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新疆生産建設兵團的歷史與發展

2014-10-05 10:07 來源: 新華社
字號: 默認 超大 | 打印 |

    新華社北京10月5日電 國務院新聞辦5日發表了《新疆生産建設兵團的歷史與發展》白皮書。全文如下:

新疆生産建設兵團的歷史與發展
(2014年10月)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新聞辦公室

    目錄

    前言

    一、建立與發展

    二、職責與體制

    三、開發與建設

    四、維穩戍邊與促進民族團結

    前言

    屯墾戍邊是中國幾千年開發和保衛邊疆的歷史遺産。中央政府在西域新疆大規模屯墾戍邊始於2000多年前的西漢,以後歷代沿襲。1949年新疆和平解放,1954年中央政府決定在新疆成立生産建設兵團。這是符合中國國情和新疆實際的戰略舉措,也是歷史經驗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的繼承和發展。

    60年來,新疆生産建設兵團白手起家,艱苦奮鬥,忠實履行著國家賦予的屯墾戍邊的光榮使命。廣大兵團軍墾職工櫛風沐雨,紮根邊疆,同當地各族人民一道,把亙古戈壁荒漠改造成生態綠洲,開創了新疆現代化事業、建成了規模化大農業、興辦大型工礦企業,建起了一座座新型城鎮,充分發揮了生産隊、工作隊、戰鬥隊的作用。兵團為推動新疆發展、增進民族團結、維護社會穩定、鞏固國家邊防作出了不可磨滅的歷史貢獻。

    值此新疆生産建設兵團成立60週年之際,特發表白皮書,全面介紹兵團的歷史和發展狀況,以助國際社會了解和認識兵團發揮什麼樣的作用、兵團是一個什麼樣的社會組織、兵團人是一個什麼樣的社會群體。

    一、建立與發展

    新疆地處中國西北邊陲。新疆生産建設兵團是在特殊的地理、歷史背景下成立的。

    1949年新疆和平解放時,當地經濟是以農牧業為主體的自然經濟,生産力水平低下,生産方式落後,發展處於停滯狀態,人民生活貧苦不堪。為鞏固邊防、加快發展,減輕新疆當地政府和各族人民的經濟負擔,1950年1月,駐新疆人民解放軍將主要力量投入到生産建設之中,當年實現糧食大部分自給、食油蔬菜全部自給。1953年,新疆軍區將所屬部隊整編為國防部隊和生産部隊兩個部分,其中生産部隊建有軍墾農牧團場43個,擁有耕地77.26千公頃。同時還興辦工業、交通、建築、商業企業和科技、教育、文化、衛生等事業單位,為之後組建生産建設兵團奠定了基礎。

    1954年10月,中央政府命令駐新疆人民解放軍第二、第六軍大部,第五軍大部,第二十二兵團全部,集體就地轉業,脫離國防部隊序列,組建“中國人民解放軍新疆軍區生産建設兵團”,接受新疆軍區和中共中央新疆分局雙重領導,其使命是勞武結合、屯墾戍邊。兵團由此開始正規化國營農牧團場的建設,由原軍隊自給性生産轉為企業化生産,並正式納入國家計劃。當時,兵團總人口17.55萬。此後,全國各地大批優秀青壯年、復轉軍人、知識分子、科技人員加入兵團行列,投身新疆建設。從1956年5月起,兵團受國家農墾部和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雙重領導。

    1962年,新疆伊犁、塔城地區先後發生了邊民越境事件。根據國家部署,兵團調遣了1.7萬餘名幹部、職工奔赴當地維護社會治安,施行代耕、代牧、代管,並迅速在新疆伊犁、塔城、阿勒泰、哈密地區和博爾塔拉蒙古自治州等長達2000多公里的邊境沿線建立了縱深10公里到30公里的邊境團場帶。這對於穩定新疆、維護國家邊防安全發揮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改善了國家西北邊防的戰略態勢。到1966年底,兵團總人口達到148.54萬,擁有農牧團場158個。

    “文化大革命”(1966-1976年)期間,兵團屯墾戍邊事業受到嚴重破壞。1975年3月,兵團建制被撤銷,成立新疆維吾爾自治區農墾總局,主管全疆國營農牧團場的業務工作。1981年12月,中央政府決定恢復兵團建制,名稱由原有的“中國人民解放軍新疆軍區生産建設兵團”改為“新疆生産建設兵團”,兵團開始了二次創業。30多年時間裏,兵團對國有農牧場進行了大包乾責任制、興辦職工家庭農場、企業承包經營責任制、發展多种經濟成分等方面的改革,興辦工業,建設城鎮,兵團的屯墾戍邊事業不斷邁向新的階段。

    60年來,兵團以屯墾戍邊為使命,遵循“不與民爭利”的原則,在天山南北的戈壁荒漠和人煙稀少、環境惡劣的邊境沿線,開荒造田,建成了一個個農牧團場,逐步建立起涵蓋食品加工、輕工紡織、鋼鐵、煤炭、建材、電力、化工、機械等門類的工業體系,教育、科技、文化、衛生等各項社會事業取得長足發展。截至2013年底,兵團下轄14個師,176個團,轄區面積7.06萬平方公里,耕地1244.77千公頃,總人口270.14萬,佔新疆總人口的11.9%。

    二、職責與體制

    新疆生産建設兵團是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的重要組成部分。兵團承擔著國家賦予的屯墾戍邊職責,實行黨政軍企合一體制,是在自己所轄墾區內,依照國家和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的法律、法規,自行管理內部行政、司法事務,在國家實行計劃單列的特殊社會組織,受中央政府和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雙重領導。

    屯墾戍邊是國家賦予兵團的職責。兵團的“屯墾”,以現代農業開發為基礎,同時大力發展第二、第三産業,著重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促進新疆的社會進步與民族團結。兵團的“戍邊”,一方面守衛國家邊防,另一方面維護國家統一和新疆社會穩定,防範和打擊恐怖勢力的犯罪破壞活動。20世紀80年代後,分裂勢力、宗教極端勢力、暴力恐怖勢力等“三股勢力”及其破壞活動成為影響新疆社會穩定、危害國家統一的嚴重威脅,兵團戍邊的重點轉移到防範和打擊“三股勢力”破壞活動的任務上。

    1990年中央政府批准兵團在國家實行計劃單列。兵團在繼續作為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的重要組成部分、接受自治區領導的同時,逐漸由中央政府有關部門對口管理。這種雙重領導體制的建立,是兵團行政隸屬關繫上的創造性變革,有利於中央與自治區對兵團的協調領導,有利於兵團履行肩負的各項職責,理順了兵團與國家機關各部門的關係,進一步推動了兵團事業的發展。多年來,中央政府對兵團在公共服務和公共安全、教科文衛、農林水事務等領域給予政策支持和資金投入,為兵團經濟社會發展注入了強大的活力和新的生命力。

    兵團實行黨政軍企高度統一的特殊管理體制。兵團各級都建有中國共産黨的組織,發揮著對兵團各項事業的領導作用。兵團設有行政機關和政法機關,自行管理內部行政、司法事務。兵團是一個“準軍事實體”,設有軍事機關和武裝機構,沿用兵團、師、團、連等軍隊建制和司令員、師長、團長、連長等軍隊職務稱謂,涵養著一支以民兵為主的武裝力量。兵團也稱為“中國新建集團公司”,是集農業、工業、交通、建築、商業,承擔經濟建設任務的國有大型企業。兵團的黨、政、軍、企四套領導機構與四項職能合為一體。

    兵團全面融入新疆社會,所屬師、團場及企事業單位分佈于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各地(州)、市、縣(市)行政區內,主要由兵團自上而下地實行統一領導和垂直管理。在戰略地位重要、團場集中連片、經濟基礎好、發展潛力大的墾區,設有7個“師市合一”的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直轄縣級市和5個“團(場)鎮合一”的建制鎮,由兵團實行統一分級管理。“師和市”、“團(場)和鎮”黨政機構設置均實行“一個機構、兩塊牌子”。

    三、開發與建設

    兵團的經濟建設是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經濟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長期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後,兵團充分發揮自身優勢,積極適應市場經濟要求,調整經濟結構和轉變發展方式,大力推進城鎮化、新型工業化和農業現代化建設,著力保護生態環境,改善民生,促進就業,提高公共服務和社會保障水平,各項事業取得顯著成就。

    不斷提升綜合經濟實力。2013年兵團生産總值達1499.87億元人民幣,比兵團成立時的1954年增長了220倍,年均增長9.6%;比1981年兵團恢復時增長了22.9倍,年均增長10.4%。農業基礎地位進一步加強,新型工業化進程加快,工業成為主導産業,第三産業在經濟發展中的作用日益突出。2013年,三次産業結構比為29.0:41.8: 29.2。

    大力推進城鎮化建設。在中央和自治區的統一領導和規劃下,兵團以人口分佈、土地利用空間為重點,統籌産業佈局和城鎮佈局,按照“師市合一、團鎮合一”的原則和師建城市、團場建鎮的思路,大力推進城鎮化進程。截至目前,兵團已建成阿拉爾市、鐵門關市、圖木舒克市、雙河市、五家渠市、石河子市、北屯市等7個縣級市和金銀川鎮、草湖鎮、梧桐鎮、蔡家湖鎮、北泉鎮等5個建制鎮,初步形成以城市、墾區中心城鎮、一般團場城鎮、中心連隊居住區為發展架構,與新疆城鎮職能互補,具有兵團特色的城鎮體系,城鎮化率已達62.3%。城鎮基礎設施明顯改善,公共服務設施不斷完備,城鎮規劃、建設、管理、服務水平顯著提高。兵團城鎮已經逐步發展為區域的經濟和文化中心,成為人口、資金、産業、人才、文化、教育、醫療衛生等資源的集聚之地,推進了新疆城鎮化進程。石河子市2000年被聯合國評為人類居住環境改善良好範例城市,2002年被正式命名為國家園林城市。

    大力推進新型工業化建設。兵團的工業從農副産品加工業起步,逐步形成以輕工、紡織為主,鋼鐵、煤炭、建材、電力、化工、機械等多門類的工業體系,為新疆現代工業發展奠定了基礎。21世紀初國家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以來,兵團立足新疆資源和地緣優勢,形成了食品醫藥、紡織服裝、氯鹼化工和煤化工、特色礦産資源加工、石油天然氣化工、新型建材和裝備製造等支柱産業。由兵團生産的節水灌溉器材、番茄製品、棉紡錠等産量和規模名列全國前茅。2013年,兵團實現工業增加值426.61億元人民幣,比上年增長27.8%,佔兵團生産總值的28.5%,工業對兵團生産總值的貢獻率達45.3%。

    大力推進農業現代化建設。農業是兵團的基礎産業和優勢産業。兵團始終堅持走農業現代化之路,大規模引進、吸收、研發和推廣先進生産技術,持續開展規模化、機械化、現代化國營農場建設,開創了新疆現代農業的先河。2007年以來,兵團大力推進全國節水灌溉示範基地、農業機械化推廣基地、現代農業示範基地等“三大基地”建設,在節水灌溉、農業機械和植物育種與栽培、牲畜育種與飼養等先進技術的引進和研發上取得突破,並在全疆大規模推廣應用。依靠科技創新和組織化規模化的優勢,兵團的農業現代化建設取得顯著成效。2013年,兵團高新節水灌溉佔有效灌溉面積的74.4%,綜合機械化水平達92%,農作物精量半精量播種面積857.20千公頃、測土配方施肥面積超過682.33千公頃。兵團已建成國家重要的優質商品棉和特色林果生産基地。棉花總産量達146.52萬噸,分別佔新疆及中國棉花總産量的41.6%和23.2%,棉花單産、機械化率、人均佔有量連續多年位居全國首位。番茄、紅棗、蘋果、香梨、葡萄、核桃、薰衣草等特色農産品已形成優勢,有91個農産品被評為中國和新疆名牌或馳名商標。

    著力加強生態文明建設。兵團多數團場建在沙漠邊緣和邊境沿線,是抵禦風沙襲擊、保護新疆綠洲的第一道屏障。多年來,兵團把區域生態環境建設擺在突出位置,通過大規模植樹造林、興修水利、防風固沙、排鹽治鹼、節水灌溉,對800千公頃的荒漠植被採取封沙育林育草等措施,逐步建起環繞塔克拉瑪幹和古爾班通古特兩大沙漠的綠色生態帶,形成喬木、灌木、草場結合的綜合防護林體系,在茫茫戈壁荒漠上建成了綠洲生態經濟網。通過大力推廣噴、滴、微灌等節水技術,年農業節水量超過10億立方米,增加了向下游河道的下泄水量,一些已經萎縮甚至乾涸的湖泊重現生機,改善了沙漠邊緣的生態環境,創造了“人進沙退”的奇跡。至2013年,兵團建成近3000千公頃的人工新綠洲,森林覆蓋率達20%;絕大多數團場實現了農田林網化,80%以上農田得到林網的有效保護。

    著力改善民生。兵團始終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優先位置,著力解決好職工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增進職工群眾福祉,實現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職工群眾。經過多年努力,兵團的居民收入、住房、社會保障、就業等民生水平有了相當程度的提高。2013年,兵團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1萬元人民幣、團場農牧工家庭人均純收入1.43萬元人民幣、在崗職工平均工資4.40萬元人民幣,分別比上年增長17.8%、18.2%、17.4%;近幾年,兵團累計投入347.8億元人民幣改善民生,開工建設城鎮保障性住房14.3萬戶,實施城鎮棚戶區改造7.2萬戶,完成農村安居工程5.5萬戶。截至目前,已有70%以上的職工群眾遷居新房。城鎮居民養老保險實現全覆蓋,參加基本醫療保險226.48萬人,9.4萬人享受最低生活保障,20多萬人次得到醫療救助。2013年,兵團從業人數達125.34萬人,在崗職工71.11萬人,全年新增勞動力就業8.57萬人,年末城鎮登記失業率2.55%。

    全面發展社會事業。兵團建立了從幼兒教育到大學教育的完整教育體系,實現了基本普及九年制義務教育和基本掃除青壯年文盲。截至2013年,兵團擁有普通和成人高等學校7所、中等職業學校24所、普通中學243所、小學55所,各民族在校生48.13萬人。兵團的科技事業不斷發展,擁有農墾科學院等科學研究與技術開發機構18個,各類專業技術人員約12萬人。建有各類重點實驗室14個,企業技術中心40個,工程技術研究中心24個。兵團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步伐加快,建立了影劇院、文化館、博物(紀念)館、圖書館(室)、文化廣場等一批文化活動場所,擁有專業文藝團體8個、業餘文藝團隊數百個,廣播電視播出機構197座、網站66家,廣播、電視綜合覆蓋率分別達到97%和98.8%,公開出版發行報刊雜誌35種,每年出版各類文化圖書100多種。兵團不斷加大醫療衛生投入,建立了較為完善的公共衛生服務體系,醫療衛生條件不斷改善,職工群眾健康水平得到明顯提高。擁有各類衛生機構1348個,各類衛生技術人員2.48萬人,平均每千人擁有執業(助理)醫師3.18人、註冊護士3.89人、醫院床位10張。2013年人口死亡率為4.94‰,嬰兒死亡率為7.56‰,人均期望壽命76.79歲。

    不斷提升對外開放水平。兵團發揮農業生産及農副産品加工領域的産業特長,大力發展口岸經濟和物流産業,積極開拓中亞及歐洲等國際市場,進出口商品的品種和總量逐漸擴大。目前,兵團已擁有5個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和24個自治區、兵團級園區,與160多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經貿關係,與20多個國家和地區開展經濟技術合作。2013年,兵團進出口總額達115. 91億美元,其中貨物出口額103. 7億美元,對外承包工程和勞務合作營業額5.42億美元。

    兵團各項事業取得重大成就,是一代代兵團人實踐“熱愛祖國、無私奉獻、艱苦創業、開拓進取”的兵團精神的結果。60年來,兵團人克服罕見的生存、生産困難,紮根邊疆,報效國家,在天山南北、亙古荒原上創造出人類發展奇跡。兵團的發展,也是在中央政府、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和全國各省市長期支持幫助下實現的。多年來,中央財政對兵團的投入力度逐步加大。2010年中央政府明確提出,對自治區的支持政策,兵團同樣適用;對困難地區和對口支援的政策,所在地兵團師團場同樣適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向兵團劃撥土地、草場和水利資源、礦山資源,撥售機器設備,出臺適用於兵團的政策,直接支持兵團的開發與建設,促進兵團與地方經濟的融合發展。全國其他各省市也以對口的形式向兵團提供了大量的資金、技術和人才支援,對兵團的經濟社會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四、維穩戍邊與促進民族團結

    新疆陸地邊境線漫長,戍守邊防是國家賦予兵團的重要職責。兵團從組建開始,就是一支高度組織化的準軍事力量。多年來,兵團堅持亦兵亦民、勞武結合、兵民合一,擁有一支數量足夠、素質較高的民兵武裝力量和兵團武警部隊,一手拿槍,一手拿鎬,與軍隊、武警和各族群眾建立起邊境安全聯防體系,在維護國家統一和新疆社會穩定、打擊暴力恐怖犯罪活動中發揮出特殊作用。

    兵團的邊境團場是戍邊的重要力量。兵團對邊境團場實行團場包面、連隊包片、民兵包點的生産與守邊雙承包責任制,實行兵團值班民兵連隊與當地駐軍、武警和地方民兵四位一體的軍民聯防機制,共同維護國家邊防安全。按照國家的戰略部署,兵團不斷加強邊境團場建設的力度。從2000年起,兵團在邊境團場實施以危舊房改造、飲水、交通、文化、就醫、電視廣播、環境衛生等為重點的“金邊工程”,發揮區位優勢實施沿邊對外開放,開展區域對外經貿、文化交流合作,進一步改善了職工群眾的生産生活條件,增強了邊境團場的凝聚力、吸引力,提升了邊境團場戍邊的綜合實力。

    維護新疆穩定是兵團的重要職責,也是實現長治久安的現實需要。20世紀80年代以來,“三股勢力”破壞活動對新疆社會穩定的危害日益凸顯。針對這種情況,根據統一部署,兵團所屬師、團、連和企事業單位建立了應急民兵營、連、排,隨時應對各種暴力恐怖突發事件。在反恐維穩鬥爭中,兵團發揮了特殊作用。尤其是1990年阿克陶縣巴仁鄉“4·5”事件、1997年伊寧“2·5”事件發生後,兵團民兵發揮熟悉情況、就近就便的優勢,快速反應、迅速出擊,與武警部隊和各族群眾攜手聯動,共同打擊暴恐犯罪,維護了社會穩定。2009年烏魯木齊“7·5”事件發生後,兵團迅速組織民兵擔負起執勤、巡邏和對重點目標的守衛任務。當前,兵團正著力建設全國一流民兵隊伍,建立融生産、訓練、執勤、應急於一體的民兵常態化輪訓備勤機制。

    新疆是多民族地區,民族團結是國家統一和新疆社會穩定的最長遠的根本問題。兵團高度融入新疆社會,長期與地方各民族毗鄰而居、和睦相處、守望相助,構成各民族相互交往交流交融的“嵌入式”社會發展模式,做到了邊疆同守、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共同繁榮。60年來,兵團堅持為新疆各族人民服務的宗旨,積極支援地方建設,為各族群眾辦好事、辦實事。兵團醫療機構常年組織醫療隊深入地方農村、牧區開展巡迴醫療,防病治病,送醫送藥。兵團在修建各種水利、道路等工程時,同時考慮地方各族人民的利益,使興修的各項工程成為兵地雙方受益的“兩利工程”。20世紀50年代,為支持新疆工業發展,兵團把已經建設起來的規模較大的一批工交建商企業無償移交給地方。60年代中期,兵團每年拿出800多萬元人民幣專項資金幫助地方進行農田規劃建設。80年代初兵團恢復後,連續5年投資9000多萬元人民幣,支援喀什、塔城等地區興辦農田水利建設,並與地方共建文明單位400多個。90年代以來,幫助地方建設“雙語”幼兒園和“雙語”學校,培訓“雙語”教師。1999年開始,連續14年在北疆7個師的57個團場,接收來自南疆四地州32個縣(市)15批2156名基層少數民族幹部挂職鍛鍊培訓。進入21世紀後,兵團與地方大力發展融合經濟,建立起經濟聯合體87個,合作項目200多個。兵團還常年抽調大批科技人員,為地方舉辦種植、養殖、農機等各類培訓班,向各族農牧民傳授和推廣各類先進技術。兵地相互支援、融合發展,促進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兵團有漢、維、哈、回、蒙古、錫伯、俄羅斯、塔吉克、滿等37個民族,少數民族人口達37.54萬人,佔總人口的13.9%,有37個少數民族聚居團場。兵團把加快少數民族聚居團場發展作為改善民生的重中之重,加大政策支持和扶貧開發力度。近年來,兵團共實施少數民族聚居團場建設項目114個,總投資10.8億元人民幣,項目涉及城鎮基礎設施建設、安居工程、設施農業、畜牧養殖業等多個領域。2012年,兵團37個少數民族聚居團場實現生産總值111.03億元,比上年增長42.8%,比兵團平均水平高出24.4個百分點。

    兵團全面貫徹國家的民族宗教政策,促進宗教和諧,尊重和保護少數民族風俗習慣,倡導民族和諧發展、文化共同繁榮、民俗相互尊重。多民族聚居的狀況,使兵團具備了傳播先進文化、弘揚中華文化,不斷吸納融合新疆民族文化,在邊疆地區促進一體多元中華民族文化發展的基礎。在兵團,文化的相互交流進一步增進了各民族成員之間的了解和認同,推進了新疆中華民族先進文化的建設,增強了邊疆地區中華民族的凝聚力。

    斗轉星移,兵團走過了不平凡的60年。

    當前,中國各族人民正在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努力奮鬥,新疆正處於實現社會穩定和長治久安的關鍵時期。支持兵團發展壯大是中央政府的一貫方針,發揮好兵團的維穩戍邊特殊作用是國家的長遠大計。新形勢下,兵團建設只能加強不能削弱。

    兵團正處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兵團的發展面臨前所未有的機遇。在新的歷史時期,兵團要當好安邊固疆的穩定器、凝聚各族群眾的大熔爐、匯集先進生産力和先進文化的示範區,壯大實力,深化“兵地融合”發展,聚焦新疆社會穩定和長治久安總目標,履行好中央賦予的各項職能。

    有中央政府的堅強領導和支持,有全國人民的積極支援,有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和各族人民的大力幫助,有兵團60年發展打下的堅實基礎,完全有理由相信,兵團的明天一定會更加美好!

【我要糾錯】 責任編輯: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