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務對外開放、促進貿易發展、便利人員往來——航空口岸迎來新變化
來一場説走就走的“China Travel”、點一件中國設計的春季新款外套、開一個剛從泰國椰樹上摘下來的新鮮椰子……隨著航空運輸的發展,中國與世界的距離正在不斷拉近。
近日,海關總署會同國家移民局、中國民用航空局等部門聯合出臺《關於進一步促進航空口岸通關便利化若干措施》(以下簡稱《措施》),為航空運輸帶來了更多利好。當前,中國航空口岸發展情況如何?跨境客貨運輸有什麼最新特點?新一批通關便利化舉措正在帶來哪些變化?記者進行了採訪。
乘機便捷——
入境出境“一鍵通關”
3月18日上午7時,在廈門飛往新加坡的MF851航班值機櫃臺前,長期從事旅行社業務的胡進福輕推著兩個托運行李箱辦完值機後,快步走向候機廳。他抬手看表,即使是航班高峰期,自己從進入國際出發廳到排隊完成值機僅用3分鐘。
“以前坐飛機出境要搬兩次行李,一次是海關的行李檢查,一次是辦理值機的時候,每次都要花點時間。”胡進福説,由於工作需要,自己每次出境考察境外遊項目時都會攜帶大量托運行李。現在,得益於廈門機場海關今年初啟用的出境行李無感通關舉措,自己入境出境便捷了許多,可謂“一鍵通關”。
“免排隊、不停留”的絲滑出境體驗,會不會影響口岸監管質量?據廈門海關所屬機場海關副關長朱幸軍介紹,無感不是不管,而是更精準的監管與服務。通過加快“智慧海關”建設,旅客在值機托運環節的過機圖像同步發送給海關和安檢,無異常旅客行李即查即放。同時,有關方面通過技術手段和監管場所設施條件的軟、硬體升級,使得通程行李過檢效率提升一倍以上,中轉旅客行李輸送量擴增50%以上。
事實上,《措施》提出的16項具體舉措,著眼點就在於更好將安全與高效相結合,著力破解航空口岸客貨運輸便利化面臨的制約因素。
比如,提高特殊貨物通關效率方面,有針對性地在具備條件的航空口岸探索開展出口貨物機坪“直裝”和進口貨物機坪“直提”試點;提升出入境人員通關便利體驗方面,進一步優化境外旅客聯程中轉、口岸簽證、互免簽證、過境免簽、單方面免簽、區域性入境免簽等政策;加快進境旅客行李處理速度方面,鼓勵具備條件的海關探索開展進境手提行李和托運行李“雙預檢”試點;擴大航空物流公共信息平臺利用方面,開展數據共享,打通數據壁壘……
這意味著,外國人來華辦事、旅行會更加輕鬆便捷。近日,俄羅斯旅客亞歷山大·安德列夫搭乘CA910航班抵達北京首都國際機場。他之前就多次來過北京,此行計劃是到成都去看一看大熊貓。在國際到達區內,安德列夫感受到了北京首都國際機場通關便利化舉措的溫度。“從莫斯科出發經北京中轉去成都,行李可以一站到底,不用拉著行李趕飛機,這體驗真的太棒了!”安德列夫説。
“我們期待更多國際友人來到中國,體驗這裡的文化、美食和美景,探索更多經貿合作項目。”首都機場海關旅檢一處處長高延軍説。
貨運高效——
擁有更長“備選購物單”
航空口岸進出口貨物通關效率持續提高,為海內外消費者提供了更長的“備選購物單”。
吃海鮮,內陸不再輸沿海——在傳統觀念裏,吃海鮮似乎是沿海地區的“獨有便利”。如今依靠航空口岸,川渝等內陸地區也不遑多讓。據了解,一條三文魚從8000公里外的法羅群島深海被捕撈上岸,到端上成都市民的餐桌,總耗時一般不超過48小時。
四川省國際航空貨運發展有限公司常務副總經理侯暢告訴本報記者,從空運角度看,川渝地區直飛歐洲的航線距離比東部沿海地區更短。2024年,企業通過成都雙流國際機場、成都天府國際機場從北歐進口冰鮮三文魚近6000噸,除了供應本地消費者外,相當一批隨著客運航班轉運至其他城市。“成都雙流機場海關採取‘進口空側內轉’監管模式,使得進口國際空運貨物經海關放行後可直接通過RFID智慧感應卡口通關,平均每單節約通關時間5個小時左右。”侯暢説。
趕時髦,當季新款供應快——杭州天翔東捷運物流有限公司副總經理蔣瑛説,隨著跨境電商發展,海外消費者對外套、內衣、T恤、襪子等網購訂單的時效性要求越來越高。
“為了更好搶抓海外消費者服裝換季需求,很多商家都會先根據市場動態通過空運出口自家最新款産品,‘時髦’程度獲海外消費者認可後再及時排産、走海運提升出口供應量。”蔣瑛説,杭州蕭山機場海關通過智慧監管不斷提升通關時效,大力支持拓展航空國際物流網絡等便利化措施落地,提升了企業的市場競爭力。2024年,公司通過杭州蕭山機場出口量超1.3萬噸,今年前2個月出口量達3578噸,同比增長超過200%。
換零件,汽配服務跟得上——隨著中國汽車品牌在海外的認可度越來越高,國産汽車零部件出口不斷增長。河北瀚喆國際貨運代理有限公司經理張曉博的主要工作,就是將國內企業生産的汽車門框、中控面板、軸承等汽車零部件通過空運出口到捷克,確保歐洲車主能夠及時獲得優質的維保服務。
“一般來講,車主修車時對零部件的需求相對比較急。如果汽配零件供應跟不上,就會耽誤使用。石家莊海關積極探索‘7×24小時’全天候服務,海關工作人員通過辛苦倒班實現了全時段服務覆蓋。這讓我們有更充足的時間協調貨運航班、提升空運效率。粗略統計,這一舉措讓我們貨物週轉效率提高了40%。”張曉博説。
活力更強——
跨境包裹“秒級驗放”
中國民用航空局發佈的數據顯示,2024年,中國境內運輸機場(不含港澳臺地區)共有263個;全年民用運輸機場完成旅客吞吐量145951.8萬人次,較上年增長15.9%;全年完成貨郵吞吐量2006.2萬噸,較上年增長19.2%。面對航空運輸快速發展的趨勢,越來越多航空口岸積極優化監管流程、釋放發展活力。
在廣東,廣州白雲機場綜合保稅區(南區)設立“雙前置”貨站,兼具倉儲和服務雙重功能。相較于一般前置貨站“先安檢後查驗”的模式,“雙前置”貨站將民航安檢和海關查驗兩個環節一併前置、將出口申報和預安檢融合一體,有效提高口岸通關和物流運轉效率。記者從廣州海關所屬廣州白雲機場海關了解到,3月6日,全國首個“雙前置”貨站已經在廣州白雲機場口岸正式投入使用。
上海海關抓住高附加值、低貨量商品與跨境電商發展特點,實現小包裹高效通關,借助CT機智慧審圖等技術手段,實現跨境電商包裹“秒級驗放”。同時,上海海關立足長三角及周邊地區空港集中的優勢,優化跨境電商監管模式,支持跨境電商轉關出口。自2023年9月嘉興至上海跨境電商出口轉關業務正式開展以來,上海浦東國際機場海關已累計監管相關跨境電商出口轉關單2207票、總重3614.4噸。
中西部航空口岸亮點頻現。在甘肅,泰國鮮食椰子今年3月9日首次實現從航空口岸進口。為保障該批泰國鮮食椰子快速通關,中川機場海關啟動首單貨物通關快速響應機制,引導企業提前申報動態,跟進水果進口計劃、航班到港信息,暢通進境水果“綠色通道”,讓鮮食椰子搶“鮮”滿足消費者需求。“我們設置審單、查驗專崗,確保‘即到即查、即查即放’。同時,全面提高取樣送檢效率,對於進境水果,在確保檢疫安全的前提下,壓縮在口岸的滯留時間。”蘭州海關所屬中川機場海關關長及平説。
在湖南,産自非洲的800余尾觀賞魚前不久搭載貨運航班由埃塞俄比亞首都亞的斯亞貝巴飛抵長沙黃花機場口岸。在完成通關手續後,這批觀賞魚被運往指定隔離場,將在完成14天的隔離檢疫後上市銷售。此前,海關指導進口商新建了進境觀賞水生動物指定隔離場地,並提前制定專項方案,實現從卸貨、查驗到提貨的無縫銜接。長沙黃花機場海關關長楊曉勇説,對於非洲鮮花轉口貿易、進口觀賞魚等外貿新業態,將根據《措施》要求,進一步推進監管裝備設備智慧化升級改造,完善冷鏈等特殊貨物處理設施。
專家表示,近年來,中國通過綜合應用智慧化設備和技術,不斷提升航空口岸客貨跨境流動便利性。隨著《措施》的施行,全國海關將聚焦“無感通關、智慧監管、無事不擾、無處不在”的工作目標,為航空口岸高水平開放注入全新動能。(記者 王俊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