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光明日報評論員:準確定位結構性改革方向

2016-01-05 07:02 來源: 光明日報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準確定位結構性改革方向
——二論打好“十三五”開局攻堅戰

歷史的重要關口,方嚮往往比速度更重要。在中國經濟日曆走完“十二五”,順利收官,在“十三五”開局時點的當下,選擇經濟發展道路,定位經濟改革方向,顯得至關重要。2015年12月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認識新常態、適應新常態、引領新常態,是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我國經濟發展的大邏輯。遵循這一發展邏輯,加快推進結構性改革、全面提高經濟發展質量是應然方向和必然要求。

進入“新常態”的中國經濟,面臨一系列新的突出矛盾與問題,表象上看是速度、週期性問題,但根子上是結構性問題。改革開放30多年的飛速發展,締造了中國經濟的奇跡,但在長期形成的粗放發展慣性作用下,也逐漸累積了一些體制性弊端和結構性矛盾。比如,一些重化工業和一般製造業産能嚴重過剩、供給不能滿足不斷升級的需求結構、經濟發展過度依賴“三駕馬車”等。這些問題既相互獨立又相互疊加,必須靠結構性改革去化解。

加強結構性改革,就是要在適度擴大總需求的同時,去産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矯正要素配置扭曲,擴大有效供給,提高供給結構適應性和靈活性;提高投資精確性和有效性,加快培育新的發展動能,改造提升傳統比較優勢,增強持續增長動力,推動我國社會生産力水平整體改善。

把正把好結構性改革的方向,首要的是準確定位産業政策大方向。控什麼,扶什麼,産業政策的進與退,直接決定産業發展佈局與結構。要加快服務業優質高效發展,並向精細化、專業化和高品質化方向延伸;要推動製造業向高端化、智慧化、服務化方向發展,加快打造製造強國;還要推動農業現代化、提高基礎設施網絡化水平、培育佈局集成電路、互聯網金融等新興産業,推動形成新的經濟增長極。

調整産業結構,要注重加減乘除並舉。對於高附加值産業、綠色低碳産業、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産業,要堅持創新驅動,大力扶植、積極培育。而對於一些低附加值、高污染、高排放、落後及産能嚴重過剩的行業,則應堅持通過市場競爭實現優勝劣汰,強化環保、能耗、技術等標準,加快出清、穩妥化解、有序壓減、警惕反彈,為全面調整和深化改革騰挪出更大空間。

把好結構性改革的方向,重要的是推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從而實現中國經濟結構轉型升級。從需求側管理轉向在供給角度實施結構優化,是由我國宏觀經濟運行中日益凸顯的供需錯配矛盾所決定的,也是我國適應國際金融危機發生後綜合國力競爭新形勢的主動選擇。此次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已明確將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定位為完成我國經濟轉型升級的突破口和著力點。

紮實做好“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一策動中國經濟發展的新戰術安排,亟須改善要素市場的功能和生産率,更加關注創新技術、資本等要素的配置和利用效率。同時還需深入推進多項制度改革,進一步簡政放權,打出減稅融資等“組合拳”,降低企業生産成本,降低經濟運行的制度成本,激發微觀經濟主體的活力。此外還應在增量上多做文章、做好文章,增加民間資本的投資機會,瞄準並補齊短板。推進結構性改革,必須依靠全面深化改革,創造新需求、釋放新供給。

推進結構性改革,既是一場攻堅戰,還是一場持久戰。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階段的開局之年,也是推進結構性改革的攻堅之年,改革任務十分繁重。打好這關鍵一役,戰略上要堅持穩中求進、把握好節奏和力度,戰術上要抓住關鍵點。無論是深化改革還是調整結構,實則上都是一種利益調整與取捨,有調整固然有陣痛,有取捨也固然就有阻力,但改革的“陣痛”我們必須勇於承受,調整的阻力也必須敢於克服。因為,陣痛過後,我們將贏回中國經濟的新未來、億萬人民的新生活,民族復興的新希望。

【我要糾錯】 責任編輯:劉楊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