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促進城鄉融合發展——2025年,中國經濟這麼幹⑥

2025-02-18 08:01 來源: 人民日報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人勤春來早。

山東莒南縣,“噠噠噠”的聲音迴響在田間,農機開溝起壟正忙。田野上小麥齊齊整整,果園裏果樹探出芽苞,大棚內菜苗生機盎然。

內蒙古突泉縣,前往北京務工的村民一大早坐上免費專車,出家門、上車門,一到北京就吃上餃子,感受到熱氣騰騰裏的溫情。

我國有14億多人口,9億多人常住在城鎮,近5億人在鄉村。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如何處理好工農關係、城鄉關係,至關重要。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著力構建城鄉融合發展新格局”“順應人口流動趨勢,推動城鄉融合發展,促進城鄉産業發展、基礎設施、公共服務一體化”“更好發揮縣城連接城市、帶動鄉村作用,率先在縣域內實現城鄉融合發展”。

開年以來,各地區各部門紮實推進春季田管、春耕備耕,夯實穩産保供基礎;提供均等服務、完善保障政策,讓城市更溫暖、更包容;推動興業、強縣、富民一體發展,拓寬農民增收渠道……城鄉間,活力滿滿,幹勁正足。

強化要素支撐,讓農業強起來、農村美起來、農民富起來

推進中國式現代化,不能“一邊是繁榮的城市、一邊是凋敝的農村”。促進城鄉共同繁榮,新型城鎮化和鄉村全面振興必須統籌推進,讓農業強起來、農村美起來、農民富起來。

農業強,首先是糧食和重要農産品供給保障能力必須強。

黑龍江肇東市向陽鄉中心村,雖然屋外的冰雪尚未融化,種糧戶劉立偉已經開始琢磨:“今年咋讓玉米産量再高一截。”去年家裏的20畝玉米,每畝收成1900斤,糧食賣給附近的食品公司,到手純收入2.4萬元。

老劉的願望和中國農業大學肇東實驗站站長陳永的打算不謀而合。今年,陳永跟團隊準備在向陽鄉開展旱地(玉米)的土壤水分和養分全剖面監測試驗,加大大壟雙行密植水肥一體化技術推廣,讓實用技術助力鄉親們提高單産。

産量高,更要賣得好。在肇東,循著産業圖譜精準定位,一家家玉米深加工企業填補全産業鏈空白。“今年要全力打造玉米生物製造領域産業創新策源地,加速將玉米原料供給優勢轉化為産業優勢和發展優勢。”肇東市農業農村局局長叢譯鋒説。

透過一域看全國,瞄準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開年以來,增量政策接續推出,要素支撐進一步強化。

看生産——當前,在田冬小麥冬油菜長勢總體較好,但也面臨苗情複雜田管任務重、氣象災害不確定性大、病蟲害呈偏重發生趨勢等困難。農業農村部提出,環環緊扣推進春耕備耕重點工作,堅決打好奪取全年糧油豐收第一仗。

糧食生産離不開完善的基礎設施,今年我國將加大農業農村基礎設施中長期信貸投放,重點投向高標準農田和水利建設、現代設施農業等重大項目。

看生活——今年春節,不少鄉親過了個“忙”年。縣域市場紅紅火火,鄉村大集的鄉土味圈來不少城裏“粉絲”;農貨直播間裏,頻出的爆款農産品讓快遞站點假期不“閒”……

商務部等9部門印發行動計劃,提出完善城鄉商貿流通網絡,實施農村市場升級工程;國家郵政局表示,今年將加快推進農村寄遞物流體系建設,讓“快遞進村”向縱深推進。

看增收——2024年,全國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119元,增速繼續快於城鎮。農業農村部表示,今年將在繼續拓寬農民增收致富渠道上下力氣。

各地紛紛定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目標:吉林省提出,實施農民工資性收入提升行動,工資性收入提高20%以上;海南省明確,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7.5%左右;雲南省提出,實施新一輪促農增收三年行動,脫貧勞動力轉移就業規模保持在320萬人以上。

堅持以人為本,讓農業轉移人口留得下、融得進

夜幕降臨,河南省新鄉市平原城鄉一體化示範區劉家羊肉鮮湯四季燒烤店裏,店主劉洋忙碌起來。4年前,他帶著家人進城創業,張羅起了這家小店。這兩年生意越來越好,家人都在城裏安頓下來。

看病、上學,劉洋曾經的兩件“心頭事”都有了著落。“過去買的新農合,現在全市定點醫療機構都能用。”如今,劉洋的女兒在公辦寄宿制完全中學念高二。“解決了孩子上學問題,奮鬥起來更安心。”他感慨。

據介紹,為滿足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入學需求,新鄉市平原城鄉一體化示範區近3年在城區新建3所公辦學校,簡化入學流程和證明材料,確保應入盡入、同城同待遇,並將農民工隨遷子女教育納入財政保障範圍。

進了城、能留下,一直是許多外出務工人員的心願。從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設,到保障隨遷子女入學,再到健全靈活就業人員、農民工、新就業形態人員社保制度,堅持以人為本,城市大門越開越大,越來越多像劉洋一樣的農業轉移人口進得來、留得下、融得進。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24年我國城鎮化率為67.00%,比上年末提高0.84個百分點。

根據國家統計局調查,目前仍有1.7億進城農民工和隨遷家屬尚未在城鎮落戶。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農村經濟研究部研究員葉興慶認為,應圍繞提高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質量,著力完善相關體制機制,“關鍵是要通過提高公共服務覆蓋的廣度和深度來增強他們的獲得感和安全感。”

完善保障——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等10部門聯合印發的《關於進一步加強農民工服務保障工作的意見》明確,進一步放開放寬城鎮落戶限制,推動有意願的進城農民工在城鎮落戶。

國家醫保局明確,各地要落實持居住證參加基本醫療保險工作,放開非本地戶籍的靈活就業人員在常住地、就業地參加基本醫療保險的戶籍限制。

均等服務——住房和城鄉建設部提出,在2024年全國建設籌集172萬套(間)配售型保障性住房、保障性租賃住房、公租房基礎上,2025年將繼續增加保障性住房供給,幫助新市民、農民工等實現安居。

今後5年,江蘇省將圍繞就業、教育、住房、社保等群眾“心頭事”,出臺一系列便民措施,讓90%以上的隨遷子女在公辦學校就讀,異地就醫直接結算率達85%以上,努力讓進城“新市民”留得住、過得好。

暢通工農城鄉循環,讓縣城成為連接城鄉的樞紐節點

縣域一頭連著城市,一頭連著鄉村,是推進城鄉融合發展的重要切入點。

從湖南省長沙縣中心出發,驅車不到40分鐘,便抵達青山鋪鎮天華村,村落裏處處是自然生態之美,拐角處常見享受“慢遊”的城裏遊客。

村民彭均幹過去在外跑貨運,眼見老家人氣越來越旺,2023年底回鄉做起咖啡師,“米釀拿鐵和竹香烏龍拿鐵,一個週末能賣100多杯。”

臨近飯點,不遠處的土菜館裏鍋氣陣陣。店主展大姐利用自家閒置農房開起農家樂,每月營業收入5000多元。

産村景融為一體,2024年青山鋪鎮共接待遊客50余萬人次,旅遊收入超500萬元。

在長沙縣,火爆的不只文旅業。數控磨床産業集群入選年度國家中小企業特色産業集群;101家種業企業,全産業鏈年銷售額超40億元;以茶葉為主導發展生態農業,金井鎮串起一條覆蓋城鄉的“增收致富鏈”……

《2024中國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研究》數據顯示,2023年全年地區生産總值超過1000億元的“千億縣”增至59個,GDP總量達到9.6萬億元,佔全國比重達到7.6%。

資源要素各不相同、産業發展各具特色,一座座縣域小城的發展故事,折射出中國經濟的韌性和活力。中國農業風險管理研究會會長張紅宇認為:“縣城不僅是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的重要載體,也是推動城鄉融合發展的重要樞紐和依託。既要用新的思維、新的方式,推動興業強縣富民一體發展,也要統籌規劃佈局基礎設施建設、公共服務供給和人居環境治理。”

上接城,以工促農、要素聯動,推動縣域綜合競爭力顯著提升。

在重慶城口,以高山生態豬肉為原料的老臘肉是當地農業産業名片。今年,城口縣提出因地制宜發展山地特色産業,延鏈補鏈強鏈,推動老臘肉全産業鏈産值達35億元。

廣東雲浮將堅持縣域産業集群化發展,培育發展金屬智造、綠色建材、現代農業三大千億元産業集群,主動承接珠三角産業有序轉移。

下連鄉,推動基礎設施及公共服務加快向鄉村延伸覆蓋。

目前,我國農村衛生廁所普及率達到75%左右,農村生活垃圾得到收運處理的行政村比例穩定保持在90%以上,農村生活污水治理(管控)率超過45%,教育、醫療、養老等基本公共服務水平不斷提升。

據了解,交通運輸部今年計劃新建、改建農村公路10.5萬公里,新增通硬化路較大規模自然村(組)1.24萬個,更好滿足農村居民出行需求。到2025年底,全國50%的縣將建立“教聯體”,超90%的縣市有望基本建成緊密型縣域醫共體。

對美好生活的嚮往,轉化為真抓實幹的勁頭。統籌推進新型城鎮化和鄉村全面振興,促進城鄉融合發展,讓農業基礎更加穩固、農村地區更加繁榮、農民生活更加紅火,讓鄉親們的臉上洋溢更多笑容。(記者 朱雋 鬱靜嫻 李曉晴)

【我要糾錯】責任編輯:朱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