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用發展新理念破解“三農”新難題
農業供給側改革在路上

2016-01-28 07:37 來源: 人民日報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天花板”和“地板”雙重制約,倒逼農業供給側改革

剛剛發佈的《關於落實發展新理念加快農業現代化實現全面小康目標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一號文件”)指出,用發展新理念破解“三農”新難題,厚植農業農村發展優勢,加大創新驅動力度,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十二五”時期,是農業農村發展的又一個黃金期。“十二五”期間,我國糧食生産連跨兩個千億斤臺階,連續3年穩定在12000億斤以上,標誌著農業綜合生産能力顯著提升;農民收入年均增長9.5%,連續6年實現“兩個高於”,城鄉居民收入比下降到2.9:1以下,農民生活顯著改善。

好的形勢遮不住農業農村發展面臨的挑戰。當前,農業生産受到農産品價格“天花板”壓頂和生産成本“地板”抬升的雙重制約,農産品供求結構失衡、生産成本過高、資源錯配及透支利用等突出問題,是供給側結構性矛盾的集中顯現。推進農業供給側改革,就必須在供給側結構性矛盾上著力,核心是圍繞市場需求進行生産,優化資源配置,擴大有效供給,增加供給結構的適應性和靈活性,真正形成更有效率、更有效益、更可持續的農産品有效供給體系。

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破解農業發展難題、推動農業闖關過坎的關鍵舉措,是促進農業持續穩定發展、加快農業現代化的必然要求。抓住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就抓住了提高農業市場競爭力、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的“牛鼻子”。著力加強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實現農産品供求由低水平平衡向高水平平衡的躍升,是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農業農村工作的一項重要任務。

突出抓好“六大任務”

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涉及生産力調整和生産關係變革,當前要突出抓好調結構、提品質、促融合、降成本、去庫存、補短板六項重點任務。

調結構,就是優化農業生産的品種結構,樹立大農業、大食物觀念,念好“山海經”、唱好“林草戲”,合理開發各類農業資源,統籌糧經飼發展,大力發展肉蛋奶魚、果菜菌茶等,增加市場緊缺農産品生産,為消費者提供品種多樣的産品供給。

提品質,就是著力提升農産品質量安全水平,適應消費升級的需要,大力推進標準化生産、品牌化營銷,培育品牌,提高消費者對農産品供給的信任度。

促融合,就是推進農村一二三産業融合發展,深度挖掘農業的多種功能,把農業生産與農産品加工、流通和農業休閒旅遊融合起來發展,培育壯大農村新産業新業態,更好滿足社會對農業的多樣化需求。

去庫存,就是加快消化個別農産品的積壓庫存,千方百計把過大的庫存量減下來,積極支持糧食加工企業發展生産,特別要加快玉米庫存消化,減少陳化損失。

降成本,就是著力降低農業生産成本,通過發展適度規模經營、減少化肥農藥等的不合理使用、開展社會化服務等,實現節本增效,提高農業效益和農産品競爭力。

補短板,就是大力彌補制約農業發展的薄弱環節,既要補農業基本建設之短,持續改善農業基礎設施,提高農業物質技術裝備水平;又要補農業生態環境之短,加強農業資源保護和高效利用,實施山水林田湖生態保護和修復工程,擴大退耕還林還草,治理農業面源污染,推動農業綠色發展。

使農業成為充滿希望的朝陽産業

一號文件指出,持續夯實現代農業基礎,提高農業質量效益和競爭力。大力推進農業現代化,必須著力強化物質裝備和技術支撐,著力構建現代農業産業體系、生産體系、經營體系。大規模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加大投入力度,整合建設資金,創新投融資機制,加快建設步伐,到2020年確保建成8億畝、力爭建成10億畝集中連片、旱澇保收、穩産高産、生態友好的高標準農田。大規模推進農田水利建設。把農田水利作為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的重點,到2020年農田有效灌溉面積達到10億畝以上,農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數提高到0.55以上。

重農固本,是安民之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穩定提高糧食産能是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基本前提和重要任務,任何時候都不能調減掉糧食産能。

決不能把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簡單等同於壓縮糧食生産,決不能搞運動式調整,務必要保住糧食生産能力。糧食生産要尊重市場規律、順應供求變化,適時適度調整糧食種植結構,穩定水稻和小麥生産,適當調減非優勢區玉米種植。要加快劃定永久基本農田,實施耕地質量保護和提升行動,大規模開展高標準農田建設。要實施現代種業提升工程,加快糧食作物新一輪品種更新換代,把糧食生産的良種良法運用好。要劃定糧食生産功能區,支持糧食主産區建設糧食生産核心區,加大對主産區的轉移支付力度,完善利益補償機制,真正使穩定糧食生産、提高糧食産能的責任落實、舉措落地。

實施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鞏固提升糧食産能,確保穀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樹立大農業、大食物觀念,推動糧經飼統籌、農林牧漁結合、種養加一體、一二三産業融合發展。支持發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新型農業服務主體,推行土地規模經營和專業化規模化服務。加強農業資源保護和生態修復,探索實行耕地輪作休耕制度試點,推動農業綠色發展。通過農業供給側改革,推動農業農村經濟實現穩中有進、穩中提質、穩中增效。(解讀人:中央一號文件起草組成員 吳宏耀、祝衛東、羅 丹,採訪人:人民日報記者 高雲才 王 浩)

【我要糾錯】 責任編輯:方圓震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