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精準發力,提高投資效益

2025-02-10 08:13 來源: 人民日報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投資是拉動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之一,在擴內需、促發展中發揮關鍵性作用。近兩年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先後提出“擴大有效益的投資”“提高投資效益”,對做好高質量發展階段的投資工作提出了明確要求。

投資既是當前的需求,也是未來的供給,投資的質量、效益、結構很大程度上影響著經濟發展的質量、效益、結構。據測算,我國投資每增長10%,全要素生産率增速就能提高1.2%;2013年以來,我國投資年均拉動GDP增長超2.3個百分點,對經濟增長年均貢獻率超過40%。

經過多年的“擴投資”,我國投資空間還有多大?提高投資效益,要在哪些方面著力?新年伊始,各地採取哪些有力舉措提高投資效益?記者進行了採訪。

投資空間有多大?

——補短板、強弱項、增後勁,需持續投入

投資持續加力、“拉動”增長多年,未來投資空間有多大?投資方向有哪些?

中央財辦有關負責同志日前表示,作為內需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國投資空間依然很大。

天府糧倉,田疇平闊。被納入國家“兩重”項目範圍的武引灌區“十四五”續建配套與現代化改造項目總投資4.67億元,覆蓋四川省綿陽市、遂寧市下轄6個縣(市、區)的194.42萬畝耕地。

“改造後,用水計量、閘門控制等都能遠程監控。去年,約200萬標準畝糧田滿栽滿插,灌區水資源利用率提高三成。從開展農田水利基建到實現‘智慧’灌溉,國家持續投入,加快了農業現代化步伐。”武都引水工程運管中心工程規劃科科長劉濤説,2030年現代化改造全部完成後,武引灌區糧食畝均産量將增加33.6公斤。

投資空間不是一個固化的量,而是伴隨經濟社會的發展不斷“拓展”“升級”。

以基礎設施投資為例,它對社會總需求具有明顯的“乘數效應”,能夠帶來更大規模的國民收入增加,歷來都是擴投資的重要抓手。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投資研究所研究員劉立峰認為,對標高質量發展的新要求,我國基礎設施建設還有不少著力點——

要“補短板、強弱項”,加快基層公共服務設施建設,進一步解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要根據國家區域戰略要求,加強運輸通道建設,加快推進城市群城際交通等發展,在網、鏈、融上發力;要適應新型城鎮化建設要求,推進市政公用設施及建築等物聯網應用、智慧化改造等,在“現代化”上著力;要滿足新型工業化要求,引導和支持製造業企業利用工業互聯網、物聯網、大數據等服務平臺,加快新型基礎設施建設。

“目前,我國人均基礎設施資本存量只有發達國家的20%至30%,短板領域、薄弱環節、新産業新領域仍需持續投入。”劉立峰説。

“連續多年擴投資,不僅穩住了經濟增長的‘走勢’,也形成並且不斷加固我國經濟增長的新優勢。”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宏觀經濟研究中心主任石英華説,比如,人力資本方面的持續投入帶來持續提升的人口素質,至2023年,我國存量勞動力平均受教育年限達到11.05年,新增勞動力平均受教育年限達到14年,二者均接近發達國家水平;再如,持續支持科技創新,促進我國創新能力和水平不斷提高,在全球具有較強競爭力。

中央財辦有關負責同志表示,2025年,投資目標應該聚焦在“補短板、增後勁”。在基礎設施方面,要更大力度支持“兩重”項目。在社會民生方面,加快補齊教育、醫療、養老等領域短板。在製造業方面,加大科技創新、産業升級、綠色轉型等領域投資。

如何盤活存量?

——摸清“底數”,更大力度激活存量資産

2025年開年,浙江省推出“千項萬億”清單,第一批擬安排重大項目1364個,總投資7.5萬億元。如今,一個個項目正持續刷新進度條。

與此同時,圍繞投資,浙江省啟動另一項重要工作——針對以往專項債形成資産“底數不清,邊界模糊”的問題,邁開“盤家底”的第一步。

“以專項債券項目穿透式監測系統為抓手,財政及項目主管部門將按照各自職責落實管理責任,對專項債形成的資産,摸底數、建臺賬,健全建管銜接、權責明晰、提質增效的長效工作機制,切實規範和加強專項債形成資産管理。”浙江省財政廳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

2024年底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必須統籌好做優增量和盤活存量的關係,全面提高資源配置效率。”

經過多年投資建設,我國在基礎設施等領域形成了一大批存量資産,為推動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重要支撐。根據第五次全國經濟普查公報,2023年末,交通、水利、通信、市政等基礎設施存量資産總量達122萬億元,科技、教育、衛生、文體等社會服務領域存量資産總量達56萬億元。

“基礎設施投資大多以歷史成本法計入資産原值,而重置成本普遍大於歷史成本,資本市場往往給予收益穩定的項目較高估值。”劉立峰認為,近年來,科技賦能,基礎設施品質不斷提升,形成了越來越多的優質資産。他認為,在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的存量資産中,能夠通過市場盤活的部分至少可以達到10%—15%,資産規模在18萬億—27萬億元之間。

2022年5月,《國務院辦公廳關於進一步盤活存量資産擴大有效投資的意見》發佈,明確了盤活存量資産重點方向、盤活方式、支持政策等內容,為各地的探索實踐指明了方向。

南京市設立政府引導的基礎設施不動産REITs産業投資基金,將基礎設施證券化,以融資促投資,半年內啟動新工集團園區類項目等公募REITs10余單;福建省公開處置閒置無效存量資産,促進存量資産優化整合,2024年1—10月,省産權交易中心盤活存量資産694項……

財政部部長藍佛安在全國財政工作會議上強調,要對政府投資資産“心中有數”,摸清家底,以盤活存量帶動增量。

石英華認為,應發揮好政府綜合財務報告制度改革效應,擴大“盤賬”範圍,進一步摸清包括預算內投資、專項債和特別國債等形成的公共資産家底,為後續盤活存量資産打好基礎。

劉立峰認為,應針對存量資産項目具體情況分類施策,通過健全市場化法治化環境、加大財稅金融支持力度等舉措,吸引各類機構主體積極參與,“要像重視增量投資那樣,以更大力度激活存量資産,使之成為擴內需、暢循環的有生力量。”

如何提高政府投資效益?

——優化投資結構,尊重市場規律,求績問效嚴防風險

2024年,中央預算內投資支持項目完成投資超1.3萬億元,超長期特別國債資金支持了1465個“兩重”項目建設,地方政府專項債券支持項目完成投資超3.6萬億元。2025年,政府投資繼續保持力度。

政府投資體量大,責任大。不能大水漫灌,必須精準發力、求績問效。

2024年,山東省濟南臨沂城市群第二次獲得財政部、交通運輸部年度績效評價優秀,頂格爭取到中央獎補資金28億元,助力濟南臨沂國家綜合貨運樞紐補鏈強鏈取得實效。

山東省財政廳經濟建設處副處長李娃説,2024年,當地財政部門對49個相關項目實施全過程跟蹤問效,通過績效評價核減投資4592萬元、優化調整項目獎補資金8375萬元。“國家對向‘內’開刀的做法給予獎勵,體現了績效評價的威力。”

為提高政府投資效益,從中央層面的《政府投資條例》《中央預算內投資項目監督管理辦法》等,到各地方出臺的政府投資管理辦法,都對政府投資的項目決策、監督管理、法律責任等作出了細化規定。

但實踐中,一些地方的政府投資行為並不規範。對2023年度中央預算執行和其他財政收支的審計表明,中央財政投資項目推進不力、專項債項目安排不科學等問題依然存在。

提高政府投資效益,要聚焦政府投資從預算、使用、管理到績效評價的全鏈條全過程,強化管理。

優化政府投資結構。石英華説,比如結合城鎮化發展階段、人口流動趨勢,來滿足優化公共服務設施的需求;結合新質生産力發展,優先考慮對産業升級和技術創新具有重要推動作用的項目,“‘十五五’期間,‘新需求’仍是重要投資領域,政府投資仍將發揮積極作用。”

完善項目投資決策機制。劉立峰説,應通過建立地方重大項目決策公眾參與機制、加強重大項目的必要性和技術可行性論證等,提高政府投資決策科學化水平,“多立足民生需要、多用市場眼光謀劃重大項目,兼顧社會效益和長期回報。”

增強重大項目的資金保障。“政府投資應更加聚焦戰略性、全局性、長遠性、安全性領域,集中力量辦大事;相應地,要通過建立中央預算內投資穩定增長機制、創新多元化投融資模式等,形成政府投融資與市場化投融資的優勢互補、良性循環。”劉立峰説。

強化績效考評和地方政府債務監管。石英華認為,要堅決封住地方違規舉債的口子,加強項目審批和審核,未納入預算安排的政府投資項目一律不得實施;切實用好績效評價結果,獎優罰劣,體現績效剛性約束。

如何高水平調動社會投資?

——優化營商環境,健全回報機制,創新融資工具

在近期地方兩會政府工作報告中,激勵民間投資的舉措熱氣騰騰、懇切務實。

北京年內面向民間資本推介的重大項目總投資將不低於2000億元;江蘇繼續安排200個民間投資重點産業項目;廣西將通過加強重點民間投資項目用地用海、環評等要素保障等舉措,健全民營企業參與重大項目建設長效機制……

國家發展改革委有關負責同志表示,2025年,將高水平調動社會投資。完善民營企業參與國家重大項目建設長效機制,滾動接續向民間資本推介項目,拓展民間投資發展空間。篩選重點民間投資項目深化投貸聯動合作,推動更多PPP新機制項目落地實施,更大力度支持基礎設施REITs市場擴圍擴容,通過這些舉措,持續幫助民營企業解決融資難、融資貴以及其他發展中的問題。

2024年,我國製造業民間投資表現強勁,增長達到10.8%——千千萬萬“金種子”“小巨人”,向“新”向“綠”加速生長、奔跑,不斷培育新質生産力,為高質量發展輸送澎湃動力。

專家認為,2025年外需環境不確定性加深,需要加大政策扶持,優化民間資本經營環境,增強投資信心。

劉立峰認為,要從要素保障、信息支撐、工具創新等多個方面健全對民間投資的保障機制,同時加強投資服務,暢通民間投資問題的反饋和解決渠道,營造民間投資發展的良好環境。此外,還要健全穩定的投資回報機制,理順市政公用産品和服務的價格形成機制,使經營者能夠補償合理成本、取得合理收益。

四川省繼續將交通基礎設施列為投資重頭戲;海南規模部署智慧網聯汽車“車路雲一體化”建設;山西加大智算資源供給,打造全國算力高地……2025年新年伊始,各地陸續發佈重大項目投資清單,主要經濟大省在拿出規模達千億元、萬億元的投資規劃時,也更明確“提質增效”“確保項目投資增速快於GDP增速”等效益要求。

大江南北,投資“火車頭”動力充沛,奮力前行。(記者 曲哲涵)

【我要糾錯】責任編輯:楊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