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自治區人民政府關於印發寧夏空間發展戰略規劃的通知

2015-06-13 15:20 來源: 寧夏回族自治區人民政府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自治區人民政府關於印發
寧夏空間發展戰略規劃的通知
寧政發〔2015〕50號

各市、縣(區)人民政府,自治區政府各部門、直屬機構:

《寧夏空間發展戰略規劃》已經自治區第十一屆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審議通過,並報自治區人大常委會批准,現予以發佈實施,請認真遵照執行。

寧夏回族自治區人民政府
2015年6月13日

寧夏空間發展戰略規劃

第一章 總則

第一條  規劃目的

為深入貫徹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四中全會以及自治區第十一屆三次、四次、五次全會精神,落實中央和自治區關於加快城鎮化決策部署,主動承擔國家向西開放戰略和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重大歷史責任,全面深化改革,紮實推進民族地區開發開放,科學安排寧夏城鄉功能定位、空間佈局、産業發展、基礎設施建設、生態環境保護等重大事項,全面建設開放、富裕、和諧、美麗寧夏,與全國同步建成全面小康社會,編制本規劃。

本規劃是自治區的基礎性、宏觀性、戰略性規劃。

第二條  規劃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城鄉規劃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深入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的若干意見》(中發〔2010〕11號)

《國務院關於進一步促進寧夏經濟社會發展的若干意見》(國發〔2008〕29號)

《國務院關於寧夏內陸開放型經濟試驗區規劃的批復》(國函〔2012〕130號)和《寧夏內陸開放型經濟試驗區規劃》

《寧夏回族自治區空間發展戰略規劃條例》

《寧夏回族自治區土地管理法實施條例》

《寧夏回族自治區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城鄉規劃法〉辦法》

《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2020年)》

《全國主體功能區規劃(2008—2020年)》

《全國城鎮體系規劃(2006—2020年)》

《國家中長期鐵路網規劃(2008—2020年)》

《國家公路網規劃(2013—2030年)》

第三條  指導思想

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以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遵循國家發展戰略,優化國土空間開發格局,促進人口資源環境相均衡、經濟社會生態效益相統一,促進經濟、社會、人口、城鄉、資源和環境協調發展,建設開放、富裕、和諧、美麗寧夏。

搶抓國家實施“一帶一路”戰略重大機遇,主動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堅持創新驅動,以改革開放為動力,以提高經濟發展質量和效益為中心,以産業轉型升級為主攻方向,以內陸開放型經濟試驗區建設為載體,以項目為抓手,推動産業科學佈局,擴大開發開放,推進信息化和工業化深度融合、工業化和城鎮化良性互動、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相互協調,實現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按照把寧夏作為一個城市規劃建設的思路,堅持規劃引領、堅持統籌推進、堅持集約高效,突出特色優勢,彰顯文化內涵,以人的城鎮化為核心,以城市群為主體形態,促進城鎮發展與産業支撐、就業轉移和人口集聚相協調,構建“結構合理、分工明確、功能互補、産城融合、生態文明”的空間格局,實現城鄉統籌發展、區域協同推進。

堅持生態優先戰略,依託山、原、河、川自然生態基礎,整合生態資源,形成生態網絡,合理開發利用水資源,防治重點地區環境污染,促進資源集約節約利用,構築整體生態系統,改善環境質量,保護“塞上江南、秀美山川”特色風貌,構築西部重要的生態安全屏障。

第四條  規劃範圍

本規劃範圍為寧夏回族自治區全域。

第五條  規劃期限

本規劃期限為2014年—2030年。

第二章 發展定位

第六條  總體定位

積極對接《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建設規劃》國家重大部署戰略,主動承擔國家向西開放戰略和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重大歷史責任,結合《寧夏內陸開放型經濟試驗區規劃》對寧夏的定位,面向國內國外兩個市場,充分發揮自身優勢,探索內陸地區開發開放、全面轉型的新路徑,努力建設成為“一個支點、二個基地、一個示範區”,即:絲綢之路經濟帶戰略支點和中阿國際合作橋頭堡,國家重要的現代能源化工基地,承接先進技術和産業轉移基地,西部新型城鎮化和生態宜居示範區。

第七條  絲綢之路經濟帶戰略支點和中阿國際合作橋頭堡

搶佔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戰略高地,挖掘寧夏區位、人文等資源優勢,用好中阿博覽會和內陸開放型經濟試驗區兩塊“金字招牌”,建設中阿空中、網上、陸上絲綢之路的“寧夏通道”,推進與阿拉伯國家和世界穆斯林地區深度交流合作,著力打造中阿人文交流合作示範區、中阿貿易投資便利化示範區和中阿金融合作示範區三個載體,將寧夏建成絲綢之路經濟帶戰略支點和中阿國際合作橋頭堡。

重點建設中阿(中海)自由貿易區、中阿金融商貿中心、國際清真食品與穆斯林用品研發認證生産和貿易中心、特色鮮明的國際旅遊目的地、中阿國際合作産業園等。

第八條  國家重要的現代能源化工基地

科學利用煤炭資源優勢,立足於能源化工産業基礎,延伸産業鏈,推進資源循環利用,建設國家重要的現代能源化工基地。

該基地由國家現代煤化工基地、國家重要的大型煤炭基地、西電東送火電基地、新能源産業基地、國家能源儲備基地和交易中心共同構成。

第九條  承接先進技術和産業轉移基地

搶抓東部地區和國外産業轉型升級、佈局調整的機遇,發揮寧夏比較優勢,依託各級各類産業園區建設“承接東部産業轉移示範區”,賦予相應的扶持政策,按照産業分工統籌全區産業發展,重點發展農産品精深加工、先進裝備製造、電子信息、新材料、生態紡織等産業。

第十條  西部新型城鎮化和生態宜居示範區

堅持人的城鎮化和生態立區相結合,優化國土空間格局,拓展城市空間,提升城市功能,突出城鎮特色,建設美麗鄉村,加快基礎設施建設,提高公共服務水平,穩步推進生態空間網絡化,人居空間宜居化,構築功能完善、級配合理、環境優美、宜居宜業的城鎮空間,走特色鮮明、內涵發展、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新型城鎮化道路,成為西部新型城鎮化和生態宜居示範區。

第三章 發展戰略

第十一條  總體戰略

落實國家戰略要求,按照“一個支點、二個基地、一個示範區”的定位,堅持全區一盤棋的發展思路統籌規劃,為促進區域和城鄉一體化發展,加快“四個寧夏”建設,規劃實施“一主三副、核心帶動,兩帶兩軸、統籌城鄉,山河為脈、保護生態”的總體戰略。

第十二條  一主三副,核心帶動

“一主”:大銀川都市區。由銀川市、吳忠市利通區、青銅峽市、寧東能源化工基地和鹽池高沙窩鎮構成。通過建設大銀川都市區,進一步整合空間,構建強大的區域組織核心,提升在絲綢之路經濟帶沿線城市中的競爭力,爭取在國家對外開放戰略中更強的影響力。

“三副”:石嘴山市、固原市、中衛市三個副中心城市。通過副中心城市發展建設,拓展大銀川都市區核心功能,帶動寧北、寧南以及周邊毗鄰省區發展,形成功能互補、特色突出的副中心城市,提升寧夏綜合實力。

“核心帶動”:通過增強“一主三副”的輻射帶動能力,全面提升生産生活綜合服務功能,打造寧夏對接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實施開發開放的核心地區。

通過“一主三副,核心帶動”戰略,增強寧夏區域服務輻射帶動能力,提升整體功能和國際化水平。

第十三條  兩帶兩軸,統籌城鄉

“兩帶”:“沿黃城市帶”和“清水河城鎮産業帶”。

“沿黃城市帶”:包括大銀川都市區、石嘴山市、中衛市等沿黃河主要城市以及平羅縣、中寧縣等縣城和若干建制鎮。加強生態環境和農業資源的保護與利用,推進産業、基礎設施、生態環境和公共服務一體化,成為寧夏擴大經濟總量、向西開放和提升國際影響力的主要載體。

以寧東現代能源化工基地等為引領,重點發展能源化工、雲計算和電子信息、裝備製造、新能源、新材料、生物醫藥、清真食品和穆斯林用品、特色農産品、生態紡織等産業,做大做強沿黃經濟區。

全面提升服務業發展水平,促進金融國際化、商貿高端化、物流便利化、會展常態化、旅遊多元化。做精做特沙湖、沙坡頭、鎮北堡西部影城、黃河大峽谷等景區,提高旅遊服務能力和水平,加強旅遊公共服務體系建設,形成多姿多彩的黃河文化旅遊帶。

利用沿黃灌區的良好條件,建設賀蘭山東麓葡萄文化長廊和中國枸杞原産地長廊,形成“特色綠色”的西部農産品産業基地。

“清水河城鎮産業帶”:以清水河為紐帶,連接固原市原州區、西吉縣、彭陽縣、涇源縣、隆德縣,中衛市沙坡頭區(部分)、海原縣、中寧縣(部分),吳忠市紅寺堡區、同心縣等縣(區)和建制鎮。發揮清水河地區生態環境、特色農産品、加工製造等優勢,培育特色産業,引導人口向城鎮集中,加強與阿拉伯國家和世界穆斯林地區的經貿交流和文化旅遊合作,在保護生態環境的前提下,促進産業轉型升級,加快新型城鎮化的發展。

依託清水河沿線城鎮,鼓勵發展綠色農産品加工、清真食品與穆斯林用品、先進裝備製造、新能源等産業,提升産業對就業吸納能力,帶動中南部地區新型城鎮化的發展。

依託六盤山旅遊資源以及良好氣候環境,以紅色旅遊和六盤山景區為重點,整合旅遊資源,提高基礎設施配套水平,發展度假避暑、療養休閒等,建設固原生態文化旅遊區。

充分挖掘清水河流域農業資源,規劃農業産業示範區,推廣規模化種植養殖、示範節水農業和設施農業技術,推進優勢特色農業的産業化、規模化、品牌化、國際化發展,提高農産品附加值,增加農民收入,探索以農業現代化推動新型城鎮化的發展道路。

兩軸:“太中銀發展軸”和“銀寧鹽發展軸”。

“太中銀發展軸”:依託太中銀鐵路正線等主要交通軸線,串接沙坡頭區、中寧縣、紅寺堡區、鹽池縣等縣(區)以及惠安堡、大水坑等城鎮,保護生態環境,推動人口向沿線重點城鎮集聚,整合提升現有産業園區,引導産業向縣城和部分小城鎮內園區集中,在太中銀發展軸形成錯位分工的産業格局。

“銀寧鹽發展軸”:依託太中銀鐵路銀川聯絡線,點狀集聚發展。在加強白芨灘、哈巴湖等生態用地保護的前提下,以寧東能源化工基地、鹽池縣城和高沙窩鎮為核心,充分發揮寧東能源化工基地的産業集聚和帶動作用,延伸能源化工産業鏈,重點發展能源化工、新能源、節能環保和新型煤化工設備製造等産業。

另外,發揮鹽池縣的區位交通和比較優勢,以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設作為經濟發展前提,保護和發展現有生態格局,提升生態承載力和環境質量,承接寧東能源化工基地未來産業拓展和生活配套功能。預留發展成為帶動寧夏東部和陜西西北部發展的中心城市的建設空間。

“統籌城鄉”:發揮“兩帶兩軸”資源聚集和輻射帶動效應,在做強中心城市的同時,建設大縣城,適度發展一批重點鎮,有序實施美麗鄉村建設,加快推進扶貧攻堅,形成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合理分工、功能互補、協同發展的城鎮格局,促進城鄉一體化發展。

通過實施“兩帶兩軸,統籌城鄉”戰略,統籌寧夏山川、城鄉發展,向北對接呼包鄂榆地區,向南對接關中—天水經濟區,向東對接太原城市群,向西對接蘭州—西寧經濟區,形成區域聯絡緊密的空間發展格局。

第十四條  山河為脈,保護生態

“山河為脈”:以山、原、河、川生態資源為載體,以賀蘭山、六盤山為兩基,依勢連結香山、南華山、羅山等重要生態節點;以黃河、清水河為紐帶,發揮支流的作用,順勢連通星海湖、沙湖、鳴翠湖等湖泊濕地,按照“串點成線,連線成面”的路徑,構築區域、城鄉一體的生態空間格局,成為保障和支撐發展的永久生態屏障。

“保護生態”:劃定空間管制區,明確城鄉建設空間,保護重要生態功能區,維護國土生態安全、人居環境安全、生物多樣性安全,鞏固立區之本,實現寧夏經濟、社會與環境可持續發展。抓好重點領域的環境污染整治與低碳減排,提高區域環境質量和風險防範能力。

通過實施“山河為脈、保護生態”的戰略,連通黃土高原—川滇生態屏障和北方防沙帶,增強涵養水源、保持水土、防風固沙等重要生態功能,提高寧夏的生態環境承載力,構築西部重要生態屏障,為全國的生態保護和建設做出貢獻,實現美麗寧夏的奮鬥目標。

第四章 分區指引

第十五條  大銀川都市區

大銀川都市區規劃建成絲綢之路經濟帶中阿合作先行區、國家能源化工和現代製造業基地、清真食品和穆斯林用品産業基地、區域性國際物流中心。

沿黃河形成“一河兩岸三域”的空間格局。“一河”是指以黃河為軸線,串聯大銀川都市區核心區的各個組成部分,成為沿黃城市帶的核心區域,規劃突出黃河的生態景觀、旅遊文化功能,在加強保護的同時,凸顯城市特色。“兩岸”是指大銀川都市區黃河東西兩岸統一規劃,協調聯動發展。“三域”指銀川市區、吳忠城區和寧東新區形成相互錯位、功能互補、協調統一的發展格局。

——銀川市區

功能定位:

絲綢之路經濟帶中阿合作核心區,中國—中亞—西亞經濟走廊節點城市、現代服務業中心,突出“塞上湖城、西夏古都”的城市特色。

産業發展:

以中阿博覽會為平臺,推進與阿拉伯國家及世界穆斯林地區商貿文化交流常態化,拓展中阿資金交流渠道,打造中阿金融中心和能源交易平臺,建設阿拉伯國家標準化研究中心、中阿金融商貿示範區。以新興産業和服務業作為轉型升級的重點,鼓勵發展金融、會展、總部經濟、信息服務、電子商務、現代物流、文化旅遊、養老休閒、醫療健康、教育培訓等現代服務業。培育壯大新一代信息技術、新能源、先進裝備製造及臨空經濟等新興産業。加快都市農業、釀酒葡萄等現代特色農業發展,為絲綢之路經濟帶中阿合作核心區築牢産業基礎。

對能源化工、冶金、生物醫藥(不含醫藥研發等)等對空氣、水、噪音和固體廢物等方面産生污染的産業進行嚴格管理,逐步外遷和淘汰,為城市營造良好的生態環境。

空間指引:

以銀川城區整合賀蘭和永寧,實現一體化發展。

市區中部依託中阿博覽會永久會址,加快建設閱海灣中央商務區。向西依託銀川經濟技術開發區和高教區,建設科技創新産業園。統一規劃濱河新區、綜合保稅區、臨空經濟區等區域,向東南拓展城市發展空間,積極成為沿黃城市帶服務業發展的重要增長極和吸引阿拉伯國家投資的空間載體。

——寧東新區

寧東新區包括寧東能源化工基地、吳忠太陽山開發區、靈武市區、白芨灘、鹽池縣高沙窩鎮,是寧夏能源化工産業的核心載體。

功能定位:

國家現代能源化工基地。突出“能化基地、科技之城”特色。

産業發展:

建設大型現代化礦井,利用先進開採技術,提升集約化水平。加快特高壓輸電工程及配套項目建設,成為國家西電東送火電基地。明確重點企業、重大項目和實施計劃,建成世界最大的烯烴生産加工基地。推進企業間、行業間、産業間共生耦合,實現水資源循環利用、廢物交換利用、土地集約利用,形成以“資金密集型、技術密集型、能源密集型、長産業鏈、高附加值、循環發展”為特徵的國家現代能源化工基地。

延伸生態紡織等下游産業,依託綜合保稅區等服務平臺,推進産業間接續互補、融合發展,構建全産業系統,做大做強,成為寧夏新的增長極。

空間指引:

寧東能源化工基地注重與銀川市區的空間關係,有污染的企業向遠離銀川城區方向佈局。按照循環發展的佈局要求,將能源和化工、發電等企業適當集中,集聚發展,打造産業集群。在太陽山地區規劃建設寧東能源化工基地配套産業區和煤炭資源儲備基地;靈武城區強化城市服務功能,成為寧東能源化工基地的配套服務區;將鹽池縣高沙窩鎮作為寧東國家現代能源化工基地的産業拓展區;將白芨灘自然保護區作為寧東新區發展的生態屏障。

——吳忠城區

功能定位:

清真食品和穆斯林用品産業中心,現代製造業基地。突出“水韻吳忠、濱河回鄉”的城市特色。

産業發展:

大力發展以肉牛肉羊、奶牛養殖、有機大米等為主的特色種養殖業;壯大都市休閒農業、生態旅遊農業,推進農産品精深加工,培育清真餐飲、奶製品、葡萄釀酒、穆斯林服飾等産業。建立健全清真食品和穆斯林用品認證、研發設計、生産加工、展示交易和集散支撐體系,擴大國內清真食品標準認證和國際互認,推動清真食品和穆斯林用品産業向標準化、集聚化、國際化發展。

抓住東部産業轉移機遇,圍繞精密儀錶、專用設備、新材料等核心産業,構建系統完備的現代製造業産業集群。培育發展新業態,建設吳忠中阿國際商貿電子商務平臺,促進服務業優化升級。限制高能耗、高水耗的低效落後産業發展。

空間指引:

構建“利青相向,一體發展”的空間格局,推動利通區與青銅峽市區相向一體化發展、同城化管理,同時注重與靈武市的空間銜接。

吳忠城區沿黃河拓展,規劃建設中阿國際合作示範産業園,與濱河新區聯動發展;黃河西岸以黃河樓為中心,進一步完善黃河旅遊區建設,發展文化旅遊、商貿等産業;黃河東岸結合銀西高鐵客運站、貨運站規劃建設吳忠商務中心、物流中心,發展現代服務、現代商貿功能;全面提升金積工業園綜合功能,建設國家級清真食品和穆斯林用品生産和清真研發貿易中心。

改造提升青銅峽新材料基地,控制污染,遠期搬遷電解鋁等有污染企業,逐步向新材料製品領域延伸。

第十六條  石嘴山副中心城市

功能定位:

寧北及蒙西地區中心城市和物流中心,國家級承接産業轉移示範區,現代裝備製造和新材料産業基地。突出“山水園林、重工基地”的城市特色。

産業發展:

以承接産業轉移為突破口,重點發展新材料、裝備製造、電石化工、冶金四大産業集群及新能源、生物醫藥、新型煤化工三個特色産業,全力加快電石化工、冶金等傳統産業提檔升級;以陸港經濟區帶動現代物流、現代商貿等服務業發展,以沙湖、環星海湖開發支撐文化旅遊業發展。

限制傳統能源化工産業發展規模,將石嘴山生態經濟開發區重化工業向黃河東岸的寧夏精細化工産業園及惠農區轉移。

空間指引:

實施“一港雙城,同城對接”的空間策略,規劃形成大武口城區和惠農城區組成的“雙城”結構;推進大武口城區與平羅縣城及沙湖地區相向發展、同城對接,並積極融入大銀川都市區一體化發展。

大武口城區完善城市功能,提升環境品質,提高服務和承載能力,打造國家稀有金屬新材料産業化示範基地和寧夏新材料高新技術産業示範基地,建成輻射寧北、蒙西地區的山水園林新型工業城市。

惠農城區整合紅果子鎮,向南拓展發展空間,強化公共服務設施水平,增強對烏海等蒙西地區的服務輻射能力。依託石嘴山經濟技術開發區建設東部産業轉移示範園,拓展陸港口岸功能,實現産業轉型發展。

第十七條  固原副中心城市

功能定位:

寧南區域中心城市,重要的特色農産品生産加工貿易基地、輕工産品製造基地、特色文化旅遊城市。突出“紅色六盤、綠色固原、避暑勝地”的城市特色。

産業發展:

充分挖掘絲路故道要隘的深厚文化底蘊,以生態旅遊、避暑休閒、商貿流通、職業教育等現代服務業發展為核心,打造面向阿拉伯國家和世界穆斯林地區的特色旅遊目的地。

以生態環境保護為前提,重點培育輕工産品製造、中藥材加工、農産品加工等産業;加快草畜、馬鈴薯、冷涼蔬菜、苗木等現代特色農業發展。嚴格限制重污染、高耗能産業發展,對現有污染企業改造升級搬遷。

空間指引:

實施“一核四極,組團發展”的空間策略,以固原市原州區為核心,以西吉縣、彭陽縣、隆德縣、涇源縣為四個發展極,做大做強三營鎮、興隆鎮、白陽鎮、涇河源鎮等一批重點鎮,實現組團發展。

固原市區向西南拓展,建設新城區,提升城市功能,為周邊城市提供公共服務;依託固原西部工業區,建設中阿國際合作示範園,發展輕工製造、農産品加工、通用航空製造、物流貿易等産業。

第十八條  中衛副中心城市

功能定位:

絲綢之路經濟帶交通物流樞紐城市、特色産業城市、生態旅遊城市。突出“沙漠水城、花兒杞鄉、休閒中衛”的城市特色。

産業發展:

利用中衛在歐亞大陸橋和絲綢之路經濟帶上的交通區位優勢,努力成為新歐亞大陸橋的節點城市,構築中阿陸上絲綢之路的區域樞紐;以電子信息製造和雲計算等信息産業作為産業升級的突破方向,帶動相關産業發展,打造中阿網上絲綢之路的數據中心。圍繞優勢農業資源,提升枸杞、硒砂瓜、草畜等特色農業發展層級。發展壯大新能源及其設備製造,適度控制發展傳統原材料産業。依託沙坡頭、騰格裏濕地公園等特色旅遊資源,建設國際影響力的旅遊目的地。禁止煤化工在甘塘發展。

空間指引:

實施“一城兩翼,內涵發展”的空間策略。以沙坡頭區為核心,以中寧縣和海原縣為兩翼,提升城市內涵品質,強化城市功能,提升中衛市整體實力。

中衛城區重點向東沿黃河拓展,提升城市空間承載能力。向西規劃建設沙坡頭旅遊經濟開發試驗區,成為寧夏旅遊産業新引擎。在太中銀鐵路以北建設大型綜合商品交易中心和大型物流中心,成為中國對阿拉伯國家重要的商品貿易集散中心;依託中衛工業園建設東部産業轉移示範區、中關村科技園,重點發展雲計算産業、電子信息製造、新能源設備製造和研發等。利用甘塘地區光熱和土地條件,發揮多條區域能源管線匯集的優勢,規劃建設國家能源(油氣)戰略儲備基地和新能源示範基地。利用荒山、荒漠等規劃建設國家新能源發電基地。加快推進大柳樹水利樞紐工程建設,同時推進其旅遊建設。

中寧縣建設全國枸杞良種繁育基地、標準制定中心、質檢中心、研發中心、交易中心和枸杞文化中心,成為中國枸杞之都。加快中寧工業園區的提質增效,加大對污染企業治理力度,實現集約高效、循環發展。

海原縣合理控制縣城發展規模,挖掘南華山自然保護區旅遊資源,重點發展特色商貿、生態休閒度假、特色農業等功能。

第五章 産業發展與佈局

抓住“一帶一路”建設重大機遇,以提高經濟發展的質量和效益為中心,以産業轉型升級為主攻方向,以創新驅動為動力,主動適應經濟新常態,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要素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推進內陸開放政策優勢、資源富集要素優勢共同發揮乘數效應,轉化為寧夏新時期經濟發展的綜合優勢,打造五大産業集群,健全産業體系,積極培育新産業和新業態,實現開放發展、創新發展、統籌發展、可持續發展。

第十九條  打造西部最具特色的現代農業産業集群

緊緊圍繞引黃灌區現代農業示範區、中部乾旱帶旱作節水農業示範區、南部黃土丘陵區生態農業示範區建設,以發展“一特三高”現代農業為重點,在穩定糧食生産基礎上,整合資源優勢,推進主導産業提質升級,建設西部特色農業産業基地。

優化農業資源空間佈局。堅持區域化佈局原則,北部引黃灌區以農業綜合生産能力提高和節水型灌區建設為重點,積極推進農業産業規模化、標準化、科技化,形成以優質糧食、枸杞、葡萄、奶産業和適水産業為主的現代農業産業體系;中部乾旱帶推廣旱作節水技術,擴大紅棗、硒砂瓜、小雜糧、飼草等種植規模,發展畜牧養殖,打造農牧並重、草畜結合、特色發展的現代旱作節水農業示範區;南部黃土丘陵區重點發展設施農業、馬鈴薯、冷涼蔬菜、苗木、中藥材和以肉牛肉羊養殖為主的草畜産業,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現代生態農業産業體系。

整合區域農業特色品牌資源。擴大種植面積,提升産品品質,建設賀蘭山東麓釀酒葡萄原産地長廊和以中寧縣為核心的中國枸杞原産地長廊。建立一批國際知名的酒莊、酒廠和深加工基地,推動國際交流,形成“種植—加工—貿易”的發展格局。擴大牧草種植面積,打響灘羊、優質肉牛等優質清真品牌,以引黃灌區設施蔬菜、中部乾旱帶硒砂瓜、固原冷涼蔬菜為重點,建成全國重要的清真牛羊肉生産加工基地和國際綠色有機食品展覽交易中心。發揮寧夏農作物種業方面得天獨厚的優勢,以高標準生産基地、現代化種子加工中心和物流配送交易中心為重點,完善引黃灌區標準化玉米、稻麥、蔬菜種子生産基地和中南部馬鈴薯脫毒種薯三級繁育體系,打造西北“黃金制種産業區”。促進農業與文化會展、休閒旅遊等産業深度融合,提升農業發展質量和效益。

第二十條  打造現代能源化工産業集群

以高科技、低污染、長産業鏈、高附加值為方向,促進煤制油、煤制烯烴、煤制氣和精細化工等能源化工産業發展,加快向化纖紡織、塑料型材等下游産業延伸,建設國內最先進的現代能源化工産業集聚區。密切與蒙古國、內蒙古等周邊煤炭資源富集地區聯絡,實施“外煤進寧”,在惠農、太陽山分別設置外煤進寧的集散物流中心,與周邊資源富集地區合作發展,實現優勢互補。規劃甘塘國家能源(油氣)戰略儲備基地,保障國家能源安全。

實施多元化的能源開發戰略,積極發展風電、光電及相關産業,大力開發生物質能、水電等可再生能源,建設國家新能源綜合示範區。

開展國際能源合作,加快建設西北煤電化交易中心和中國能源交易中心,發展壯大成為國際能源交易中心,重點與阿拉伯國家開展石油、天然氣等能源交易。

第二十一條  打造承接産業轉移的新興産業集群

以建設西部地區承接産業轉移基地為載體,重點承接技術成熟、附加值高的加工製造産業和勞動密集型産業,發展能源化工接續替代産業,培育一批特色鮮明、發展前景廣闊的新興産業集群,限制高污染、高耗能、産能過剩産業轉移,引領寧夏産業轉型升級。

延伸能源化工産業優勢,依託賀蘭、靈武、利通區生態紡織園等産業園,發展研發設計、展示銷售等産業,構建輕工紡織産業集群,建設全國重要的生態紡織基地。

依託石嘴山市、青銅峽市、中寧縣等新材料産業基礎,積極承接産業轉移,發展鉭鈮鈹鈦稀有金屬新材料、鋁鎂合金及輕金屬材料、高附加值的碳基和複合材料深加工、硅及電子級硅材料等産業,向航空航天、電子信息、裝備製造、節能環保等産品應用領域延伸,構建新材料産業集群。

瞄準世界一流的裝備製造技術,搭建信息服務平臺,圍繞煤炭開採設備、煤化工設備、新能源設備等領域,謀劃建設銀石科技創新改革試驗區,逐步形成“自主創新,寧夏製造,世界出口”的發展模式,建設裝備製造産業集群。

引入國內外相關企業,建設通用航空産業園,拓展通用航空小型航空器製造、組裝、展銷、維修和託管等領域,開展空中攝影、氣象探測等一系列通用航空運營服務。在固原、石嘴山等地規劃建設國家飛行員培訓基地及飛行學校等職業教育基地,通過發展相關配套産業,打造通用航空産業鏈。

第二十二條  打造全球知名的清真食品和穆斯林用品産業集群

建立清真産品國際認證體系,擴大國內清真食品標準認證和國際互認,推動清真食品和穆斯林用品産業標準化、集群化、國際化發展。加快建設集研發認證、交易、生産等於一體的吳忠清真食品和穆斯林用品産業核心區,推進銀川德勝、石嘴山長湖、固原輕工産業園等生産加工基地建設。

充分利用國際和區內外資源,吸引國內外行業知名企業總部落戶,擴大生産規模,提高産品附加值,完善貿易、展示、集散等功能,將寧夏打造成為中國清真食品和穆斯林用品産業組織中心、全球知名的清真食品和穆斯林用品産業集聚區。

第二十三條  打造與向西開放戰略相匹配的現代服務業集群

利用內陸開放型經濟試驗區、銀川綜合保稅區等發展平臺,重點發展現代金融、信息服務、現代物流、文化旅遊等現代服務業,構建現代服務業集群。

現代金融業。積極爭取國家金融創新政策試點,以建設中阿金融合作示範區為重點,通過設立産業發展投資基金、建立人民幣與周邊國家貨幣資金雙向流通機制等,打造中阿資金融通聚集地、國家級金融改革創新試驗區,健全多層次資本市場,建設現代金融服務體系。

信息服務業。重點發展電子商務、服務外包、大數據、動漫創意等産業,建設中阿互聯網貿易大數據平臺,打造互聯互通的中阿網上絲綢之路。依託中衛雲計算基地,建設電子信息産業園,重點發展雲計算、新型電子元器件研發、物聯網、泛在網,成為中國西部信息産業“矽谷”,並以電子數碼設備製造、新型顯示設備製造等電子信息製造為重點,發展配套産業。

商貿物流業。結合交通樞紐節點和工業集聚區佈局建設物流中心,深化無水港與沿海沿邊地區口岸協作,支持中衛區域性物流中心建設,打造絲綢之路經濟帶重要物流節點。實施最優惠的投資貿易便利化政策,建設銀川綜合保稅區分區,試點貿易自由、服務業開放等,實現綜合保稅區向自由貿易區轉型升級,爭取建設中阿(中海)自由貿易區。

文化旅遊業。深度挖掘寧夏曆史文化資源,積極開展西夏陵、絲綢之路固原段等申遺工作,促進文化優勢與自然景觀的深度結合,推進文化旅遊業生活化、高端化、國際化發展。規劃建設西夏文化旅遊區、寧夏民族文化旅遊區、濕地休閒度假旅遊區、現代工業旅遊區、固原生態文化旅遊區、沙坡頭旅遊經濟開發試驗區等旅遊板塊,推動旅遊和文化的融合發展,打造西部文化旅遊基地和獨具特色的國際旅遊目的地。

第六章 支撐體系佈局

第一節 綜合交通體系規劃

第二十四條  綜合交通發展目標

充分利用國家內陸開放型經濟試驗區的政策優勢,全方位提升交通服務水平。依託空港,打造西部門戶性複合型航空樞紐;充分利用新亞歐大陸橋,打造西部國際物流中心;構建以大銀川都市區為核心的區域一體化綜合交通網絡,形成便捷、開放、高效、多層次的綜合交通體系。

第二十五條  航空運輸

加快建設銀川河東國際機場三期工程,推進機場四期前期工作,建設機場綜合客貨運樞紐,完善機場集疏運體系,提高機場服務水平。利用國家政策組建股份制航空公司,增加國內外航線覆蓋範圍和航班密度,用好第五航權,推動空運優化,加快航空貨運和臨空經濟的發展,將銀川河東國際機場建設成為面向阿拉伯國家及世界穆斯林地區的門戶機場和絲綢之路經濟帶上的樞紐機場。適時開展銀川第二機場前期研究。

中衛、固原支線機場重點增加與旅遊客源地的直達航線。利用國家低空開放政策,規劃建設通用航空機場,開發特色航空旅遊産品,培育通勤航空小飛機起降、飛行培訓、低空旅遊、私人飛行等通用航空服務業。

第二十六條  鐵路運輸

1.普通鐵路。

對接“一帶一路”規劃,通疆達海。向西增建甘武鐵路二線,與包蘭鐵路、蘭新鐵路共同構成寧夏西向通道,利用新疆霍爾果斯、喀什口岸,打通通向阿拉伯國家及歐洲的國際大通道。向北建設銀川(中衛)—烏力吉鐵路,接“臨—哈”線,通過烏力吉、策克口岸,加強與蒙古國的聯絡。向東新建包蘭鐵路東烏聯絡線、三新鐵路復線,構建太中銀—保太—津保線至天津、包蘭—京包—京山線至天津和秦皇島、東烏—東勝神木—神黃線至黃驊港、太中銀—石太—石德—膠濟線至青島、寶中—隴海線至連雲港五條出海通道,形成連接東部沿海港口的歐亞大陸橋通道。

規劃白銀—寧東鐵路連接三新鐵路,加強與內蒙古上海廟、甘肅白銀、陜西榆林等煤炭石油富集地區的聯絡,支撐寧東發展。建設蘭州—平涼鐵路和平川—海原—環縣鐵路,提升中南部地區對外通達能力。加快推進太中銀鐵路復線、包蘭鐵路復線、寶中二線建設,增強鐵路對經濟社會發展的支撐能力。

2.高(快)速鐵路。

加快建成銀西高鐵,推動銀川—鹽池—定邊—鄭州客專建設,爭取利用太中銀鐵路開通動車組,實現寧夏與西安、鄭州、太原等國家高鐵樞紐的直接聯絡,融入全國高鐵網。

建設京—呼—銀—蘭客專,打通與北京、蘭州聯絡通道,並通過蘭州—成都—昆明客專,建立起與西南地區的便捷聯絡。建設甘塘—張掖客專,通過蘭新高鐵,強化與烏魯木齊的直接聯絡。

新建固原—慶陽接入銀西高鐵的客運聯絡線,實現固原和西安的便捷聯絡。

3.城際鐵路。

石嘴山—中衛沿黃城際鐵路。近期建設吳忠—中寧城際鐵路,借助銀西高鐵和包蘭鐵路,開通石嘴山到中衛沿黃城際列車,遠期利用京—呼—銀—蘭客專石嘴山至中衛段,支撐沿黃城市帶快速發展。

中寧—固原沿清水河城際鐵路。新建寶中二線,在中寧與京—呼—銀—蘭客專連接,開通沿清水河城際列車,形成貫通南北的快速客運聯絡通道。向南還可與蘭州—西安高鐵連接,帶動中南部地區的快速發展。

規劃建設銀川—寧東軌道交通線路,利用大古鐵路改造和沿黃城際,實現銀川、寧東、靈武和吳忠之間的軌道交通聯絡,建立大銀川都市區“三角形”軌道交通骨架。堅持站城一體集聚開發理念,加強與銀川城市軌道交通的銜接。

第二十七條  公路運輸

1.高速公路。

全區高速公路規劃形成“一環八射九聯”的佈局框架。“一環”:大銀川都市區高速環線。都市區高速環線局部利用烏海—瑪沁高速和古青高速,新建寧東至烏海—瑪沁高速連接線,形成環線,促進都市區一體化,分離過境交通,緩解銀川—寧東交通壓力。“八射”:銀川至烏海、鄂爾多斯、北京;銀川至太原、青島;銀川至西安、貴陽;銀川至西安、福州;銀川至重慶、昆明;銀川至蘭州、拉薩;銀川至蘭州、青海瑪沁;銀川至烏力吉。“九聯”:銀川至石嘴山、鹽池至鄂爾多斯、鹽池至中衛、中衛至海原、寨科至海原、固原經西吉至會寧、固原經彭陽至甘肅慶陽、涇源至甘肅華亭、隆德至甘肅靜寧。

對接國家高速公路網系統,面向天津港、黃驊港、青島港、連雲港等主要港口,打通京藏、榮烏、青銀—黃石、青銀、銀百—青蘭、銀川至西安—連霍等高速公路,建設寧夏出海大通道。加強與西安、重慶、蘭州、烏魯木齊等絲綢之路經濟帶沿線主要城市聯絡,新建銀百、銀昆、烏海—瑪沁和銀川—烏力吉高速公路,加快京藏、青銀等高速改擴建工程,構建多方向的開放通道。

2.普通幹線公路規劃。

普通國道。規劃12條普通國道,技術標準基本達到二級及二級以上。

普通省道。規劃由4條放射線、5條縱線、13條橫線組成的普通省道網,補充高速公路網和國道網,技術標準基本達到三級及三級以上。

通過普通幹線公路網建設,提高寧夏公路網覆蓋密度和服務水平,強化公路對寧夏城鎮建設和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的支撐作用。

第二十八條  綜合交通樞紐

充分利用不同地區鐵路、公路、機場、水路、口岸的設施優勢和既有條件,形成銀川、中衛、石嘴山、寧東和固原五大功能互補、特徵明顯的樞紐。積極爭取國家政策,形成航空、鐵路、公路等多方式有機銜接、便捷轉換的客運、貨運樞紐節點。

第二十九條  城市交通

構建以路網佈局合理、公共交通發達、交通方式多樣、交通管理智慧的城市綜合交通運輸體系。完善路網級配結構,適時開展銀川城市地下交通研究,構建功能清晰、層次分明的路網系統。優先發展公共交通,營造良好的慢行交通環境,採用差別化的交通需求管理政策,引導綠色出行。不同交通方式之間、不同公共交通模式之間強調通過樞紐進行換乘接駁。合理引導貨運交通組織,減少與客運交通的相互干擾。

第二節 水資源綜合利用規劃

第三十條  水資源利用目標和原則

按照“節水優先、空間均衡、系統治理、兩手發力”的思路,落實最嚴格的水資源管理“三條紅線”制度,以節水為基礎,堅持開源和節流並重、內部挖潛和外延增水相結合的原則,統籌安排全區水資源,優化用水結構,平衡空間配置,提高水資源利用效率。

第三十一條  節水增效,優化用水結構

結合寧夏氣候及土壤條件,科學論證,全面建成節水型社會。大力實施農業節水工程,積極推進工業節水和城市生活節水,開展水權置換,優化用水結構,有效支撐寧夏經濟、社會、生態可持續發展。

以提高灌溉水利用效率和發展高效節水農業為核心,建設高效輸配水工程,推廣和普及田間噴滴灌等高效節水技術,全面提高農業節水水平。合理調整工業佈局,嚴格市場準入,推廣工業節水技術,提高企業用水循環利用水平。完善城鄉供水設施,加快城鄉供水管網改造,提高節水器具普及率。

第三十二條  多源共濟,爭取客水支持

協調推進南水北調西線工程前期工作,積極爭取更多的客水支持。鼓勵水資源梯級循環利用,加強水源涵養和雨洪利用,實現水資源的高效利用。

合理開發利用地表水、地下水,根據水資源供需狀況,逐步提高再生水、雨洪水、苦鹹水、礦井水等非常規水源的利用水平。加快推進大柳樹水利樞紐工程建設,進一步爭取黃河水供水量指標。

第三十三條  因地制宜,完善水資源配置格局

按照“北部節水增效、中部調水集蓄、南部涵養開源”的分區治水思路,多水源、多工程聯合調度,實現黃河水、涇河水、當地水和非常規水的“多水”共用,形成“山川統一配置、城鄉統籌兼顧、年際豐枯相濟”的水資源配置格局。

北部引黃灌區,以節水為中心,加快實施青銅峽、沙坡頭灌區續建配套等節水改造工程,科學統籌使用地表水、合理利用潛水、控制開採深層承壓地下水,以農業節水增效支撐重點産業區發展。加大非常規水利用量,保障用水需求。

中部乾旱帶,以發展特色農業節水灌溉為抓手,全面實施大型泵站更新改造和高效節水改造工程,新建骨幹調蓄水庫,完善供水網絡體系。

南部黃土丘陵區,以當地水資源開發利用和保護為中心,科學涵養六盤山水源,加快建設固原地區水源工程、防洪減災工程、雨洪水集蓄利用工程和水土保持生態建設工程,規劃引洮工程,構建庫壩井窖池聯用體系。

第三節 能源開發與利用規劃

第三十四條  堅持節能優先,提升能源開發利用效率

以電力、冶金、化工、建材等行業為重點,大力推進設備改造升級等工作,加大工業節能力度。積極發展綠色建築和綠色交通,加強農業和農村節能,提高可再生能源在城鄉建設用能中的比例。大力推廣使用各類節能設備,積極發展城市公共交通,鼓勵新能源汽車使用。

第三十五條  推進煤炭清潔利用,加快煤電集約高效發展

以寧東能源化工基地為重點,按照規模化、大型化、一體化的發展模式,穩步推進煤炭高效清潔利用。應用超臨界、超超臨界壓力和循環流化床等先進發電技術,建設大容量高參數燃煤機組,適時發展“綠色煤電”新型發電技術,實現清潔高效的能源轉換。

第三十六條  優化能源結構,大力發展可再生能源

發揮寧夏風能、光能等優勢,廣泛開展新能源利用技術合作,積極開發利用新能源和清潔能源。加強智慧電網關鍵技術和設備的應用,建設適合新能源系統接入的智慧電網。

第四節 大型市政管廊通道規劃

第三十七條  統籌佈局大型市政廊道

沿主要高速公路、幹線公路、鐵路等通道預留市政管廊通道用地,控制寬度為100米到300米,統籌佈置高壓電力線路、油氣長輸管線、工業長輸管線等重大基礎設施廊道,形成市政管廊通道網絡。在為市政基礎設施發展提供空間條件的同時,集約高效利用土地資源,減少對城鎮用地佈局的影響和分割,形成佈局合理、結構優化、銜接流暢、安全可靠的基礎設施生産運輸和供應服務體系。

第五節 信息基礎設施規劃

第三十八條  構建新一代信息基礎設施

加快信息網絡統籌規劃和建設改造,優化網絡結構,提高網絡性能,促進網絡資源共享。實施“寬帶寧夏”工程,全面建設4G寬帶網絡,實現公共區域無線局域網全覆蓋。推進寧夏沿黃城市帶無線智慧城市群工程建設,拓展信息網絡向中、南部地區延伸,滿足全區信息化發展需要。以信息化帶動市政基礎設施服務現代化,推動智慧水資源、智慧電網等設施建設,全面提高水資源、能源的實時監測、運行監管、智慧調配和綜合服務管理能力。

第三十九條  全面推進“智慧寧夏”建設

促進信息化在社會生産、生活各領域的全面應用,建設促進發展方式轉變、打造“兩優”環境、改善服務民生的政務雲、商務雲、社保雲、教育雲、民政雲、衛生雲、旅遊雲和家居雲等雲應用項目,推廣智慧産業、智慧政府、智慧民生三大領域的信息化,全面推進“智慧寧夏”建設。

第六節 生態建設與環境保護規劃

第四十條  生態保護目標

堅持“在保護中發展,在發展中保護”的方針,劃定保障區域和城鄉可持續發展的基本生態空間。到2030年,穩步實現生態空間網絡化、生産空間集約化、生活空間宜居化,重點區域環境質量持續改善。

第四十一條  劃定生態保護空間

依據自然山水條件和建設現狀,將全區劃分為禁止建設區、限制建設區、適宜建設區。

禁止建設區包括全區自然保護區核心區和緩衝區、風景名勝區、國家地質公園及地質遺跡保護區、森林公園、國家濕地公園、一級飲用水源保護區、重點生態公益林等。禁止建設區面積控制在1.16萬平方公里以上。該類地區應加強生態環境保護,有計劃地進行生態修復和培育,禁止一切與保護無關的開發建設活動。

限制建設區包括全區自然保護區實驗區、生態走廊、滯洪區、地震斷裂帶、坡度大於15度以及海拔超過2000米的山地林地、水庫等重要生態功能區,基本農田保護區及耕地,能源、交通、水利等基礎設施的控制廊道。限制建設區面積控制在3.6萬平方公里左右。該類地區應控制各類建設活動,城鎮、農村居民點嚴格按照規劃適度開發建設。

適宜建設區是沿“兩軸兩帶”城市發展方向的重點建設地區,包括大銀川都市區、各副中心城市、縣城、建制鎮(鄉)以及獨立的産業園區等規劃建設用地。該類地區是城市優先發展的地區,應按照規劃要求進行開發建設。

第四十二條  構築“六廊十區”生態格局

遵循生態自然格局,構建黃河、清水河,賀蘭山—沙坡頭、平羅—鹽池防沙治沙,南華山—哈巴湖、香山—六盤山水土涵養六條生態走廊;建設賀蘭山、羅山、沙坡頭、香山、南華山、火石寨、雲霧山、六盤山、白芨灘、哈巴湖十個重要生態保護區,成為寧夏“生態立區”的戰略基點。通過廊區建設,連通黃土高原—川滇生態屏障,對接北方防沙帶,形成中國西部地區生態安全屏障,支撐國家“兩屏三帶一區多點”生態安全戰略格局。

第四十三條  以生態經濟促生態建設

構築寧夏國家公園體系。以生態環境、自然資源保護和適度開發為基礎,逐步恢復林草、濕地等生態系統,穩步提高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國家森林公園、國家地質公園、國家濕地公園的規模與質量,保護生物多樣性,促進生態資源的有效保護與合理利用。

建設黃河金岸生態長廊。科學劃定黃河生態保護區,明確管制要求,依託濕地,規劃建設濱河公園、城市郊野公園等,建設黃河景觀生態工程,構築黃河金岸文化、景觀、生態長廊。

實施十大生態工程。積極吸引社會力量參與生態工程建設,不斷完善生態經濟體系。重點支持荒漠化治理、中部乾旱帶封育、退耕還林還草、大六盤生態長廊、寧夏平原精新農品、道地中藥材基地建設、小流域綜合治理、重要濕地保護以及生態廊道保護與修復、自然保護區生物多樣性保護等工程。

第四十四條  環境保護目標

以生態文明建設為主線,著力加強重點地區和農村環境污染防治,改善生態、水、大氣、土壤環境質量,提升固體廢物綜合利用水平,落實國家下達的節能減排目標任務,著力解決影響群眾健康和可持續發展的突出環境問題,改善生産生活環境質量。

第四十五條  綜合治理環境污染

重點地區和農村地區污染治理。堅持“點上開發,面上保護”。以開發區、採礦區等主要開發地區為重點,嚴格節能環保準入,提高“三廢”綜合利用水平,改善生態環境狀況。以農村飲用水安全、生活垃圾收集系統、農業面源污染、畜禽養殖污染和土壤污染為重點,加快環境基礎設施建設,有效改善農村環境質量。

水和大氣環境污染治理。嚴禁在河道幹流和主要支流控制線內開發工業項目,提升城鎮污水處理能力和水平,加大COD、氨氮等主要污染物控制力度,確保黃河流域水環境質量持續改善。加強電力、鋼鐵等高耗能行業的脫硫、脫硝和廢氣治理,加強燃煤供熱污染治理,控制機動車尾氣污染,逐步改善環境空氣質量。

固體廢物污染防治與循環利用。按照“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原則,建立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和安全處置體系,實現綜合利用和處置管理法制化、規範化、制度化。全面控制固體廢物污染,強化危險廢物全過程監管和安全處置。完善工業固體廢物、污泥、生活垃圾等處理處置工程。

第七節 綜合防災減災規劃

第四十六條  綜合防災減災目標

按照“五大災險四條鏈、五大分區兩條線、六大系統六階段”,健全完善地震地質、洪澇、氣象、消防、工業風險及其他災害的預警、監測和應急保障系統,基本建成與全區空間格局相適應的多層次、全方位、高標準的綜合防災減災體系。

第四十七條  地震地質災害

落實新一代地震區劃圖和地震安全性評價結果,建設項目嚴格按照抗震設防要求和工程性建設標準進行規劃設計。加大對農村基礎設施、公共設施和農民自建房抗震設防監管。嚴格按照國家抗震設防標準,對學校、醫院等人員密集場所建構築物進行加固改造。重視組織開展震害防禦基礎性工作,提高抗震減災能力。

健全地質災害氣象預警預報機制,加強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等突發性地質災害的動態監測、預警預報和趨勢預測,完善災害防治方案、應急預案,加快防災設施和生態防禦的工程建設。

第四十八條  洪澇災害

建成黃河寧夏段綜合防洪體系,突出抓好病險水庫除險加固、蓄滯洪區建設和城市防洪防淩,重點河段達到100年一遇防洪標準。建成賀蘭山東麓山洪防治以及重點城鎮防洪體系,大銀川都市區防洪標準達到200年一遇,中衛、石嘴山城市段達到100年一遇。加快實施中小河流治理、山洪地質災害防治等工程建設和非工程生態修復,清水河、苦水河等行洪通道控制在20年—50年一遇。

加強極端天氣下雨洪調蓄和應急管理能力,加緊雨污分流管網改造與建設,完善城市排水防澇工程體系。到2030年,大銀川都市區及石嘴山城區排水防澇標準不低於50年一遇的暴雨,中衛、固原城區不低於30年一遇的暴雨。其他縣市城區能有效應對不低於20年一遇的暴雨。

第四十九條  氣象災害

提高乾旱、暴雨、大風沙塵、雷電、冰雹、霜凍等氣象災害的實時監測預警能力。提升因氣象災害引發的山體滑坡、泥石流、有毒氣體、環境污染等次生、衍生氣象災害的防治水平。加快實施賀蘭山東麓、六盤山地質災害區暴雨監測預警工程。建立氣候容量分析評價制度,健全氣象災害風險管理體系。

第五十條  工業風險

加強採礦、化工、冶金、能源、造紙及制藥等生産企業的火災、爆炸、泄漏以及相關次生災害區域聯防聯控,優化選址,強制隔離,加快改造既有敏感點,嚴格限制新建、擴建敏感區域。按照産業佈局,規劃完善寧東、石嘴山等重點工業區域的消防體系,提高災險防控能力。

第五十一條  其他災害

堅持“預防為主、防消結合”,加強社會防災宣傳力度,科學佈局消防設施,保證消防用水、通道暢通,提高對高層建築的消防保障能力。防範賀蘭山、六盤山等林區森林火災和中部乾旱帶草原火災。強化採空塌陷、地質災害等次生災害多發區的生態恢復和綜合治理。

第八節 地下空間規劃

第五十二條  地下空間規劃目標

按照“遠近結合、上下結合、點線結合、平戰結合、分層開發”的原則,以大型公共建築密集區、商業設施密集區、城市公共交通樞紐設施、軌道交通換乘站的地下空間開發為重點,形成分層立體的地下空間利用結構體系,提高土地使用效率。

第五十三條  地下空間規劃

1.地下市政基礎設施。

區域性管廊設施。結合地上大型市政管廊通道建設,控制區域性管廊設施建設用地地下空間,集約高效的利用土地資源,減少對城鎮用地的影響和分割。

城市地下綜合管廊。以銀川、吳忠、石嘴山、固原和中衛城區為重點,在道路和軌道交通沿線,統籌安排地下城市基礎設施。結合軌道交通和道路改建,在地下管網密集路段建設共同溝。

2.地下交通設施。

在重要交通節點鼓勵設置地下綜合交通換乘樞紐。結合人防工程、各類建築和廣場綠地的地下空間建設地下停車場。有條件的城市和地區建設地鐵及地下道路。

3.地下公共設施。

在大型商務商業和公共服務中心、重要交通換乘樞紐、地下人行交通密集地區,充分利用建築物地下空間,促進其互聯互通,建設地下街和地下多功能公共活動綜合體。

4.地下工業倉儲設施。

結合人防工程,建設地下工業倉儲設施。

第九節 公共服務體系佈局規劃

第五十四條  公共服務體系規劃目標

按照寧夏發展定位和空間格局,以大銀川都市區和三個副中心城市為核心,建設完善區域級和自治區級大型公共服務設施,以縣城為中心集中構建基本生活圈,以小城鎮為載體建設農村公共服務中心,構建“自治區—市—縣—鎮—村”五級公共服務設施體系,形成“多中心、組團式、網絡化”的公共服務設施空間格局。注重生態移民區社會治理和公共服務設施建設,在提高公共設施輻射服務能力的同時,達到基本公共服務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要求。

第五十五條  文化體育

提升現有大型文化設施服務水平,擴大公共文化産品和服務的供給能力,促進文化設施建設向基層、特別是農村和中南部地區傾斜。

完善體育設施配置,大銀川都市區建成具備承辦國際性專項和全國性大型綜合運動會能力的體育設施;提升副中心城市的體育場館設施水平,大力挖掘地方特色,積極承辦國內外特色賽事。完善群眾文體娛樂設施,逐步開放學校體育場館,滿足群眾文體活動需求。

第五十六條  教育

堅持教育優先發展,建設教育強區。高等教育統籌發展,大銀川都市區建設高等教育中心,其他副中心城市形成“一本一專”或“一本多專”的高校格局。大力發展中等職業教育,建設西部職業教育高地。縣城全面普及高中階段教育,小城鎮根據人口分佈、設施服務半徑等合理設置中小學;農村新社區加快寄宿制學校建設,解決邊遠地區、交通不便地區學生上學遠問題,逐步實現義務教育均衡化發展。強化城鎮學前教育設施建設,合理佈局,滿足適齡幼兒就近入園需求,加快形成以鎮中心幼兒園為示範,獨立幼兒園為主體,附設幼兒班為補充的農村學前教育格局。

實施重大人才工程,創新國內外人才引進機制,大力培養和引進高層次科技人才、高水平創作團隊、高素質管理人才、高技能實用人才,加強阿拉伯語人才教育培養,建設銀川人才特區,為經濟社會高水平發展提供人才保障。

第五十七條  醫療衛生

加快建立健全公共衛生服務體系、城鄉醫療服務體系、藥品供應和安全保障體系,提高基本醫療衛生服務的公平性、可及性和質量水平。提升大銀川都市區醫療服務設施水平,輻射服務全區及周邊城市;保證副中心城市有至少一家三級醫院,縣城有至少一家二級醫院,鎮衛生院和村衛生室逐步轉型為農村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站),實行一體化管理。

第五十八條  社會保障

完善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健全城鄉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完善城鎮基本養老保險制度,加快建立農村新型養老保險制度。逐步完善老年人、孤兒、殘疾人的福利機構基礎設施。

實施更加積極的就業政策,大力拓寬就業渠道,促進就業增收,實施積極的住房保障措施,穩步推進進城務工人員均等享有城市社會保障。

第七章 戰略實施

第五十九條  明確戰略規劃的法定地位

空間發展戰略規劃是自治區發展的基礎性、宏觀性、戰略性規劃。各級人民政府和有關部門要嚴格遵守空間發展戰略規劃,積極參與跨區域協調規劃,保證空間發展戰略規劃的連續性、嚴肅性。規劃的編制、實施、修改和監督管理要遵照《寧夏回族自治區空間發展戰略規劃條例》規定的程序進行,未經法定程序,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擅自改變空間發展戰略規劃確定的空間佈局。自治區人民政府應當建立考核評價制度,對設區的市、縣(市)人民政府和自治區政府有關部門實施空間發展戰略規劃情況進行考核評價。

第六十條  創新規劃管理體制機制

加強組織領導,成立專門機構,統一負責全區規劃編制、審批和實施管理工作,做到“規劃、建設、管理”三同步。探索推行規劃管理“條塊結合”的雙重領導體制,建立完善開發區、鄉鎮一級規劃管理派出機構,明確各級規劃行政主管部門管理權限。建立戰略規劃實施評估機制,定期進行總結和評估。建立項目審查規劃輔助決策系統,對各城市建設用地實施統一的規劃管理,破除碎片化、同質化的空間發展模式。

第六十一條  加快編制戰略規劃的配套規劃

依據空間發展戰略規劃,對現行規劃編制體系和既有規劃進行評估,建立健全規劃編制體系,明確各層次規劃編制內容,制定配套規劃編制年度計劃和項目庫,有序推進配套規劃編制。

發揮戰略規劃的總體統籌作用,推進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城鄉規劃、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等各類規劃相互協調、相互銜接,多規融合。

第六十二條  加快制定區域協調發展政策

建立實施空間發展戰略規劃的協調製度,推進基礎設施、公共服務設施共建共享,加強産業、交通、能源、水資源、信息資源、公共服務資源和生態保護、環境聯防聯治等方面的跨區域協調合作,促進生産要素自由流動和優化配置,加快區域一體化發展。

加強水、土地、礦産和森林、濕地等生態環境資源的統籌保護和綜合利用,嚴格執行建設項目水土保護方案制度,減少地貌植被破壞和可能造成的水土流失,加強對戰略性空間資源的保護控制和預留。

構建科學合理的利益調整補償機制,完善財政轉移支付政策,建立健全生態補償政策,在水資源調配、生態環境建設、財政轉移支付等方面研究制定區域平衡政策,加強對中南部地區的政策傾斜,對禁止開發區、限制開發區及對區域發展産生重要影響的項目給予資金和政策支持。建立以“兩型”社會建設為主題的産業投資基金,制定鼓勵研究開發、技術轉讓的政策,扶持和促進各類企業創新發展。建立完善利益共享機制,統籌全區招商引資工作,按照産業佈局引導項目落地。探索創新農村産權制度、土地制度、戶籍制度,推進新農村建設。

第八章 附則

本規劃自批准之日起生效。

【我要糾錯】責任編輯:盧靜娜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