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向全球價值鏈高端躍升

2016-01-19 07:12 來源: 光明日報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向全球價值鏈高端躍升
——商務部外貿司負責人解讀《意見》

1月18日,國務院發佈《關於促進加工貿易創新發展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提出到2020年,加工貿易創新發展取得積極成果,進一步向全球價值鏈高端躍升。為何在此時出臺《意見》,如何實現加工貿易創新發展?商務部外貿司負責人對此進行了解讀。

帶動直接就業4000萬人

問:當前,外貿發展進入新常態,如何認識加工貿易的作用和重要性?

答:改革開放30多年來,加工貿易實現了高速度、跨越式發展。目前,全國10萬家加工貿易企業帶動直接就業4000萬人,大約佔我國第二産業就業人數的20%。

加工貿易是貿易大國的重要支撐。據WTO統計,我國已連續3年成為全球貨物貿易第一大國,今年1—11月,超出美國566億美元保持貨物貿易第一大國地位。這其中加工貿易作出了重要貢獻。

加工貿易是帶動我國産業整體水平提升的重要力量,通過參與全球分工,我國企業不斷學習掌握先進技術、標準、生産管理方式,實現了“幹中學”。實踐證明,加工貿易符合我國國情,對助推貿易大國地位、嵌入國際分工體系、提升産業水平發揮了重要作用,是不出國門的“走出去”。

今後一段時期,加工貿易仍是我國深度融入國際産業分工體系,實現價值鏈躍升,提高就業水平的重要載體。

傳統模式受到“雙向擠壓”

問:當前加工貿易發展面臨的國際國內環境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答:我國加工貿易是在經濟全球化和國際分工不斷深化的背景下,依託勞動力、土地等低成本要素,承接國際産業轉移迅速發展起來的。當前,加工貿易發展的國際環境和國內條件都發生了重大變化,承接國際産業轉移受到來自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雙向擠壓”,傳統的粗放式發展模式難以為繼。

當前,我國加工貿易發展出現了“一慢、一快和一升、一降”的態勢。“一慢”,是跨國公司主導的大規模國際産業轉移明顯放緩,發達國家轉向大力推動“産業回歸”和“再工業化”。“一快”,是我國加工貿易産業和訂單向外轉移加快,同時越南等發展中國家承接産業及資本轉移加快。“一升”,是我生産要素成本快速上升,沿海地區雇傭工人成本已達5500元/月左右,是緬甸、孟加拉等周邊國家的3~5倍,接近匈牙利、羅馬尼亞等東歐國家。“一降”,是我國低成本製造的傳統優勢明顯弱化。

為此,必須主動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以創新驅動和擴大開放為動力,以國際産業分工深度調整和實施“中國製造2025”為契機,加快推動加工貿易創新發展,提升在全球價值鏈中的地位。

留下來、引進來、轉出去

問:促進加工貿易創新發展的方向和路徑是什麼?

答:《意見》針對三類情況明確了加工貿易創新發展的路徑。“留下來”的,要拓展內涵和外延。在鼓勵加工貿易企業加快生産製造環節轉型升級的基礎上,拓展加工貿易外延,推動製造業由生産型向生産服務型轉變,與服務貿易融合,與互聯網融合,與智慧化生産製造融合。“引進來”的,應繼續加大招商引資力度,明確政策預期,通過引資引智引技相結合,提升加工貿易利用外資水平。“轉出去”的,一方面,加快推動沿海加工貿易優先向內陸沿邊地區轉移,研究制定支持內陸沿邊地區承接梯度轉移的差異化政策;另一方面,強調發揮境外合作區平臺作用,引導企業有序進行國際産能合作。

加工貿易創新發展和優化升級,有五個方面應該特別強調:一是産品技術含量和附加值提升,由低端向高端發展;二是産業鏈延長,向生産製造與服務貿易融合發展轉變;三是經營主體實力增強,由加工組裝廠向技術、品牌、營銷型企業轉變;四是區域佈局優化,逐步實現東中西部協調發展和境內外合理佈局;五是增長動力轉換,由要素驅動為主向要素驅動和創新驅動相結合轉變。

創新發展六大亮點

問:《意見》有哪些突出的特點和亮點?

答:《意見》立足於加工貿易,但又不局限于加工貿易,是指導未來加工貿易發展的綱領性文件,主要有六個方面的亮點:一是重視穩定加工貿易政策預期,營造有利於製造業發展的輿論環境。二是拓展了加工貿易內涵和外延,即加工貿易與服務貿易融合,與互聯網融合,與智慧化生産製造融合。三是強調引資引智引技相結合,提升加工貿易利用外資水平。四是統籌佈局國內國外兩個市場,一方面加快推動沿海加工貿易優先向內陸沿邊地區轉移,另一方面引導企業有序進行國際産能合作。五是與“一帶一路”等國家經濟外交戰略緊密銜接,積極開展中非産業合作。六是提出全面推進加工貿易行政審批改革進程,優化監管方式,加快推進內銷便利化和海關特殊監管區整合優化等工作。

下一步,商務部將根據《意見》要求,會同相關部門建立協調工作機制,明確分工任務,落實工作責任,制定相關政策,推動各地方政府結合本地區實際情況出臺有針對性的措施,抓好工作落實,推進加工貿易創新發展工作取得實質性成效。(記者 陳恒)

【我要糾錯】 責任編輯:林巧婷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