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讓古老大運河煥發時代新風貌——寫在大運河申遺成功十週年之際

2024-06-22 09:43 來源: 人民日報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一條大運河,穿越古今,縱貫南北,悠悠流淌。

2023年9月20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浙江考察時強調,大運河是世界上最長的人工運河,是十分寶貴的文化遺産。大運河文化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要在保護、傳承、利用上下功夫,讓古老大運河煥發時代新風貌。

綿延近3200公里的中國大運河,至今已有2500多年曆史,是世界上規模最大、線路最長、延續時間最久的運河。

2014年6月22日,中國大運河在第三十八屆世界遺産大會上被正式列入《世界遺産名錄》。

10年來,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引領推動下,大運河保護傳承利用不斷取得新進展,千年大運河煥發新的生機與活力。

保護優先,水脈連著文脈

北京通州大運河森林公園,碧波盪漾的北運河,猶如一條綠色飄帶。攝影師馬文曉走在運河沿岸,不時舉起相機記錄,在他的鏡頭中,綠柳拂堤、芳草如茵。

2017年2月24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大運河森林公園,察看大運河沿岸生態環境治理成果。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保護大運河是運河沿線所有地區的共同責任,北京要積極發揮示範作用。

北運河潤澤京津冀。近年來,北京實施有針對性的北運河流域水系綜合治理,通過區域截污治污、河濱帶生態修復、灘地小微濕地及城市公園建設,大幅改善北運河水質。

“20多年前,我第一次來這裡航拍時,目之所及多是化工廠房。去年我又拍了一次,看到的是一片藍綠交織的美麗景象。”這些年,馬文曉用上千張照片記錄了運河的變化,為運河留下了一段彌足珍貴的“成長檔案”。

大運河沿線各省份全面建立河長制,水環境實行按月全面監測。水清岸綠、魚翔淺底的美景重現大運河。

大運河是水路,更是文路,串起沿線8省份的“運河情”,串起中華文明的千年脈絡。

河南開封,運河穿城而過。“考古探方內,地面至地下12.5米,依次疊壓著清、明、元、宋、唐數個朝代的文化層。”講解員宋世超向遊客講述州橋遺址發掘進程和成果。堤岸石壁上北宋雕鐫的海馬、鶴禽、祥雲紋飾,構成一幅長長的精美畫卷,令遊客連連讚嘆。

州橋遺址發現不同時期各類遺存遺跡100余處,出土各類文物標本6萬多件,通過一道道地層線,可以清晰觀察到大運河通濟渠開封段由寬而窄的滄桑變遷。“對研究北宋東京城和大運河歷史文化具有重要價值。”開封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副院長王三營介紹。

流淌千年的大運河,是一首讀不完的詩。作為一條跨越時間、地理與文化的超大體量文化遺産,大運河擁有河道、古建築、古遺址、石刻等各級各類遺存超1200處,水工設施等重要代表性遺存368處,構成了一條繼古開今的璀璨文化帶。

2014年,中國大運河被列入《世界遺産名錄》;2017年,首次提出大運河文化帶;2019年,《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規劃綱要》《長城、大運河、長征國家文化公園建設方案》發佈實施;2020年,《大運河文化遺産保護傳承規劃》發佈;2021年,《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建設保護規劃》出臺……進入新時代,大運河保護傳承利用不斷開啟新篇章,推動古老大運河繼續在神州大地上勾勒生機勃發的新畫卷。

古今共融,傳承千年文化瑰寶

江蘇揚州中國大運河博物館,首座“國字號”大運河主題博物館,成為新的文化載體。

在“運載韆鞦——新時代大運河重要考古成果展”的陳設展區,參觀者一抬頭,就能看見瑞獸海馬腳步輕盈地奔馳著,守護著船隻從州橋下穿橋而過;一點擊,自行滑動的屏幕呈現考古遺址保護與利用的現狀,舊貌換新顏……

“展廳文物墻中暗藏玄機,10處精心設置的深入解讀點帶觀眾領略木岸狹河、河道總督署和一粒粟的故事。”博物館典藏徵集部工作人員田帥介紹,“展覽廣泛運用場景復原、投影、互動體驗等多種展示手段,增加參與感和互動體驗,讓大運河的故事在探索中傳承、在交流中共鳴。”

通過展示大運河歷史遺存,沿線漕運文化、水利文化、船舶文化、商事文化等得以再現。

悠悠運河,青青楊柳。天津西青楊柳青鎮是一座因運河而興的古鎮。大運河帶來的不僅有繁華的商貿,更有深厚的文化,楊柳青木版年畫是傑出代表,已有數百年曆史。

走進楊柳青古鎮,依然畫坊林立、字號滿街。“玉成號”年畫坊裏生意不斷,店主張宏説,楊柳青木版年畫的知名度越來越高,引來八方遊客,也給非遺帶來新活力。

楊柳青從事年畫産業的企業達200多家、從業人員2000多人。古老的楊柳青木版年畫製作工藝後繼有人、繁榮興盛,彰顯“年畫之鄉”的生機。

大運河沿線孕育了繁盛的運河文化,集聚了物質文化遺産1200多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450多項。

大運河不僅是促進貿易往來的經濟動脈,也是奔騰在人們心靈河床上的文化之河。

6月,舞蹈劇場《遇見大運河》在浙江杭州大劇院上演。10年前,這部作品正是在這裡首演。

“10年間,我飾演了劇中的孩童、撐傘少女、婦人、為保護大運河奮不顧身的志願者……”舞蹈演員李婷是劇中飾演角色最多的演員之一。她説,這些有血有肉的鮮活形象,勾勒出保護大運河的群像。

《遇見大運河》在大運河沿線巡演,並走向世界。“我們用舞蹈這一人類共同的語言,講好運河故事。”杭州歌劇舞劇院院長崔巍説。

北京舉辦“河之端”系列文化活動,浙江推出大運河世界文化遺産宣傳周,江蘇舉辦中國大運河曲藝文化藝術節……一批批大運河主題的文藝作品、文藝活動不斷涌現,挖掘和弘揚千年大運河的當代價值和時代特色,促進大運河成為中華文化傳播的鮮明符號和重要載體。

因河而興,使運河永遠造福人民

夜幕四合,滿載集裝箱的貨船緩緩駛離山東濟寧龍拱港,沿著大運河向江蘇徐州進發。

船長楊永軍轉動船舵:“這些年,在運河上開的船越來越大,從載重不到100噸,到100噸、1000噸、2000噸,航程也越來越遠嘍……”

變化背後,是濟寧為“通江達海夢”付出的努力:整治改造運河河道,提檔升級基礎設施,將龍拱港建成內河首個全流程自動化集裝箱港口……大運河這條水上經濟大動脈為區域協調發展帶來新的機遇。

2020年11月13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揚州運河三灣生態文化公園考察時指出,千百年來,運河滋養兩岸城市和人民,是運河兩岸人民的致富河、幸福河。希望大家共同保護好大運河,使運河永遠造福人民。

大運河沿線各地實施綜合保護工程,整合沿線眾多歷史遺存、博物館群落和文化休閒體驗點,實現了城市肌理與文脈傳承、保護與發展互促共進,讓這條生生不息的活力水道更好融入當代,服務於民、造福於民。

“下船嘍!”恰逢週末,浙江湖州南潯古鎮頔塘風情街碼頭上人頭攢動,一船船遊客從古鎮內的徐家弄碼頭出發,順著大運河到達音樂節現場。來自江蘇南京的遊客諸鵬輝很興奮:“從沒試過坐船去音樂節,很新奇!”

觀看一場音樂節,收穫遠超一場精彩的演出。“我提前過來,在河邊民宿住了一晚,逛了一些景點,還買到了輯裏湖絲。”來自江蘇蘇州的遊客張敬康説。

因河而起、因河而興、因河而美,通過豐富運河水上旅遊業態,開設“水上餐飲”“水上客棧”等項目,南潯構建起文化旅遊産品體系。

同樣的故事,在大運河沿岸接續上演。

安徽宿州,新汴河河畔,清澈的河水從新修建的閘口涌出,被四通八達的溝渠引入農田,滋養農業發展;浙江杭州,老廠房變身文化創意産業園,吸引年輕人參觀打卡;山東聊城,東昌湖畔建起書房,公共文化空間點亮美好生活……

當下,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正在建設,沿線璀璨文化帶、綠色生態帶、繽紛旅遊帶建設持續推進,市民公園、文創園區等多元文化空間不斷增加。承載著新時代新文化,大運河生生不息,迸發出新的活力。(記者 王玨、李卓爾)

【我要糾錯】責任編輯:穆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