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代表委員熱議養老、托育服務——呵護“一老一小”,托住穩穩幸福

2025-03-08 08:28 來源: 人民日報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一老一小”關乎民生、連著民心。2019年—2024年,全國財政用於養老服務和老年人福利方面的支出超過5600億元,年均增長11%。目前,全國提供托育服務的機構已近10萬個,托位約480萬個。“一老一小”服務網織密織牢,托住穩穩幸福。

政府工作報告提出,“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完善發展養老事業和養老産業政策機制”“大力發展托幼一體服務,增加普惠托育服務供給”。如何更好關愛“一老”、呵護“一小”,實現老有所養、幼有所育,代表委員們展開熱議。

一問:

硬體設施咋完善?

鏡頭

一張乒乓球桌,這邊,孩子身姿靈敏;那側,老人笑聲爽朗。你推我擋,乒乓球來回跳動。

在江西省鷹潭市貴溪市樟坪畬族鄉西排村“一老一小”幸福園的運動場上,66歲的村民劉土生手握球拍,笑容燦爛,“來來來,玩車輪戰!”

村裏的“一老一小”幸福園由閒置校舍改造而成,上下兩層,總面積2000多平方米,活動室、圖書室、老年食堂、運動場等一應俱全。“孩子們在外地生活,我每天來這裡,樂和樂和。”劉土生説,幸福園的老年食堂,每餐四菜一湯,葷素搭配,味道挺不錯。

連線

“老幼共托”是一站式解決居民養老、幼兒托育的新模式。“老幼共托”將托老與托幼服務結合起來,讓老人和孩子共享同一空間,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增進代際互動。

“老幼共托”,基礎設施是關鍵。“農村地區可以充分利用閒置場地,建設配套設施齊全、服務功能完備的‘一老一小’活動場所,讓老人們有地方去、孩子們有人管。”樟坪畬族鄉黨委書記雷燕琴代表建議,接下來,還應繼續完善醫療保健、文化娛樂等硬體設施,滿足“一老一小”多樣需求。

“城市更新和老舊小區改造應按照‘存量更新’和‘全齡友好’的理念,一體規劃空間佈局,為養老、托育預留好功能區。”華東師範大學老齡研究院執行院長吳瑞君委員建議,各地在老舊小區改造中,應因地制宜,建設老年食堂、日間照料站、兒童遊戲區、共享書屋、多功能活動廳等。

全國婦聯副主席張曉蘭委員建議,應根據人口規模等,在居民小區、自然村配備不同面積的兒童活動區域,滿足不同年齡段兒童的基本活動需求。比如,建設兒童友好社區“口袋公園”與“小微兒童樂園”,滿足居民在家門口遛娃的需求。

二問:

優質服務咋提供?

鏡頭

練書法、做剪紙、讀畫本……在遼寧省瀋陽市皇姑區北塔街道武功山社區,讀書聲、歡笑聲從“幸福課堂”傳出。

環境寬敞、後廚乾淨、菜品可口……每到飯點,新建成的武功山社區食堂人氣都很旺。食堂採取“政府主導、企業主營、微利普惠”的運營模式,90歲以上老人可免費就餐。

武功山社區把每週二、每週三設定為“幸福敲門日”,工作人員上門服務,了解高齡老人需求,提供助浴、理髮、代購等服務。社區開發“一鍵養老”綜合監管平臺,不僅有健康監測、緊急呼叫等功能,還提供24小時人工服務。

連線

社區是“一老一小”的主要生活空間,要把生活圈打造成幸福圈。

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推進社區支持的居家養老”“擴大普惠養老服務”。

“社區可通過多種方式提供全方位、多層次的社區養老服務,使居家老人享受到與社區養老的同質服務。”江西省贛州市興國縣方太鄉井口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溫善連代表建議。

“調研中發現,年輕父母對優質的托育服務需求強烈。”瀋陽市政協主席于學利委員建議,大力發展社區托育、企業托育等模式,加強托育人才培養,推動更多資源向社區集聚。

溫善連代表建議,聚焦群眾托育現實需求,大力發展多種形式的普惠服務,增加嵌入式托育點,提供小型化、便利化、融合化托育服務。同時,要建立嚴格監管機制,保障嬰幼兒安全與健康。

“人工智慧賦能‘一老一小’服務,可提高效率和質量。”吳瑞君委員建議,利用社區服務熱力圖,通過大數據實時分析老人助餐、兒童託管等需求的分佈,提升服務響應效率;開發人工智慧語音陪伴機器人,緩解老年群體心理健康問題。

三問:

還有啥新期盼?

鏡頭

“手勢變化,幕布上顯出不同圖案,這就是手影,我們一起來試試吧……”跟隨保育員蔣華的示範,孩子們躍躍欲試。

一大早,在山東省濟南高新區舜華路街道玉蘭誠園小區家庭托育點內,蔣華為孩子們上手影講解課程。

“一小”得到照看,“一老”生活也有保障。玉蘭誠園小區東門附近,是舜華路街道綜合養老服務中心。中心的健身房、棋牌室、理療室,向周邊小區老年居民免費開放。截至目前,綜合養老服務中心月服務超過2500人次。

連線

近年來,我國在養老、托育領域加大投入力度,出臺一系列政策措施,促進相關服務規範和發展。但與群眾的期待相比,還有一些短板弱項需要補齊。

“我在走訪家庭和托育機構後發現,普惠托育是不少家庭的期盼。”濟南陽光大姐服務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卓長立代表建議,各地可立足實際,探索社區辦托、單位辦托、幼兒園辦托、家庭托育點等多元供給模式,滿足多樣化需求。

如何補上養老、托育服務人才短板?溫善連代表建議,強化專業人才培養,鼓勵大專院校開設相關專業,做好專業人才隊伍擴容。此外,要完善職稱評定制度,健全從業人員的職業標準,提高職業吸引力。

“設定不同類型機構準入條件,鼓勵社會力量參與,形成合力。”雷燕琴代表建議,比如,探索政府補一點、社會力量幫一點、大學生志願服務等方法,不斷優化“一老一小”服務。(記者 申少鐵、齊志明、劉溫馨、辛陽、周歡、楊彥帆、王者、易舒冉)

【我要糾錯】責任編輯:李學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