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依法執政的創新範例

2016-01-25 19:33 來源: 新華社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新華社特約評論員:依法執政的創新範例
——寫在依法對部分服刑罪犯特赦工作圓滿結束之際

新華社北京1月25日電(新華社特約評論員)2015年8月,在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週年之際,全國人大常委會作出決定,習近平主席簽署特赦令,決定依法對部分服刑罪犯予以特赦。截至2015年底,這次特赦工作圓滿結束。全國共特赦釋放符合法定條件的罪犯31527人,實現了“不錯放一個、不漏赦一個”的目標,取得了良好的政治效果、法律效果和社會效果。輿論普遍認為,這次特赦進一步樹立了我國開放、民主、文明、法治的大國形象,體現了中國的法治精神和人道主義精神,是我們黨依法執政的成功典範,是依法治國時代背景下可載入史冊的法治創新實踐。

這次特赦是我國現行憲法頒行以來的首次特赦,也是新中國成立以來首次在普通刑事罪犯中實行的特赦,任務新、時間緊、要求高、程序嚴,國內外高度關注。正是在這種背景下,本次特赦工作依法圓滿完成,就更加具有深入總結和思考的重要意義。

本次特赦工作圓滿完成,是我們黨推進依法執政的成功範例。依法執政是依法治國的關鍵。依法執政要求黨依據憲法法律治國理政。在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週年之際,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審時度勢、果斷決策,習近平總書記多次作出重要指示,並親自主持中央有關會議作出部署,為特赦工作奠定基調、指明方向;全國人大常委會迅速作出立法安排,及時將黨的主張上升為國家立法;中央政法委堅決執行中央決策,把握政治方向,牽頭組織協調,部署和推動實施工作。從黨中央依據憲法作出特赦決策,到把黨的主張通過法定程序上升為法律,再到各地各部門嚴格依法實施全國人大常委會特赦決定和國家主席特赦令,人們看到了清晰的法治脈絡,看到了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有機統一的運行軌跡,看到了我們黨推進依法執政的堅定信心和高超政治智慧。

本次特赦工作圓滿完成,是依憲治國的成功範例。憲法是國家根本大法,依法治國首先是依憲治國。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強調要加強憲法實施。特赦是我國現行憲法規定的制度。在現行憲法頒行33週年後第一次實行特赦,是貫徹十八屆四中全會精神、實施憲法制度的一項重大舉措,對於樹立憲法權威具有重要意義。在實施特赦過程中,各地各部門嚴格執行全國人大常委會特赦決定、國家主席特赦令和有關規定,始終堅持做到法律適用準確、程序規範嚴謹、監督嚴密有力,確保了特赦公平公正、準確及時,確保了每一名特赦罪犯都符合法定條件,每一項特赦決定都經得起法律和歷史的檢驗。可以説,整個特赦實施過程,就是在法治軌道上運行的過程,就是把憲法和決定落實到具體實踐的過程,它既是依憲治國的一次成功實踐,也是我國法治建設走向成熟的重要標誌。

本次特赦工作圓滿完成,是運用法治思維進行制度創新的成功範例。與以往特赦主要是解決歷史遺留戰犯問題不同,此次特赦的對象全部是刑事犯。我國現行法律只就特赦作了原則規定。要把原則性制度激活用好,就需要創新。在黨中央領導下,中央政法委會同中央政法單位進行了一系列機制創新,經過嚴密論證,參照減刑、假釋程序辦理特赦案件,同時制定具體實施辦法,使憲法規定和全國人大常委會決定具有了可操作性,用實踐創新推動了制度成果的産生,有效確保了這次特赦的圓滿成功。同時,這些創新成果對我國司法改革和法制完善都將産生重要的歷史影響。本次特赦的成功實踐證明,創造性地運用法治思維,在法治原則下積極探索創新,就能有效破解難題、推進工作、完善法治。

法治是治國理政的基本方略,創新是法治建設的不竭動力。本次特赦工作所體現出的法治品格、創新精神,再一次向世人昭示了我們黨貫徹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堅定決心,再一次表明了我們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的執政自信和制度自信。

【我要糾錯】 責任編輯:于士航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