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新能源汽車,總理祭出了啥“撒手锏”?

2016-02-25 16:44 來源: 鳳凰評論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核心提示:此番總理祭出“懲罰性賠償”、“市場退出”這兩個“撒手锏”,既是清理門戶的硬約束,也是深諳市場規律和消費者心理的舉動。

國務院總理李克強2月24日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確定進一步支持新能源汽車産業的措施。會議指出,要提升新能源汽車整車品質,建立懲罰性賠償和市場退出等機制;完善財政補貼等扶持政策,督促落實不得對新能源汽車限行限購的要求,破除地方保護, 打擊“騙補”行為。

全國兩會在即,李克強總理又把目光投向方興未艾的新能源汽車,相信此舉會為已經非常火爆的新能源汽車市場再添一把火。而在政策與市場的多重互動語境下,新能源汽車也註定會真正成為“中國製造2025”的重要戰略支撐點。

事實上,從去年9月份以來,李克強總理多次提及新能源汽車。算上剛剛召開的這一次,新能源汽車已經四上國務院常務會議。國務院辦公廳不僅發佈了《關於加快電動汽車充電基礎設施建設的指導意見》,全國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産業發展推進工作座談會也在去年10月召開。而2015年10月30日,李克強還專程到安徽江淮集團控股有限公司考察新能源汽車研發生産情況。


可以説,總理心心唸唸所繫,無非是寄望新能源汽車能成為製造強國的“利器”。關乎行業與産業,也關乎能源與環境,更關乎提振消費、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的“國之大事”。

當然,在經歷了最初的“野蠻生長”之後,這一産業中暴露出來的諸多問題也進入總理視野。國家既要繼續大力扶持,更要強力規範,以促使這一産業健康發展。此次常務會議提及的破除地方保護, 打擊“騙補”行為;建立懲罰性賠償和市場退出等機制,等等,不僅口氣淩厲,相關措施也前所未有、刀刀見血。

舉凡一個行業、一種産品能不能成長起來,在其萌動、初發階段,總理關注、政策扶持當然必不可少,這也是近年來總理頻頻照拂新能源汽車的深意所在。但政策畢竟不能取代市場,總理的意志也不能替代消費者的決策。新能源汽車好不好、有多好,最終還得經由市場來選擇、決斷。也因此,整車品質、性價比等等“細部”問題,必然會成為制約産品覆蓋市場的決定性因素。

此番總理祭出“懲罰性賠償”、“市場退出”這兩個“撒手锏”,既是清理門戶的硬約束,也是深諳市場規律和消費者心理的舉動。不必諱言,新能源汽車走過了最初的草莽階段之後,如果依然躺在“政策市”上面高枕無憂,不僅不可能擔當大任,甚至還會因為有政府資源和公權力可以依恃,而不思進取,進而成為總理的負資産。

事實上,近年來,有關部分新能源汽車質量不過關、性價比不高的吐槽時有發生;而各地出於政績或者利益考量,也一再降低進入門檻,“換個馬甲”就搞新能源的現象並非個例。今年年初有媒體報道,部分電動汽車廠和租賃運營公司,竟然以循環使用電池組來裝配整車,儘管其目的在於騙取政府對新能源汽車的大量補貼,但若繼續縱容,必將從根本上搞亂市場。

這樣,一方面完善準入條件,避免泥沙俱下、魚龍混雜;另一方面嚴厲罰則,改變以往的“補償性賠償”為“懲罰性賠償”,這樣做的好處在於,可以實施精準懲戒,不使罰則淪為事後通過賠償補辦手續。目前,《中華人民共和國商標法》已經實行這一賠償原則。如果新能源汽車也能實施這一原則,並輔以退出機制,則必將披沙揀金,構建良性的産業生態,使真正有志於新能源的車企脫穎而出。

至於“騙補”現象,本質上仍屬於監管是否到位的問題。很簡單,在汽車這樣高度市場化、相關數據比較透明的行業,“騙補”現象並非隱藏有多深、乃至難以發現,在一些地方,早已成為行業“潛規則”,政府部門甚至也參與其中,監管部門不應該全然不察。總理此番提及“破除地方保護”,可謂切中了這一現象的命門。

前不久,財政部、工信部、科技部、發展改革委等四部委已聯合下發通知組織專項檢查,對查實的騙補問題依法依規嚴肅處理,檢查和處理結果向社會公開。專項檢查當然很有必要,但相關部門也應該從總理的喊話中找找自身的問題,積極行政,及時跟進,完善標準與制度,加強監管,從而推動新能源汽車産業的良性發展。

畢竟,新能源汽車在國內迅速發展的良好局面,來之不易,當此之時,惟有以絕大的努力,搭一把手,助一把力,添一把火,才有可能真正實現彎道超車。從這個意義上講,總理的淩厲表態或將成為這一産業發展的轉捩點:從政策的扶持到市場的自在自為。(黃羊灘)

【我要糾錯】 責任編輯:林巧婷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