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鋼鐵煤炭將按需設定總量“天花板”
原則上停審新增産能技改項目

2016-01-11 13:57 來源: 每經網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隨著李克強總理親赴山西“督戰”,傳統行業過剩産能退出或將加快。

上周,李克強在太原主持召開鋼鐵煤炭行業化解過剩産能、實現脫困發展工作座談會時指出,去産能要嚴控增量、主動減量、優化存量,並處理好“錢”、債”、“人”這三個關鍵問題。

“化解過剩産能,首先不能再新建産量,尤其不能以技術改造為名擴大産能!”總理説,“要進一步加大力度,認真論證併合理確定未來三年鋼鐵、煤炭行業化解過剩産能目標。根據市場需求,設定鋼鐵和煤炭全國總量‘天花板’。原則上停止審批新建煤礦、新增産能技術改造和煤礦生産能力核增項目。”

1月9日,在清華大學中國與世界經濟研究中心主辦的“十三五開局”論壇上,該中心主任李稻葵在演講中説:“化解産能過剩應該説條件成熟了,因為就業形勢已經有利,金融情況總的來説還是不錯的,這比起1999年那一次化解過剩産能,今天的形勢更有利。”

設定煤鋼總量“天花板”

1月4日,在山西太原召開的鋼鐵煤炭行業化解過剩産能工作座談會上,李克強要求嚴控增量、主動減量、優化存量。

“根據市場需求,設定鋼鐵和煤炭全國總量‘天花板’。原則上停止審批新建煤礦、新增産能技術改造和煤礦生産能力核增項目。”李克強説。

實際上,以鋼鐵為例,在價格持續下跌和政府要求加快去産能背景下,我國粗鋼産量和鋼鐵消費量實現了“雙降”。

按照冶金工業規劃研究院的預測,2015年粗鋼産量為8.06億噸,同比下降2.1%,為1982年來首次下降;鋼材實際消費量約6.68億噸,同比下降4.8%,為1996年來首次下降。但是與總共12億噸的鋼鐵産能相比,過剩産能仍達4億噸。

對於李克強所説的鋼鐵總量“天花板”到底應是多少?業界尚無定論。不過,1月9日,清華大學中國與世界經濟研究中心一份研究報告分析,如果産能下降到2010年時7億噸的水平,供需平衡後,鋼價有望從目前的2000~2500元/噸回升到4000~4500元/噸。

在李稻葵看來,如果中國鋼價翻一番,新産能就會開始投資。不用政府投資,民間資金就會投向新産能,用綠色、節能的鋼鐵産能去替代原來落後的鋼鐵産能。

對於現有産能,李克強要求實行“減量置換”,對環保、能耗、安全生産達不到標準和生産不合格或淘汰類鋼鐵産能,要依法依規有序關停退出。

在化解過剩産能同時,也要優化存量産能。“去年,我們在鋼鐵産量嚴重過剩的情況下,仍然進口了一些特殊品類的高質量鋼材。”李克強説,我們還不具備生産模具鋼的能力,包括圓珠筆頭上的“圓珠”,目前仍然需要進口,這都需要調整結構。企業要在化解過剩産能的過程中把“量”減下來,把“質”提上去,促進企業産品升級,加快向高端、智慧、綠色方面轉型轉産。

總理緊盯“錢”債”“人”

在化解産能過程中,李克強最為關心“錢”、債”、“人”這三個關鍵問題。他表示,要統籌解決所需資金、人員安置和債務處理等問題,幫助企業在調整結構中實現扭虧脫困增盈、走上發展新路,促進經濟平穩運行。

就鋼鐵而言,如果4億噸産能退出需要多少資金?據上述清華大學報告測算,此前一噸鋼利潤一度曾低到不足0.5元,綜合市場利率及噸鋼産能所折合成的資産,淘汰4億噸過剩産能大約需要40億~68億元補貼。該報告分析,進行補貼後,落後企業將有一定動力退出市場。

此外,對於去産能是否會帶來大量下崗職工安置問題也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1月9日,一份蓋有某央企地方分公司印章的文件流出。該文件稱,公司計劃在一季度內實行減産甚至全面停産。若正式停産,將有約1.3萬名員工面臨分流。

此前,山西、黑龍江等省份一些鋼鐵、煤炭企業都傳出員工分流、停薪留職等消息。在上述化解産能會議上,李克強也表示,要妥善安置職工,兜牢民生保障底線,維護職工合法權益。

對於市場普遍擔心的員工下崗問題,李稻葵認為,職工下崗會是一個短期現象,目前我國去産能的外在條件比1999年時的形勢好得多,不會出現當年那樣的下崗潮。

在該中心舉辦的“十三五開局”論壇上,李稻葵表示:“去産能是一個既有‘減法’也有‘加法’還有‘乘法’的過程。淘汰落後産能的同時,可以依託技術創新和國家政策支持、新的經濟熱點向其他行業輻射,實現‘乘數’效應。在減的過程中失業會上升,但是加和乘有助於提升就業數量和質量,所以失業上升只是暫時的。”

值得注意的是,在李克強主持的去産能會議上,河北鋼鐵集團負責人在發言中説,面對鋼鐵價格下跌的困境,他們計劃以創造新崗位等方式自主提高勞動生産率,實現扭虧增盈。

對於這種創造新崗位的做法,李克強表示肯定。他説,“産業結構調整優化,不能只盯著老産業,更要注重發展新産業、新業態等新動能,打造‘雙引擎’,為傳統産業減少富餘人員、拓展新的就業創造條件。”(記者 馮彪)

【我要糾錯】 責任編輯:林巧婷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