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李克強:用文明和道德的力量贏得世界尊重

2016-03-17 11:09 來源: 鳳凰網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中新社 攝

摘要:李克強對道德經濟的唸唸不忘,顯然現實有所指。某種程度説,這是中國經濟發展之痛,也是道德傳統在社會生活中嚴重滑坡之痛。

3月16日,在面向全球直播的記者會上,有記者如此提問李克強總理:我們注意到,兩會前最後一次國務院常務會議有一個議題是部署加強文物保護工作。請問總理,中國這麼大,要解決的問題這麼多,政府的工作又這麼忙,這個問題有這麼緊迫嗎?

李克強如此回答:我想回答你的是,我們保護文物實際上也是在推動文化事業的發展,來滋潤道德的力量,傳承我們的傳統優秀文化,來推動經濟和社會協調發展。現在經濟領域有不少大家詬病的問題,像坑蒙拐騙、假冒偽劣、誠信缺失,這些也可以從文化方面去找原因、開藥方。市場經濟是法治經濟,也應該是道德經濟。發展文化可以培育道德的力量,我們推動現代化,既要創造豐富的物質財富,也要通過文化向人民提供豐富的精神産品,用文明和道德的力量來贏得世界的尊重。

報道全國兩會的媒體,很少把這段話拿出來單獨解讀。在股市匯市、在金融市場與經濟形勢、在民生實惠與減政放權等這些看得見、摸得著的話題中,道德二字已經被邊緣化。然而“市場經濟是法治經濟,也應該是道德經濟”的觀點,李克強在國務院總理任上至少已經表達過4次。

在此之前,一次是在2014年7月與10余位新創企業負責人座談時説的,一次是同年9月在首屆中國質量大會上面對來自美歐等國家和地區及國際質量組織負責人、以及600多位中外企業家和專家學者説的,還有一次是去年4月與中央文史館館員交流時説的。

李克強對道德經濟的唸唸不忘,顯然現實有所指。某種程度説,這是中國經濟發展之痛,也是道德傳統在社會生活中嚴重滑坡之痛。

事實證明,經濟的健康發展,已經不能承受道德滑坡之重。然而對於道德,今天的社會已經漸次失去底線的共識,在“道德是一種修養,不是責任,不能拿來要求別人”的這種所謂的自由主義思想向反方向吶喊聲中,人與人之間、經濟活動之間的道德底線屢屢被擊穿;用道德的標準評判社會現象,往往被諷之為“道德婊”、“道德綁架”;“站在道德高地上”的人,往往成為自由主義者譏笑的對象。

於是出現的奇葩現象是,當經營活動引發衝突,不講誠信、不講道德的商人反過來跟吃虧上當者説法治,你説要拿他們去法辦,法治説拿他們沒辦法。當地鐵上的鳳爪女被指不道德時,鳳爪女反而給你上法律課,然後轉身能夠在商業活動中開出名人的身價。

被譽為現代經濟學之父的亞當·斯密在《道德情操論》中指出:“如果一個社會的經濟發展成果不能真正分流到大眾手中,那麼它在道義上將是不得人心的,而且是有風險的,因為它註定要威脅社會穩定。”同樣是他,此後10多年寫出了《國富論》。亞當·斯密的理論體系被學界政界普遍認為,他傳導的核心理論就是,道德與財富、與經濟活動是不可或缺的關係。

而中國經濟發展到今天已經證明,經濟的法治不是萬能的,如果脫離了經濟的道德元素,經濟的發展就是蒼白的,缺乏可持續的健康原動力。這麼多年來,我們在生命健康的不堪中認識了蘇丹紅,認識了三聚氰胺;我們在賺得盆滿缽滿的房地産商一邊剔著食盡人間滋味的牙齒、一邊高談政治經濟與法治的闊論中,認識了節節高攀的房價;我們在魚龍混雜的網購平臺上,剛剛領教了職業差評師的瘋狂勒索,又轉眼見識了怎麼通過刷單製造虛假的好評。

人類經濟活動,無法消滅造假與欺騙,如同法治無法徹底消滅帶血的資本積累一樣,正是由於道德的極度貧血。當道德貧血之後,法治也會淪為有縫可鑽的蒼白文本,經濟也會淪為泡沫與虛假的蒼白繁榮。當今中國經濟,救“市”與救“德”,都已經到了非止損不可的境地。而德從何來?從法治的進一步完善中來,從政商關係相互流淌的乾乾淨淨的血液交流中來,從僅僅將道德當成一種義務、轉變為當成社會責任、當成法治限制的制度設計而能夠真正兜得住底線中來。

一手是法治,一手是道德。一邊救經濟,一邊救道德。中國社會只有這樣走,道德的血液才能不分官員與商人,不分權貴與平民,經濟發展的成果才能通過道德的血液,分流到大眾手中。這應該是李克強總理在嚴峻的經濟形勢下,還向國人發出一聲吶喊的原因。

道德不止損,經濟的止損效果是有限的。國人當自省,中國當自省。(劉雪松)

【我要糾錯】 責任編輯:林巧婷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