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讓更多人享受更多的金融服務

2016-01-19 07:18 來源: 光明日報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讓更多人享受更多的金融服務
——專家解讀《推進普惠金融發展規劃(2016—2020年)》

國務院日前印發《推進普惠金融發展規劃(2016—2020年)》。作為我國首個發展普惠金融的國家級戰略規劃,新規劃將如何推動金融服務惠及更多的地域和更多的人?又將為我國金融架構和金融業改革帶來哪些變化?記者就此採訪了相關專家。

普惠金融的春天來了

發展普惠金融,目的就是要提升金融服務的覆蓋率、可得性、滿意度,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金融需求。

“普惠金融作為一個面向社會所有階層提供金融服務的金融體系,在減少貧困、縮短貧富差距、延伸金融的廣度和深度等方面發揮著重要的作用。《規劃》的出臺標誌著我國普惠金融迎來了春天。”中國人民大學小微金融研究中心理事會聯席主席貝多廣表示,長期以來,我國金融結構失衡,金融資源更多地向經濟發達地區、城市和大企業集中,而一些農村地區、小微企業以及低收入者群體卻很難享受到金融服務。發展普惠金融有利於有效配置金融資源,消除金字塔形社會並向橄欖型社會轉型,避免掉進“中等收入陷阱”。

國際上普遍重視普惠金融規劃設計。2005年,聯合國正式提出“普惠金融”概念,各國積極開展普惠金融服務實踐。近年來,我國普惠金融的服務主體日益多元,服務覆蓋面不斷擴大,人均持有銀行賬戶數量、銀行網點密度等基礎金融服務水平已達到國際中上游水平。截至2014年年末,全國銀行網點鄉鎮覆蓋率達96%,農村基礎金融服務點覆蓋率達92%。

但是,普惠金融發展仍存在服務不均衡、體系不健全、法律法規體系不完善、基礎設施建設有待加強、商業可持續性有待提高等問題。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處長鄭醒塵認為,《規劃》強調要建立普惠金融統計體系,強調要完善普惠金融法律法規體系,並要求健全監測評估機制。這些制度化設計將使得針對普惠金融的監督管理更加具體、法治基礎更加完備、風險管理更趨完善,必將推動我國普惠金融進一步深化發展。

變“輸血”為“造血”

《規劃》明確提出,要立足機會平等要求和商業可持續原則,以可負擔的成本為有金融服務需求的社會各階層和群體提供適當、有效的金融服務。如何平衡社會效益與商業效益,實現商業可持續?這是發展普惠金融繞不開的問題。

人們習慣上把普惠金融的服務對象看作容易虧損的領域,沒有商業前景,無利可圖,需要政府的長期支持。這種錯誤觀念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裏佔主導地位。在貝多廣看來,《規劃》最大的亮點是明確了“使市場在金融資源配置中發揮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在統籌規劃、組織協調、均衡佈局、政策扶持等方面的引導作用”。“發展普惠金融目的不是‘輸血’,而是要‘造血’,必須是可持續的。只有發揮金融機構的積極性,創新金融産品和服務手段,才能構建起多層次的金融服務供給體系。”貝多廣指出。

長期以來,我國普惠金融存在短板主要是源於市場化可持續的機制尚未完善,《規劃》為商業金融機構建立提供普惠金融服務的業務模式掃清了障礙。

“《規劃》回應了普惠金融領域的呼聲和要求,除了明確重點服務對象,還提出要建立健全普惠金融信用信息體系,建立普惠金融統計體系,完善普惠金融法律法規體系,加強金融消費者保護工作,並建立健全考核評估機制,注重金融風險的監測與評估。這些制度性安排將極大發揮商業金融機構的主體作用,促進普惠金融的可持續發展。”鄭醒塵指出。

貝多廣指出,要調整完善宏觀管理政策,促進金融資源向普惠金融傾斜。《規劃》提出,完善貨幣信貸政策,積極運用差別化存款準備金等貨幣政策工具,同時採取差異化監管政策,鼓勵和引導金融資源更多投向小微企業、“三農”、特殊群體等普惠金融薄弱領域。

構建共生共榮的金融生態圈

構建多層次、廣覆蓋、有差異的普惠金融服務體系,需要一個各類金融組織機構分工協作、互補競合、共生共榮的金融生態圈。

金融基礎設施是發展普惠金融、提高金融機構運行效率和服務質量的重要支柱和平臺。銀監會相關負責人指出,目前最急需的金融基礎設施配套有三方面:一是推進農村支付環境建設;二是建立健全普惠金融信用信息體系;三是建立普惠金融統計體系,開展普惠金融專項調查和統計。

鄭醒塵認為,國際推廣普惠金融的經驗證明,落實《規劃》離不開政府部門間協作推進普惠金融信用信息體系建設。“無論是匯集信息還是持續更新信息,都涉及部門配合及持續投入,當前需要完善相關部門間的協調機制和投入保障機制。”他同時表示,發展普惠金融涉及商業機構、合作金融組織等,各地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差異較大,需要因地制宜積極探索有效模式。對金融機構來説,則關鍵在於形成有效的風控機制,強化專業能力建設。

“踐行普惠金融,既要求傳統商業金融機構積極轉型,也要發揮包括開發性金融、合作性金融等多種不同金融業態的作用;既要推動傳統金融機構服務下沉,也要充分利用互聯網技術和手段,服務好中低收入者,從而讓多種金融業態共同發揮作用,形成合力,提高金融服務的整體水平。”中央財經大學銀行業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強調指出。(記者 溫源、劉坤)

【我要糾錯】 責任編輯:林巧婷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