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大力推進現代化産業體系建設 加快發展新質生産力——來自中國經濟圓桌會的觀察

2024-06-24 14:20 來源: 新華社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新華社北京6月24日電 題:大力推進現代化産業體系建設 加快發展新質生産力——來自中國經濟圓桌會的觀察

新華社記者

5月份,全國規模以上高技術製造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0%,智慧無人飛行器製造行業增加值同比增長75%,智慧車載設備製造行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9.7%……最新發佈的國民經濟“成績單”中的一系列數據,折射出各地加快發展新質生産力的積極態勢。

如何避免認知誤區,準確把握新質生産力內涵?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産力,各地各行業如何找準主攻方向?

新華社24日推出“中國經濟圓桌會”大型全媒體訪談節目,邀請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宏觀經濟研究院院長黃漢權、中國科學技術發展戰略研究院黨委書記劉冬梅、深圳市前海管理局副局長王錦俠同臺共話,結合新華社記者近日參加“高質量發展調研行”主題採訪活動見聞,圍繞大力推進現代化産業體系建設、加快發展新質生産力展開探討。

把準科學內涵 做好創新這篇大文章

紡織業長出“智慧”大腦、低空經濟加速發展、AI與農作物“對話”……記者近日隨“高質量發展調研行”採訪團調研時感受到,各地紛紛把發展新質生産力放在重要位置上,加快以科技創新推動産業創新,彰顯經濟高質量發展活力。

準確把握內涵,才能科學指導實踐。

這是“中國經濟圓桌會”大型全媒體訪談節目錄製現場。新華社記者 陳曄華 攝

“發展新質生産力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和重要著力點”“科技創新能夠催生新産業、新模式、新動能,是發展新質生産力的核心要素”“發展新質生産力,必須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形成與之相適應的新型生産關係”……習近平總書記一系列重要論述,清晰闡明發展新質生産力的科學內涵。

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宏觀經濟研究院院長黃漢權在“中國經濟圓桌會”錄製現場交流發言。新華社記者 陳曄華 攝

黃漢權在“中國經濟圓桌會”訪談時説,發展新質生産力是習近平總書記在我國推進高質量發展和以中國式現代化推進強國建設和民族復興偉業的重要歷史關口提出的重大命題,具有重大的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

“現實生活當中,新質生産力已經存在,而且已經對高質量發展形成重大的支撐力和推動力。這就需要我們從理論上進一步去認識、總結、概括新質生産力,從而更好來指導和推動高質量發展實踐。”黃漢權説。

推進高質量發展,意味著我國經濟增長方式從過去依靠資源要素投入驅動轉向科技創新驅動。

在這一背景下,發展新質生産力無疑是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科技強國的必然要求。

中國科學技術發展戰略研究院黨委書記劉冬梅在“中國經濟圓桌會”錄製現場交流發言。新華社記者 陳曄華 攝

劉冬梅在訪談中指出,新質生産力本質上是一种先進生産力。先進生産力與傳統生産力的核心區別是蘊含了新的科學技術知識,突出表現為新技術的應用和擴散。

在她看來,科技創新是新質生産力的核心,通過科技創新,特別是突破性、顛覆性技術創新,為經濟發展提供新的動能;現代化産業體系則是新質生産力的載體,通過依靠技術進步促進傳統産業升級、培育和發展新興産業及未來産業,從而提升整個産業體系的安全性和韌性。

深圳市前海管理局副局長王錦俠在“中國經濟圓桌會”錄製現場交流發言。新華社記者 陳曄華 攝

“顛覆性技術創新”“科技服務業”“未來産業”——王錦俠在訪談中用三個關鍵詞來分析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産力的創新實踐:顛覆性技術創新引領産業的迭代升級,科技服務業為生産力由“舊質”變“新質”提供保障,未來産業則體現新質生産力的發展方向。

當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産業變革向縱深推進,我國發展的傳統優勢有所減弱。

“發展新質生産力是我國構築新競爭優勢和贏得發展主動權的戰略選擇。”黃漢權説。

劉冬梅分析,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産業變革進入快速發展期,主要發達經濟體都在搶抓新一輪經濟變革和産業變革機遇。我國科技創新面臨巨大的競爭壓力,只有加快發展新質生産力和實現高水平自立自強,才能搶抓機遇。

王錦俠認為,要面向科學新發現、技術新發明、産業新方向、企業新模式、設備新製造、商業新服務,前瞻部署新賽道、創新標誌性産品、壯大産業主體、豐富應用場景、優化産業支撐體系。

當前,我國科技發展取得重大進步,但在基礎研究、重要領域的關鍵核心技術以及科技資源的整合方面還存在一些短板和弱項。

“發展新質生産力要求我們加強基礎研究、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整合科技資源、打好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真正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走出一條從科技強到産業強、經濟強、國家強的發展道路。”黃漢權説。

走出認知誤區 因地制宜找準著力點

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産力。

如何做到因地制宜?記者在調研中發現,各地各行業在發展新質生産力過程中,仍有不少問題與困惑。

廣西南寧市伶俐工業園區新能源汽車生産基地(2024年5月14日攝,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周華 攝

“傳統産業如何發展新質生産力?”“發展新質生産力只適合在發達地區嗎?”“新質生産力除了科技創新還有什麼?”……解答這些來自基層的問題,專家們表示,應警惕關於新質生産力的三個認知“誤區”。

第一個誤區,以為發展新質生産力就是發展戰略性新興産業和未來産業,沒傳統産業什麼事。

農業無人機在安徽省亳州市譙城區趙橋鄉雙樓村的無人農場進行自主作業(2024年3月19日攝,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杜宇 攝

“戰略性新興産業和未來産業是形成新質生産力的重點領域,但傳統産業也是形成新質生産力的重要陣地。”黃漢權認為,傳統産業利用新技術進行改造升級,也能夠形成新質生産力。傳統産業是基本盤,也是我國産業最大底座,約佔整個産業80%,如果忽視傳統産業,會造成産業的斷檔。

在上海寶鋼股份寶山基地拍攝的“黑燈工廠”內景(2024年5月22日攝)。新華社記者 龔兵 攝

舞動的機械臂、高效的無人行車……記者日前走進位於上海的寶鋼股份寶山基地,傳統的鋼鐵生産廠房早已轉型升級,工廠外不遠處的動物園飼養著孔雀和梅花鹿,這些“小哨兵”敏感地“監測”著園區內的生態環境。

劉冬梅表示,傳統産業與戰略性新興産業、未來産業是相輔相成、互塑共融的關係,不能把傳統産業與戰略性新興産業、未來産業割裂來談,如果沒有傳統産業的發展,戰略性新興産業和未來産業將面臨斷鏈的危險。

第二個誤區,以為發展新質生産力只能在科技創新集中的地區。

“科技創新集中區域有人才底蘊、技術儲備優勢,但不意味著欠發達地區就沒有機會。”黃漢權説,中西部地區也有比較優勢,可以因地制宜根據産業稟賦有針對性地發展新質生産力,也可以在傳統産業領域引進新技術,通過政策的優惠配套,集聚先進的要素和資源發展新質生産力。

工人在位於江蘇省無錫市的無錫一棉紡織集團有限公司特高支緊密紡智慧製造車間裏工作(2024年6月2日攝)。新華社記者 楊磊 攝

青海的風光、安徽的汽車、湖南的裝備、湖北的電子、江西的航空……記者調研中發現,中西部地區發展新質生産力也有特色基礎。

“發展新質生産力一定要因地制宜、各取所長。”劉冬梅説,各地可依據各自創新水平找準著力點。

她舉例説,北京、上海、粵港澳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可以在依靠顛覆性技術突破搶抓未來産業機遇方面發揮更大的引領作用;武漢、西安、成渝等具有全國影響力的創新中心除了做未來産業的研發,更重要的是通過技術創新促進新興産業培育,同時發揮對於中西部地區的輻射帶動作用;一系列區域性科技創新中心可以在依靠技術升級促進傳統産業升級方面發揮更大作用。

在億航智慧設備(廣州)有限公司展廳,工作人員為媒體記者介紹EH216-S載人級無人駕駛飛行器(2024年5月14日攝)。新華社記者 李任滋 攝

第三個誤區,以為發展新質生産力僅僅是依靠科技創新就行了。

黃漢權説,發展新質生産力,一方面要靠科技創新,另一方面要重視管理和制度創新。如果沒有管理和制度創新,科技創新也很難取得突破。要通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管理和制度創新,推動新質生産力的發展。

全面深化改革 讓各類要素順暢流動

“對新質生産力仍缺乏科學認識”“支持顛覆性技術創新有待加強”“對於國際人才創業的服務支持體系還不健全”……專家們表示,實踐中一些地方培育新質生産力仍然存在障礙,新質生産力不僅是創新命題,也是改革命題。

“發展新質生産力,給前海帶來了持續超常規、跨越式、高質量發展的新機遇。”王錦俠介紹,前海累計推出835項制度創新成果,其中在國家層面複製推廣93項,廣東省複製推廣111項。

在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德令哈市光伏(光熱)産業園拍攝的光熱電站(2024年4月23日攝,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張龍 攝

發展新質生産力,必須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形成與之相適應的新型生産關係。

黃漢權説,當前科技創新中原創性的、顛覆性的創新成果相對較少,要通過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加強基礎研究,完善科研項目評價體系,更好讓科研人員心無旁騖地從事基礎研究。

“提出發展新質生産力,就是要進一步明確推進高質量發展的路徑與重點領域改革任務。”劉冬梅説,尤其對科技創新、産業創新、發展方式創新、體制機制創新、人才工作機制創新等都提出了明確的改革任務。

發展新質生産力,關鍵在人。

人們進出深圳前海深港青年夢工場(2024年6月12日攝)。新華社記者 毛思倩 攝

黃漢權認為,科技的源頭是人才,要推動科技、教育、人才的一體化改革,使得教育的課程設置、人才培養模式更有利於培養具有批判性、創新性思維的人才,為促進科技創新、特別是顛覆性科技創新提供堅實的人才保障和支撐。

“我國的研發人員總量世界第一,但從人才結構來看,還不能滿足新質生産力發展的需求。”劉冬梅説,一方面,要建立更良好的開放創新生態,吸引更多更高水平的國際科研人員來華工作和生活;另一方面,要以培養未來的科學家、大國工匠、工程師等各類人才為導向,推動人才教育培育體制改革。

專家們表示,中國發展新質生産力,不僅有利於自身高質量發展,也為全球發展注入活力。

位於北京的中關村國際創新中心內景(2024年4月27日攝)。新華社記者 任超 攝

數據顯示,今年前4個月,在前海註冊的外資企業達489家,同比增幅達42.6%,註冊資本金同比增加226%。目前,前海已有11156家外資企業,註冊總資本金達10668億元。

“前海迎來外資企業投資熱潮,正是得益於發展新質生産力的創新實踐。”王錦俠表示,中國加快發展新質生産力,將給在華外資企業帶來更廣闊的發展機遇。

超大直徑盾構機“定海號”在鐵建重工長沙第一産業園順利下線(2024年1月10日攝)。新華社記者 陳思汗 攝

劉冬梅表示,中國經濟對於世界經濟增長率貢獻已連續多年超過30%。中國在開放的條件下發展新質生産力,不僅有助於維護全球産業鏈安全,對於與世界共享中國技術創新成果、共同創造人類更加美好的未來都具有重要意義。

新征程上,準確把握新質生産力的內涵,用好“因地制宜”的方法論,中國加快發展新質生産力既有利於自身重塑發展新優勢,也將為全球注入發展新動能。(記者謝希瑤、陳煒偉、孫飛、戴小河、胡喆、趙瑞希)

【我要糾錯】責任編輯:龐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