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安徽省加快推進“互聯網+”行動實施方案

2015-12-24 15:29 來源: 安徽省人民政府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安徽省人民政府關於印發安徽省加快推進
“互聯網+”行動實施方案的通知
皖政〔2015127

各市、縣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門、各直屬機構:

現將《安徽省加快推進“互聯網+”行動實施方案》印發給你們,請認真貫徹執行。


    安徽省人民政府
20151224

安徽省加快推進“互聯網+”行動實施方案

為貫徹落實《國務院關於積極推進“互聯網+”行動的指導意見》(國發〔201540號),按照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深入推進互聯網和經濟社會各領域深度融合,結合我省實際,制定以下實施方案。

一、行動要求

(一)總體思路。圍繞加快調結構轉方式促升級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按照積極利用、科學發展、依法管理、確保安全的思路,加強“寬帶安徽”建設,推動互聯網新技術、新模式、新理念與經濟社會各領域深度融合,發展互聯網與産業融合新業態,拓展網絡民生服務新模式,提升公共服務水平,構築經濟社會發展新優勢和新動能。

(二)發展目標。力爭到2020年,互聯網與經濟社會各領域深度融合發展,基於互聯網的新業態成為新的經濟增長動力,建成全國重要的智慧製造産業基地和有較大影響力的互聯網融合創新發展高地。

——新一代互聯網基礎設施不斷完善。2020年,光纖寬帶和4G網絡全面覆蓋城鄉,固定寬帶家庭普及率達到65%,移動寬帶用戶普及率達到85%95%以上的行政村實現光纖到村,農村寬帶家庭普及率大幅上升。

——互聯網與産業發展深度融合。2020年,互聯網在促進工業、農業、能源等轉型升級方面取得積極成效,勞動生産率進一步提高;培育和壯大一批互聯網融合創新發展的新産業和新業態。

——互聯網對民生服務的支撐作用明顯提升。到2020年,雲計算、大數據、物聯網在電子商務、醫療、文化、教育、交通、旅遊、金融等民生領域應用更加豐富,信息消費快速增長。

——公共服務便捷高效。2020年,互聯網對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和提供公共服務的支撐作用大幅提升;可以在網上辦理的政府權力事項,全部實現網上辦理;互聯網城市公共安全管理系統更加完善;社會保障卡實現“一卡多用、全省通用”。

二、重點行動

(一)“互聯網+”創業創新。充分發揮互聯網的創新驅動作用,推動各類要素資源聚集、開放和共享,提升創業創新服務水平,大力發展創業創新載體,推進開放式創新,打造經濟發展新引擎。(省發展改革委、省科技廳、省經濟和信息化委、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等負責,列第一位的為牽頭部門,下同)

1.創業創新服務專項。打造創業服務雲平臺,統一發佈省相關部門創新創業政策,增強創新創業信息透明度。鼓勵各市建設集創新政策、行政服務、創業輔導、交流培訓、孵化培育、創業融資、知識産權質押、上市輔導等為一體的綜合服務平臺,實現創新創業政策和服務全覆蓋。

2.創新創業載體專項。支持創建一批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開放式的眾創空間。鼓勵開發區、工業園區依託各類科技企業孵化器和加速器、大學科技園、留學人員和小微企業創業園等,將孵化業務向前端延伸、向後端擴展,逐步形成“創業苗圃+孵化器+加速器+産業基地”的孵化體系,助力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在新一代信息技術、先進裝備製造、現代醫藥、智慧家電和新材料等領域,打造一批創新創業示範基地。

3.開放式創新專項。鼓勵各類創新主體通過互聯網平臺將部分設計、研發任務分發和交付,促進成本降低和提質增效。支持有能力的大中型製造企業通過互聯網眾包平臺聚集跨區域標準化産能,滿足大規模標準化産品訂單的製造需求。鼓勵中小製造企業通過眾包模式構築産品服務運維體系,提升用戶體驗,降低運維成本。

(二)“互聯網+”製造行動。推動互聯網與製造業融合發展,促進製造業全産業鏈、供應鏈信息交互和集成協作,加速製造業服務化轉型,推動製造業提質增效。(省經濟和信息化委、省發展改革委、省科技廳等負責)

1.智慧製造發展專項。重點在汽車、裝備製造、電子信息、家電等領域開展數字化車間和智慧工廠試點,在平板顯示、工業機器人、新能源汽車、數控機床、高性能醫療設備等領域實施一批科研攻關和産業化項目,積極打造工業雲平臺和公共服務平臺。到2020年,兩化融合總指數達到90,數字化研發設計工具普及率達到75%,關鍵工序製造設備數控化率達到55%

2.互聯網定制培育專項。重點在汽車、家電、裝備製造等領域開展規模化個性定制示範工程和網絡化協同製造示範工程,實施客車柔性製造、家電個性化定制、協同製造公共服務雲平臺等重大項目,到2020年,基於互聯網的協同製造新模式得到普及,産業鏈協作能力顯著增強,培育100家左右規模化個性定制示範企業、100家網絡化協同製造示範企業,協同製造公共服務雲平臺建設取得顯著成效,平臺用戶企業達到1000家。

3.製造業服務轉型專項。鼓勵製造企業利用物聯網、雲計算、大數據等技術,整合産品全生命週期數據,為産品優化升級、生産組織、售後服務提供決策支撐。重點在智慧電網、工程機械、汽車等領域開展製造業服務化轉型試點,實施故障預警、遠程維護、過程優化等項目,到2020年,培育10家左右服務型製造龍頭企業。

(三)“互聯網+”人工智慧行動。充分發揮我省智慧語音和機器人技術優勢,大力推動人工智慧技術在語音産品、機器人和智慧終端領域的廣泛應用。(省經濟和信息化委、省發展改革委、省科技廳等負責)

1.智慧語音發展專項。依託語音及語言信息處理國家工程實驗室,提升語音技術水平,在汽車電子、智慧手機、可穿戴設備、教育培訓、文化娛樂、交通旅遊、家居生活等領域拓展應用,形成一批滿足行業需求的創新産品和解決方案。發揮龍頭企業的引領作用,創新語音服務模式和商業模式,培育智慧語音相關産業。支持合肥市創建智慧語音産業基地暨“中國聲谷”。到2020年,建成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智慧語音産業集聚發展基地。

2.機器人發展專項。加強互聯網、智慧感知和控制等技術在機器人領域的應用研究,集中力量突破一批制約發展的關鍵核心技術,以系統集成和示範應用帶動整機和關鍵零部件研發生産,加快推進機器人産業集聚發展,建設蕪湖、合肥、馬鞍山機器人産業集聚區。重點實施焊接、噴塗、裝配、碼垛工業機器人和專業、服務機器人等重大項目,到2020年,整機突破10000臺。

3.智慧終端發展專項。充分發揮家電大省的規模優勢,鼓勵傳統家電製造企業與互聯網企業合作開展集成創新,開發具有“三網融合+高清互動+智慧控制”功能的新型數字電視和以智慧移動設備為控制終端,多品種兼容、互聯互控的智慧家電産品。加快完善産業鏈,推進滁州、合肥等市智慧家電産業集聚發展。積極引進和培育龍頭企業,開發智慧手錶、智慧眼鏡、智慧手環等新産品。到2020年,智慧家電産業成為我省重要支撐産業,可穿戴設備成為新的增長點。

(四)“互聯網+”現代農業行動。利用互聯網提升農業生産、經營、管理和服務水平,促進互聯網與農業融合發展,開拓現代農業發展新模式。(省農委、省發展改革委、省科技廳、省經濟和信息化委、省國土資源廳、省林業廳、省商務廳、省工商局、省質監局、省食品藥品監管局、省供銷社、省通信管理局等負責)

1.農業物聯網示範專項。大力實施農業物聯網區域試驗工程,逐步建成覆蓋主要農作物的大田農業物聯網。積極開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應用物聯網試點,加快推進設施園藝、畜禽水産養殖、質量安全等領域物聯網示範應用,推廣一批成熟可複製的農業物聯網應用模式,引領智慧化、精準化農業生産。到2020年,省級農業物聯網示範點達到300個。

2.農副産品追溯體系建設專項。選擇部分地區開展農副産品質量安全追溯試點,實施農副産品質量安全追溯信息平臺、二維碼示範應用等項目。到2020年,農産品監測合格率保持在98%以上。

3.信息進村入戶試點專項。推進信息進村入戶試點,鼓勵通過移動互聯網為農民提供生産生活信息服務。支持互聯網企業與農業生産經營主體合作,建立農業信息監測體系,為災害預警、耕地質量監測、重大動植物疫情防控、市場波動預測等提供服務。到2020年,信息進村入戶試點覆蓋到所有縣(市、區),建設13000個左右村(社區)信息服務站。

(五)“互聯網+”智慧能源行動。推動互聯網與能源産業融合,加強分佈式能源網絡建設,促進能源生産與消費對接,優化能源結構,提升利用效率。(省能源局、省經濟和信息化委、省國資委、省電力公司等負責)

1.能源生産智慧化專項。建立基於互聯網的能源生産調度信息公共平臺,為能源生産監測、管理和調度提供服務。積極推進常規機組在線監測系統建設,加快風電、太陽能等新能源發電功率預測及運行控制技術應用,促進新能源與常規機組協同發電。鼓勵能源企業運用大數據技術開展設備狀態在線監測、故障在線判斷和預測性維護,提高發電效率和安全穩定運行水平。

2.分佈式能源網絡建設專項。開展新能源微電網示範項目建設,創新電力能源服務的新型商業模式和新業態,構建新能源微電網技術體系和管理體制。積極推進分佈式能源項目,加強互聯網在智慧電網及綜合能量管理系統上的應用,實現分佈式電源的及時有效接入。到2020年,建成省級能源信息監測系統,實現大規模分佈式能源的智慧管理。

3.能源消費新模式專項。拓展電力直接交易平臺功能,創新電力交易模式。鼓勵發展用戶端能源共享經濟和自由交易,促進能源生産消費一體化。完善能源互聯網信息通信系統,統籌部署電網和通信網深度融合的網絡基礎設施。重點在城市交通、港口碼頭等領域,推廣新能源汽車、軌道交通、港口岸電等電能替代技術,提高電能佔終端能源消費比重。

(六)“互聯網+”電子商務行動。優化電子商務發展環境,依託産業優勢,強化政策支持,完善支撐體系,促進網絡經濟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推動電子商務快速健康發展。(省商務廳、省發展改革委、省經濟和信息化委、省住房城鄉建設廳、省農委、省林業廳、省質監局、省國稅局、安徽出入境檢驗檢疫局、省郵政管理局、合肥海關等負責)

1.電子商務支撐服務體系專項。發揮全省電子商務聯席會議制度作用,協調解決全省電子商務領域的重大問題,形成推動電子商務健康發展的工作合力。開展電子商務統計調查,積極推動電子商務統計工作制度化。加強電子商務人才培養,建立適應電子商務發展和促進現代流通體系建設的繼續教育體系。到2020年,建設5個省級以上電子商務人才繼續教育基地。

2.電子商務集聚發展專項。充分發揮電子商務示範城市、示範基地和示範企業的帶動作用,加快開展重點區域和特色領域創新應用試點。鼓勵製造企業利用互聯網打通供應鏈信息流、物流、資金流,帶動和整合上下游中小企業電子商務協調發展。積極推動中小城市電子商務發展,鼓勵電子商務進社區,推進線上線下互動,加快商貿流通創新發展轉型升級。到2020年,建設20個省級以上電子商務示範園區(基地)。

3.涉農電子商務專項。以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範縣建設為抓手,深入實施農産品電子商務“1112”行動計劃,健全農村電子商務支撐服務體系。開展農産品電子商務示範縣、示範企業創建活動,大力發展生鮮農産品和農資電子商務。逐步建立林産品資源信息互通共享機制。到2020年,全省農産品電子商務交易額達到千億元,建設一批具有典型帶動作用的電子商務示範縣。

4.跨境貿易電子商務專項。積極培育和引進跨境貿易電子商務企業,建設跨境貿易電子商務産業園區。重點推進口岸和海關特殊監管場所多點佈局,申請設立國家級跨境貿易電子商務綜合試驗區。推進跨境電子商務公共服務平臺、海關通關監管服務平臺、檢驗檢疫風險監管服務平臺建設。擴大跨境電子商務零售出口規模,探索開展跨境電子商務零售進口業務。鼓勵電子商務企業“走出去”建立海外營銷渠道和“海外倉”等設施,增強客戶體驗。到2020年,全省跨境貿易電子商務交易額佔全省對外貿易額的10%以上。

(七)“互聯網+”便捷交通行動。全面整合交通運輸信息資源,推進基於互聯網平臺的便捷化交通服務發展,提升交通運輸服務品質和科學治理能力,打造技術先進、服務優質的高效物流體系。(省交通運輸廳、省發展改革委、省公安廳、省住房城鄉建設廳、省郵政管理局等負責)

1.交通運輸服務品質提升專項。利用互聯網平臺為社會公眾提供實時交通運行狀態查詢、出行路線規劃、網上購票、智慧停車等服務,提供多種出行方式信息服務對接和一站式服務,打造智慧高效的綜合運輸服務體系。推進高速公路ETC系統與城市公共交通“一卡通”平臺互聯互通,有效整合城際交通與城內交通信息資源,實現公眾跨區域、跨交通工具的“一卡通行”。到2020年,初步形成覆蓋高速公路、城市公共交通和重要交通樞紐的公眾出行綜合信息服務體系。

2.交通運輸資源在線集成專項。加強對公路、水路、鐵路、民航、港口等交通運輸關鍵基礎設施運行狀態與通行信息的採集,推動跨部門、跨區域、跨路網的交通運輸信息互聯互通。推廣車聯網、船聯網等智慧化技術應用,形成更加完善的交通運輸感知體系,提高基礎設施、運輸工具、運行信息等要素資源的信息化水平。到2020年,形成較為完善的交通運輸感知體系,支撐交通管理智慧化。

3.交通運輸科學治理能力提升專項。加快全省交通運輸應急處置及指揮調度平臺、公路超限檢測站四級聯網系統、城市道路交通科學緩堵與智慧化管理綜合保障工程建設。利用大數據平臺挖掘分析人口遷徙規律、公眾出行需求、樞紐客流規模、車輛船舶行駛特徵等,為優化交通運輸設施規劃與建設、安全運行控制、交通運輸管理決策提供支撐。

4.高效物流體系建設專項。支持物流企業與互聯網企業合作,整合倉儲、運輸、配送等各類物流信息資源,建設面向社會的物流信息服務平臺。加快地理信息系統、射頻識別、機器人等技術設備推廣應用,提升物流自動化作業和倉儲運管的智慧化管理水平。推廣貨運車聯網,實現物流園區、倉儲設施、配送網點與配送車輛信息網絡無縫對接。

(八)“互聯網+”醫療行動。建立和完善互聯網醫療服務模式,將線下的醫療實體服務與線上的虛擬信息服務相結合,重構健康醫療服務體系。(省衛生計生委、省發展改革委、省教育廳、省科技廳、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省民政廳等負責)

1.“醫療雲”平臺專項。鼓勵醫療機構與互聯網企業合作建立醫療網絡信息平臺,整合省內醫療衛生服務資源,提高醫療服務效率和服務質量,提升重大疾病和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防控能力。開展數字網絡醫院試點,探索開展網絡醫療服務、移動醫療APP應用。到2020年,基本實現全省各級各類醫療衛生機構互聯互通。

2.“健康雲”平臺專項。以居民健康檔案為切入點,建設全省統一的互聯網“健康雲”信息服務平臺,推動全省各級各類醫療衛生機構實現互聯互通。支持健康大數據建設,推進跨機構、跨層級、跨地域的信息共享和業務協同,普及居民健康卡。鼓勵有資質的醫療服務機構聯合互聯網企業,開展醫療健康服務。

3.區域遠程診療專項。鼓勵大中型醫院搭建遠程診療信息平臺,面向中小城市社區開展基層檢查、上級診斷等遠程醫療服務,提供長期跟蹤、預測預警等個性化服務,開展分級診療,實現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共享上級醫院的優質醫療資源。推動大中型醫院開展在線預約門診、候診提醒、劃價繳費、報告查詢、藥品配送、健康管理等便捷服務。推進社區醫療衛生綜合平臺建設,打造一批一站式醫療衛生便民服務示範點。

(九)“互聯網+”教育行動。發展以互聯網為載體、線上線下互動的新型教育服務體系,推進公共數字文化項目建設,提升繼續教育信息化水平。(省教育廳、省發展改革委、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省文化廳、省新聞出版廣電局等負責)

1.新型教育服務發展專項。鼓勵互聯網企業與社會教育機構合作,對接線上線下教育資源,開展網絡化教育服務。推動中小學校利用數字教育資源和教育服務平臺,提供網絡化教育課程,擴大優質教育資源覆蓋面,促進教育公平。鼓勵互聯網企業與高校、職業院校合作,根據市場需求開發數字教育資源,發展網絡互動點播、移動學習、個性化輔導、遠程觀摩、實訓教學、視頻監考等網絡教育服務,探索知識傳播、職業教育、勞動力技能培訓等教育公共服務提供新方式。

2.公共數字文化專項。加快公共文化機構數字化建設,推動圖書館、博物館、文化館、美術館從傳統服務模式向現代化數字模式轉變,提升縣以上各級公共文化機構具備數字資源提供和遠程服務能力。重點推進數字圖書館、教育資源公共服務平臺、教育管理公共服務平臺建設,提供高效率、高質量、全方位的文獻資源信息服務。推進公共文化資源與高校教育資源的共建共享工作,使高校數字圖書館成為安徽省的資源中心、服務中心、培訓中心和學習中心。

3.在線繼續教育專項。依託安徽廣播電視大學的遠程教育辦學條件和辦學優勢,推動建立以互聯網為基礎的繼續教育新模式。加強校際合作,建設一批基於網絡自主學習的優質課程資源,實現優質教育資源的共建共享,促進繼續教育信息化建設。

(十)“互聯網+”智慧旅遊行動。加強頂層設計,推進智慧旅遊服務平臺和營銷體系建設,加快互聯網旅遊集成創新和應用創新,提升旅遊服務品質。(省旅遊局、省發展改革委、省經濟和信息化委、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等負責)

1.智慧旅遊管理專項。建設安徽旅遊大數據中心,及時掌握和管理調度全省旅遊數據信息資源。統一數據交換接口標準,實現省、市、縣(市、區)涉旅單位和企業間信息數據的交換共享。加強大數據挖掘應用,構建線上聯動機制,打造應急指揮、市場監管、産業監控等平臺。將智慧旅遊建設指標納入旅遊行業等級評定,提高市場主體運用互聯網的意識和能力。到2020年,建立智慧高效的旅遊監管體系。

2.智慧旅遊服務專項。建設基於移動客戶端的安徽智慧旅遊綜合服務平臺、安徽旅遊網、官方微博、公眾微信、12301熱線等平臺,集信息查詢、行程策劃、網上訂購、旅遊投訴、滿意度評價等於一體,實現導遊、導航、導覽、導購全程、全面“一站式”服務。及時發佈氣象、環保、客流、交通等信息,為遊客安排行程提供即時服務。到2020年,建成滿足多樣化需求、具有安徽特色的智慧旅遊目的地。

3.智慧旅遊營銷專項。搭建安徽旅遊産品展示銷售平臺,實現在線推廣、在線預訂、在線交易、在線客服等。建立移動互聯網、微博、微信等新媒體傳播渠道,開展精準旅遊營銷,推動旅遊進入觸摸、定制、互動的智慧網絡時代。建設旅遊多語種網站,加強與境外網絡媒體合作,開展安徽旅遊境外品牌推廣和網絡營銷。到2020年,建成傳統媒體和新媒體渠道相協同的旅遊營銷體系。

4.智慧旅遊創新專項。支持旅遊創新平臺、創客空間、創新基地等新型眾創空間發展,創建一批“互聯網+”旅遊創客基地和創客示範項目。支持企業利用互聯網平臺,整合私家車、閒置房産等社會資源,發展在線旅遊租車和度假租賃等新業態。積極推廣“線上下單、線下購物”的在線旅遊購物模式和手機餐廳模式。到2020年,在線旅遊投資佔旅遊直接投資的15%,在線旅遊消費佔旅遊消費的20%

(十一)“互聯網+”城市公共安全管理行動。充分發揮互聯網的高效、便捷優勢,提高以視頻為主的城市大數據資源利用效率,創新社會管理模式,保障公眾安全,提高城市治理能力。(省公安廳、省住房城鄉建設廳、省交通運輸廳、省發展改革委、省財政廳等負責)

1.城市感知網絡專項。建設涵蓋重要部門、行業、領域的公共安全視頻圖像信息傳輸網絡和共享平臺,深化視頻圖像信息全方位應用,構建視頻防控安全保障體系,滿足社會管理、治安防控、道路交通等城市管理應用對相關數據的需求,著力打造“平安安徽”。

2.數據開放專項。加快城市管理涉及的各領域、行業、部門之間數據資源在線集成,打通系統、平臺之間的壁壘,實現數據資源的一點存儲、全網共享共用。

3.數字城管專項。運用新一代信息技術,集成基礎地理、地理編碼、市政及社區服務等多種數據資源,拓寬信息收集渠道,構建城市管理服務體系,加快形成管理、執法、服務三位一體的城市管理模式。

(十二)“互聯網+”普惠金融行動。構建完善的互聯網金融産業體系、扶持政策體系和配套服務體系,發揮互聯網金融“小額、快捷、便利”的優勢,提高金融服務的普惠性。(省政府金融辦、省財政廳、省地稅局、省國稅局、人行合肥中心支行、安徽銀監局、安徽證監局、安徽保監局、省投資集團、省信用擔保集團等負責)

1.互聯網金融企業培育專項。支持銀行、證券、保險等金融機構向互聯網金融領域拓展轉型,發起設立創新型互聯網金融平臺。鼓勵企業申請互聯網支付、基金銷售、消費金融、個人徵信等新型互聯網金融業務牌照。發展總部型互聯網金融,培育各類互聯網金融主體。到2020年,形成業態豐富、佈局完善、充滿活力的互聯網金融産業,培育一批在全國有影響力的互聯網金融企業和互聯網金融品牌。

2.互聯網金融聚集發展專項。鼓勵有條件的地方依託電子商務産業園設立互聯網金融小鎮、互聯網金融創新中心、互聯網金融社區、股權眾籌服務區等産業聚集區,吸引上下游企業入駐,形成互聯網金融與高新技術、電子商務等全産業鏈條,推進互聯網金融聚集發展。到2020年,建成省級互聯網金融聚集區20個以上,入駐各類互聯網金融企業2000家以上。

3.互聯網金融服務創新與風險防範專項。鼓勵互聯網金融企業在細分領域和行業解決方案方面做專、做深、做精、做細,更好地滿足中小微企業、創新型企業和個人的投融資需要,提高普惠金融的廣度和深度。加強互聯網金融行業監管,有效防範和處置互聯網金融風險,嚴厲打擊互聯網金融領域違法犯罪活動,堅決守住不發生區域性系統性金融風險的底線。到2020年,形成20家以上互聯網金融服務創新領軍企業,建成上下聯動、橫向互動的互聯網金融監管機制。

(十三)“互聯網+”公共服務行動。加快建設高效電子政務平臺,逐步形成網上服務與實體大廳服務、線上與線下服務緊密結合的新型政府服務模式。運用互聯網提升社會保障、綠色生態等公共服務水平,提高資源利用效率。(省發展改革委、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等負責)

1.電子政務平臺專項。重點建設政府權力清單運行平臺、公共資源交易監管平臺、公共信用信息共享服務平臺、涉企收費監管平臺、政務網絡服務和政務新媒體平臺,實現政府權力網上運行,公共資源交易、涉企收費實時監管,提升電子政務效能。省社會信用體系建設聯席會議成員單位信用信息實現共享,並向社會提供服務。

2.政府基礎數據信息化及開放共享專項。建設人口庫、法人庫、地理空間信息庫、宏觀經濟庫等政府基礎數據庫和業務庫,建成完善的政府基礎數據信息化平臺。建立政務數據資源的共享開放機制,依託電子政務平臺,推進信息資源開放共享,實現政府部門之間業務信息交換共享。支持互聯網企業開展政務數據開發應用和增值服務,提升政府綜合決策服務能力。

3.社會保障服務專項。加快社會保障業務信息系統建設,推進社會保障數據庫建設。運用互聯網技術和平臺,實現就業、社會保險、勞動關係協調和勞動保障監察等業務網上“一站式”服務。積極推進與金融機構等社會、市場主體合作,大力拓展社會保障卡承載業務範圍,促進社會保障卡加載金融、財政補貼、政府公共事業等功能。

4.綠色生態服務專項。完善全省統一的環保綜合管理和服務信息平臺,加強環境數據的匯集、整理、分析,實現開放共享。推進區域污染物排放、空氣環境質量、水環境質量等在線監測及信息公開,通過互聯網實現面向公眾的在線查詢和定制推送服務,保障公眾的環境知情權,提升公眾參與環境保護積極性。鼓勵互聯網企業參與搭建廢舊商品回收信息平臺,創新回收模式,推動廢舊商品回收由傳統“走街串巷”向線上回收線下物流融合發展轉型。

三、強化支撐

(一)加快推進信息網絡建設。

1.構建下一代信息網絡基礎設施。加快推進下一代互聯網、第四代移動通信、公共無線網絡、下一代廣播電視網等網絡基礎設施建設,大幅提高網絡速率,有效降低網絡資費。推進寬帶網絡光纖化改造和三網融合,努力構建泛在普惠、人人共享、安全可信的信息網絡。2020年,城市家庭寬帶接入能力達到100MbpsIPV6實現規模化商用。(省通信管理局、省經濟和信息化委等負責)

2.集約佈局建設數據中心。統籌省內數據中心佈局建設,積極探索共建共享機制和模式。構建全省統一的電子政務數據中心,為政府各部門提供信息基礎服務資源。加快大數據雲計算平臺建設,推進行業雲計算標準化和大數據應用多樣化。鼓勵企業利用公共雲計算資源,建設企業數據中心,形成集約化、綠色化、標準化發展模式,杜絕盲目建設數據中心和相關園區。(省經濟和信息化委、省發展改革委、省財政廳等負責)

(二)做強關鍵産業。

1.壯大新一代信息技術産業。加快推進戰略性新興産業集聚發展,培育和壯大集成電路、平板顯示、智慧語音、物聯網、量子通信等産業,促進智慧家電、智慧手機、可穿戴設備、智慧汽車、智慧機器人等産業發展。積極推進汽車電子、電力電子、醫療電子、物流裝備電子、環保裝備電子等專用電子技術的開發和産業化。(省經濟和信息化委、省發展改革委、省科技廳、省財政廳等負責)

2.培育高技術服務業。充分發掘我省軟體和信息服務業、互聯網領域的優質資源,著力培育和壯大基於移動互聯網、大數據、雲計算、物聯網的高技術服務業。在電子商務與移動支付、金融風險管理和服務、工業物聯網、網絡與手機遊戲等領域,培育若干有特色的互聯網創新産品和服務。支持一批為傳統行業提供專業服務的互聯網服務商,為傳統企業量身定制個性化的互聯網解決方案,並提供諮詢、設計、數據分析挖掘、運營管理等服務。(省發展改革委、省科技廳、省經濟和信息化委、省財政廳等負責)

(三)提升創新能力。

1.培育一批“互聯網+”創新平臺。圍繞産業鏈,佈局創新鏈,以需求為導向,加快組建以龍頭企業為主體的工程(重點)實驗室、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和企業技術中心。圍繞“互聯網+”專項,在新型顯示、智慧語音、集成電路、量子通信、可穿戴設備、智慧家電、機器人等領域加大技術攻關力度。(省科技廳、省發展改革委、省經濟和信息化委、省財政廳等負責)

2.打造新型創新服務平臺。加強與知名互聯網企業合作,推進多主體多形式的互聯網融合創新服務平臺建設,為企業提供投資、技術、人才、孵化等服務。積極開展互聯網創新大賽、學術會議、發展論壇、創新沙龍等多層次、多形式、多受眾的服務活動。(省科技廳、省發展改革委、省經濟和信息化委、省財政廳等負責)

四、政策扶持

(一)加大財政金融支持力度。

1.加強專項扶持。統籌相關專項資金,重點支持互聯網基礎設施提升、産業園區和公共服務平臺建設、重點項目孵化、初創企業和網絡運營補助、商業模式創新等。“互聯網+”項目納入省戰略性新興産業集聚發展基地專項建設引導資金扶持範圍。鼓勵各地創新投入方式,運用補助、貼息、擔保、股權投資等方式支持互聯網企業做大做強品牌。(省財政廳、省政府金融辦、省地稅局、省國稅局、人行合肥中心支行、安徽銀監局、安徽證監局、安徽保監局、省投資集團、省信用擔保集團等負責)

2.提高金融服務水平。創新金融産品和服務,構建多層次的“互聯網+”投融資服務體系。引進培育一批天使投資、創業投資、私募股權等投資機構。省産業發展基金積極投向“互聯網+”項目。支持符合條件的互聯網企業在多層次資本市場掛牌和公開發行股票。鼓勵企業通過貸款、私募債券、集合債券和集合票據等多種方式融資。(省財政廳、省政府金融辦、人行合肥中心支行、安徽銀監局、安徽證監局、安徽保監局、省投資集團、省信用擔保集團等負責)

(二)加強智力建設。

1.引進優秀人才。各級政府要創造更加寬鬆的政策,加大對互聯網緊缺人才的引進,對互聯網雙創團隊研發和産業化項目給予優先支持,為團隊核心成員家屬就業、子女入學、落戶等提供綠色通道。(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省教育廳、省發展改革委、省科技廳、省經濟和信息化委、省財政廳等負責)

2.加強教育培訓。以培養互聯網融合型人才為目標,鼓勵普通高校、職業院校和科研機構加強互聯網經濟相關專業教育和創新型、實用型、複合型人才培養,並通過合作實施、轉讓、許可和投資等方式,向高校畢業生創設的小微互聯網企業優先轉移科技成果。(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省教育廳、省科技廳、省財政廳等負責)

(三)優化發展環境。

1.構建誠信體系。加強網絡信用體系和可信交易保障環境建設,健全電子認證服務。規範信用信息的公開和使用,鼓勵符合條件的信用服務機構開發信用産品,提供信用評估服務。依法加強對信息服務、網絡交易行為、産品及服務質量的監管,實行嚴格的知識産權保護制度,嚴厲打擊互聯網領域知識産權侵權假冒行為,並將侵權、假冒行為納入社會信用體系。(省發展改革委、省科技廳、省公安廳、省工商局、省質監局、人民銀行合肥中心支行等負責)

2.保障網絡安全。培育網絡安全品牌和骨幹企業,加強自主可控安全産品的推廣應用。健全完善網絡安全保障體系,實現互聯網數據資源的安全存儲與災難備份,加快網絡安全保障基礎設施智慧化和全覆蓋。建立網絡安全監控預警、應急響應聯動機制,推動信息安全風險評估、等級保護和安全保密檢查的制度化、規範化、常態化。公安機關、司法部門要依法加大對違法使用數據,特別是盜用個人隱私數據從事營利性商業活動和詐騙犯罪的打擊力度。(省發展改革委、省公安廳、省商務廳、省工商局、省司法廳等負責)

五、組織實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建立由省政府負責同志為召集人的聯席會議制度,統籌協調解決重大問題。聯席會議辦公室設在省發展改革委,具體負責各項工作的推進落實。

(二)強化分工協作。各地各部門要科學制定落實“互聯網+”行動具體工作方案,有序推進,杜絕盲目建設和重復投資,形成牽頭部門抓總落實、相關部門分工協作的工作格局。

(三)開展示範試點。組織實施一批基礎好、帶動效應強的“互聯網+”項目,著力在重點行業、重點領域取得突破。積極爭取國家支持,鼓勵有條件的地方開展“互聯網+”行動試點示範。

(四)有序推進實施。各地各部門要主動作為,完善服務,加強引導,大膽探索,推動“互聯網+”新業態、新經濟發展。加強學習交流,借鑒省內外成功經驗。深化開放合作,注重利用市場力量,務實有序推進“互聯網+”行動。

【我要糾錯】責任編輯:劉嘯萱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