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互聯網+”為發展中國提供動能
國務院總理李克強6月24日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部署推進“互聯網+”行動,促進形成經濟發展新動能;會議認為,推動互聯網與各行業深度融合,對促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加快形成經濟發展新動能,意義重大。根據《政府工作報告》要求,會議通過《“互聯網+”行動指導意見》,明確了推進“互聯網+”,促進創業創新、協同製造、現代農業、智慧能源、普惠金融、公共服務、高效物流、電子商務、便捷交通、綠色生態、人工智慧等若干能形成新産業模式的重點領域發展目標任務,並確定了相關支持措施。
“互聯網+”是互聯網思維的進一步實踐成果,它代表一种先進的生産力,推動經濟形態不斷發生演變。作為現實和未來的一種新的發展生態,“互聯網+”是未來發展不可回避的選項,目前大家所熟知的電子商務、互聯網金融、在線旅遊、在線影視、在線房産等行業,都是 “互聯網+”的傑作,而要實現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更離不開“互聯網+”的在其間扮演關鍵角色。
3月5日,在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上,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2015年國務院政府工作報告》首次提出“互聯網+”行動計劃,將其列為重要的國家戰略,引起了廣泛的討論和關注,使“互聯網+”迅速成了一個公眾熱詞和關鍵詞。首先,“互聯網+”對經濟轉型、創業創新具有重要的積極意義,對加速國內相對落後的相關産業的效率、品質、創新、合作與營銷能力等各個方面的升級,具有不可替代的平臺支持作用。其次,互聯網的想象空間巨大,要用發展的眼光來看“互聯網+”。作為一種新的發展業態,互聯網除了是一種工具化載體,還有以觀念所帶來革命性的衝擊。假若每個人都具有了互聯網的思維,那麼創新求變才會有更為堅實的基礎。再次,推動傳統産業與“互聯網+”結合,是傳統産業煥發生機的必然路徑,否則傳統産業將面臨淘汰的危機。最後,“互聯網+”的效果由市場和消費者來選擇。“互聯網+”對於培育經濟新動力、新引擎與大眾創業、萬眾創新一脈相成。
然而“互聯網+”是什麼,它又與“+互聯網”有什麼區別,是不是簡單的互聯網與傳統産業的結合?這樣的問題雖然經過了多方的討論,但依然沒有形成全面共識。樹立互聯網思維,觀念理念亟須跟上。“互聯網+”,加什麼、怎麼加,還有諸多瓶頸問題沒有得到解決,其中最重要的,莫過於思想觀念跟不上形勢的要求。包括很多地方的決策者,對於“互聯網+”的概念還相當模糊,沒有做好思想和觀念轉型升級的準備。據江蘇南通市經信委統計顯示,根據前期抽樣調查情況,目前該市開展電子商務應用的企業僅達40%,近五成的企業網上銷售額佔銷售額在10%以下,超過30%的企業未開展網上購銷工作。作為經濟發達城市尚且如此,全國其他地方的狀況就不難想像。
如何實施“互聯網+”行動,主要通過什麼方式去實現,還需要政策層面更加明確,從而將其從國家戰略的高度,最終落實到每個細節。因為推動“互聯網+”的發展,離不開適合其生存的土壤,需要一系列配套的機制、體制、人才保障和政策支撐。因而,全面編制國家級的行動指導意見已迫在眉睫。
《“互聯網+”行動指導意見》的實施,為“互聯網+”行動既提供了宏觀指向,又落實了主要舉措,既對“互聯網+”進行了明確的解釋,又對如何落實提供了支持措施,具有承上啟下的重要作用。由此也標誌著“互聯網+”行動已然實現了“升級版”,隨著“互聯網+”的井噴式發展,國內經濟發展方式也將迎來悄然的轉變,過去的發展模式和方式將會被逐步替代,國內經濟的持續健康發展也會萌發出新的動能。(堂吉偉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