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浙江省人民政府關於印發浙江省“互聯網+”行動計劃的通知

2016-01-14 09:49 來源: 浙江省人民政府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浙江省人民政府關於印發浙江省“互聯網+”行動計劃的通知
浙政發〔2016〕2號

各市、縣(市、區)人民政府,省政府直屬各單位:

《浙江省“互聯網+”行動計劃》已經省政府常務會議審議通過,現印發給你們,請結合實際,認真貫徹實施。

浙江省人民政府
2016年1月14日

浙江省“互聯網+”行動計劃

推進“互聯網+”發展是國家的重大戰略部署,也是新常態下我省深入實施“八八戰略”、全面建設“兩富”“兩美”現代化浙江的重大戰略舉措。根據《國務院關於積極推進“互聯網+”行動的指導意見》(國發〔2015〕40號)精神,特製定本行動計劃。

一、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歷次全會精神,緊緊抓住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産業變革的歷史機遇,以關鍵技術創新和應用模式創新為引領,全面推進新一代信息技術與三次産業的融合創新,充分運用“互聯網+”促進新技術、新産品、新業態和新模式的發展,為我省加快推進經濟社會轉型升級提供強大動力。

(二)主要原則。

1.需求導向,重點突破。將市場需求旺盛、群眾關注熱切的核心領域作為重點,通過優化資源配置、加大政策扶持,運用互聯網思維與技術,深化生産方式和發展模式變革,推動互聯網業態與實體經濟互促共進。

2.應用引領,融合創新。以技術創新為基礎,以應用模式創新為突破口,以功能疊加、融合集成為手段,積極鼓勵傳統企業與互聯網企業、不同領域企業間的跨界合作,實現融合創新,構建大規模的社會化協作體系。

3.開放共享,安全有序。以開放包容的思維方式,將互聯網作為生産生活要素優化配置的重要平臺,最大限度地提高資源配置效率。同時,加快完善互聯網融合標準規範和法律法規,建立科學有效的市場監管體系,形成安全有序的市場競爭機制。

4.注重改革,激發活力。樹立全局意識,勇於破除與“互聯網+”發展不相適應的行業壁壘、部門分割、政策約束和信息封閉等體制機制障礙,加快改革進程,激發創新活力。

(三)發展目標。

到2017年,重點在“互聯網+”創業創新、産業融合、益民服務、治理體系現代化、關鍵技術研發和基礎設施建設等領域實現重大突破,進一步提升中小企業互聯網使用率和電子商務的全球影響力,力爭在智慧物流、雲計算、大數據、互聯網金融創新和電子政務等領域成為全國“互聯網+”先行示範區。

——“互聯網+”創業創新活力進一步激發。掌握一批關鍵核心技術和標準,推廣運用一批新産品,構建適合新業態發展的運營環境,探索和創新一批適應市場機制的新模式。積極打造一批“互聯網+”特色小鎮,引進一批國際知名互聯網企業,吸引集聚一批創業創新高端人才和團隊,孵化高新技術企業3000家以上,培育300家以上眾創空間服務平臺。

——實現互聯網技術與産業深度融合。培育一批年産值超億元的智慧製造企業,打造一批網絡化協同製造的現代産業集群,全省實現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全員勞動生産率超過20萬元/人,信息化和工業化融合指數達到86以上,力爭進入全國省(區、市)前三位。培育5家以上具有全國影響力的互聯網金融企業,建成10個智慧農業示範綜合區、100個農業物聯網示範點。全省網絡銷售額突破1.2萬億元,跨境電子商務年交易額達500億美元。全省建成10個旅遊電子商務示範縣,旅遊在線交易額超過1000億元。

——促進“互聯網+”益民服務創新發展。交通、健康、教育、文化等益民服務領域基本實現信息化管理和網絡化運行。全省統一的交通物聯網管理平臺基本建成,基於寬帶移動網絡的智慧汽車、智慧交通應用示範初顯成效。實現省內人口信息、電子健康檔案和電子病歷三大數據庫全覆蓋並動態更新,各縣(市、區)的居家養老服務信息系統基本建立。教育、文化服務新模式、新業態不斷涌現。覆蓋全省水、空氣、污染物排放等領域的生態環境監測網絡初步建成。

——基本建立與互聯網經濟相適應的現代治理體系。建成覆蓋全省的行政權力目錄庫、權力網上運行系統和電子監察系統,基本實現全省各級行政機關行政權力一站式網上運行和全流程效能監察,政府信息公開、數據開放水平大幅提升。初步建成省市兩級架構的政務雲平臺,基本建成省市縣鄉四級貫通的電子政務視聯網平臺。杭州、溫州、嘉興等信息惠民示範城市創建成效顯著,建成若干個全國新型智慧城市標桿市。實現全省社會治理領域基本信息共享交換,基本建立公共安全綜合防控體系。

——關鍵技術研發和基礎設施水平位居全國前列。在新一代信息技術、智慧製造、機器人、可穿戴設備、智慧傳感器等領域突破一批關鍵技術,在智慧製造系統集成和高端核心工業軟體等方面形成一批自主知識産權。全省光纖網絡實現城市全覆蓋、行政村覆蓋率達95%,無線局域網(WiFi)全省全覆蓋,成為5G全國先行示範區。培育雲工程與服務企業20家左右、雲服務企業100家左右,雲計算服務能力處於全國首位。

到2020年,力爭成為具有全球影響力的互聯網技術與應用中心。建成一批具有國際領先水平的“互聯網+”基礎設施,基本形成開放、高效、富有活力的創業創新生態系統。以智慧終端、網絡設備為核心的新興製造業成為我省新的增長點。在互聯網尤其是移動互聯網、數字內容等領域培養一批具有全球影響力的領軍企業。創建一批産值超百億元的“互聯網+”製造示範園區和特色小鎮。初步建成國際電子商務中心。全面推進互聯網技術在社會民生、政府治理等方面的滲透和融合,不斷完善全省統一架構、多級聯動、高效融合、精準治理的政務服務“一張網”,成為全國互聯網時代推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引領示範。

二、重點任務

圍繞“互聯網+”創業創新、産業深度融合、便民益民服務、治理體系現代化、關鍵技術研發與基礎設施建設等重點領域,統籌兼顧、融合創新,加快釋放“互聯網+”創新發展新動力。

(一)著力推進“互聯網+創新”活力迸發。

1.大力發展新技術、新産品、新業態、新模式。加大新技術研發投入,支持雲計算、高端軟體、核心電子器件、海量數據處理、智慧感知與交互、寬帶網絡設備、集成電路設計與製造、3D打印和量子通信等關鍵技術研發,在新一代信息技術領域形成一批自主可控的知識産權。扶持新産品設計與製造,在工業與服務機器人、可穿戴設備和智慧傳感器等領域推出擁有自主知識産權的新産品。鼓勵新業態發展,打造高效便捷的電子商務生態圈,促進車聯網、智慧健康、在線教育、互聯網大數據等新業態培育和發展。推動新模式應用,推進眾創、眾包、眾扶、眾籌等在技術研發、生産製造、市場營銷、融資等環節的廣泛應用,積極鼓勵運用互聯網技術在産品檢測與服務、教育、醫療、養老等領域創新運營模式。

2.提升企業自主創新能力。嚴格實行知識産權保護制度,利用“互聯網+”技術提高知識産權保護效率,構建中小企業知識産權託管信息管理平臺,到2020年建立有效的中小企業知識産權綜合服務和援助機制。大力支持企業開展重大産業關鍵共性技術、裝備和標準的研發攻關。鼓勵大型互聯網企業和基礎電信企業利用技術優勢和産業整合能力,向小微企業和創業團隊開放平臺入口、數據信息、計算能力等資源,積極培育和孵化創新型企業。

3.完善科技創新成果轉化體系。探索建立全省科學大數據應用服務中心,加快完善浙江省科技創新雲服務平臺和全省知識産權信息平臺,加快建設一批公共科技創新和工業設計供需對接服務平臺。支持杭州、寧波等地積極創建以大數據為支撐的産業技術創新中心,大力推進烏鎮互聯網創新發展試驗區建設。支持龍頭骨幹企業和行業協會牽頭,組建跨行業的“互聯網+”技術聯盟、産業聯盟。

(責任單位:省發改委、省科技廳、省經信委等)

(二)著力推進“互聯網+創業”蓬勃發展。

1.進一步降低創業門檻。制定“互聯網+”準入負面清單,放寬互聯網融合性産品和服務的事前準入限制,允許各類主體依法平等進入未納入負面清單管理的領域。加快推進企業登記註冊便捷化,全面推行新設企業“五證合一、一照一碼”登記制度,開展全程電子化網上登記管理試點推廣,實行“網上申報、信任在先、辦結核驗”和“先照後證”流程。

2.引進培育創業主體。進一步加大各類重大人才工程的實施力度,杭州、寧波等地每年引進若干家國內外知名的互聯網公司和高水平的創業創新團隊。推動各類創業創新扶持政策與互聯網開放平臺聯動協作,為創業團隊提供綠色通道服務。大力推進電子商務創業創新,建立電子商務創業創新公共服務體系。

3.打造一批創業平臺。加快打造互聯網創業小鎮、移動互聯網小鎮、雲計算小鎮等一批“互聯網+”特色小鎮,吸引集聚一批創業創新高端人才和創新團隊。全力支持杭州市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互聯網+”創新創業中心。鼓勵支持行業領軍企業、創業投資機構等社會力量建設各類眾創空間。

(責任單位:省發改委、省工商局、省人力社保廳、省經信委、省科技廳、省商務廳、省教育廳等)

(三)著力推進“互聯網+製造”深度融合。

1.深入推進傳統製造業“機器換人”。加快建設網上“機器換人”信息服務平臺,積極推動移動互聯網、雲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等與傳統製造業跨界融合。鼓勵服裝、家電、傢具、建築等傳統行業積極探索集中式、大規模、個性化的生産模式。支持傳統優勢企業緊扣關鍵工序智慧化、關鍵崗位機器人替代、生産過程智慧控制,建設智慧工廠、數字化車間。鼓勵基礎條件好的企業採用智慧製造技術或製造模式進行改造。

2.運用互聯網技術提升中小企業競爭力。鼓勵有實力的互聯網企業構建網絡化協同製造公共服務平臺,充分整合併高效利用中小企業分散的空余製造能力,加強企業間的協同生産和對市場的實時響應,提升中小企業的行業競爭力。加快推廣應用現代生産管理系統等關鍵共性技術,支持中小企業普及運用管理信息系統。支持中小企業利用互聯網技術開展技術合作、在線服務、創新眾籌等活動,促進産業組織模式創新。

3.發展協同製造的現代産業集群。積極打造一批支撐能力強、輻射範圍廣的網絡化協同製造的現代産業集群。在全省選擇若干個優勢産業開展協同製造試點,實現工程設計、裝備製造、運行調試、維修檢測、配件專供等協同製造。在紡織、輕工、裝備、醫藥、石化、汽車等重點行業推行智慧製造單元、智慧車間、智慧製造系統。選擇典型企業、重點行業、重點地區開展工業企業大數據應用項目試點,促進大數據、物聯網、雲計算和3D打印技術、個性化定制等運用。

4.培育發展智慧製造新興産業。重點發展工業機器人、智慧可穿戴設備、高性能工業自動化控制系統、高檔數控機床、高性能檢測設備、智慧成套裝備電子等機器人與智慧製造裝備。加快形成一批物聯網信息感知與傳輸關鍵設備製造及技術服務産業集群。大力推進集成電路行業實現産業鏈一體化發展,大力發展新一代移動通信、智慧電視、智慧終端等新型通信及網絡設備,積極發展先進的半導體材料、光電子材料、高性能磁性材料等新一代信息材料,努力打造若干個超千億元級的新興産業鏈。

(責任單位:省經信委、省科技廳、省發改委、省商務廳等)

(四)著力推進“互聯網+農業”提質增效。

1.推進農業物聯網應用。運用現代信息技術加快“智慧農業”基地建設,重點支持規模設施基地、養殖場應用光溫水自動控制系統、遠程監控系統、病蟲害(疫病)預警系統、森林安全預警系統等智慧技術裝備。大力推進農業物聯網區域試驗,加強糧食儲運監管領域物聯網建設。

2.健全農産品流通體系。積極探索生鮮農産品網上直銷,大力推動農産品冷鏈物流基礎設施建設。建設多層次農産品網絡銷售體系,構建地域性農産品營銷網絡,推進淘寶網“特色館”等農産品電子商務平臺建設,支持大型農業基地和農副産品交易市場建設網上交易平臺。加強各類農業生産經營主體與大型電子商務平臺合作,引導優質農産品抱團開拓網上市場。積極推動我省農産品網上大宗商品交易,加快構建全省農産品質量追溯信息平臺。

3.完善智慧農業服務體系。探索建立全省農業耕地、林地、水利設施、農業設施設備、新型經營主體、農業勞動力、金融資本等資源要素數據監測體系。支持供銷社系統打造“智慧農資”服務平臺。全面建立面向“三農”的益農信息服務社,積極推廣生産經營主體應用信息服務和電子商務移動APP終端。

(責任單位:省農業廳、省商務廳、省供銷社、省食品藥品監管局、省發改委、省科技廳、省林業廳、省水利廳、省海洋與漁業局等)

(五)著力推進“互聯網+商務”不斷創新。

1.大力發展農村電子商務。深入實施“電子商務進萬村”工程,加快農村電子商務服務網點建設,逐步拓展建材、農資、藥品網上代購業務和繳費、購票、包裹存取等服務。推進農村電子商務園區、公共服務中心和公共倉儲設施建設,培育發展一批電子商務特色小鎮和電子商務村。推廣國家有關地理標誌産品技術標準,加強特色農産品地方標準體系、産品質量保證體系、鮮活農産品標準體系、動植物檢疫體系、安全追溯體系、質量保障與安全監管體系建設。

2.創新發展跨境電子商務。大力培育跨境電子商務經營主體,建立多語種支付體系,開發多語種同臺交易的電子商務産品,率先推進跨境電子商務通關、檢驗檢疫、結匯等關鍵環節“單一窗口”綜合服務體系建設。建設一批跨境電子商務園區,依託園區打造跨境電子商務平臺,建設訂單處理、國際郵件分撥、保稅展示銷售和交易結算等中心,並有序推進跨境電子商務産業園區公共海外倉建設。簡化電子商務企業境外直接投資備案和外匯登記手續,推行網上備案。支持電子商務企業加快境外投資佈局,鼓勵收購境外電子商務企業,投資建立海外營銷渠道、倉儲場所和服務網點,創立自有品牌。全面推進中國(杭州)跨境電子商務綜合試驗區建設和寧波、義烏跨境電子商務試點。鼓勵我省電子商務企業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輸出商品、技術和服務。爭取設立海峽兩岸電子商務經濟合作實驗區,開展涉僑電子商務試點工作。

3.探索電子商務新模式。鼓勵移動電子商務服務模式創新,促進移動電子商務在公共服務領域的應用。創新發展O2O電子商務模式,支持電子商務平臺和龍頭企業加強與專業市場、商業綜合體等合作,著力培育線上線下融合新業態。鼓勵發展産銷協同和定制電子商務模式。積極打造集成化分銷電子商務平臺,支持網絡分銷、電子商務物流複合型業態發展。引導零售商、中小型批發商依託B2B平臺開展採購,依託海外倉等物流載體集成發展跨境採購分銷平臺。鼓勵利用存量土地發展電子商務産業平臺。

4.完善智慧物流體系。構建物流信息共享互通體系,以國家交通運輸物流公共信息平臺為基礎,推進全省港口、鐵路、機場、貨運站場等交通樞紐和倉儲基礎設施智慧化,構建多式聯運體系。推進航空物流、內河航運綜合物流等信息服務平臺建設。加快建設義烏國際郵件互換局,積極爭取國家支持我省探索構建中歐物流信息公共服務平臺。開展智慧倉儲體系建設,完善智慧物流配送調配體系,重點培育2—3家物流公共數據服務平臺,加快建設一批智慧化物流産業園,加快推進縣到村的物流配送網絡和村級配送網點建設。

(責任單位:省商務廳、杭州海關、省交通運輸廳、省發改委、省經信委、省農業廳、省質監局、省國土資源廳、省人力社保廳、省網信辦、省供銷社等)

(六)著力推進“互聯網+金融”創新發展。

1.推進基於互聯網的普惠金融發展。著力打造以支付寶、浙江網商銀行為龍頭引領的互聯網金融新業態,規範發展第三方支付、網絡理財、網絡小額貸款等業務。鼓勵省內金融機構與互聯網支付機構進行廣泛合作。積極引導互聯網金融企業集聚發展,建設互聯網金融企業孵化器,打造一批具有全國影響力的互聯網金融集聚區。

2.完善互聯網金融發展的信用體系。大力推進網絡誠信建設,逐步落實網絡實名制,建立網絡信用評價體系,對互聯網企業的服務經營行為、上網人員的網上行為進行信用評估和記錄。探索建立涵蓋企業、個人的網絡信用檔案,依託浙江政務服務網,加快完善社會信用基礎數據庫和信用公示平臺。運用互聯網技術開展金融安全事件預警,加強金融風險監控。

(責任單位:省金融辦、人行杭州中心支行、省發改委、省工商局、省商務廳、省科技廳等)

(七)著力提升“互聯網+旅遊”服務水平。

1.推行智慧景區服務。運用互聯網技術實現遊客景區旅遊全過程O2O服務。到2017年實現全省5A、4A級景區免費WiFi接入全覆蓋,在重點景區全面推行網絡信息便捷服務。積極探索景區遊客流量第三方監測系統建設,實現遊客飽和度預警。深入推進杭州、寧波、溫州等全國首批智慧旅遊城市試點。

2.發展智慧旅遊企業。鼓勵旅遊企業運用新技術創新旅遊公共信息服務。建設區域旅遊電子商務第三方服務平臺,推廣使用電子合同。鼓勵旅遊企業與各類在線旅遊服務商的合作,培訓旅遊電子商務人才。積極開展智慧旅遊企業試點工作。

3.加強智慧旅遊綜合服務平臺建設。依託全省統一的政務數據資源共享交換平臺,逐步實現交通、出入境、公安、旅遊等涉旅數據信息共享共用,到2017年全省旅遊基礎數據庫覆蓋面達90%以上,90%以上的景區、酒店、旅行社實現電子地圖在線查詢,初步建成全省旅遊産業信息服務平臺。建立全省旅遊車輛車牌識別分析統計系統。加強對旅遊客源地和遊客消費偏好數據的收集和分析。加快全省旅遊産業遊客流量監測、在線諮詢投訴等系統建設。

(責任單位:省旅遊局、省發改委、省工商局、省交通運輸廳、省信訪局等)

(八)著力推進“互聯網+交通”便捷通暢。

1.推進交通運輸資源在線集成。構建交通雲網合一架構,整合基礎業務平臺及信息系統,加快交通業務骨幹網優化改造。積極推進電子路單制度,建立多式聯運機制,推動多式聯運的信息服務。整合公路地理信息與港航地理信息,形成全省交通運輸“一張圖”。繼續推進省級交通系統信息資源互聯互通和信息共享,完善全省綜合交通應急指揮信息平臺。

2.完善交通智慧感知體系。加快現有傳感網升級改造,優化調整網絡架構,提升橋隧公路、工程檢測、移動執法、航道、物流等網絡覆蓋率,形成全省統一的交通物聯網管理平臺。繼續深化手機信號大數據在高速公路車輛通行情況監測中的應用,實現全省高速公路易擁堵路段通行狀況動態監測全覆蓋。加快全省治超站點視頻監控全覆蓋和治超管理信息聯網。推進長三角區域港航管理與服務信息交換共享、船舶運營動態監管聯動。

3.創新交通運輸服務新模式。加快推廣客運交通聯網售票服務。推進省內各地公交地鐵“一卡通”聯網。推動交通運輸行業向社會開放服務性數據,鼓勵互聯網平臺為社會公眾提供實時交通運行狀態查詢、出行路線規劃、網上購票、智慧停車等服務。推進基於互聯網的多種出行方式信息服務對接和一站式服務。積極推進基於寬帶移動網絡的智慧汽車、智慧交通應用示範。

(責任單位:省交通運輸廳、省發改委、省經信委等)

(九)著力推進“互聯網+海洋港口”轉型發展。

1.推進“智慧港”建設。加快建設寧波舟山港信息一體化工程,推進舟山江海聯運數據中心建設。以提升公共服務能力和效率為核心,重點推廣運用北斗或全球定位系統(GPS)衛星導航、船舶自動識別系統(AIS)、雷達探測監控等技術,加強港口船舶智慧化管理。完善港口電子數據交換(EDI)系統,運用無線射頻識別(RFID)、光電識別與跟蹤等技術,實現碼頭與監管部門視頻資源共享,推進車輛、貨物的智慧化管理。推動港口信息數據聯網和標準化建設,加快港口信息互聯互通,提升港口信息化水平。

2.創新港航攬貨模式。加強與國內大型互聯網服務企業合作,創新攬貨模式,建立以客戶為中心的全天候、全功能一站式服務平臺。依託國家交通運輸物流公共信息平臺,完善東北亞物流信息服務網絡,建立政務、物流、通關、交易、金融等領域數據交換共享機制和數據標準體系,打造全程供應鏈,不斷拓展貨源市場,提升國內外攬貨能力。

3.推進海洋信息化管理。推進“數字海洋”建設,實現全省海洋資源“一張圖”管理。構建海洋與漁業海陸通信網絡及海洋與漁業一體化數據庫,推進全省海洋環境、漁船、漁港等業務數據的綜合集成,開發建設一體化指揮平臺。加強海洋災害觀測網建設,建設海區實時觀測數據、延時觀測數據等互通共享的綜合服務平臺,提升海洋災害預警能力。

(責任單位:省海港委、省交通運輸廳、省海洋與漁業局等)

(十)著力推進“互聯網+健康”服務創新。

1.搭建健康服務信息基礎網絡。加強公共衛生、醫療衛生、健康管理等信息化建設,基於我省政務雲平臺加快建設“健康雲”。健全人口、電子健康檔案和電子病歷三大基礎數據庫,實現公共衛生、計劃生育、醫療服務、醫療保障、藥品管理、綜合管理等業務應用系統的互聯互通和業務協同,建成統一的省市縣三級健康信息平臺。在統一的社會保障卡基礎上,加快實施全省居民健康“一卡通”工程。逐步建立跨醫院的醫療數據共享交換標準體系。加快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管理信息系統建設。

2.創新健康服務新業態。鼓勵有條件的地區探索建立具備網絡診斷、智慧在線監測和醫護實時響應等功能的現代化醫院。以實體醫院和區域醫療雲平臺為依託,探索發展網絡醫院,開展網上診療服務。逐步建立公開透明、規範運作的藥品和醫療器械電子商務平臺。允許社會資本參與建設省市縣鄉四級遠程影像、心電、病理、檢驗等中心,整合遠程醫療服務資源,提供遠程醫療服務。

3.完善健康服務産業鏈。積極打造以智慧醫療系統整體解決方案為核心的健康信息産業鏈。組織實施智慧醫療操作系統軟體開發攻關等重大專項,加快突破一批瓶頸技術。大力推進中醫藥大數據開發利用。充分利用穿戴式植入式智慧設備、移動終端、固定終端等終端設備,提供個性化健康管理、慢病綜合健康管理、婦幼保健和健康養老等健康服務新模式。依託智慧醫療産業基地等重點平臺,打造健康服務産業集群。

(責任單位:省衛生計生委、省公安廳、省商務廳、省食品藥品監管局、省經信委等)

(十一)著力推進“互聯網+教育與文化”提升發展。

1.推進“智慧教育”。加快推動智慧教育試點建設,創新教學手段和模式,加快智慧校園建設。推進開放在線教育,建設大規模智慧學習平臺,打造城鄉一體化教育資源公共服務共享體系。鼓勵企業和社會機構提供開放式在線課程,建設網絡服務平臺。提高職業教育信息化水平,大力開發網絡課程、微課程資源。完善教育管理公共服務平臺和教育基礎數據庫建設。

2.建立公共文化服務數字化系統。統籌數字圖書館、數字文化館、數字博物館等項目,建立分佈式資源庫群,實現數字化公共文化服務的互聯互通與共建共享,鼓勵生産更多特色鮮明的數字文化産品。建設數字版權公共服務平臺,全面保護數字知識産權。健全公共文化大數據採集、存儲和分析處理。推廣一站式服務,擴大數字文化資源在智慧社區中的應用。

3.大力發展網絡文化産業。加快發展數字閱讀産業,加快中國移動、中國電信數字閱讀基地建設。鼓勵發展網絡視聽産業,推進傳統廣播影視行業數字化轉型,鼓勵發展手機遊戲、網絡動漫、網絡藝術品等産業,形成具有影響力的文化創意産業集群,打造一批全國一流的數字閱讀基地、動漫遊戲基地。加強數字出版産業發展,推動傳統出版業向網絡化升級。推進國家數字出版産業基地建設,建立區域協調機制與合作平臺,提升網絡文化創新和製作能力。

(責任單位:省教育廳、省文化廳、省新聞出版廣電局、省發改委、省網信辦等)

(十二)著力推進“互聯網+節能環保”加快發展。

1.推進智慧節能。加強重點用能單位能耗在線監測和大數據分析。大力推進節能監測與控制系統開發運用,重點發展工業生産過程智慧化、可靠性強的節能監測與控制系統、智慧電網能源監測與控制系統、汽車節能監測與控制系統和節能儀器儀錶等。鼓勵企業加大節能信息化管理系統建設。加快突破智慧電網運行優化技術、能耗在線檢測與用能優化等關鍵技術。建設完善全省交通運輸能耗統計監測平臺、旅遊船排污等能耗智慧監測網,提升交通能耗協同管理水平。

2.推行智慧環保。在造紙、印染、醫藥、化工、皮革、蓄電池等行業推廣物聯網技術,加強對重點污染企業污染物排放的動態實時監測。運用智慧監測設備和移動互聯網,增加監測污染物種類,擴大監測範圍,進一步完善全省河流水源、空氣、土壤等污染情況的監測系統。優化數據庫接口,統一數據交換標準,逐步實現各級政府環境動態監測信息互聯共享,到2020年建成覆蓋全省的生態環境監測網絡。進一步完善全省環境預警、風險監測和快速反應的網絡體系。加快“河長制”管理信息系統建設。

3.完善資源循環利用體系。利用物聯網技術跟蹤電子廢物流向,優化全省逆向物流網點佈局。積極鼓勵互聯網企業參與搭建城市廢棄物回收平臺和省級産業集聚區、開發區、工業園區廢棄物信息平臺建設。加快汽車保險信息系統、“以舊換新”管理系統和報廢車輛管理系統的標準化、規範化和互聯互通,加強廢舊汽車及零部件的回收利用信息管理。大力推行再生資源網絡化經營模式,逐步構建起覆蓋全省的産業廢棄物和再生資源交易系統。充分運用物聯網和大數據技術,積極支持再製造工程技術研發、再生産品安全性檢測、再製造産品的質量鑒定等服務平臺建設。

(責任單位:省發改委、省經信委、省環保廳、省公安廳、省商務廳、省交通運輸廳、省水利廳、省林業局等)

(十三)著力推進“互聯網+政府治理”高效便民。

1.加強政務資源整合。以浙江政務服務網為總平臺,推動全省電子政務的基礎設施整合、信息資源共享和業務協同。建設省市兩級架構、分域管理、安全可靠的政務雲平臺,分步推進政府部門機房集中匯聚、系統集中部署、數據集中存儲。大力推進部門政務專網整合,實現部門專網應用向電子政務網絡的遷移或對接。建設省市縣鄉四級貫通的電子政務視聯網平臺,實現高清視頻的大規模實時傳輸。積極推動電子證照、電子文件、電子印章等在政務工作中的應用及互通共享。整合工程建設項目招標投標、土地使用權和礦業權出讓、國有産權交易、政府採購等信息系統,到2017年建立全省統一、覆蓋市縣的電子交易公共服務系統。健全政務服務網綜合監測分析平臺,強化互聯網數據資源利用。

2.推進政務數據開放。依託浙江政務服務網全面推進政務公開,搭建全省統一規範的政府信息公開平臺。制訂公共機構數據開放計劃,規範數據開放的目錄、格式、標準和程序。加快浙江省數據管理中心建設,制訂數據資源採集、應用、共享等標準規範,統籌推進大數據的基礎設施建設、應用和管理。依託浙江政務服務網紮實推進全省統一政務數據平臺建設,優先推進信用、交通、醫療、衛生、就業、社保、地理、文化、教育、科技、資源、農業、環境、安監、金融、質量、統計、氣象、海洋、企業登記監管等民生保障服務相關領域的政府數據向社會開放。進一步引導各類社會機構整合和開放數據,構建政府和社會互動的信息採集、共享和應用機制,加強政府與社會信息交互融合的大數據資源的關聯分析和挖掘利用。

3.構建新型政務服務體系。全面深化“四張清單一張網”改革,加快建設集行政執法、便民服務、政務公開、效能監察等功能于一體,全省統一架構、多級聯動的網上公共服務平臺。加快推動網上政務服務平臺向鄉鎮延伸,全面推行證照“網上申請、快遞送達”服務模式,推動職能部門在業務創新的基礎上實現更多服務事項全流程在線辦理。大力發展面向移動互聯網的政務服務應用,加大資源整合力度,構建全省一體化移動公共服務平臺。打造全省統一的公共支付平臺,實現公共收入支付業務的網上收繳。積極構建網上辦稅、移動辦稅、自助辦稅等“互聯網+”便民辦稅平臺。

4.打造網上協同治理體系。探索網絡化社會管理服務新模式,建成涵蓋社會綜合治理、綜合行政執法等功能的業務協同平臺。推進全省投資項目在線審批監管平臺、商事登記“五證合一、一照一碼”管理系統、應急管理指揮平臺建設。建設陽光政務網絡平臺。積極推進政務新媒體發展,依託全省網上信訪系統,建設內生於浙江政務服務網的統一投訴和意見徵集平臺,廣泛吸納社會公眾對公共政策制定、實施的意見和建議,加強政府與公眾的在線溝通交流,深化公眾參與和網絡監督,探索網絡參與環境下政府決策模式。

(責任單位:省政府辦公廳、省編委辦、省發改委等)

(十四)著力推進“互聯網+社會治理”安全有序。

1.加強城市智慧化管理。充分運用新一代信息技術,整合完善城市地理信息、交通通信、社會治安、環境管理、市容管理、災害應急處理等智慧化信息系統,全面實現“智慧城市”管理。推進城市綜合交通信息服務體系建設,加快建設城市停車智慧化公共服務系統,建立城市地下管線綜合管理信息系統。加強建築信息模型技術、智慧化技術等在工程勘察設計、生産施工、運營維護等方面的運用和推廣。大力發展智慧社區服務,依託社會公共服務信息平臺,建設居家養老服務信息系統。支持杭州、溫州、嘉興等創建信息惠民示範城市,加快推進20個城市試點。

2.推進公共安全信息化建設。依託浙江政務服務網進一步提昇平安建設信息系統功能,全面加強對人口、房屋、證件、車輛、場所、組織等各類基礎信息的實時採集、即時錄入。將涉及公安、民政、人力社保、司法、衛生計生、安全監管、環保、食品藥品監管、消防等部門的實時動態信息納入全省統一的政府與公共部門信息資源共享交換平臺。構建全省公共安全綜合防控體系,加強對自然災害、重大疫情、群體性事件、生産安全事故等預警和應急響應。推進江河湖泊水域在線管理,建立水資源管理系統,打造水利工程標準化管理運行監管平臺,加快防汛防臺抗旱指揮系統建設。實施智慧安監系統化工程,逐步實現安全生産實時管控。建立健全産品信息追溯制度,利用物聯網技術,加強對關係人民群眾生命財産安全的重要産品的監管,形成來源可查、去向可追、責任可究的信息鏈條。實施食品藥品“智慧監管”工程。

(責任單位:省建設廳、省公安廳、省衛生計生委、省水利廳、省食品藥品監管局、省民政廳、省安監局、省網信辦等)

(十五)著力推進“互聯網+”關鍵技術研發。

1.加強産業創新基礎能力建設。進一步提升我省區域創新能力建設水平,引導骨幹企業聯合研發“互聯網+”共性技術和前瞻性技術,鼓勵骨幹企業與高校、科研院所聯合共同研發攻關,探索建立技術創新、管理創新、商業模式創新的機制,在重點産業領域突破一批關鍵技術,為解決“互聯網+”産業發展中的瓶頸問題提供關鍵共性技術支撐。

2.推進新一代信息技術研發。加快推進物聯網關鍵技術創新和標準化建設。大力支持研發超高速寬帶接入、核心路由交換、超高速大容量智慧光傳輸、量子通信等技術,力爭實現量子通信等關鍵技術産業化。推進網絡安全、入侵檢測、身份驗證、可信計算、數據安全等網絡和信息安全産品的自主研發與産業化,支持下一代互聯網、物聯網、雲計算、移動互聯網等領域的安全核心技術研發。大力支持基礎軟體創新發展,實現智慧終端操作系統、雲計算操作系統、大型數據庫、大數據處理、中間件等關鍵技術自主可控,形成核心知識産權。加強數據挖掘分析、商業智慧、多媒體加工、可視化軟體等自主技術創新。建設全國有較大影響的雲工程與雲服務産業示範基地。

3.加強智慧製造重點應用領域技術研發。依託省內大型骨幹企業牽頭成立全省工業互聯網聯盟,加強智慧工廠標準制訂、關鍵技術的研發攻關。完善信息技術與製造技術的協同創新機制,統籌佈局智慧汽車、服務機器人、消費電子、智慧家庭、可穿戴設備等産品關鍵技術研發和産業化。落實國家實施智慧製造發展專項、高檔數控機床與基礎製造裝備科技重大專項,推動傳感器和測量儀錶、控制系統、單機智慧設備及關鍵部件核心技術研發和産業化。大力推進重要信息系統芯片的自主可控發展,重點突破專用芯片設計,提升高端芯片以及面向物聯網、網絡通信、工業控制等領域專用集成電路的研發和應用水平。加快發展物聯網傳感器、智慧終端、網絡設備等的研發製造和系統集成服務。加快研發虛擬倣真、增材製造、智慧建模、工業數據採集與管理等共性關鍵技術和高端核心工業軟體,為智慧製造提供技術支撐。

(責任單位:省發改委、省科技廳、省經信委等)

(十六)著力推進“互聯網+”基礎設施建設。

1.實現無線局域網省域全覆蓋。結合國家“寬帶中國”示範城市創建,加快實施“寬帶浙江”,建設適應我省經濟社會發展的下一代通信網絡設施,到2020年全省固定、移動及有線電視寬帶網絡實現城鄉全覆蓋。充分發揮電信、移動、聯通、華數等通信和網絡運營企業的主力軍作用,以現有WiFi服務平臺和熱點資源為基礎,通過拓展完善,優化佈局,建設全省WiFi免費服務網絡。鼓勵符合法定條件的企事業單位參與免費WiFi建設與服務。

2.全面實現“三網融合”。加快建設寬帶通信網、下一代廣播電視網和下一代互聯網,全面推進廣電、電信業務雙向進入,加快實現信息網絡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和資源共享。加快建設城市百兆光纖工程和寬帶鄉村工程,大力推進骨幹網、城域網和接入網改造。大力推進我省5G應用國家試點,加快5G網絡協議和標準應用研發,超前佈局未來網絡架構、技術體系和安全保障體系。加快構建全程全網、互聯互通、可管可控、基於雲平臺技術架構的下一代廣播電視網絡。統籌規劃電信傳輸網和廣播電視傳統網建設升級改造,創新共建共享合作模式。

3.推進下一代互聯網(IPv6)建設。加快互聯網骨幹節點升級,儘快實現省內骨幹網全面支持IPv6。加快下一代廣播電視寬帶網絡的骨幹節點和數據中心建設,提升網絡流量疏通能力,全面支持IPv6。加快推進IPv6寬帶網絡的規模化商用。建成若干個區域互聯網交換中心,爭取在我省開展互聯網國際出口帶寬擴容國家試點。

(責任單位:省經信委、省通信管理局、省發改委、省科技廳、省網信辦、省新聞出版廣電局等)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實施。建立省級層面的“互聯網+”行動工作協調推進機制,統籌協調解決重大問題。各地要建立相應的工作機制,認真制定“互聯網+”行動計劃的年度實施計劃,明確路線圖、任務書和進度表,強化責任、狠抓落實。

(二)加強引導示範。重點圍繞我省七大萬億産業及社會民生領域,組織實施一批“互聯網+”重大工程項目,積極培育新興業態。加快培育發展一批“互聯網+”示範園區、示範平臺和示範企業。鼓勵各地選擇重點領域開展“互聯網+”政策創新試點,破除新興産業行業準入、數據開放、市場監管等方面政策障礙,研究制定扶持政策,及時總結推廣好的做法和成功經驗,發揮典型示範帶動效應。

(三)加強龍頭企業培育。以安防、雲計算、電子信息、電子商務、物流快遞、大數據、動漫遊戲等領域為重點,加快培育發展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大型企業、企業集團和行業龍頭企業。積極支持和引導“互聯網+”各領域的龍頭企業實施跨國經營、兼併、聯合與資産重組等全球化戰略。大力支持國內外知名互聯網企業到浙江設立分支機構,或採用收購、控股、合資等方式與浙江企業開展業務合作。

(四)加強資金支持。貫徹落實國家和我省有關信息經濟發展的各項優惠政策,重點向“互聯網+”相關領域傾斜,支持關鍵核心技術研發、跨界業務融合應用模式創新、商業模式創新。充分發揮省轉型升級産業基金、省信息經濟創業投資基金的杠桿作用,支持組建混合所有制、多方融資的聯合性産業基金,引導社會資本更多進入,加強對“互聯網+”創新應用和新興産業的投資。積極爭取國家新興産業創業投資引導基金扶持,綜合運用政府採購、科技創新券、專利權質押融資等方式,加快推進互聯網技術與我省重點産業的融合發展。

(五)加強人才支持。推進高校優化信息技術及互聯網領域相關專業設置,大力培育高端人才。鼓勵傳統企業與互聯網企業建立信息諮詢、人才交流等合作機制。積極推進首席信息官制度建設。支持龍頭骨幹企業和科研院所建立“互聯網+”研發機構和實驗中心。建立健全職業教育培訓體系,建立一批“互聯網+”技術人才培育實訓基地,不斷優化人才結構。

(六)加強標準和法規修訂。鼓勵企業積極參與國家標準、行業標準、地方標準的研究與制(修)訂工作,加快制定物流信息系統標準規範、雲服務企業準入規範、電子商務行業統計和標準體系、智慧城市建設運營標準體系和評價體系等。推進電子商務、物流運輸、信用信息徵集使用等領域的地方性法規的制定工作。積極推進網絡信息安全、個人信息保護、網絡交易監管等方面的地方立法。

(七)加強信息安全保障。加強大數據安全保障體系建設,加快完善金融、能源、交通、電信、統計、廣電、公共安全、公共事業等領域重要數據資源和信息系統的安全保密防護體系。落實國家信息安全等級保護制度,有效處置信息網絡安全重大突發性事件。建立和完善信息安全標準體系、測評評價體系、審計監督體系,提高對信息安全事件的監測、預警、研判和應急處置能力。

(八)加強輿論宣傳。各地、各部門要加大對“互聯網+”行動的宣傳引導,充分調動社會各界推動互聯網創業創新的熱情和積極性。要綜合運用傳統和新興媒體,加大對“互聯網+”典型示範的宣傳力度,在全省營造互聯網創業創新的良好氛圍。

浙江省人民政府辦公廳
2016年1月18日印發

【我要糾錯】責任編輯:劉嘯萱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