海鳥是海洋生態系統的組成部分。”浙江省寧波市象山縣自然保護地管理中心副主任丁鵬説,根據他的觀察,中華鳳頭燕鷗對於海洋生態系統的健康程度具有一定的指示作用。

為了讓“神話之鳥”重現復蘇活力,丁鵬和各方科研人員、志願服務者一道,付出艱辛努力。丁鵬透露,他們先要根據“神話之鳥”習性選擇一塊目標繁殖島嶼區域,並在鳥類遷徙過來以前,進行繁殖地的適應性改良和棲息地建設。

滅鼠、抓蛇,清理灌木,拔掉較高的草叢……為了讓中華鳳頭燕鷗有個更好的“家”,丁鵬幹過不少苦活累活。

一切準備就緒,科研人員、志願服務者便在人工建設的棲息地放置燕鷗假鳥模型,播放燕鷗求偶鳴聲,吸引中華鳳頭燕鷗和大鳳頭燕鷗到特定的區域繁殖。

“我們負責監測和保護的工作人員,也會進駐到目標島嶼的生活區,每天在繁殖地周圍人工搭建的木屋裏,近距離開展對鳥類的研究和保護工作。”丁鵬説。

截至2023年底,島上已成功孵化179隻中華鳳頭燕鷗幼鳥,並環志(為鳥類帶上標誌物)大鳳頭燕鷗與中華鳳頭燕鷗幼鳥1781隻,為開展中華鳳頭燕鷗遷徙動態和活動規律的研究奠定了基礎。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高度重視海洋生態文明建設,加強海洋環境污染防治,保護海洋生物多樣性,實現海洋資源有序開發利用。

在海南,一些地方採取措施為海龜建起了“繁育之家”;在山東,“退養還礁”讓白江豚、鯨魚等海洋生物頻頻出現;在福建,相關部門實行海域網格化管理,加強加密執法巡航,守護海底珊瑚……

“關愛海洋生命,也是在關愛人類自己。”丁鵬説。

【記者觀察】2024年1月1日,新修訂的海洋環境保護法開始施行。該法律明確,國家加強海洋生物多樣性保護,健全海洋生物多樣性調查、監測、評估和保護體系,維護和修復重要海洋生態廊道,防止對海洋生物多樣性的破壞。近年來,各地群策群力、齊心協力織起了一張全域覆蓋的海洋生物多樣性保護網。像“神話之鳥”等伴海而生的獨特生物,有望獲得更為優質的生存環境。

海島港灣“養生記”

陽光灑在湛藍的海面上,三三兩兩的東亞江豚暢游水中。在遼寧省大連市長海縣哈仙島,這群被稱作“微笑天使”的海洋動物,如今正洄遊到島嶼附近的海域繁衍棲息。

環保志願者梁澤業曾連續十多年追蹤東亞江豚的活動軌跡。在他看來,東亞江豚對繁衍環境極為挑剔。“它們不但要求海水乾淨,還對空氣、食物等各方面都有著‘特殊要求’。一個地方的生態系統需要總體上可以‘打高分’,它們才可能到來。”

作為東北地區唯一的海島縣,港灣連環、植被茂密的長海縣生態資源優勢突出。近年來,當地政府不斷加大投入力度,加強生態保護整體治理,努力建設“天藍、水清、島綠、灘凈、灣美、物豐”的海濱縣城。

大連市長海生態環境分局局長梁金業説,當地注重海洋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統籌推進海洋污染治理、生態保護和應對氣候變化,建立健全權責明晰、多方共治、運行順暢、協調高效的海洋生態環境治理體系。

大力發展深遠海養殖,著力提升縣城污水垃圾處理能力,加快推進海上風電、海洋熱能等清潔能源項目建設……在推進城鄉低碳建設過程中,當地也逐步把整體生態優勢轉化為産業發展優勢。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堅持陸海統籌,堅持走依海富國、以海強國、人海和諧、合作共贏的發展道路。

近年來,不少地方以統籌兼顧的思維,做好海洋污染防治及生態保護修復,協調陸海資源配置、産業佈局和生態環境保護,取得了良好效果。

在浙江,不少群眾參與到“藍色循環”海洋塑料廢棄物治理項目中。通過內陸與沿海地區的配合,海洋塑料廢棄物得以循環再利用,實現了生態保護與增收富民的“雙贏”。在2023年聯合國“地球衛士獎”評選中,“藍色循環”從全球眾多項目中脫穎而出,獲得這一榮譽。

【記者觀察】《“十四五”海洋生態環境保護規劃》提出,要堅持問題導向、精準施策、重點突破,系統謀劃陸海污染防治、生態保護修復等目標任務,強化從源頭到末端的全鏈條治理。今天的海洋生態治理工作,基於生態系統的海岸帶綜合治理不斷深化,陸海統籌的海洋空間規劃體系基本成型,海洋空間用途管制制度逐步建立……統籌各方、區域聯動的良好局面開始形成。向海而興、因海而美,一個水清灘凈、魚鷗翔集、人海和諧的“藍色家園”圖景正在人們身邊徐徐展開。

【我要糾錯】責任編輯:龐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