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交通強國建設試點工作加快推進

2024-06-28 08:35 來源: 經濟日報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今年是《交通強國建設綱要》印發的第五個年頭。《綱要》提出,到本世紀中葉,全面建成人民滿意、保障有力、世界前列的交通強國。基礎設施規模質量、技術裝備、科技創新能力、智慧化與綠色化水平均居世界前列。

5年來,交通強國試點建設持續推進,橋梁飛架、隧道通暢、路網越織越密……截至目前,交通運輸部組織109家單位開展了516項交通強國試點任務,累計開展66項試點任務驗收工作,40項試點任務已完成驗收評估。

綠色施工降污減排

6月25日,隨著最後一座每小時堆煤6500噸的鬥輪取料機安裝到位,由中鐵二十局承建的河北滄州黃驊港集疏運體系項目煤炭堆場順利完工。該項目對進一步優化港口功能佈局,提高專業化生産和綠色作業水平,推進港口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加快打造多功能、綜合性、現代化大港具有重要意義。

黃驊港是我國西煤東運、北煤南運的主要樞紐港口。煤炭作為傳統的幹散貨能源,顆粒小、難定位、自重小、易起塵,煤港抑塵壓力較大。

“2005年,我來單位報到時,根本不用找單位在哪兒,遠遠地就看到公司上方煙塵籠罩。”國能黃驊港務有限責任公司生産二部技術設備科副科長楊文博説,過去公司員工下班時,深色工裝上都會落一層厚厚的煤灰。現在,通過一系列抑塵措施,大家即使穿白襯衫上班也不必擔心弄臟衣服。

目前,廠區內的粉塵濃度僅為0.078毫克/立方米,不到國家標準的十分之一。降塵的關鍵在於國能黃驊港務公司自主攻關實施的本質長效抑塵技術。記者在三期翻車機房看到,在四節一組的運煤車廂翻車傾倒煤炭的同時,一旁的機器會噴出水霧,煤塵沾水後自動沉降,不再飛揚。

公司生産三部技術員趙炎介紹,在翻車過程中進行噴霧,可以讓水霧與煤塵充分均勻混合,降低後期操作中煤塵飛揚的概率。此外,港區內採取的皮帶機洗帶、堆料機大臂灑水、翻車機表層幹霧抑塵、堆場智慧水幕、曲線溜槽、粉塵處理車間等自主創新技術成果,可以精確控制煤炭含水率,削減粉塵排放量達98%。

2023年10月和2024年1月,交通運輸部先後對國能黃驊港“綠色港口發展”和“煤炭碼頭全流程設備遠程集控技術研發與應用”兩項試點任務開展現場驗收。最終,兩項試點任務均以98分的“優秀等級”獲驗收批復。

交通運輸項目建養施工過程中安全有效消納固廢材料以減少砂石等自然資源消耗,一直是固廢資源化利用的有效路徑。交通運輸部科學研究院院長周曉航介紹,交科院圍繞大宗工業固廢、工程建設固廢資源化利用開展技術研發及産業化應用試點,提出工業固廢利用交通運輸行業路用分類表,開展典型工業固廢利用全週期碳排放核算。目前已在全國10多個省份公路工程建設中成功應用了固廢材料,累計鋪築公路里程超百公里,累計利用工業固廢總量480萬噸,實現碳減排量11000噸,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顯著。

“我們將促進試點成果與産業發展對接,注重成果與市場之間的契合度,加大創新性、代表性、示範性成果轉化力度,提升試點成果的行業帶動效應和社會影響力。”周曉航説。

智慧作業提高效率

在北京東六環西側地下深處,一條長145米、重4500噸的“鋼鐵巨龍”連續掘進742天,打通了一條全長7.4公里的盾構隧道。這條“鋼鐵巨龍”是16.07米的國産超大直徑盾構機“運河號”,其打通的隧道便是北京東六環改造工程隧道。該項目完工通車後,穿越北京城市副中心的東六環道路將從地上移至地下,副中心12條規劃道路、5條現狀道路將實現東西向貫通,讓人們工作生活更加便利。

東六環改造工程隧道在施工過程中,需穿越公路、鐵路、地鐵、建築、河流等複雜周邊環境。“北京城市副中心站綜合交通樞紐的站房最低點已經達到地下32米。我們要從站房底下穿過去,還要與其保持15米以上的安全距離,所以隧道底部最深達地下75米。”中交隧道局北京東六環改造工程A4標項目經理呂計瑞介紹,該工程具有“高、長、大、險、嚴”的特點。

面對挑戰,項目團隊接入了中交集團自主開發的安全風險管控系統。當施工參數出現異常時,系統可以立即將異常信息推送到各級管理人員,實現盾構機遠程故障診斷、遠程控制和對盾構機的全生命週期管控。

“在盾構機推進過程中,施工人員無法直接觀察到施工環境、方位等,但是應用建築信息化模型(BIM)技術就可以實現各種要素的動態感知。”呂計瑞介紹,借助BIM技術,北京東六環改造工程項目已成功實現了16米級超大盾構始發精準定位、負環精準拼裝、精準建倉、同步雙液注漿等工藝施工。

近年來,以BIM技術為代表的一系列數字化、可視化技術被廣泛應用於交通強國試點項目建設過程中。交通運輸部規劃研究院水運所高級工程師姚海元介紹,在推動港口從二維向三維轉變、由傳統電子圖紙向信息化模型轉變方面,規劃研究院研發了港口規劃BIM協同分析系統和港口規劃BIM可視化平臺,形成了一整套港口規劃通用構件庫,並在寧波舟山等多個港口項目中進行了實際應用和示範。

數據賦能強化支撐

《交通強國建設綱要》提出,推進數據資源賦能交通發展,加速交通基礎設施網、運輸服務網、能源網與信息網絡融合發展,構建泛在先進的交通信息基礎設施。構建綜合交通大數據中心體系,深化交通公共服務和電子政務發展。

2021年,交通運輸部同意交通運輸部科學研究院牽頭承擔綜合交通運輸大數據專項交通強國建設試點,圍繞構建綜合交通大數據中心體系、支撐交通運輸基礎設施管理精細化、促進交通運輸行業治理現代化和提升綜合交通運輸服務便捷化4個方面、22項子任務開展試點工作。

截至2023年底,全國農村公路總里程已達460萬公里。“四好”農村路的建設與發展,離不開大數據的統計分析。交通運輸部科學研究院信息中心主任尚讚娣介紹,中心匯集了2005年至2023年全國農村公路技術等級、路面類型等信息,跟蹤鄉鎮、建制村、自然村組通達情況,實現460萬公里農村公路網的地圖展示和輔助決策分析。對於統計監測的精度,尚讚娣表示:“我在上面找到了小時候生活的小村莊,它周邊路網的通達情況都可以看得非常清晰。”

適時調整統計口徑、真實反映人們的出行特徵,也是數據賦能交通強國建設的一個體現。今年春運期間,交通運輸部門預測40天內全社會跨區域人員流動量將達90億人次。不少人疑惑,90億人次相比之前有了翻倍增長,是否統計有差別?周曉航解釋,過去只統計營業性客運量,隨著公路網快速發展和私人小汽車數量迅猛增長,公路出行結構發生很大變化,傳統的公路營業性客運量10年內呈現連續下降,這部分客運量已不能完整反映“流動的中國”。為更好反映全社會人員流動情況,交科院以數據為基礎,全面支撐方案編制、指標設置、測算試算等工作。針對跨區域公路人員流動量(特別是公路小客車出行量)、城市客運量進行了數據模型研發、數據測算拆分等工作,在節假日期間強化數據監測分析,真實反映人們出行特徵全貌。

為更準確地評估我國交通強國建設進程,找出與世界交通強國的差距,由交科院信息中心牽頭、綜運中心等部門共同支撐印發了《交通強國建設評價指標體系》和《交通強國評價指標》,並支撐構建了交通強國指數。(記者 李和風)

【我要糾錯】責任編輯:呂俐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