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為國家發展提供有力的水安全保障——新中國成立75週年水利事業發展成就綜述

2024-09-27 19:41 來源: 新華社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新華社北京9月27日電 題:為國家發展提供有力的水安全保障——新中國成立75週年水利事業發展成就綜述

新華社記者劉詩平、魏弘毅

民生為上,治水為要。

新中國成立75年來,中國共産黨領導全國人民開展了波瀾壯闊的水利建設,建立起世界上規模最為宏大的水利基礎設施體系,水利面貌發生歷史巨變。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站在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戰略高度,提出“節水優先、空間均衡、系統治理、兩手發力”治水思路,確立國家“江河戰略”,擘畫國家水網建設,把我國治水水平提升至新的高度,推動水利事業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

守護江河安瀾 防汛抗旱能力全面提升

2024年夏天,長江經歷了多輪洪水的嚴峻考驗。以三峽水庫為核心的長江上中游水庫群發揮關鍵作用,成功抵禦3次編號洪水,有力守護長江安瀾。而在兩年前,長江流域發生新中國成立以來最嚴重旱情,水利部門實施長江流域水庫群抗旱保供水聯合調度專項行動,保障了1385萬人飲水安全和2856萬畝秋糧作物灌溉用水需求。

長江流域的防汛抗旱,是全國水旱災害防禦能力的一個縮影。

自古以來,我國水資源時空分佈不均、水旱災害頻發。新中國成立初期,全國只有水庫1200多座,堤防4.2萬公里,大江大河基本沒有控制性工程。

新中國成立以來,黨和國家高度重視洪澇災害防治工作,集中力量興修水利、防治水害,水利基礎設施得到恢復和發展。改革開放以來,大江大河治理明顯加快,特別是1998年長江、嫩江、松花江特大洪水後,水利基礎設施建設大規模展開。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著力推進重大水利工程和災後水利薄弱環節建設,水利基礎設施建設進入新的歷史時期。

長江三峽、黃河小浪底、淮河臨淮崗、海河流域密雲水庫等一大批控制性水利樞紐工程建成併發揮效益,長江中下游防洪能力大大提升,黃河下游“三年兩決口、百年一改道”的歷史徹底改寫,淮河紊亂的水系逐步理順,海河水患得到有效治理。

75年不懈奮鬥,我國持續構建完善流域防洪工程體系、雨水情監測預報體系、水旱災害防禦工作體系,水旱災害防禦能力實現整體性躍升,困擾我國數千年的大水大災難、大旱大饑荒狀況逐步消除。

截至2023年底,全國各類水庫從新中國成立之初的1200多座增至9.5萬座,總庫容從200多億立方米增至近1萬億立方米,5級以上江河堤防達32.5萬公里,大江大河干流基本具備了防禦新中國成立以來最大洪水的能力。

構建國家水網 水資源配置格局不斷完善

最新統計顯示,南水北調東、中線一期工程已累計調水752億立方米,為沿線40多座大中城市、1.85億人提供穩定優質水源。

從1952年毛澤東主席提出南水北調的宏偉構想,到2002年國務院正式批復《南水北調工程總體規劃》和開工建設,再到2013年11月和2014年12月東、中線一期工程分別建成通水,南水北調工程有力地改善了北方地區特別是黃淮海地區水資源條件和水資源承載能力。

展讀中國水圖,我國基本水情呈現夏汛冬枯、北缺南豐,水資源時空分佈極不均衡。

75年來,一批跨流域調水和區域水資源配置工程先後建成。引灤入津結束了天津人民喝苦鹹水的歷史;東深供水解決了香港和深圳的缺水問題;牛欄江—滇池補水、甘肅引洮一期、青海引大濟湟等區域性引調水工程,四川亭子口、貴州黔中等重點水源工程建成,為國民經濟和社會區域均衡發展提供了堅實的水資源保障。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先後部署推進172項節水供水重大水利工程、150項重大水利工程。引漢濟渭、珠江三角洲水資源配置等一批跨流域、跨區域重大引調水工程建成通水,環北部灣廣東、廣西水資源配置工程,吉林水網骨幹工程,黑龍江林海水庫等一批重大水資源配置和調蓄結點工程開工建設。

新中國成立初期,全國供水總量僅1031億立方米。75年後,我國水利工程供水能力超過9000億立方米,有力地保障著經濟社會持續快速發展。

75年來,我國水工技術實現從跟隨模倣到自主創新的歷史性跨越。長江三峽、南水北調、黃河小浪底等世界級水利工程以及溪洛渡、向家壩、白鶴灘等巨型水電項目建成運行,標誌著我國水利水電工程設計、施工和建造技術實現重大突破,躋身國際先進水平。

目前,我國正加快構建國家水網,全面增強水資源統籌調配能力、供水保障能力和戰略儲備能力。

保障農業命脈 供水保障能力大幅提高

9月8日,隨著寧夏鹽環定揚水工程一泵站進水閘閘門落下,寧夏引黃灌區夏秋灌順利結束。

新中國成立初期,我國引黃灌溉面積僅1200萬畝,2023年達1.27億畝,有力地促進了農業發展和保障了糧食安全。

水利是農業的命脈。1949年,我國耕地灌溉有效面積僅2.4億畝,2023年底達10.75億畝。在佔全國耕地面積56%的灌溉面積上,生産了佔全國總量77%的糧食和90%以上的經濟作物。

新中國成立後,安徽淠史杭、山東位山、河南紅旗渠等灌區建立。全國目前已建成大中型灌區7300多處,數億畝農田從“靠天吃飯”變成“旱澇保收”,徹底改變了過去灌排能力嚴重不足、糧食生産能力低下的狀況。

75年來,我國始終把節水作為解決水資源短缺問題的根本之策。實施大中型灌區續建配套節水改造,推動了東北節水增糧、西北節水增效、華北節水壓採、南方節水減排。在農業用水保持穩定的情況下,灌溉面積和糧食産量穩步增加。

農村飲水安全問題,曾經困擾著億萬農民。我國先後實施人畜飲水和飲水解困工程,解決嚴重缺水地區飲水困難問題。進入“十三五”以來,農村飲水安全保障工作轉入鞏固提升階段。2023年,全國農村自來水普及率達到90%。

農村供水設施從無到有,群眾取水從難到易,供水質量從差到好。眾多農民祖祖輩輩肩挑背扛才能吃上水的歷史一去不返。

75年來,黨和政府高度重視水環境治理、水生態保護。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在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指引下,我國河湖治理保護水平不斷提升,越來越多的河流恢復生命、流域重現生機:黃河實現連續25年不斷流,黑河下游東居延海連續20年不乾涸,斷流百年的京杭大運河連續3年全線水流貫通,永定河斷流26年後實現全年全線有水……

新時代新征程,水利部門正以新的步伐闊步向前,奮力推動水利高質量發展,為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有力的水安全保障。

【我要糾錯】責任編輯:王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